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书院对私学的继承和发展研究

2015-09-18 04:49王惠璞
学理论·下 2015年6期
关键词:私学书院发展

摘 要:我国古代书院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教育和学术研究机构,它与官学和私学一同构成了我国古代教育的主体,是我国封建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其特别的地方体现在它是官学和私学相结合的结果。由于明清时期的书院已经有了官学化的倾向,因此旨在研究唐宋时期的书院在办学宗旨、办学特色,以及在教育对象、教育方法及教育管理上对私学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书院;私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9.2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8-0063-02

主要以唐宋时期作为时间节点,研究在唐宋时期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书院对私学的继承与发展。书院无论在办学宗旨、办学特色,还是在教育对象、教育方法及教育管理上都或多或少借鉴了私学,并在此基础上得以发展,形成书院独特的学风自由、门户开放等办学特色。将具体从上述五个方面论述书院对私学的继承与发展。

一、书院的概念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和学术研究单位,它一般是一些著名学者创办和主持的高等学府。它兴起于唐朝,最开始为官家修书和藏书的场所,最终发展成为具备教育、藏书、祭奠三大功能。繁荣于宋朝初。唐宋时期,书院以私人创办和讲学为重,元明期间官家加强了控制,到了清朝已完全官学化。注重学术交流,允许各学派共同讲学,实行“门户开放”的讲学政策;重视自学,倡导独立研究,课程设立灵活;师生关系和谐;经济独立。它对我国古代教育和学术的发展及其人才的培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清废科举后,书院改为学校[1]。

二、私学的概念

私学是与官学相对而言的。由于统一的奴隶制国家西周日趋衰落,“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各诸侯国的私门需要士阶层为他们服务,争相养士,私学便应运而生。春秋时期影响较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此中以孔子私学的范围和影响最大。到了战国时期,养士的习尚有增无减,私学更为盛行,呈现了“百家争鸣”的局势。汉武帝时虽发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并没制止私学,东汉私学到了压倒官学的地位,经师大儒纷繁自立“精舍”“精庐”,开门收徒。唐代的佛教盛行对宋明理学和书院的发展都产生很大的影响。宋朝,书院成为私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聚徒讲学的书院开始于五代。

三、我国古代书院对私学的继承和发展

书院创办以后,历代王朝都没有把书院加入国家学制中去,尽管元朝之后,国家加强了对书院的经管,但书院仍未被列入国家的学制体系。书院与私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一定意义上说,书院是从私学中分离出来的。私学一般处于一种自发性的状况,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规则。书院在新的历史高度上对私学进行改进,自创一种既不是私学又不是官学的独特的教育系统。

(一)“以人为本”的办学宗旨

官学教育一直都是以科举取士为办学目的,而书院和私学均是将以人为本、以德育人作为办学宗旨。所奉行的是一种素质教育,不以成绩论优劣,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以科举考试为目的。如墨子将教育看作是改良社会、化育人才的重要手段,为实现其“兼相爱”“交相利”的政治理想,其教育目标主要就是培养“爱利天下”的“兼士”。书院在这一点上很好地继承与发展下来,朱熹为白鹿洞书院所著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其中对办学宗旨和目的的阐述都可以从像孔孟这样一批私学大师那里找到源头和出处。最初,《揭示》列出了“五教之目”,明确划定了书院以“五伦”教育为目的,以求做到传承圣道。其次,《揭示》提出培育和锤炼生徒品性为主旨的“三要”:修身、处事和接物之要。《白鹿洞书院揭示》高度归纳了书院办学的主张,并对其主张加以条文化,成为历代书院模仿的楷模。

以岳麓书院为例,其书院主教张■在全盘审视和批评官学弊端后建立了自身的办学主张——“传道而济斯民”,便是传承圣道、缔造圣道和接续道统,晋升其道德人格,匡时济世和拯救黎民。可见书院在培养人才时坚持的一点就是以人为本,并将其置于教育的首位。不管什么样的人,只有当他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内在的潜能,从而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书院将德育作为其首要的办学宗旨,具有十分积极的教育意义。但同时需要明确的是书院对官学中以科举为目的教育的批判并非反对科举制度,大量史实研究表明,书院提倡的是素质教育,要以心怀天下而非功利的心态去参加科举考试。

(二)“学术自由”的办学特色

私学突破了“政教合一”的桎梏,使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推进了学校教育本身的独立化。不可否认,官学在学术的普及和发展方面做出了意义重大的贡献,这是因为官方依靠朝廷和统治者的支持,拥有着丰富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由此引发的问题也显而易见,即官学容易受到朝廷和统治者的影响和由此施加的压力,这就难免造成了在学术研究中禁锢思想,缺乏创新精神。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古往今来的学术创新和革命大部分都产生于民间学术机构。教育历史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众所周知的先秦儒学就诞生于孔子的私学之中。

