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教师的三大境界

2015-09-16 11:31卢涛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荆轲司马迁文人

卢涛

[摘要]作为新入职的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朝着三个境界去努力。一是自然,在课堂上表现自己真实的性情与想法。二是自得,在自己有所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入更高层次的鉴赏平台,从共鸣中找到生本对话更恰当的切入点。三是自我,每个人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将特点放大,形成自己专属风格。

[关键词]语文新教师境界自然自得自我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2000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人对教师的定位是非常清晰而明确的。在新课程背景下,刚刚入职的高中语文新教师应该达到怎样的水平,才能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喜欢语文,热爱语文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三大境界需要我们去努力。

一、自然

矫情的照本宣科、咬文嚼字,唯恐不被认可,唯恐学生不知道自己是一个才高八斗的知识分子,动不动就“掉书袋”,很多新教师想用这样的方法来建立自己的权威。其实这样的文人是伪文人,这样的教师也不会得到学生的拥戴。因为在看似热闹非凡、旁征博引的背后,缺少的是自己本来真实的性情。

曾有公开课上,某新教师教授李清照的《声声慢》。这位女教师在学生发言的时候横眉冷对,不苟言笑;在学生朗读时匆匆略过,不做点评,而在自己朗读时加配背景音乐,捏细声线,降低声调,好像一副哀愁惆怅的模样,和前面故作老成的样子判若两人。这样的做法是为了愁而愁,是不自然的。真正了解李清照的生平,被她的诗词吸引的人,一定从心里对这位柔弱刚强并重的女子有由衷的感情。哀愁不是能够表演出来的。像那位教师泾渭分明,只有在范读的时候才装作哀怨,这不是真哀怨,而是伪哀怨。语文教师若是将课堂当做表演的舞台,必然会失去最宝贵的真实,必然会失去自然的教学艺术。

反而是在一节特级教师展示课上,周丽雅老师在教授《我与地坛》时,带领学生思考史铁生与母亲之间微妙的关系时,读到“我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人,却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总是要加倍的”。年过半百的周老师,悲从中来,哽咽泪下。所有听课者无不动容,深受感动。这样的情深之举,恰恰是一种无声的感染力,让文字幻化成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情感。

自然就是最好的入门境界。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美丽世界,真情流露,该哭就哭,该笑就笑。文学本来的面目就是真实,教师自然的感受才是学生最好的向导。

二、自得

自得是建立在思考的基础上的。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有对作品的真正共鸣才会有“得”。不完全照搬教学参考书,而是将自己放在一个阅读者的位置,深入体验文学带来的震撼;不完全复制前辈的课,而是将自己放到一个学习者的角度,认真思考如何将学生引领到更高的鉴赏层次。

笔者曾经执教过《荆轲刺秦王》,在备课查阅资料的时候就发现在司马迁的《刺客列传》里,同时介绍了五位刺客,但只有在介绍荆轲时,两次提到了他“好读书”。带着自己的疑惑,笔者阅读了很多关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书籍,感觉对荆轲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提升。于是,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 我们不妨拓展阅读,把视野拓展到与这个人物相关的作品中去,去关注人物背后的文化内涵,这样能帮助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解读人物。进入第二环节:拓展阅读品荆轲。

课前老师给大家印发了有关《史记·刺客列传》的部分内容,请大家用一点时间,迅速阅读第2、3段。

师:这两段写了什么内容?请大家着重翻译两句画线的句子。

生:荆轲喜欢读书和击剑,用术去说给卫元君听,但是卫元君没有采用。

师:这里的“术”应该怎样翻译?

生(犹豫):术……

师:学术、见术,这时可以用组词法来判断词义。见术,即政治理想。说明荆轲是有政治抱负的。

生:虽然荆轲喜欢与好酒之人结交,但是他为人好读书。

师:“沈深”怎么理解?

生:沈是通假字,通沉。

师:很好,深沉,为人稳重的意思。“虽然”译作“虽然”是对的,这表示有事实已然发生。司马迁为五位刺客立传,为什么唯独在介绍荆轲时两次提到 “书”?我们不妨大胆质疑一下,太史公想要强调荆轲是什么人?

