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变化的差异性分析

2015-09-18 07:03晏萍朱克勇裴丽娜
学理论·下 2015年6期
关键词:差异性

晏萍 朱克勇 裴丽娜

摘 要:经过实证研究与差异性比较分析发现,处于信息化浪潮时代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从过去的低层次,偏向物质利益为主,到现在向更高层次转变,着重实现自我价值与物质利益并重,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矛盾化的趋势。为当前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提供了有益的视角。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信息化浪潮;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8-0121-03

信息化移动浪潮下,如何使当代大学生“毕业”不等于“失业”,顺利地走进职场,找到属于自己的社会定位,是当下社会、家庭、高校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在影响大学生成功求职的诸多因素中,“职业价值观”作为大学生对待工作的态度和信念,是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某种程度上甚至是决定性因素。为此,研究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特点,科学地分析其存在的差异性,对高校开展更有效的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尽早树立职业目标,储备职业技能,顺应社会需求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研究背景

社会的转型、市场的变化、内外环境的变迁、就业压力的升级,均给当代大学生的成功就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在众多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里,职业价值观无疑是最核心的部分之一。广义上“价值观”,是指人对个体行为的原动力,其体现在职业选择上,就是“职业价值观”,它是个体对待某一职业的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信念,也可以称之为“择业观”,受各种因素的交互影响。

著名的生涯指导之父舒伯(Super)的生涯发展理论指出[1],大学生正处于生涯发展阶段的探索期和建立期。在此阶段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对职业偏好的具体化并通过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从而去实现自己的职业偏好。但由于受各种内外环境的影响,大学生无论在心理素质、自我需求,还是在价值取向上,都存在着差异性,这样的差异性也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求职目标的实现。为此,研究和把握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特点,发展变化和存在问题并对其差异性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从而站在高校的角度探索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与时俱进的职业价值观的策略,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价值观,使之能尽快明确自己的目标,顺应社会的需求就显得非常重要。

早在20世纪50年代,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就成为西方国家研究的热门课题。随着职业指导运动和职业心理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如Super的“职业工作价值”[2],国外对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在价值观的构成、测试和影响因子三个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不少有关职业价值观的测评量表也为当下所沿用。在国内,我国最早研究职业价值观的是韩进之[3]等人在1979年对我国青少年进行的职业理想调查,开创了我国关于职业价值观研究的先河。随后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逐渐成为教育界、心理学界所关心重视的热点领域。迄今为止,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的学术成果,如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维度和量表进行的研究。基于变迁理论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的研究;不同对象和不同群体的价值观研究等。这些成果对当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当下,我们正处在一个深刻的市场变革期,社会的转型和信息化浪潮纷至沓来,使得职业价值观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扩招的迭代效应,市场的频繁波动,均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严峻挑战,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加剧,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从“内在价值需求”“外在价值需求”和“外在报酬”为基础,研究当下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变化趋势,并对影响要素进行差异性分析,力图探求从澄清价值取向、完善体系内容、营造教育氛围、创新培养途径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引导策略。

二、研究方法

通过随机抽样,本研究的1 600余名大学生分别来自沪上各类11所高校二至四年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回收有效问卷1 513份,回收率94.6%,其中有效问卷1 509份,有效率99.7%。研究借鉴我国学者宁维卫在塞普尔所做《职业价值观量表》(WVI)[4]和凌文辁、方俐洛[3]曾编制的大学生择业价值观调查问卷,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本次研究的目的来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实证调研,其样本基本情况占有率统计如图1。

研究工具:本研究依据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和舒伯的职业价值观理论,从“内在价值观”“外在价值观”和“外在报酬”三个方面13个因子进行调研,其中,内在价值观,即与职业本身性质有关的因素;外在价值观,即与职业性质有关的外部因素;外在报酬,及职业给个体带来的收获。13个因子分别是:利他主义;美感;智力刺激;成就感;独立性;社会地位;管理;经济报酬;社会交际;安全感;舒适;人际关系;变异性或追求新意。采用五点评分制。

本研究运用SPSS19.0对调研数据进行建模与统计,运用统计分析法和比较法对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趋势进行总体描述,并从“不同性别”“不同学历背景”“不同专业”“相同学历背景下不同年级”“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进行差异性分析,从而得出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特点。利用t检验考察不同群体的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之间的存在的差异。在本研究中,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2。从而为高校提出了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培养措施及对策建议提供有力参考。

