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

2015-09-18 01:49魏建
学理论·下 2015年6期
关键词:改革与实践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

魏建

摘 要:当下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的趋势势不可挡,伴随着研究生大规模的扩招,我国大部分高校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不够健全,直接制约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导致导师与研究生的积极性不高,使得研究生培养质量存在较大问题。为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深度剖析高校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从事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经验,努力探索符合时代发展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及具体的改革思路,这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8-0100-02

引言

当今世界各国都已把科技人力资源视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资源。科技创新对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21世纪世界各国的创新人才储备和人力资源建设鼎盛发展,这将作为国际竞争战略的重要资源。高层次人才的大量培养和涌现,才会使科技创新达到新的巅峰,在国际竞争的大潮中才会有绝对优势,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研究生教育作为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是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阵地,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研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研究生教育和其他层次的教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这对国家实施国际竞争战略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应该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推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速时代,研究生教育对国家实施高层次人才战略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研究生教育已进入转型期,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形成以质量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当务之急,那就必须在更高层面上认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价值取向,科学合理地构建研究生培养模式,形成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质量和最终审查四维一体,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结合国际经验,形成我国特色高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研究生培养现状

我国大部分高校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不够健全,直接制约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导致导师与研究生的积极性不高,使得研究生培养质量存在较大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

1.研究生培养缺乏激励措施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研究生的奖学金一般执行情况是:计划内研究生全部享受奖学金,且奖学金的额度是一样的;计划外研究生均不能享受奖学金。这种做法失去了奖学金的意义,凭着入学的分数门槛来对待奖学金的分配是不科学的。奖学金应该作为激励学生在校学习的鞭策手段,不应该是入学的好成绩就断定他在校内几年都是好成绩,这显然不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反而会对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反感和抵触,不利于调动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达不到激励学生的目的。尤其当下研究生教育实施收费制度,这对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有很大的思想负担,甚至优秀的学生就会错失研究生教育的机会。为使研究生教育均衡发展,就必须平衡好奖学金和科研奖励基金的分配。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刻苦学习、努力科研带来的奖励就能满足所需的学费,同时也会营造一种科研学习氛围。

2.导师缺乏激励措施

在我国现行高校里教师大多是终身制,没有形成严格考核的有效机制,学校聘用导师也是终身制,这种终身制的含义就是无论培养的研究生质量如何,无论是否具有科研课题或具有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将一直具有指导研究生的资格。这种体制下会衍生出导师的惰性、无科研、无新成果、无后忧,靠老本吃饭的局面比比皆是。随着研究生的扩招,一个导师能带二十多个学生,就会出现师兄师姐带师弟师妹的现象,缺乏导师的直接指导,学生缺乏自我积极性,长此以往培养质量必将下降。学校对导师的考核与聘用是最有效的激励手段,学校必须建立合理的人事制度,对研究生指导教师进行合理考核与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考虑是否聘用,以此激发导师的内在动力。

3.导师缺乏约束措施

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对导师招收研究生没有刚性的项目经费要求,研究生的培养费和生活费均主要从学校列支。由于没有刚性项目经费的要求,无论是否有研究项目和经费,导师都可以招收和培养研究生,这将导致无法对科研资源进行合理而有效的配置。那些课题多、经费多,需要更多研究生去参与课题研究的导师得不到足够的支持。为了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导师是否有科研项目,最近三年的科研成果数量,都与研究生招生资格和招生名额挂钩。研究生的资助与其科研能力挂钩,这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导师的积极性,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4.导师要正确看待研究生

研究生作为受教育者,是学校很重要的教学与科研的人力资源,也是学校科研队伍的生力军。研究生在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过程中,得到相应的助研津贴,也是应该的。往往导师对待研究生,存在着观念上的偏差,总觉得研究生还是学校的学生,在培养阶段理所应当承担导师的一些课题,而没有把培养研究生视为为国家培养人才,致使导师给研究生发放科研津贴比较随意。

5.研究生对参与课题研究缺乏积极性

目前很多高校研究生的奖学金没有和科研业绩挂钩,许多科研能力强的研究生由于入学分数低而不能享受到奖学金,入学分数高的一部分研究生反而不怎么积极做科研,还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研究生奖学金,总觉得做科研项目就是给导师打工,产生抵触情绪,从而造成了不积极做科研的局面。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有很大的差别,体现在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科研的能力,而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教育,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基础知识。大部分研究生的思想还停留在本科阶段[1],认为完成学分和毕业论文就完成学业了,这是很大程度上的认识误区,这和学校的科研氛围也有关系。研究生阶段必须要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要不断提高科研能力,提高对科研的高度认识和热情,使自己能独立完成一项科研项目,甚至在科学领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能影响科学的发展和国家科技的发展。研究生培养的单位要肩负起高质量培养的重任,使科技推动学校发展,最终推动国家的科技发展。

6.研究生缺乏做学问的热情

当下网络盛行,再加上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研究生在读书阶段,给自己的定位模糊,认识不到自己应该做什么,更谈不上科学和创新精神,没有把自己定位为科学研究或独立承担专门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甚至觉得混毕业找个好工作是很容易的事情,所以在每年的学位论文盲审中就有很多学生的论文存在问题不能通过,严重者不能顺利毕业。

