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社会主义思想探析

2015-09-18 04:30师婕朱琳
学理论·下 2015年6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陈独秀资本主义

师婕 朱琳

摘 要:文章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社会主义是中国革命及中国社会问题解决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民主;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途径等几个方面,阐述了陈独秀在这些问题上的看法,并简单的对其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分析和评论。作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党的创建人,他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当时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今天,重新审视他的有关论述,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陈独秀;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K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8-0037-02

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主干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在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将马克思主义同当时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思想。他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曾对中国革命产生过重要影响,其中的某些内容对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分析

陈独秀早期主要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解读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社会主义要起来代替共和政治,也和当年共和政治起来代替封建制度一样,按诸新陈代谢底公例,都是不可逃的运命。”[1]32当他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就开始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捍卫社会主义了。

陈独秀在《关于社会主义问题》中指出了资本主义现代生产方法的两大缺点“(1)是生产组织之扩大,已自然日趋于社会化,而无量数生产群众,仍为少数私有生产工具者所统驭束缚,已有尾大不掉之势。(2)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缺少社会的统计和调节,陷在无政府状态。”[1]289这里,他明确了社会主义在克服资本主义的这些致命缺点基础之上,必将代替资本主义。此外,陈独秀还论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问题,他指出,“从革命发生起,一直到私有财产实际归公,必然要经过长久的岁月;从私有财产在制度上消失,一直到私有财产在人心上消灭,必然要经过长久的岁月。”[1]46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陈独秀开始时以“进化论”为其理论基础,一旦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后,他在坚持唯物史观基础上,更能利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的内容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核心问题来论证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则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二、社会主义是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必然选择

1921年1月2日,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在北京大学讲演时提到“社会主义不能行于中国,资本主义为必经之阶段”这正迎合了国内一些学者的心理,如张东荪、梁启超等人,并且得到他们的极力吹捧。针对这种情况,陈独秀对其批判到:“我深信外国的资本主义是致中国贫乏的唯一原因。故倒外国资本主义是必要的。”[2]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陈独秀是站在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立场上反对资本主义的,但其发展社会主义的主张又不仅仅是建立在民族主义的要义上,而是通过对资本主义肌体的矛盾分析进而得出的。他指出:中国必须“用社会主义来发展教育及工业,免得走欧、美、日本的错路。”[1]53中国社会要想发展,必须要采用社会主义生产制,废除资本主义生产制。陈独秀、李大钊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非马克思主义者论战的结果是不能简单用谁战胜谁来断定的,在论战中,陈独秀更多的是直接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苏俄的实例来批驳对方,然而对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缺乏认真分析。我们在看当时非马克思主义者的论述时,其中也有许多正确之处。但不论怎样,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迅速地传播,是功不可没的。他极力地宣传马克思之社会主义,预示着中国先进人士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革命道路之探索,这条道路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最终变为现实,也证明了社会主义的确是中国革命的必然选择。

三、社会主义民主思想

研究陈独秀的民主政治思想,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思想经历了由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民主的转变,这种转变实际上是中国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体现,而爱国主义精神则是他民主思想发生变化之内在动因。

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无产阶级专政思想。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发表了《谈政治》一文,该文不仅标志者着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选择,还是他转变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主要标志。他谈道:“若是不主张用强力,不主张阶级斗争……便再过一万年,那被压迫的劳动阶级也没有翻身的机会”[1]53。表明在陈独秀看来,只有通过“劳动阶级”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统治阶级,才能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同时他还指出:“劳动阶级要想征服他们固然很难,征服后永久制服他们,不至死灰复燃,更是不易。这时候利用政治的强权,防止他们的阴谋活动;利用法律的强权,防止他们的懒惰、掠夺,矫正他们的习惯、思想,都很是必要的方法。”[1]52陈独秀这里提出的对资产阶级“征服”后,再施以“强权”进行统治,是他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实质体现。

在20世纪初,中国的一些政治家就已经发现并指出了西方资本主义议会制民主的某些弊端,而且点出了这种议会制民主实际上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论述。陈独秀认为,资产阶级民主的议会政府是为资产阶级装潢门面的机关,门面的背后实行的是特权政治,共和政治为少数资产阶级所把持。

