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理性逃课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5-09-18 07:03蔡红红李小敏吴棋明丁丽婷刘先鹏
学理论·下 2015年6期

蔡红红 李小敏 吴棋明 丁丽婷 刘先鹏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逃课现象愈演愈烈,如何减少大学生逃课行为成为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其中“理性逃课”这一现象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文章基于大学生逃课现状,以福建省三所高水平大学为例,通过538份问卷调查、54个师生访谈案例,运用描述统计分析,针对大学生理性逃课现状、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理性逃课;现状特点;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8-0133-02

近年来,大学生逃课大军中有一部分学生出于对上课与逃课的理性分析而做出的逃课行为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本研究以福建省三所高水平大学为例,着重分析了逃课中的“理性逃课”现象,从各个行为主体出发提出建议,为高校治理理性逃课现象提供借鉴。

一、大学生理性逃课现状

(一)大学生理性逃课的情况调查

通过有效回收的538份问卷和54个师生访谈案例,我们对福建省高校大学生理性逃课的现状和原因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发现逃课已成为高校的普遍现象。逃课1-5次的比例高达45%;而有9%的同学逃课次数已经在10次以上,即超过一半的学生,有过逃课经历。并且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只要得当,并不影响成绩,或者认为产生了一些影响,但不是非常关键。这两种类型的回答占据了总体的76.2%。逃课时,同学们倾向选择与专业不大相关、比较枯燥乏味的课程,比如马概、思修这样的公共基础课[1]。他们选择逃课最主要是因为身体不舒服,没有及时请假才选择逃课,其次逃课则是因为对课程的不满意,认为课程无聊、老师讲课没有激情。

(二)大学生理性逃课特点

1.优等生也逃课。访谈学生中,有9位拿过校级以上奖学金。我们了解到,他们大部分都有逃课经历。逃课时,他们倾向选择不太重要、比较枯燥乏味的课程,比如马概、思修这样的公共基础课。逃课期间,他们参加兼职、学科竞赛或者学生工作。在他们眼里,这时候“创造的价值比待在课堂上收获的更多”[2]。访谈中有位同学表示,她一学期半数时间都在逃课,期末考试时她背下老师的重点,掌握一些习题做法,最后还以较高成绩通过了考试。这就更助长了这类优等生的逃课心理。

2.认同逃课“有理”。访谈中,大部分大学生认为逃课是正常行为,他们平时会逃课。可见,大学生对逃课的认知会强烈影响其逃课行为[3]。当有事情冲突时,这些学生往往选择逃课,且逃课后也只有极少部分同学表示感到后悔。

3.对知识存在渴望与误解。学生普遍认为做学生工作、自习、实践等获得的效用比在教室枯燥的听课高。这反映了他们内心渴望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但是只认可能迅速用于实践的课程,对于基础课、理论课等效果不明显的课程缺乏耐心和理解。这些同学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多局限于实用范畴,忽视了部分课程在专业培养中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对课程产生误解和偏见[4]。

4.对未来感到迷茫。在大学深造后获得符合期望的未来是绝大部分大学生入学时的梦想,但是在真正接触大学学习,对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自身的现实条件后,部分学生对自己或是对未来失去信心,以至陷入迷茫,无所适从,无从规划。访谈中三分之一的同学对自己未来尚无规划,大多数同学的规划比较模糊,仅有5位同学能够说出自己的明确规划并充满信心。

二、大学生理性逃课原因分析

(一)迫于就业压力的“无奈之举”

前大学生就业形成“买方市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如今大学生的知识技能却与现实的市场需求有一定程度的脱节。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提高,但高校教育模式和教育课程的改革并未赶上市场发展的步伐[5]。在问卷调查中,表示因对课程的不满意、认为课程无聊而逃课的原因处于第二位。因此,无法在课堂上获得自己在就业竞争中的筹码,学生在就业压力之下就更倾向选择理性逃课去参加兼职、实习和考证等的方式来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二)大学生自主性较强

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主性较强。在他们眼里,上不上课是自己的事情,碰到有重要的事情冲突时,他们认为这些事情比上课的意义更大,就选择理性逃课。理性逃课时,学生觉得所做的事比上课更有价值,自己有理在先,心里不用产生后悔之感,只要事后有措施补救就好。事实上,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思考是件好事,不足在于这些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太功利性,其理性逃课举动是欠缺考虑的。

(三)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和市场的需求

调查结果反映课堂教学内容和效果差是导致学生逃课的主要因素[6]。部分课堂教学以书本为主,偏重于理论性,且一些知识较为陈旧,滞后于社会发展,学生在学习时感觉枯燥,认为课程与社会生产联系不紧密,从而产生排斥心理。目前课程普遍重理论轻实践,开设实习实践环节的较少,学生学习效果无法得到运用与检验,在毕业时将理论运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不足,无法立即适应相关工作。

