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英美生态文学中的“回归”主题

2015-09-18 04:49李鸿雁马辉
学理论·下 2015年6期
关键词:回归主题

李鸿雁 马辉

摘 要:生态文学是近年在文学研究中比较受关注的领域,因为它涉及的内容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从英美文学出发,对生态文学所倡导的“回归自然”和“回归本性”两方面主题的深层内涵进行剖析,借以引起读者对生态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生态文学;回归自然;回归本性;主题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8-0074-02

生态文学是20世纪中期才作为一个文学概念提出的。学者王诺先生给生态文学下的定义是:“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简言之,生态文学是一种反映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文学。概念提出虽晚,但是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思想却源远流长。在英美文学的发展历程中,不论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都有表达珍视自然、尊重本性的文学作品存在,而且在体裁上也不拘一格,从诗歌、文章到小说等,都有生态思想的一席之地,这种生态思想真切地表达了“回归”之主题。在笔者看来,英美生态文学所表达的“回归”主题总体上包括两个方面:“回归自然”与“回归本性”,且在两个方面之中又蕴含着多重意味,值得探讨和深思,这对于人类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英美生态文学所倡导的“回归自然”

所谓“回归自然”,就是在自然中感受美好,在自然中享受生命,这是很多生态文学作品所主张的核心主题。以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为例,他就是一个典型的“自然诗人”。华兹华斯擅长描写山川河流、花草鸟类、儿童与农民或追忆自己的童真,把自己看到的自然景象通过诗歌语言描绘成一幅幅美妙的画卷。他的那首“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把看在自己眼中的黄色水仙花通过优美的文笔深深地印在了读者的脑海中,形成一页挥之不去的美好图景:“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高高地飘游在山谷之上,突然我看到一大片鲜花,是金色的水仙遍地开放。它们开在湖畔,开在树下,它们随风嬉舞,随风飘荡。”读者在感受诗歌的美妙中也感受着水仙花的美丽,诗情画意,令人如醉如痴、心旷神怡,不禁感慨生活是多么美好!美国著名超验主义作家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名作《论自然》,更是把对大自然的敬仰推向了极致。在他眼中,宇宙是由自然界和灵魂组成的。他在文中有一段脍炙人口的描述:“我站在空地上,头沐浴在和煦的空气里,仰望着渺邈无垠的太空,小我的一切都消失了。我变成一只透明的眼球;本身不复存在;我洞察一切;上帝的精气在我的周身循环;我成为上帝的一部分。”由此,我们不但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浩瀚、纯净,更看到了“自我”的生命与大自然的融合,并在其怀抱中得以升华,仿佛感知到了佛语中的“顿悟”。

所谓“回归自然”,除了歌颂自然的美好,尽享生命的乐趣之外,也倡导回归朴实、简单的生活方式。在此方面,美国另一位著名的超验主义作家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在其名作《瓦尔登湖》中给我们做了清晰的描绘。他隐居瓦尔登湖两年,过着简陋朴素的生活,他用质朴的语言记录下了自己的这段生活经历。虽然物质生活简陋,但他却丰富、深化了自己的思想,感受到了自然中的灵性。在书中,他直言不讳地描述了自己此举的目的:“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这返璞归真的生活,使人会远离并忘掉社会生活中的纷繁复杂与乌烟瘴气,也使人会看清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自己。在当今物质极大丰富的世界里,这种简单朴素的生活态度难能可贵。因为人们在追求奢华、在追逐名利的生活过程中往往很容易迷失真正的自己。

所谓“回归自然”,也是在警告世人,如果继续以破坏自然、干扰生态的方式来追求现代生活,那么人类必将走向自我毁灭。美国作家库珀(James Fenimore Cooper)在他的小说《拓荒者》中就描写了人们对物种大肆毁灭和破坏自然资源的种种行径,批判了人类文明对荒野的侵扰。当人们用所谓人类文明去掠夺、绞杀原生态的资源的时候,我们真不知应该说人类社会是靠智慧进步了还是因无知倒退了。美国现代女作家卡森(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更直接、更真诚地向人们介绍了杀虫剂将给人类造成的恶果。在书中,卡森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小镇,那里原本一年四季生机勃勃、五彩缤纷,尤其在春天,候鸟归来,鳟鱼戏水,展现的是热闹的自然图景。但随着定居者(人类现代文明)的到来,小镇就像遭到了诅咒,人病了,鸟飞了,草枯萎了,热闹的春天归于寂静和光秃。原因就是杀虫剂等工业产品造成的污染。春天带给人的本是憧憬和希望,而寂静的春天让人们想象出来的是绝望和毁灭。卡森正是借助她细腻的描写和恳切的话语诱导人们要尊重自然,要保护自然,切莫为了眼前的小利而失去长远的大益,愧对我们的子孙后代。卡森为保护环境所做的努力得到了世界各地爱护环境人士的支持和赞许。