“讲会”制度在书院盛行,容许不同学派的学者互相进行讲学,注重学术交流,展开辩论,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百家争鸣”的灵魂。不仅如此,书院在私学这种“学术自由”的办学特色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书院在保证“政治独立”(即不受官方政治的束缚,学术可以自由发展)的基础上,进而保证“经济独立”,明清之前的书院与私学一样,均不是由官方出资,而是民间集资创立的,办学资本上的自立使得其具备很强的独立性。但私学无固定的经济来源,而书院有稳定的教育经费作保障。书院创立了类似于官学的以学田为中心的教育经费体系,使书院的学田制真正成为书院经费的基本来源,有效地保证了书院的经济独立。书院获得学田的方法有二:一是民间捐赠,二是当局拨赐。这是书院保存和成长的首要前提,亦是一般私学所没有的。

(三)教育对象

各派私学都以“有教无类”为招生法则,将受教育的对象扩展到社会大众,可自由择师,年龄、地域、身份的差别不再成为能否接受教育的障碍。“有教无类”是我国古代私学一贯的办学传统,有力地推动了古代文化教育的民间下移和社会传播。“有教无类”在扩大学校教育社会基础的同时,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明教化水平的提高,推进了我国民间社会兴学重教的文化传统的形成。

从教育的类型和机构的性质来看,明清以前的书院总体上是由私人出资创办的,因此一般情况下不受官方的限制,其生员多是下层平民,受教育者不受身份和地域的限制。书院和私学同样主要面向社会的平民百姓开放。在这一点上书院很好地继承了私学“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不仅如此,书院在扩大受教育对象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书院的教学执行“门户开放”的政策,不受地区制约。仰慕大师之名不远万里前来请教者,书院热烈欢迎,并给予周到的安排和关照。

(四)教学方法

诸子百家在创办私学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品格教育的经验,这其中尤以孔子为代表。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不加思考消化,便茫然无所得;只凭主观思索而不以读书闻见为基础,则会陷入空想的危险,学习中能否独立思索、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成了他衡量学生是否好学和善学的重要标志。例如众所周知的《论语》中就提到了很多如何学的问题,“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这些都是孔子当时对学生自学的指导,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相当深厚的方法论依据和思想基础。

书院在教学方法这个方面无一不是继承了孔子的衣钵,并在此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书院教学以学生自我看书研究为主,非常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育,提升学生的研习兴致,书院教学多选用问难论辩式,注重启迪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自觉思虑的才能,名师教学常把材料收拾为“讲义”,而学生也将教师所讲认真记载为“语录”。例如《朱子语类》140卷,即是缉其门生99人的记载而成的。又如,在教学方面,注重学生的自学,因材施教、教师答疑解惑、教学相长、学思结合;在德育方面,强调自我道德修养,改过迁善,自省自克,重视言传身教等,无一不是继承了私学的优良传统。

(五)教学管理

书院与私学在师生的管理制度上相通,师生都是归去自由,较少独裁型的体罚或处分;但不同的地方在于私学无任何方式的考查体制,缺少强有力的教育管理体系,学校处于一种无管理的松懈状况;而书院则有一套完备的教育管理制度,创建了类似于官学人员的编制。每人凭据自身的岗位任务,划分担当学生的讲课、考查、生活和祭奠等。书院在教育管理方面还有一个值得提及的特点,即书院的学生也参与管理,如由学生担当的学长管理学习、斋长负责生活。

私学无相应的教学计划和规章制度;书院则拟定了一系列颇具特点的教条和学规。如南宋朱熹为白鹿洞书院拟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就是以学规的形式,经过摘取儒家圣贤的论学要旨,来全面阐述书院教育的职责、教学宗旨、修身标准。该学规反映了南宋大多数书院的教育宗旨和办学目标,成为研究我国古代书院制度的一个经典性的文献章程。其中不乏我们所熟知的“五教之目”等。从这些规定中可以看出,南宋书院在教育管理方面的要求和目标已经相当明确,书院的管理体制也已经相当正规。

综合上述分析,书院虽然与私学有着天然的联系,继承了私学诸多值得借鉴的方面,但又与私学不同。笔者之所以从以上五个方面来论述书院对私学的继承和发展,是因为这五个方面所呈现给大家的特点尤为鲜明,当然不排除书院在其他方面对私学的继承与发展,如教材的使用,师生关系问题等。书院在新的历史高度上对私学进行改进,自创一种既不是私学又不是官学的独特的教育组织形式。

书院与私学是一脉相承的,私学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渊源所在,书院是私学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书院在我国教育中所起的功用,终是官学和私学所不及的,也是它们所不能够取代的。它填补了官学与私学的缺点,其多样的教育经验和多变的办学方式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念宏.教育学辞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135.

[2]吴霓.中国古代私学发展诸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3]陈元晖.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4]喻宝善.书院与孔子私学[J].教育评论,1993(1):48.

[5]李敏.书院制教育模式刍议[J].教育探索,2013(9):116-122.

收稿日期:2015-04-07

作者简介:王惠璞(1991-),男,河南南阳人,硕士,从事中、外教育史研究。

猜你喜欢
私学书院发展
朵云书院黄岩店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白鹿洞书院记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浅析东汉的私学与士人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六艺”之“五射”新考
书院讲习一例
向书院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