(四)课程考核方式存在不足

学生课程考察中,考核内容大都是老师的笔记和一些背诵内容。考前画重点“背多分”让同学们通过自学或考前突击也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时,逃课便更“有理”了。与此同时,大学考核对出勤和平时作业的要求较低,这让那些主张理性逃课的学生更加有恃无恐。其次,课程考核缺乏连续性,注重结果,忽视过程,容易令学生轻视日常课堂的重要性。课程考核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高等教育是为了让同学们接受更系统深入的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而目前大学课程考核以背诵为主、注重最终成绩的考核方式,无法准确衡量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吸收情况,也无法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创新型全面人才的培育。

(五)教学管理不够严格

大学生理性逃课有一部分原因是教师不经常考勤或对逃课学生的惩处力度不够。尽管每个学校的学生手册里把大学生旷课列入违规违纪行为,并明文规定学生旷课超过课程的2/3以上,该课程要重修。此外,几乎每个教师在开学初的第一堂课都会强调旷课对期末成绩的影响。但实际中,教师上课因时间关系,只是偶尔进行点名,大多数情况下不了解学生逃课情况,即使点到的学生有逃课行为,但一句请假,事后补假条就能蒙混过关。这使得大学生遇到上课与考证、兼职实习、工作等冲突时,对逃课成本与收益进行理性比较,当发现逃课的成本为低于做其他事情的收益时,就会做出逃课的选择。

三、大学生理性逃课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明确学生学习目的,珍惜课堂时光

首先,大学生应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大学四年不仅只为学习知识和技能,这个时期对人的塑造和成长的重要性是人生中任何阶段都无可比拟的,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避免用功利的眼光去看待课堂。其次,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只有对自我有深刻的认识、合理利用和安排时间,用长远的眼光看待自我的发展,才能使有限的时间发挥最大的效用。最后,大学生要把握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大学,固然要锻炼自己的能力,但这与学习并不冲突,那些“有理”的事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做,大学生应该珍惜在大学课堂的时光,为今后的发展储备系统的知识。正确对待“理性逃课”,有事请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使自我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二)突出实践和案例教学的作用,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理性逃课”的学生认为公共理论课多是照本宣科,是假、大、空的说教,他们对于实习课的兴趣很高,非常渴望“学有用武之地”。老师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在课堂上满足学生“理性逃课”中渴望实践的需求,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部分课程受制于条件和课程性质,无法开展实践,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还可以通过小组团队合作比赛,情景模拟等方式激发学生运用知识的热情和能力。此外,老师要重视课堂教学,注意收集学生的评价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学。

(三)创建灵活学分制,提高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建立以“通识”为目的的灵活学分制,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发挥主动性,以此来提高学习积极性,达到教育培养人才的目的。在学生培养方案中规定每类课程必须修满一定的学分,大部分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何时进修、修哪门课程。教师开设课程时间不变,但可以让学生流动。选修课可以由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上哪些课以及在哪个学期上,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安排学习,给予大家足够的空间协调好学习和工作。当学分的类型、分值达到要求,甚至可以提前毕业,但倘若经常逃课,学分修不够便只能延迟毕业。同时加强学分互认制度的构建,将学生的实习或课程的课外实践学习与学分挂钩,例如“实践换学分”等,加强知识与技能的有效结合,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提高学习的动力。

(四)高校管理宽进严出,增强大学生对课堂学习的重视程度

目前高校实行“严进宽出”的政策,很大程度上也助推了理性逃课。没有了更深层次的学习目标,很多学生会产生为什么学,学什么才有用的疑问。更有甚者,认为高校学习注重理论,严重和就业脱轨,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高校应该改革学生入学和毕业制度,一方面降低入学门槛,让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另一方面,严格控制学生毕业条件,对达不到毕业要求的学生延期毕业,让他们重视课程学习。理论学习也是技能掌握的一个部分,学生不应割裂了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的关系。平时高校应加强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考察,可以增加考核次数,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完整掌握,提高学生对课堂的信任感。

参考文献:

[1]张守莉,宋卓.关于大学生逃课问题的研究及对策——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138-139.

[2]王志标.大学生逃课的原因、影响与对策——基于河南大学调查资料的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9):46-50.

[3]李绍青.大学生考试为何习惯“划范围”[J].教育与职业,2014(31):88.

[4]李建新.直面大学生逃课现象[J].教育与职业,2012(13):64-67.

[5]潘彤.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逃课行为矫正——基于两名学生的个案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

[6]胡杰丽.大学到课率及其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