三、结果性描述与差异性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总体性特征描述

数据表明,大学生“外在职业价值”维度的总体平均分高于“内在职业价值”维度,“内在职业价值”的总体平均分高于“外在报酬”维度,这充分说明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已跨越了基本需求,向更高需求迈进,逐渐由“经济价值型”向“社会价值型”转变。对于影响职业价值取向的13个因子,当代大学生均较为看重,其中最为看重的是“人际关系”“成就感”和“舒适”,随后是“经济报酬”“利他主义”“独立性”“智力刺激”“社会交际”“社会地位”“安全感”“管理”“美感”“变异性或寻求新意”“高收入”已不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因素。“内在价值观”,最看重的是工作给予个人的“成就感”;“外在价值观”中,最看重的是“人际关系”,而“外在报酬”中,最看重的依旧是“经济报酬”。

(二)各项统计变量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差异分析

1.性别对13种价值尺度重要性的差异性分析

按照性别的不同,将男生、女生的职业价值观各项价值尺度看重的程度进行对比,发现存在较多的共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调研显示,男生和女生对“人际关系”“成就感”“舒适”“经济报酬”都很看重。但女生更看重“利他主义”,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他人幸福,而男生比女生更看重“独立性”和“变异性或追求新意”,说明男生更希望能够自主的安排工作时间,去实现自己在职业生涯中的新想法和创意。

在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重要性评定进行单因素ANOVA分析发现,只有在“管理”这个因素上,男生女生有着显著地差异,其余因素并无显著差异性,如表1所示。

这也说明男生比女生更加注重组织和领导能力,希望个人在公司的发展中有广泛的上升空间,能力得到他人的肯定,并能够影响并带动他人一起进步,从而获得存在感和成就感。

2.不同学历背景对13种价值尺度重要性的差异性分析

根据不同学历背景,项目组将样本中本科和硕士生对职业价值观各项价值尺度的看重程度进行对比,结果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尤其在“社会交际”维度。本科生和硕士生在择业选择上都不看重“变异性或追求新意”,说明当代大学生求职意向均趋于稳定趋势,不希望工作内容经常发生变动。但是,本科生最看重的是“人际关系”,他们希望工作中和大家相处融洽、愉快、自然,认为是一种极大的满足。而研究生则更看重“智力刺激”,希望在工作中不断地进行智力操作,积极探索新鲜事物,解决新问题。同时我们也看到,研究生在工作中更看重“利他主义”,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周围的人带来收益。而本科生则更看重工作的“舒适”,希望将工作作为一种消遣,休息或者享受的方式。

3.不同专业背景对13种价值尺度重要性的差异性分析

根据文史类、理工类和艺术类的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所表现出来的看重的各项价值尺度进行对比显示,所有大学生都比较看重“成就感”和“经济报酬”。说明当代大学生都希望在工作中不断地创新,得到认可,同时获得可观的经济报酬以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从均值和排名情况均能看出,理工类的大学生较文史类和艺术类更看重“智力刺激”这一价值尺度,这表示理工类大学生更注重工作中的逻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也发现,文史类和理工类大学生在一些价值尺度的看重程度上和艺术类的大学生存在着一些差异,如在“利他主义”方面,艺术类的大学生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艺术造诣让周围的人获得愉悦的感受;在“社会交际”这一尺度上,文史类大学生也较理工类和艺术类更注重工作中能建立更广泛的人际关系,服务于自身在职业生涯领域中的成长与发展。

同时,我们通过对“美感”的单因素ANOVA分析也发现,艺术类的学生在“美感”这一价值尺度上与文史类和理工类的学生存在着显著差异,在其他方面并无显著差异。这也表明,艺术类的学生在工作中更重视“美感”,更看重在工作中不断追求美的东西,享受美的感受。

4.不同类型院校对13种价值尺度重要性的差异性分析

结果显示,从职业价值观各个价值尺度的均值来看,一本院校样本的分值普遍高于二本院校分值,说明一本院校的学生对于各个价值尺度的自我认知度都比较高。

对于不同院校背景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我们选取“人际关系”和“智力刺激”两个因子进行单因素ANOVA分析,分析发现,这两个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也说明了一本院校的学生在工作中更看重建立广泛的人脉关系,而二本院校的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中则更看重智力方面的操作。

5.不同家庭经济情况大学生对13种价值尺度重要性的差异性分析

根据不同家庭经济背景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各项价值尺度看重程度进行对比发现,无论家庭经济是富裕还是贫困,在价值尺度的排名上没有明显差异。在各个价值尺度的均值上也比较相近,这也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发展趋势,是同当下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以及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化紧密相关。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在“经济报酬”这一价值尺度上要略高于其他家庭背景的学生,这也符合客观事实。

