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2015-09-18 12:54张娜
学理论·下 2015年6期
关键词:批评教师

张娜

摘 要:随着当今无批评教育的呼声愈来愈高,使得学校教育中教师不敢用,不愿用批评来教育学生。文章从批评观念的更新,对比了现代批评观与传统批评观,概括出现代批评观的特点。并且从批评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方面分析,批评对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重要性。最终落脚到运用批评的原则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批评,从欲抑先扬式、情景交融式、最后一句批评式以及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方式,达到从批评到无批评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批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8-0190-02

目前对“无批评教育”高度赞扬,社会各界对批评在教育中的应用逐渐持否定的态度。然而笔者认为,批评如同赞扬一样,在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批评在中学思想政治中的作用,以达到育人要求和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批评观念的更新

(一)批评的含义

批评从字面来看,有着“批”和“评”两层含义。“批”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规定,当“批”作为动词时,词义有1)用手掌打,2)刮、削,3)对下级文件表示意见或对文章予以批评,4)评、批判。“评”在《现代汉语词典》的含义主要有:评点、评断、评议、评价、评论等等。可见,批评这个词语的内涵极其丰富。上述批评的含义是广义的,而本文主要讲的是学校教育中批评在中学思想政治中的应用。因此,笔者认为,批评是指在学校思想政治教师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评论并且提出改正意见,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现代批评观提出的背景

2009年8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通知,在《规定》中第四章待遇与权利的第16条明确提到,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这个政策的出台,正是反映了我国当前教育中大量存在的“赏识教育”过分使用,忽视了“批评教育”这一现象。从赏识教育的创始人周弘到“杨不管”事件的发生,我们可以看到,赏识教育、激励教育、尊重教育等与之异名同质的叫法都普遍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在表扬教育风靡之时,批评教育远远地躲在角落被人渐渐遗忘。教师不会管、不敢管、不愿管的现象恐怕还不止“杨不管”这样一个事件。对《规定》中提到的班主任有权利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中权利一词,笔者认为,权利是否更应该改为权力呢?众所周知,权利是与义务相对的,是一个法律概念,权利我们可以使用,也可以放弃。而权力是一种力量,是指有能力做某件事。教师的批评权更应该是一种权力,而不是权利。如果是权利的话,当今许多教师面对不好管,管了也不听的学生而放弃了这种批评权利也无可厚非。而教师拥有批评学生的权力,则就意味着教师作为肩负着教育的重任,社会的责任必须在学生犯错误时给予一定的批评,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那么,今天的批评教育学生的观念与以前又有什么不同呢?

(三)现代批评观与传统批评观的关系

1.现代与传统批评观的联系。中国自古以来十分强调尊师重道,教师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与社会地位,教师对学生有着赏罚的绝对权威。所以,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对教师的推崇,时至今日仍然认为教师是一个伟大而崇高的职业,在学校学生还应该服从教师的教导与批评。

2.现代批评观与传统批评观的区别。传统的批评观中由于教师拥有绝对权威因而学生在面对教师用戒尺打手心,体罚学生等行为时只能是服从,教师也动用一系列手段与工具批评和惩罚学生。而现代批评观却有着极大的不同。由于在信息化时代的社会背景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主导者,所以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权威在逐渐弱化。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兴起使得人们追求更多的物质利益,所以学校也变成了注重升学率,追求好的经济效益的地方。因此,教师成了服务者,对学生的批评不再像从前一样,而是尊重理解学生,师生的地位平等使得批评教育理念和方式发生了转变。

(四)现代批评观念的特点

1.平等性。在21世纪的今天,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无论是人与人,人与自然都讲求平等。美国黑人牧师人权领袖马丁·路德·金说:“人生而平等”。的确,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所以今天的批评观念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唯教师独尊,而是地位平等。同时,无论学生成绩好坏,犯了错误一视同仁,对事不对人,不区别对待。

2.尊重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知道,尊重的需要是人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渴望被尊重,新的批评观中应尊重学生,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收教师的批评从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端正自己的言行。

3.关爱性。在新批评观中,教师在批评学生时首先要爱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生能感受到教师的爱,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批评。无论是批评教育还是赏识教师,关爱学生是前提。因为爱是一种力量,是桥梁,是纽带,是感情的催化剂。在关爱中批评教育学生,那么批评的效果就事半功倍了。

二、批评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批评对教育者的重要性

1.一定程度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运用批评的艺术,合适地进行批评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与生活,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同时,也会让教师身心愉悦,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成就感和幸福感。