7.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目标混同

学术型研究生主要以培养从事理论研究和创新研究人员为目标,侧重于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际科研能力的培养;而应用型研究生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员为目标,侧重于实际工作技能的培养。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研究生培养情况是一个导师下两种类型的研究生都有,培养方式大体相同,教育结构严重失衡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8.研究生培养模式陈旧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方案里课程设置偏多,内容比较陈旧,缺乏前沿的学科理论知识,对当今学科理论的创新反映不够,特别是学科领域的热点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研究生很难通过课程的学习找到研究课题的突破口及创新思路,主要依靠课堂上与教师讨论或是课下相互之间的交流[2]。此外,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交流合作等方面很难与国际接轨。

二、改革与实践的思路

1.研究生奖助学金制度改革

研究生奖学金是为了激发研究生科研学习积极性为目的而设立的,实施资源优化配置。学校将国家下拨的研究生培养专项经费、研究生助学金、企业捐赠的奖学金、科研项目中的人力资源成本费以及学校筹措的其他经费统筹起来,设立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统一管理统一分配,以达到既能资助贫困生,又能激励学生做科研为目的。

2.设立导师考核机制及激励机制

首先,从招生环节上控制导师每年的招生名额,要结合科研任务量、学生培养质量情况、学位论文盲审情况、学生对导师的评价情况,给予定额定量分配;其次,实施严格的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纳入评价体系,直接决定是否再继续担任导师;最后,导师要尊重学生,不能把学生当免费的劳动力,任意榨取。

3.加大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宣传力度

作为一名研究生,要认识到自己的重要作用,自己作为一位人才,将来要立足于奉献自己的学识,成为科技变革的推动者,同时也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不能仅仅为了学历学位找个好工作,要为科技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4.研究生主体角色的重新定位

教育要以人为本,失去了人的主体性,教育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教育本身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能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我们在谈到研究生培养的时候,总觉得学校是培养主体而忽略了培养对象的主体性,学校的硬件设施及导师队伍固然重要,但忽略研究生是培养对象的存在,教育就顾此失彼。我国大部分高校研究生的培养教育都是以学校为主体,学生比较被动,尤其是在制定培养计划的时候都是在大纲范围内规定学分,没有弹性机制、没有因材施教,培养观念陈旧,还是以学校实体为原点,打造批量化生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形势的变迁,研究生培养模式也不断进行着变革,但旧的模式依然起着主导作用,大多学生都是在为将来找什么样的工作而准备着,这种和就业紧密结合的教育方式,严重影响了教育本身的价值。研究生缺乏科研精神主要体现在不积极主动的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没有主动的使自己成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激发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研究生的独立个性发展,有利于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形成[3]。

5.改变现有的研究生学习年限制度

研究生培养年限一般为2至3年,有限的时间里实现科技人才角色的定位有一定的难度,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不是完成了应有的课程和学位论文就可以毕业,要弹性制培养,要求研究生在完成培养方案的内容之外,还要有独立完成一项科研任务的经历,才算达到毕业的条件。

6.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混同

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是以发现规律、创新理论、发展知识的能力为具体要求,强调培养国家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同时在综合素质方面注重培养他们的实事求是和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使其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4]。通过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掌握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知识,并围绕该专业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既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学科视野,又要担负起科学研究、理论创新的历史责任。专业型研究生培养主要是为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这类研究生不仅要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

7.研究生培养模式应与国际接轨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只注重形式的采用而忽略了实质的作用,加之培养经验不足,受传统思维的影响,观念上比较封闭,缺乏开放性和灵活性,既不能适应经济社会需求,也不能与国际接轨。为此,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具有时代性和前沿性,要以敏锐的眼光及时反映学术界的最新动态和科研成果。

8.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我国研究生培养应该多元化,突出专业型研究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使专业型学位和学术型学位相互渗透协调发展。课程设置上结合前沿性和层次性灵活调整,吸取国外研究生培养的优秀经验[5],注重学生的学术研究潜能和综合素质,加强科研学术活动,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估机制。同时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开阔眼界,掌握最新发展成果。

三、结语

在我国的学生教育体系里,研究生教育是最高层次的教育,目前培养体系已基本形成[6],为国家实施人才战略储备、科技强国肩负着重要责任。研究生教育已全面进入提高培养质量的新阶段。在当今社会变革发展需求的主流下,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还要逐步深化,使研究生培养模式灵活多样化,需要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创新意识,多层面立体化探索研究生培养的模式改革,以适应现实社会的需求。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实施,为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通过联合培养的模式达到双赢,紧跟社会发展步伐,积极与发达国家的专业学位教育接轨,早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切实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马珩.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模式的改进[J].教育教学论坛,2015(7):53-54.

[2]郭锐.新时期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究[J].高教探索,2013(5):113-117.

[3]杜栋,庞庆华,蒋亚东.协同创新环境下“协同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3):86-90.

[4]甄良,康君,英爽.建构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14-18.

[5]冯敏,于东红.中美两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电子教育,2013(4):55-58.

[6]英爽,康君,甄良,等.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1):1-5.

猜你喜欢
改革与实践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
面向区域产业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基于一体化教学《电子产品生产与管理》课程的改革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