生:读书人、文人。

师:文人,而且是有一定政治远见的文人。(板书:文人VS刺客)这两种看上去完全不协调的身份却在荆轲的身上得到完美的诠释。(PPT:展示“书剑飘零”)

读书修身、倚剑从军,这是中国传统文人的最高理想。然而当郁郁不得志时,又被迫书剑飘零,浪迹天涯。荆轲的人生,是几乎所有中国传统文人都曾经走过或者向往走过的人生。在不得志之时,与高渐离饮于燕市“和而歌”“已而相泣”。荆轲成了“书剑飘零”后世文人绝佳的知己。

大家不妨假设一下,如果荆轲拿的不是俊秀飘逸的剑,而是一把大砍刀会怎样?(众生笑)又或者是一把大斧头?(众生笑)

生:如果不是剑,好像就不潇洒了,有点怪怪的。

师:你看来很有学武的敏锐度。剑,被称为兵器中的君子。读书人自然要用剑,用斧头仿佛失去了灵气。

师:荆轲身上有文人气,还有什么呢?他不是燕国人,却为燕国国难而死。这悲壮的举动恰恰符合中国文人的另一种审美情趣。(PPT:展示“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生:他不是为一己私利去献身的,这是不是有点像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面的萧峰啊?(众生笑)

师:有一定的共性,都是胸怀天下。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在实践上荆轲是失败的,但是在美学上,他是成功的。因为有侠义的精神,荆轲不仅仅是个文人,不仅仅是个刺客,他更是一个侠客,成为中国文人内心的完美理想。

师:大家想想为什么司马迁这么推崇荆轲?和司马迁自己本人经历有没有一定关系?

生:司马迁受宫刑之前,好像去旅游。(众生笑)

师:那叫做漫游。司马迁十年漫游,交游广阔,极具侠骨。他骨子里对荆轲是崇拜的。诗仙李白也是,一把长剑,行走天地,剑术高明,曾“手刃数人”,锄强扶弱。这些都是他们有侠义精神的体现。而他们所推崇的荆轲的形象,就承载了千古文人的侠客梦,这恐怕就是千百年来荆轲备受文人推崇的重要原因吧。

笔者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结合作者司马迁生平的经历,去研读探讨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语文教师最忌讳肤浅地空谈“这篇文章很美”“这首诗歌很好”“这个人物很值得赞扬”。怎么美,怎么好,为什么值得赞扬?应该是在教师自身领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体会与鉴赏的。

一些语文教师长年不阅读,甚至除了做考试习题集之外,没有提笔写过东西。试想教师咀嚼的只是别人尝过的残羹剩饭,又怎能给学生烹制美味佳肴?试想教师自己都不被文章打动,又怎能去打动阅读这篇文章的学生呢?久而久之,教师自己的思想会荒芜,会干涸。这样的教师就会拿起手术刀肢解文章,把一篇篇文优句美的作品变得支离破碎。教师应在自己有所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入更高层次的平台,从共鸣中找到生本对话更优的切入点。

要知道,先有教师自己的“得”,才会有学生更多的“得”。

三、自我

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的教学经验只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厚积薄发,形成强大气场,形成自成一体的教学风格。魏书生做不了于漪,反过来于漪也模仿不了魏书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将自己的特长放大,一点穷追,将某个细节做到极致,我们就会有自我的价值和独特的影响力。

笔者曾经听过潘武老师教授《沁园春·长沙》。这篇课文是高中旧教材开篇第一首诗词,也是这位中年教师第一次和高一的学生见面。只见他走进教室,环顾四周,静待喧嚣沉淀,张口缓缓地说出抑扬顿挫的一句:“诗,是美的。”这笃定的话语,震撼了全班学生,也震撼了听课的教师们。这位教师的文化底蕴极深,在课堂上常常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听他的课,如坐春风,仿佛穿越古今,不自觉地得到诗歌的熏陶。据了解,这位教师在课余时间经常阅读,常写随笔,诗意一直在他的生活里,他的语文课怎么不吸引人?同样的一句“诗,是美的”,换作别人来陈述,如果没有深厚的底蕴作为依托,也最终只能落得个东施效颦罢了。

也许对于新教师而言,未必能够在短时间内成为名师,但是应该始终用名师的标准来鞭策自己,将自己的专长发挥到极致。善于研究语言的,在课堂上不妨多推敲字眼;长于指导写作的,在课堂上可以多下水试写作文;勤于诵读的,在课堂上索性多开展朗诵比赛。只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多一些尝试,多一些实践,久而久之就能积累到大量的教学素材和教学经验。

另外,建议新教师一定要写好教学反思,哪怕只有几句话,只有几句来自内心的话语,把一堂课的亮点,一次阅读的感悟,一个瞬间的灵感一一记录下来。能够写好三年教学设计的教师不见得能成为优秀教师,但是能够写好三年教学反思的教师一定能成为优秀教师。因为在反思课堂,反思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渐更新,不断地发现新的收获,也不断地形成“自我”的教学风格。

教学相长,互相促进。新入职的高中语文教师只有放低心态,刻苦钻研,不断学习和总结自身,才能达到“自然”“自得”“自我”的境界。

(责任编辑陈剑平)

猜你喜欢
荆轲司马迁文人
司马迁还璧不犹豫
文言实词小课堂
荆轲刺秦王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司马迁拒受玉璧
荆轲之死
荆轲之死
文人气
这世上少了文人会怎样
不可鄙薄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