2.提高业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对批评的正确使用,提高了政治教师教育学生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与品德素质。从而,使自己从“教书匠”到“研究者”和“教育者”的转变,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

3.达成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使命。政治教师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运用批评对教育者进行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引导,促进他们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兴旺发达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达到教育目的。

(二)批评对受教育者的重要性

1.自我认识与自我完善的能力。中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对象,承担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政治教师在他们思想和行为出现偏差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有利于受教育者认识到自己与教师的期望之间的差距,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2.自我批评与自我反思的能力。在教师对受教育者进行批评后,内心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情感,如恐惧、担心、害怕、懊悔、自责等,这有利于他们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中进行自我批评与自我反思,从而战胜自我。

3.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通过教育者的批评,不论是从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科学文化知识等,受教育者都能从批评中汲取营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情感体验更加多样,使得思想更加成熟,遇到挫折克服困难,不抛弃、不放弃,从而实现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三、批评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

(一)批评的原则

1.正面导向原则。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政治教师来完成,政治教师肩负着为培养新一代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人才的重任。所以,政治教师在进行批评时,无论是从话语还是行动都要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由于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所以教师应使学生品行朝着教师和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

2.三贴近原则。政治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所列举的事例或者教师的言行应充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只有这样,教师的批评才能“接地气”,使学生能够理解,感到温暖,达到批评教育效果最大化。

3.合理适度原则。当学生犯了错误或态度不端正时,政治教师进行批评往往要讲一堆大道理去“感化”学生。殊不知,学生十分厌倦这样的批评内容与批评方式。作为政治教师,我们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在面对学生时应注意,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间接经验。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不能一时将其全部消化,所以教师要适度。把握好“度”,将错误的缘由简洁明了地告诉学生,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

4.丰富多样原则。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有一些是比较抽象和枯燥的,这让学生难以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教师批评学生时应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与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多留心观察身边发生的新闻。同时了解学生的需要,寓情于理,使学生“爱上”批评教育。

(二)批评的方式

1.欲抑先扬式。政治教师在批评学生时,由于学生犯了错误内心也十分惧怕,所以教师可以先进行表扬,夸赞他平时学习生活中的优点,给予肯定,这样有利于形成友好轻松的氛围,学生的情绪比较平稳淡定。这样的话教师再循序渐进地转移到学生的不足上面,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反之,如果一开始就劈头盖脸地训斥,学生则会极其排斥教师。那么可想而知,学生不仅不会接受老师的教诲而且可能会厌恶教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2.情景相融式。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与关爱,在犯错误时更是如此。因此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批评时怀着对学生的爱,让学生知道其实教师批评我实则是在帮助我,从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同时,教师应该利用学校优美的环境,减少学生的戒备心理,在轻松的氛围下和学生谈心有利于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

3.最后一句批评式。教师在批评学生时,最后一句话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样是最后一句话,“如果再犯,我绝不饶你!”与“很抱歉,刚刚太激动了,请理解老师的一片苦心。”产生的效果却是截然不同的。可能有的学生在面对教师批评时心里想着快点结束吧,所以对教师前面批评内容根本听不进去,而最后一句话学生会印象深刻。好的结束语会让学生受到勉励与鼓舞,明白即便老师批评我也是为了我好,从而让学生主动地改正自己的错误。

4.与自我批评相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一直都是我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更应该运用这一方法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当代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方法运用得相当好、他让犯错误的学生写心理病历。通过让学生自己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在教师的帮助下找到改正的对策,有利于学生对错误的深刻理解,战胜自我与解放自我。

(三)批评的反馈

1.批评的正反馈。学生受到教师的批评之后会产生一定的效果,教师应留心观察学生的后续行为。批评不是教育的终点,对于学生在批评后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也要及时给予鼓励与表扬。让学生懂得老师的批评不是目的,而是帮助他变得更好的手段。

2.批评的负反馈。“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学生的错误有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需要的是教师的耐心引导。一次的批评教育可能不会立马看到成效,更不可能一劳永逸。所以,教师不应心急,应持续不断地教育学生。反之,急功近利往往会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李瑛.优秀教师的批评艺术[M].合肥: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北京:译林出版社,2014.

[3]童彭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刘拓,论批评教育的艺术[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1).

[5]李开权.谈谈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方法[J].新课程教师版,2007(7).

猜你喜欢
批评教师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师赞
做个“用心”的班主任
“挫”而不“折”,逆风飞扬
印媒:克里访印“批评”莫迪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