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学生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初探

2015-09-18 01:49万红莲雷敏
学理论·下 2015年6期
关键词:感知气候变化大学生

万红莲 雷敏

摘 要:为初步探究西部高等院校学生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和行动意愿,对宝鸡文理学院600名学生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被调查者对气候变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在了解的基础上改善自身行为的意愿等三方面。结果显示,对气候变化情况了解很多和有一定了解的大学生分别占16%和25%。大学生对气候变化普遍担心(96%)和悲观(72%),但有99.8%的大学生愿意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建议政府、学校能更多地宣传气候变化知识,并开展能让大学生参与的活动。

关键词:气候变化;大学生;感知

中图分类号:C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8-0110-04

近年来,关于气候变化的调查研究报道已有不少,特别是在2013年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组工作报告之后,不少学者对这次报告进行了分析总结。如秦大河等[1]总结了1971年以来气候的变化情况,以及未来气候的变化趋势;董文杰等[2]针对有关区域气候的变化,系统地评估了关于气候现象及其与未来区域气候变化关系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说明了区域气候存在了显著差异,青年大学生将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更应该对气候变化有所关注。近年,一些专家学者针对大学生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做了较多的研究[3-11],但是关于对西部地区大学生对气候变化的感知调查研究却较少[12]。故以陕西省宝鸡文理学院为例,利用自主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了随机调查,从大学生的气候变化意识、知识了解、态度和主动性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为推进西部高等院校气候变化教育,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民行动提供依据和参考数据。

一、数据来源和方法

以宝鸡文理学院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在校园内的人流密集处随机发放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被调查者对气候的了解程度以及在了解的基础上改善自身行为的意愿等三方面。均为单项选择题。调查问卷结果利用Excel统计和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讨论

发放调查问卷共600份,剔除了答题不全、选择超出要求的答卷,共收集有效答卷558份,有效回收率为93%。被调查者涵盖学校的所有学科和年级。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

在所有的被调查者中,男生有360人,女生有198人;大一学生有68人,大二学生有168人,大三学生有82人,大四学生有240人;文科有174人,理科有306人,工科有78人;家在城镇的有378人,在农村的有180人。

(二)学生对气候变化的了解情况

被调查的558人中(图1),对气候变化了解很多、有一定了解、所知甚少的人数分别为90人、328人、140人,没有对气候变化完全不了解的学生,说明学生均对气候变化有一定的了解,仅有一小部分学生对于气候变化了解不多,但对气候变化感知非常强的学生也很少,说明宝鸡文理学院学生对气候变化整体认识处于中等水平,更说明大学生整体素质较高,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的能力较强。

关于气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女生中,有24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占女生总人数的12%,有174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占总女生人数的88%(图2a);男生中,有120个人认为气候变化的原因主要是自然因素,占男生总人数的33.3%,认为人为因素是主要原因的为240人,占男生总人数的66.7%(图2b)。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人为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说明大学生能够客观看待气候变化这一事实。但从所占人数比例来看,男生认为自然因素大于人为因素的比例大于女生,这可能与男生善于理性思维有关。

从来源地来看,在180名农村学生中,有92.3%的学生认为气候变化是人类活动引起的,7.7%的学生认为是由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在城镇378名学生中,有84.6%的学生认为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因素,有15.4%的学生认为是自然因素,说明不管在农村还是城镇,大家都在担心气候变化,但是城镇学生可能因为接触的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较多,所以认为自然因素对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在学科方面,文科、理科、工科学生,对影响气候变化主要因素的认知差异不大。

在知道有关气候变化的词语调查中,大多数的人知道11~50个词,占总人数的76.5%;有一部分人知道51~100个词,占17.1%;有很少一部分人知道0~10个词,占6.4%;没有人认为自己知道的词语在100以上。在这些气候变化词语中,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大气污染等词语,这些都是新闻和网络中经常提到的词语,说明新闻和网络对大学生在学习知识方面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政府应重视在新闻上对气候变化的宣传与倡议。

在人为因素对气候变化影响大小方面来看,女生有36个人认为影响较小,占女生总人数的18%,男生有132个人,占男生总人数的36%,其余均认为人为因素影响较大。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人为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但是在认为人为因素对气候变化影响较小这一方面的人群中,男生所占比例大于女生,说明还有一部分男生没有意识到人为因素是近几十年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所以,应该通过更多教育和宣传让他们看到人为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从而让他们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行列中来。

在城乡因素比较中,农村学生(88.1%认为影响较大,10.9%认为影响较小,1%认为没有影响)和城镇学生(90.9%认为影响较大,7.6%认为影响较小,2.5%认为没有影响)对人为因素的影响感知差异不大。

在对未来气候变化的乐观与否的感知方面(图3),有156个人对气候变化的未来持乐观态度,有402个人对气候变化的未来持悲观态度。说明大部分学生对气候变化的前景很担心,对改变气候变化的现状(全球变暖,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两极冰川融化)有着共同的意愿,希望气候变化的消极影响能够减缓。

(三)对保护气候变化采取行为的意愿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33.3%表示自己没有参加过任何环保活动,67.7%参加过环保活动,说明他们中大部分人不但有保护环境的意愿并付诸行动;有近99.8%的学生愿意去执行可以使环境变好的一些具体措施,表明学生参加环保活动的意愿比较强。数据显示,大学生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活动的潜力比较大,积极性高,所以应该多举办关于气候变化的相关活动,号召更多人加入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来。对参加过环保活动的人数和有意愿参加活动的人数进行比较,发现大学生的环保行为与环保意识还有一定差距,与张巧巧[3]、王金娜[4]等的结论相符。

