当时只道是寻常

2015-09-10 07:22张岩
考试周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纳兰词矛盾

张岩

摘 要: 词萌芽于隋唐,兴于晚唐五代,繁盛于宋,到元明时期衰落,整个明朝也找不出几首好词,然而到了清朝,词却出现了中兴气象,这其中不可忽略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就是著名满族词人纳兰性德。其词清新婉丽、天然自成,但通读纳兰的《饮水词》时会觉一种凄婉哀感之愁绪扑面而来,是什么原因让他的词饱含愁情?本文从他的情感经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等方面探讨原因。

关键词: 纳兰词 饱含愁情 原由 情感经历 矛盾

词自宋代繁盛之后,到元明时期一直走下坡路,整个明朝也找不出几首好词,然而到了清朝,词却出现了中兴,而其中不可忽略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就是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其父明珠,身为首辅,权倾朝野,所以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他从小就饱读诗书,受到了良好的汉民族传统教育,在诗词方面有很深的功底。清代词坛呈现出了中兴盛世,这和阳羡派、浙西派、常州派三大派的推动有很大关系。然而纳兰却遗世独立,游离于其间不属于任何一派而自成一家。

纳兰词的本质特征如果用一个字概括的话,那就是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评价他:“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由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的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并称他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曾在《渌水亭杂识》中有这样的论诗之语:“诗乃心声,性情中事也。”可见纳兰是一位性情中人,一切纯任性灵,故其词清新婉丽、天然自成。然而“词之形式与内容既大多以婉转纤柔为主,因其最易引发者乃亦为作者心灵中与此性质相近的一种本质的禀赋”。纳兰的禀赋是什么呢?通读纳兰的《饮水词》时会觉一种凄婉哀感之愁绪扑面而来,为什么如此真切自然、纯任性灵的贵公子会充满愁绪?或许从他词集名称的变化中可见一斑。纳兰词集的原名是《侧帽集》,取意为“当花侧帽,倚柳题笺”,可谓风雅至极,符合他给人的贵公子印象。可是后来随着年事渐长,又把词集名改为《饮水集》,取意为“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这其中包含一种对生命历程的体验与感悟,饱含一种难以向人诉说的愁苦。看似一条鱼儿有无限自由空间任其遨游,却始终摆脱不了那一条条无形的钓钩,其中苦楚只能留给后人慢慢品嚼。

一、当时只道是寻常

爱情从古至今就是无数骚人吟咏的主题,得意时吟,失意时也吟,爱情始终是人类精神家园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纳兰容若可以说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份让人艳羡的爱情。纳兰娶得是两广总督卢兴祖的女儿,卢氏可谓天姿国色,有气质、有教养,面对这样的妻子,纳兰的爱慕之情溢于言表,“自把红窗开一扇,放他月明枕边看”(《浣溪沙》),简直视妻子为掌上明珠。卢氏知书达理,文学功底也不错,二人婚后琴瑟和谐、美满甜蜜。

然而,容若身为皇上的侍卫,有时必须随驾出征边塞大漠,千里之外的容若仍然把妻子放在心头。“碎叶寒虫共秋声,诉出龙河万里情。遥想碧纱红烛畔,玉纤时为数归程”(《于中好》),外出的容若睡不着的夜晚总是细细回味和妻子以前的快乐时光,想象着妻子可能正坐在红烛旁边等着他的归来。但好像上天偏要和容若作对,连唯一能抚慰他心灵的妻子也带走了。卢氏婚后三年死于难产,这一打击彻底把容若推向绝望的边缘。从此他的词里再也没有了清新欢快的乐章,到处凝结着沉痛的音符。《饮水集》中悼亡卢氏的词约占十分之一,这在历代词人中是罕见的。卢氏不仅是纳兰的妻子,更是纳兰的知己。卢氏死了,从此纳兰只有把对亡妻的思念掺着泪水化成断肠句。

卢氏死后,纳兰便活在对当初美好爱情的回忆里和对期盼长久爱情的夙愿里。他的词中无不表达着对亡妻的悼念和自己痛不欲生的哀感。美好的东西总是容易逝去,这让纳兰心里有一份表达不出的闷恨。最喜欢他的那首《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弄就莫惊春睡重,读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首词最能写出纳兰对亡妻的悼念,并且上升到人类共有的情感高度。“当时只道是寻常”,当时觉得只是一些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了,可是现在伊人已逝,独自立残阳,往事又现心头,实在让人追悔万千。这样的悼亡情感已经超越了一己之情而上升到整个人类的共通情感。纳兰的悼亡词因触及生死离别之情,写来一字一泪、语语悲怆。因为卢氏所以有了这样泣血的悼亡词,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悼亡词,所以纳兰的《饮水词》到处充满生死离愁的悲情。