陈独秀在晚年再次提出并深化了他对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两者关系的思考。陈独秀指出无产阶级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它们都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他指出“资产阶级的民主和无产阶级的民主,其内容大致相同,只是实施的范围有广狭而已。”[1]4在陈独秀看来,从范围或基础上来说,无产阶级民主比资产阶级民主的范围更广,无产阶级民主才是社会主义的真正代表,共产主义者是真正的民主主义者。陈独秀在肯定无产阶级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根本区别的基础之上承认其继承性问题,但我们就如何建立起严格而规范的民主、法律和监督等一系列制度问题上,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是急需思考的。陈独秀的晚年着重探讨了资产阶级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兼容性,对民主的普遍价值进行了肯定,实际上是他对该问题的一个自我否定之否定的超越。陈晚年超脱于党派之外,单纯以一个爱国者的身份,凭着他对民主的坚定信仰,对苏联斯大林统治时期社会主义民主的批判和揭露得出了理性认识。

四、陈独秀在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社会主义分配方式上的认识

陈独秀在分析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中,他也是相信社会主义是消灭私有财产,建立公有制的。但是在是否建立一个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形态,陈独秀基本上没有讨论。不过在他的国民革命思想中,有关“行向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论述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陈独秀在《国民革命归势》一文中提出,可以采用一种经济制度为主,多种经济制度为辅的经济形态。“我们认为中国国民革命成功后的经济建设,在主观上在客观上都不必采用私人资本主义为全社会主要的生产制度,而可以采用国家资本主义以过渡到非资本主义的国家工业,即是行向社会主义的社会。”[3]这里,我们认为这一“行向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与我们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以前的那个时期里的经济形态有相似之处的。“行向社会主义的社会”这一论断的提出,对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仍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陈独秀对资本主义分配不公进行揭露的同时,明确了社会主义不等于平均主义的观点,陈独秀指出:“其实专讲分配方法去平均贫富,是均富主义,不是社会主义。”[4]410“均富主义不是社会主义”这一命题的提出,对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界限的划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途径

陈独秀,作为中共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前途等问题进行了艰难却富有意义的探索。1922年6月陈独秀指出:“中国的阶级斗争不得不分为两段路程:第一段是大的和小的资产阶级对于封建军阀之民主主义的争斗,第二段是新起的无产阶级对于资产阶级之社会主义的斗争。”[1]289在他看来,中国革命须实行两步走的战略思想。该年9月在《造国论》中,他提出了国民革命的概念。关于革命的性质,陈独秀认为是反帝反封的国民革命。这里他阐述了国民革命反帝反封的性质。在国民革命领导权问题上,“凡属民主革命分子,若当真需要革命,便应当集合在民主革命的中国国民党,使他能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革命党。”[4]262从当时他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看,他认为国民革命的领导是资产阶级,而把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放在国民革命的从属地位。这是陈独秀关于国民革命理论最大缺陷。

关于国民革命前途问题,在他1927年4月6日所作的《国民革命归趋》一文中,他认为,中国国民革命的前途要么是“行向社会主义”,要么是恢复到帝国主义统治。显而易见陈独秀的国民革命道路是第一条。当国民革命成功后,即可采用“行向社会主义的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至于怎样才能使这个“行向社会主义”顺利到达非资本主义的社会呢?陈独秀认为:“只有在工农及其他被压迫剥削阶级革命的国家而采取国家资本主义才能由此过渡到非资本主义。”[1]252这一言论明确地指出了在经济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对于我们研究陈独秀政治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当时的中国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问题上陈独秀提出了两个阶段的理论,首先是联合工农和广大受剥削压迫的群众组成统一战线,进行反帝反封的国民革命,国民革命成功后,建立一个以国家资本主义为主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过渡性“行向社会主义的社会”以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陈独秀的国民革命理论是其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如何建立社会主义的有益探索,有许多合理成分,但由于陈独秀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在国民革命中的领导权的问题,最终犯了“右倾”错误。

参考文献:

[1]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2]张东荪.张东荪谈“社会主义”[J].新青年,1920,8(4).

[3]陈独秀著作选:第3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554.

[4]陈独秀文章选编:下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收稿日期:2015-04-13

作者简介:师婕(1989-),女,天津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朱琳(1992-),女,天津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陈独秀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五四运动与陈独秀价值观的变化
陈独秀的收与不收
重要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