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甲午战争研究焦点透视

2015-09-18 04:49孟凡明
学理论·下 2015年6期
关键词:国际关系甲午战争钓鱼岛

摘 要:甲午战争120周年纪念,集中产生了一大批学术成果,2014年甲午战争研究的焦点很多,对钓鱼岛问题、国际关系和舆论认知这三方面内容的回顾梳理,有利于深化对历史分歧的认识,有利于廓清历史是非,也有利于中日关系健康发展。

关键词:甲午战争;钓鱼岛;国际关系;舆论认知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8-0068-02

甲午战争研究,一直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里的显学,学界研究成果丰硕。2014年甲午战争研究的焦点很多,主要对钓鱼岛问题、国际关系和舆论认知这三方面内容做一些梳理。

一、钓鱼岛问题

钓鱼岛问题与甲午战争有关,涉及中日两国之间许多复杂的因素。钓鱼岛主权之争,严重影响当前的中日关系。历史与现实的关照,迫使人们去思考研究。因此,2014年钓鱼岛与甲午战争研究再次成为史学研究的焦点。

钓鱼岛主权之争从1895年起至今,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895年至1945年,日本霸占钓鱼岛。第二阶段:1945年至1972年,美国介入干涉。第三阶段:1972年至2012年,搁置争议阶段。第四阶段:2012年野田内阁宣布“购岛”至今,日本挑起事端,风波骤起。刘江永在《钓鱼岛之争的历史脉络与中日关系》一文中首先回顾甲午战争时期日本逐步窃取中国钓鱼岛的历史,然后重点阐述美国介入导致钓鱼岛问题悬而未决的原因以及中日邦交正常化与缔结和约时搁置争议的理由,最后,从日本对华战略演变看中日钓鱼岛之争[1]。为钓鱼岛主权争议的历史提供了清晰明了的轮廓,重点分析了内外部因素,有助于认识日美的动机和目的。

殷昭鲁、张生在《甲午战争前后日本窥伺窃取钓鱼岛述论》一文中,通过大量历史史实,详细论述了日本窃取中国钓鱼岛的历史经过,并且指出:此种偷偷摸摸、违反国际法、混淆国际社会视听的窃取领土行为,是日本漫长的侵华史上常见的模式之一[2]。

从法理角度研究钓鱼岛主权的合法性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依据,在此方面,研究还比较薄弱。2001年,戚其章《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甲午战争中国际法问题的专著。迄今为止,这本书仍然是中国学界唯一一部系统研究甲午战争国际法问题的著作。可见,甲午战争在国际法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性并未得到中国学界的足够关注,对日本学界在19世纪末从国际法角度提出的相关问题,并没有进行系统全面地回应,即使有回应也是不专业的。甲午战争国际法研究无论在战时还是在战后都对维护国家利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甲午战争国际法研究有利于中国掌握话语权。强调甲午战争国际法研究,并非是要捍卫19-20世纪的国际法体系,也并非是为了博得西方世界的认同,而是呼吁学者对这场战争进行系统的法学研究[3]。

二、国际关系

从大历史观、全球史观角度进行研究,戴逸先生指出:甲午战前,在东亚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四个国家中、日、俄、英在战争中力量此消彼长,分化组合,直接影响世界格局变化。当甲午战争爆发之际,俄国的态度由明确反对转向暗中支持日本,英国则由暧昧变为怂恿,美国更是袒护日本的战争行为,德法两国通过参与“干涉还辽”,分别“租借”了中国的胶州湾和广州湾,法国还在滇越边境勘界中捞到了好处。继而,在日俄战争中由英美扶植的日本从而打败俄国。其后,美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1900年独立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实现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利益均沾[4]。

甲午战争之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标志着由中国主导建立的东亚朝贡体系和宗藩关系的最终瓦解,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中国加速沦为列强瓜分的对象。而日本则迅速崛起,企图建立以其为中心的东亚国际新秩序,并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扩张[5]。甲午战争是日本向殖民强国过渡的转折点。

东亚大国关系格局大约每十年会发生一次较大的变化,刘江永通过“东亚战略格局演变史”的研究视角和分析范式,将1894—2014年120年间,划分为12个十年详细分析研究了中日关系,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并提出未来的努力方向[6]。

自古以来日本就具有强烈的海权意识,特别是步入近代之后,海权意识极其膨胀,以击败清朝海军为目标,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拟定《征伐清国策》,先后8次实施《扩充军备案》都是剑指中国。甲午战争前后以及当今的东亚国际秩序,中日两国发展战略始终围绕海洋权益展开激烈的竞争和对抗。从甲午后的半个世纪来看,日本在品尝甲午战争胜利喜悦的同时,整个国家和民族却由此陷入非理性的狂热之中,在二战中几乎将国家引入覆亡的深渊[7]。

另外,朝鲜在甲午战争之后与中日两国的关系不得不提及,甲午战争导致朝鲜被迫正式切断与中国的宗藩关系。战后,清政府刻意保持与朝鲜的距离,一直没有遣使缔约,也没有与朝鲜建立外交关系,回避“是否承认朝鲜独立”的问题。后来,光绪皇帝欲改革外交体制,主动承认朝鲜的平等地位。然而,从《中韩通商条约》可以看出中朝两国都反复强调其特殊关系,两国虽然切断了宗藩关系,但是,却保留了“名分秩序观”的文化体认,这是甲午战后中朝关系的基调[8]。