四、结论与思考

对照90年代宁维卫、凌文辁[3]等学者的研究成果,不难看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市场结构变化的冲击,当代大学生的择业标准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过去的低层次,偏向物质利益为主,到现在向更高层次转变,着重实现自我价值与物质利益并重,这也反映了大学生们在择业价值观方面所发生的微妙变化,影响着他们的就业实现。经过对各因子的调查结果进行差异性比较后,我们不难看出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和变化趋势主要体现在。

(一)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以自我价值取向为主

当代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更加注重“人际关系”“成就感”“舒适”“经济报酬”和“利他主义”,最不重视的因子有“变异性或追求新意”“美感”“管理”“安全”等,不同于凌文辁当初的大学生优先考虑的前五个择业标准①,分别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符合兴趣爱好”“机会均等公平”“收入高”“可能进一步接受教育的机会”。表中数据在“人际关系”“成就感”等价值尺度上,均比较重视,说明当代大学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职业选择方面自主性越来越强,他们更多时候期望能够寻找到自己能够发挥自我的职业领域,通过自身的工作和付出,实现自己的兴趣和抱负,从而实现自身的职业成就感。

(二)大学生的职业需求向高层次化发展

职业价值观所展现的是个体的内在欲求状态,它是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发展变化,其强度也是由个体需要的强度来决定的,只有当一个职业能够满足个体的利益需求时,它对个体来说才是有价值和意义的。调研数据显示,无论是一本院校还是二本院校的学生,在职业选择中都看重“利他主义”“人际关系”,经过对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维度分析,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表现出多层次化,依照马斯洛五层需求理论当代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会更加看重个人与社会需求的结合,低层次需求与高层次需求的结合,内在价值需求和外在价值需求的结合,寻求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已逐渐由“经济价值型”转向“社会价值型”,高收入已不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因素。

(三)当代大学生的择业标准更倾向于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保障性工作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在外在的价值维度里,“舒适”亦是当代大学生较为看重的,说明当代大学生都喜欢追求比较舒适、轻松、安逸、自由、优越的工作环境。研究还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都不看重“变异性或追求新意”,他们希望工作的内容稳定、不经常变化。这个调查结果亦不同于以往学者对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研究,如喻志红[5]等专家认为大学生择业动机主要以经济收入和符合自己特长为主导。

(四)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行为呈现复杂化和矛盾化的趋势

经过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差异性分析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在择业选择行为时同样存在着复杂化和矛盾化的特点。其复杂性体现在,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由关注内在价值向外在价值延伸。当代大学生由于过于关注自身利益,希望选择具有舒适环境的工作单位,同时也希望能够在工作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发挥自己的才能,得到周围人的肯定,既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强调社会价值的实现;但在现实的工作选择中,很多大学生却很难将社会的贡献和社会的价值作为择业的标准。另一方面,其矛盾化主要表现在“管理”和“成就感”两个价值尺度上,当代大学生既希望实现工作的目的和价值,不断地取得成就,得到领导与同事的赞扬,但是却不愿意在工作中承担责任,不愿意承担更多的工作内容,也不愿意寻求新的工作思路,安于现状。出现这种复杂化和矛盾化的特点,主要是由于当代大学生受到多元文化的交互作用影响,也是成长在市场经济变革时期的新生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

为此,大学时期作为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等院校更应积极发挥其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氛围环境,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积极地处理在求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引导他们塑造既符合自我发展也符合市场需求的合理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宋成学.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2]舒伯的职业价值观理论.[EB/OL].[2015-03-22].http://www.

360doc.com/content/09/1224/11/647042_11864430.shtml

[3]凌文辁,方俐洛,白利刚.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1999,31(3):342-348.

[4]宁维卫.中国城市青年职业价值观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5]喻志红,李志.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与教育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3(12).

[6]方俐洛,凌文辁.职业心理与成功求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7]杨圩.新生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8]李月波;姜彦飞.高职院校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对策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1).

[9]吴谅谅,李宝仙.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期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3).

[10]John L.Holland,Vlaking, Vocational Choices(3 the edition).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Inc,1995.

[11]约翰·霍兰德.隐藏的秩序:适应性是如何产生复杂性的[M].Hidden Order:How Adaptation Builds Complexity,1995.

[12]安静.新形势下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13]李月波,姜彦飞.高职院校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对策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1).

[14]余新丽,费毓芳.论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调查[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3).

[15]马斯洛.动机和人格[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54.

猜你喜欢
差异性
新课程下的语文作业设计
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新课标下初中体育差异性教学管窥
浅谈风力发电企业培训体系建设
意拳与形意拳的差异性研究
因材施教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初中英语差异教学可行性探究
英汉谚语差异性的研究与探索
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初中体育选项课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