二、英美生态文学所倡导的“回归本性”

在英美生态文学作品中,“回归本性”也是作家乐于宣扬的主题思想。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Jack London)在他的著名小说《野性的呼唤》中描绘了一只叫作巴克的狗的转变。巴克本是米勒法官家的爱犬,在南方过着舒适的生活,经过了文明的教化。但是,阿拉斯加的淘金热彻底改变了巴克的命运,他被偷盗、转卖至北方,成了一只雪橇狗。在北方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巴克逐渐适应了环境,学会了生存之道,学会了战斗,唤醒了体内祖先的野性,最终成为狼群的领头狗。在杰克·伦敦眼中,野性才是狗的本性,它应该回到自己的本能生存状况中,活出真正的自我价值和意义。

此外,美国当代小说家德里罗(Don DeLillo)的成名作《白噪音》虽是后现代小说,却被人们冠以“新现实主义”的称号,其原因也正是小说中的写实并倡导本性回归的内容。小说主人公杰克和妻子畏惧死亡,希望延年益寿。为此,妻子不惜出卖自己的肉体去换取尚在研发阶段的益寿药“戴乐儿”,杰克因此向奸夫格雷先生开枪报复,但终又良心发现,送格雷先生去医院救治。小说中的“戴乐儿”闹剧,向读者传递了三个本性回归问题:一是要回归人体正常的生命规律,不要指望借助外力来单纯延长生命的长度而压缩了生命的宽度,也就是人的良心、价值和幸福感,这是没有意义的交换;二是回归人单纯善良的本性,在帮助他人、远离功利、消除是非中获得内心的安宁与充实。其实杰克夫妇怕死的原因正是基于小说中所描绘的波与辐射、空中毒雾等等这些人类自己造成的却伤害人类自己的污染;三是要回归自己的价值评判,避免人云亦云,仿效跟风,迷失自我。小说中的白噪音这一隐喻,指代的就是广播、电视的电波,也就是各色各样的媒体宣传。这种噪音无处不在,侵扰着人们的意识,在不知不觉中控制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人被“洗脑”,成为失去自我、失去判断能力的“行尸走肉”。因此,小说给读者展现了现代人生存危机的种种问题,其核心就是主张人要顺应自然、尊重本性,只有这样,各种生物才可能在地球上和谐共存,包括我们人类自己。

三、结语

英美生态文学中的回归主题,不但是在文学领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借此生态诗学等文学批评理论也得以产生和发展,同时它也引发了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广泛关注,因为文学作品对人心灵的震撼往往远远超越行政部门的一项规定所产生的效力。文学价值主要在于作品对于人、社会和世界所呈现的意义。众所周知,对于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的作品来说,作者即使离开世界多年,其作品的价值也不会随他而去,而是永留人间。也正因如此,我们还在与华兹华斯共赏美景,还在感叹爱默生与大自然的水乳交融,还在赞美梭罗的隐居生活,还在为库伯助阵呐喊,抨击人类对荒野的干扰,还在担心卡森所描绘的可怕的寂静的春天是否真的会到来;也正因如此,我们仍然欣赏巴克的野性,仍然期待《白噪音》中的那些可怕画面只发生在梦境中。

我们希望生态文学的这种社会关注会作用于人的思想和行动中,从而形成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氛围和文化。如果生态文学能在自然-社会-文化的链条中起到某种润滑或固定作用的话,那么它的意义将远远大于作品和流派本身,并且我们也已看到了某些转变:在对待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上,过度砍伐、污染环境等只顾经济效益,不顾生态规律的现象越来越受到谴责和制约,环保意识在人们的内心已扎下了根,为后代子孙保卫地球家园的认知已得到广泛传播,所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正在被逐步扼制;在对待个人人生价值的考量上,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以追求升官发财、追求物质享受作为评判自己人生价值的标准,而是以领略大好河山、慈善助人、身体健康、家庭和睦等来衡量人生的意义,这可谓是一种进步;在利害关系最为复杂的政治领域,有些领导人已拥有了“绿色”政治思维,因此我们欣喜地看到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的发表,看到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也看到在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倡导和平对话,避免武力解决的呼声更深入人心,因为和谐才是人类的发展之道。我们不能把这一切转变都归功于生态文学的影响,但我们也不应低估生态文学的警世作用。总之,只有回归自然,回归本性,遵从规律,地球和它所养育的生命才能长久共存。

参考文献:

[1]胡荫桐.美国文学新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郭群英.英国文学新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3]王玉括.20世纪美国小说赏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4]常耀信.美国文学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5]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收稿日期:2015-02-07

作者简介:李鸿雁(1967-),女,黑龙江青冈人,教授,硕士,从事英美文学与英语教学研究;马辉(197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硕士,从事英美文学与英语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回归主题
浅谈中国侠文化背景下的武侠电影
《风雨哈佛路》的主题评析与文化解读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
近十年武侠电影主题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