三、舆论认知

对甲午战争前后舆论战、情报战以及中日两国对战争的认知,是近年来研究的亮点。

鸦片战争以后,清廷朝野上下“天朝上国”的观念还很强,具有优越的制度自信,很多人认为尽管不如西方,但绝对强过日本。甲午战争前夕,基本没有人认为大清王朝打不过蕞尔小国日本,国际舆论也认为大清王朝应该能打赢。但是,只有李鸿章和黄遵宪等少数人意识到日本的强大。早在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的时候,李鸿章就意识到清朝恐怕要战败,因为经过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日本了。

黄遵宪当时是驻日参赞,他用4年的时间考察了日本的很多情况,并且在1887年写成《日本国志》一书,详细介绍了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近十年的状况,吊诡的是该书却在甲午战后的1895年出版。因为恐受指责,当时总理衙门不敢出版,致使出版延搁。先前,林则徐、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后受到天下人谴责,然而日本人觉得这本书很好,反复出版。不只此个案,还有郑观应的《盛世危言》、郭嵩焘的《使西纪程》当时也都不受重视[9]。

列举了中国情况,再来看看日本。日本对中国了解得一清二楚,一个村庄一个村庄都非常细致。当时的乐善堂是甲午战争之前日本的间谍总部。由日本著名记者岸田吟香在上海和汉口分别开设,既是药房,也是出版社。资助日本间谍几乎所有的经费。这些日本间谍多数把头发剃光,说自己是和尚;语言不通,就说自己是福建人。也有打扮成乞丐,沿途乞讨,近距离观察民情。还有的打扮成清朝渔民,硬是用铅垂线测量绘制了海图。他们情报细致到每个村庄有多少人、有多少口水井等[10]。

甲午战争初期,几乎所有的日本报纸在主张对外强硬“显示全面好战立场”支持“义战”、煽动日本民众投入“文野之战”的同时,详细刊载了许多有关清兵动向、清国军制、清国政情的短讯新闻。这些短讯新闻成为战前日本民众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消息来源[11]。

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舆论界一致认为这一场“大义”的战争,是日本发动的正义战争。比如,福泽谕吉率先宣布“日清战争是文明对野蛮的战争”,认为日本的目的是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扫除障碍。但是,从战争社会学角度来看,甲午战争强化了日本对中华文明与近代西方文明的错误认识,最终导致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正是这种对世界文明的虚无主义认知,最终决定了日本在1941年向美国宣战。日本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先后完成了对三大强邻的挑战,纵览世界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12]。

四、结语

“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13]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惨痛的历史伤痕。“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由此产生,中国开始进入到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等诸多领域的探索之中。

今天,我们既要借鉴历史的惨痛经验,汲取深刻的历史教训,也要放眼未来。如何看待历史遗留问题,如何面对未来,相信人民会更加智慧、更加理性、更加热爱珍视和平。

参考文献:

[1]刘江永.钓鱼岛之争的历史脉络与中日关系[J].东北亚论坛,2014(3).

[2]殷昭鲁,张生.甲午战争前后日本窥伺窃取钓鱼岛述论[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4).

[3]徐碧君.论甲午中日战争国际法研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4]戴逸.中日甲午战争与世界历史[N].中国文化报,2014-05-

19.

[5]白纯.大国博弈与甲午战争论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3).

[6]刘江永.甲午战争以来东亚战略格局演变及启示——兼论120年来的中日关系及未来[J].日本学刊,2014(1).

[7]田庆立,宋志艳.甲午战争对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6).

[8]尤淑君.甲午战争后的中朝关系[J].山东社会科学,2014(5).

[9]雷颐、马勇谈甲午战争留给后人的启示:甲午战争凸显的中国式“悲情历史观”[EB/OL].[2015-02-20].http://jds.c

ass.cn/Item/25526.asp.

[10]日本人眼中的甲午战争——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EB/OL].

[2015-02-20].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4/01-24/

5779289.shtml.

[11]郭海燕.有关甲午战争宣战前日本报刊对中国报道的研究——以《朝日新闻》报道李鸿章及清军动向为中心[J].社会科学战线,2014(10).

[12]李永晶.甲午战争与日本的世界认识[J].学术月刊,2014(7).

[13]习近平主席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的重要演讲[N].人民日报,2014-04-02.

收稿日期:2015-03-30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从高中历史教学反观新课程背景下师范生培养问题的研究”(13QN03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孟凡明(1977-),男,湖北襄阳人,讲师,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猜你喜欢
国际关系甲午战争钓鱼岛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霸权秩序”的国际关系多维度视角探析
浅议英联邦诸王国的主权沿革
赫德与中日甲午战争
担和平崛起大国形象,建和平稳定中日关系
痛惜被贼惦记的钓鱼岛
从甲午战争得到的启迪
钓鱼岛问题溯源
钓鱼岛主权考
《甲午战争百年祭》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