三、结论

在被调查者中,男生的人数比较多,女生的人数比较少;大二和大四学生占的比例较大,大一和大三的学生较少;在不同学科中,理科占的比重比较大,工科学生很少;来自于在城镇的学生比较多,农村的比较少。

调查表明,宝鸡文理学院大学生对气候变化了解情况属于中等水平,超过90%的大学生对气候变化有一定的了解,有近70%的大学生了解气候变化的相关词语。在558名被调查者中,总体上认为气候变化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对气候变化前景比较担心,对气候变化的未来感知比较悲观,大部分学生或多或少都参加过环保活动,同时认为个人的日常活动行为对气候变化有一定影响,并表示在有可行性的方案和措施时,会主动去参加相关活动。

在具体调查因素中,男生和女生在认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认识上有一定的差异;在生源来源地方面,城市学生认为除了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也对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与农村学生有一定差异;在年级因素方面,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年级对气候变化的了解程度、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等问题上感知无明显差异;在学科分类上,文科、理科、工科学生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差异也不明显。

男女生的差异可能是由于性别特征所造成的,男生偏向于理性思考,女性偏向于自己的感知;在家庭方面,农村学生可能因为所处的文化环境和信息资源不足等原因,导致与城市学生感知有一定差异;而从学科和年级上来看,学科之间、年级之间没有较大差异,可能是因为现代信息的流通比较便捷的缘故,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说明大学教育对学生的气候变化认知情况影响不大。

四、建议

根据调查所知,大多数大学生对气候变化比较关注并有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意愿。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气候变化不是很了解,对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没有足够重视,特别是对人为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没有深入认识,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提出如下建议。

(一)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

各级政府和各个组织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气候变化教育,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宣传、公益讲座、知识问答、学习竞赛等活动,及时发布有关气候变化的研究报告以及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内容,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对气候变化的关注程度、了解程度,指导学生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

相关部门应采取措施进一步增加公众的信任度,发布真实的,有利于公众团结一致的信息,比如环保局要组织和实施一些有利于气候变化的活动,林业局在树木保护方面每年统计出树木减少的数量,绿化面积缩减数量,制定切实保护树木计划等各种具体措施,让大学生能明白自己的那些行动可以起到保护环境、减少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并能真正地付诸行动。

(二)学校

学校应充分意识到开展气候变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开设环境形势、气候变化等方面的选修课,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宝鸡文理学院有“环境保护协会”和“新绿协会”,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这些协会的作用,指派具有专业背景的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加强对环保社团的指导,研究开展环保社团工作的方式方法,使环保社团作为气候变化教育的第二课堂,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站、校报、校园网、宣传栏等各种媒介的作用,有效地传播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信息,积极培养大学生关注气候变化的意识,倡导绿色文明新风,引导大学生的环境行为。使学生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减少因为自身行为对气候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大学生自身

2014年世界气候日的主题是“天气和气候:青年人的参与”。社会是一个大家庭,虽然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不尽相同,但每个人面临的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环境)都是相同的。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也是民族的未来,在社会中应该起到表率的作用。在应对气候变化当中,青年人同样也应该起到表率作用,作为大学生应该更多地认识气候变化,更好地投入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之中,自觉地进行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为创造美丽的地球家园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秦大河,Thomas Stocker.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亮点结论[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4,10(1):1-6.

[2]董文杰,周天军,郭彦,等.气候现象及其与未来区域气候变化的联系[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4,10(1):60-64.

[3]张巧巧,张红,杨文川.在校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与分析——以宁波大学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5(1):49-51,57.

[4]王金娜.大学生对气候变化/热浪与健康的认知及应对行为现况调查[D].济南:山东大学,2013.

[5]黄峥嵘.大学生气候变化认知水平的调查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

[6]陈涛,谢宏佐.大学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6 643份问卷的调查[J].中国科技论坛,2012(1):138-142.

[7]潘葳楠,余潇潇,潘根兴,等.大学生气候变化意识的一次调查——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9,5(5):304-308.

[8]罗静,潘家华,李恩平,等.大学生应对气候变化的伦理取向探讨[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9(3):5-9.

[9]陈明,王楠.浙江高校大学生环保意识状况的调查研究——由浙农大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及饭盒所引发的深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3(33):165-166.

[10]刘英升,刘智勋,韩彬.沈阳市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与评价[J].绿色科技,2011(12):136-137,141.

[11]雷娜,丁宇,马彩锋,等.某地在校大学生环境意识现状抽样调查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2,23(2):86-89.

[12]艾尼瓦尔·吐米尔.乌鲁木齐市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调查与分析[J].生物学杂志,2011,28(4):106-109.

Taking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as an Example, Make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Western Students' Perception of Climate Change

WAN Honglian, LEI Min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Key Laboratory of disaster monitoring and

mechanism simulation of Shanxi province, Baoji 721013, China)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students' perception of climate change and willingness to act in the west of the west,  a random sample of 600 students from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was investigated. The contents of the investigation include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respondents, the degree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climate change, and the will of improving the behavior of the three aspec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limate change situation and have a certain understanding of college students accounted for 16% and 25%. College students generally worried about climate change (96%) and pessimistic (72%), but 99.8%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willing to actively respond to climate chang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government, the school can more knowledge of climate change, and to carry out the activ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Key words:  Climate change; college students; perception

猜你喜欢
感知气候变化大学生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气候变化与环保法官
气候变化:法官的作用
大学生之歌
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与情感
浅谈低年级儿童音乐教学
刍议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打通“网关”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