二、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

要想深刻了解纳兰词深蕴的愁情,就不能不谈他的家世。纳兰的父亲明珠在康熙朝历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后又加太师太傅,权倾一朝。纳兰十八岁中顺天乡试举人,次年会试,因病未能参加殿试,遂致力于读书,开始撰写《渌水亭杂识》并编订《通志堂经解》。二十二岁参加殿试,赐进士出身,授三等侍卫,累迁为一等侍卫。当康熙至关内关外长江南北各地巡行时,纳兰几乎无一次不伴驾随行,深得康熙赏爱。在旁人看来,出生于这样的皇亲国戚之族、钟鸣鼎食之家,又有着大好前途,应该春风得意,怎么会充满无尽的愁苦呢?正是有了这些外在的关系,才使纳兰内心更痛苦。

首先从纳兰和其父明珠的关系来看。其父明珠可谓以权谋私、遍植党羽、贪赃受贿、利欲熏心之人。而纳兰为人生性淡泊,不慕名利,诗书自娱,向往山林,是有魏晋清风的风流雅士。纳兰曾在《满江红》中感慨:“问我何心,却构此三间茅屋,可学的,海鸥无事,闲飞来宿?百感都随流水去,一身还被浮名束。”如此坦白地表面心迹,可见其对富贵的鄙视态度,这与他父亲明珠贪权好利的作风形成了鲜明对比,显然纳兰是不同意父亲的做法的。其次,纳兰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清史稿》记载其:“事孝亲,侍疾衣不解带,颜色黧黑,疾愈乃复。”通过以上记叙可以看出他们父子之间的隐形矛盾。一方面由于性格不同,纳兰对其父的做法深感厌恶,另一方面,由于父子间的天性至情,使得他不得不侍奉父亲,不敢与之公然决裂,而只能在两者之间勉力求全。这种情况在纳兰敏锐多感的心中必然造成巨大的隐秘的痛苦。

其次从他与康熙的君臣关系看。纳兰好似康熙的近身侍卫,又深得康熙赏爱,在别人看来这是天大幸事,将来前途必不可限量。纳兰身为侍卫也是“于是劳苦,必以身先,不必艰难险阻,上心怜之”。可见纳兰对康熙也是尽忠职守、恭谨行事,而就是在这样看似和谐的君臣关系中,纳兰的内心同样蕴含着一种痛苦。这原因大概一方面是伴君如伴虎,另一方面可能是为了其家族的颜面,不能辱没门庭。纳兰其实是有远大抱负的,那就是走出父亲的阴影,战场杀敌立功,用自己的努力争回荣誉。他曾在词中写道:“竟须将,银河亲挽,普天一洗。”(《金缕曲》)可是他担任的侍卫是个位高权虚的职位。因为明珠权势熏天,康熙为了扼制明珠的势力不可能放给纳兰实权,所以他的襟抱未曾实现,一直生活在这种浮名的荣耀之下而寂寥无所作为。纳兰想摆脱这种牢笼般的束缚,却终生未能走出。所以不知出路何在、无所寄托的他最终走向佛教以寻求摆脱,自号楞伽山人。

“纳兰以其纤美柔善之品质,既常因其敏感而表现为过度的矜慎,而常因其柔善而表现出一种和容巽顺的承受”。正是这种本不该属于他的承受让纳兰词在曲折委婉中饱含悲愁之雾。纳兰虽然一生没有经历过特别大的遭遇和忧患,没能使他的词摆脱这种柔婉丽质的风格,然而纳兰心中蕴含的悲苦之情却使“作者之词反映出了一种特殊的情调和色彩。于是纳兰词遂能在不伤其柔美之词心的本质的情况下,于清新自然中流露出一种凄婉而使人寻味的意境”。纳兰容若在词史上,尤其在清词上的地位是不可被取代的。他的清丽婉转,他的浓愁悲绪,他的自伤自怜,他的一往情深,他的“断肠声里忆平生”,都让后人一咏三叹、如泣如诉。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通志堂集,第四册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叶嘉莹,清词从论.论纳兰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纳兰词集赏.中国图书出版社.

猜你喜欢
纳兰词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心情的描写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痴绝不过容若,最恸不过《纳兰词》
10月经典读书会推荐书目《纳兰词》
纳兰词对当代词创作的启示
爱的矛盾 外一首
浅析纳兰词中自然意象的人格化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