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怀泽“敬畏生命”伦理学对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启示

2015-09-18 14:32周波
学理论·下 2015年6期
关键词:伦理学生命教育

周波

摘 要:近年来,青少年自杀事件屡屡报端,不得不引起我们对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反思。笔者认为,史怀泽提出“敬畏生命”伦理学,中心以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以实践伦理观为指导注重德性行为塑造;以树立平等的价值观对待所有的生命,以敬畏自己的生命为出发点善待一切生命,对青少年生命教育无疑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史怀泽;敬畏生命;伦理学;青少年自杀;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8-0240-02

近期,江西、辽宁、安徽等地相继发生的中学生自杀事件令社会震惊。据中国广播网报道:我国是高自杀率国家,自杀已成为我国15岁到34岁的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自杀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身体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拿什么来阻止青春的凋谢?

一、分析自杀的“潜在因素”:浅析青少年不同情况下的“症候”

青少年出现轻视和蔑视生命存在的现象,意味着他们没有意识到生命的可贵、生命的唯一性、生命的不可重复性,他们也没有对生命产生敬畏感和神圣感。由于青少年所处的特殊成长发育期,情感教育缺失、家庭危机处理不当、教育态度和方式存在问题易导致青少年产生极强的心理“综合症候”,易引发自杀现象。

(一)情感教育缺失引发的“症候”

青少年的成长环境相对较优越,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亲情观”相对淡薄、比较孤僻、“以自我为中心”意识易滋生。在信息社会里,青少年相对新事物的接受力强而分辨力弱;对人的价值理解、事物性质的把握有所偏颇。通过网络、通信工具接收大量信息,青少年处在成长发育期,自制力较差、易沉溺于网络游戏和网络交友而与现实世界脱节。他们对现实人际关系疏忽、不会恰当处理人际关系,导致人际关系失调与心理失衡,使青少年处于一种精神匮乏的“悬空状态”。常感到不被人理解,产生孤独、烦躁、“迷茫空虚”“精神荒漠”愈趋严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未全面准确定位而迷失自我,内心深处极其空虚,易产生轻生念头,导致自杀。

(二)家庭危机处理不当引发的“症候”

青少年的家庭突破了传统模式,父母生活态度发生转变。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重物质轻感情。部分家庭离异重组,带给青少年情感上和心理上的创痕,他们缺乏安全感、温暖感与亲切感。由于其父辈面临工作和生存压力、重新择业、就业和创业,卷入“下海淘金”的浪潮,致使家长专注事业忽视对子女的教育。面对物质诱惑,青少年的自控力较差、学习乐趣渐失、学习成绩堪忧,使家长与子女的情感沟通产生隔阂。青少年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丧失了轻松愉悦,背负家长给予的“精神枷锁”,致使叛逆心理滋生。“问题少年”的冠名使他们觉得心里委屈、生活枯燥、学习乏味,导致青少年与父母之间产生了不可逾越的“代沟”。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易产生“极度心理”:极度失望、极度愤怒、极度孤独,使其心理防线更脆弱、更敏感易产生抑郁、焦虑不安,导致自杀。

(三)教育态度和教育模式存在问题引发的“症候”

教育不断改革,体验“减负减压”,但是“素质教育”具有外施性、强制性、分离性,缺少育人魅力和活泼的生命力。教育缺乏生命力只是机械地完成作业、提高成绩;教育缺乏生命价值的启迪而是“填鸭式的教”与“醍醐灌顶的学”;教育缺乏生命本质的挖掘而是“谁是第一、谁是好孩子”地盲目“贴标签”。教育对青少年易偏重知识的灌输,无法因材施教致使师生关系恶性循环。这种与生命脱节的教育,这种视“成绩为一切教学标准”的教育,这种无视“敬畏生命伦理”的教育都是不可取的教育态度和恶性的教育模式。若将教育和智慧等同于知识的叠加,笔者认为此非权宜之计。青少年将直接成为这种教育模式的受害者,备受心理枷锁,使其对学习丧失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心理极其脆弱,抗挫折能力极其低下,缺乏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产生心理变态和人格扭曲,导致自杀。

综上所述,青少年种种消极的心理所导致的自杀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警示我们青少年生命教育亟待加强。从史怀泽的敬畏生命伦理学中再升华敬畏生命之情,激发青少年树立积极的肯定世界、肯定人生的人生观;以实践伦理观为指导注重德性和行为塑造;树立平等的价值观对待所有的生命,亦包括敬畏自己的生命。

二、史怀泽“敬畏生命”伦理学含义

早在20世纪,西方伦理学家阿尔贝特·史怀泽创立了“敬畏生命”伦理学。敬畏生命观是指人们对一切生命尊重、关爱、敬仰、维护的系统认识和价值判断,敬畏有“崇敬”和“畏惧”的双重意义,表达对生命的一种虔敬态度。敬畏生命作为一种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是史怀泽最基本和最深刻的道德要求。

其一,敬畏生命伦理核心:对一切生命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在史怀泽看来,“敬畏生命使受其影响的信念富有活力,使它再也不放弃自己的责任。”[1]面对生命挫折、怎样战胜命运,对每个人都是严峻的考验。我国轮椅上的强者张海迪,她曾绝望险些服用过量安眠药而轻生。但是,她对生命渴望,对生命的积极敬畏“从死神中把自己救回来”,走上奋斗之路。实践证明,没有炽热的激情与高昂的热情、没有敬畏生命的意识,这样的人生是颓废的人生。青少年正是人生最好的年华,怎可一蹶不振?其二,史怀泽一生都在以自己的行为来践行“敬畏生命伦理学”,以实践伦理观为指导注重德性和行为塑造。他既把生命当作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道德现象,从生命的道德意义敬畏生命、发展生命、保存生命。对一切生命负责的根本理由是对自己负责。若不对所有生命尊重,对自我生命尊重也成障碍。任何生命都有价值,若以为任何一种生命都毫无价值,就误认为人命也毫无价值。其三,史怀泽以身作则,树立平等的价值观对待所有的生命,以敬畏所有生命为原则,包括敬畏自己的生命。敬畏生命的人能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拯救其他生命,把这种奉献给生命的行为当作最大的幸福,强调“把爱扩展到一切生命”。善待自我生命扩展到善待所有生命。人要承担对一切生命的责任,包括对自我生命的责任。以敬畏生命为出发点,扬弃生命意志的自我分裂,实现生命意志的休戚与共,实现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休戚与共。

因此,史怀泽敬畏生命伦理学将成为当代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内驱力,从而唤起生命意识使生命的道德律和自然律相和谐,“医治和矫正”青少年产生的错综复杂的心理“综合症候”,减少青少年自杀现象。

三、史怀泽“敬畏生命”伦理学对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启示意义

其一,视“敬畏生命”为生命教育引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唤醒生命意识,是当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之一。青少年的生命教育要立足于:敬畏生命、保存和促进生命的善;坚定生命意志,使青少年怀着对生命的崇敬之情,实行对生命的自我肯定。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使其知道生命万物皆有。让青少年明白所有生命都值得敬畏,包括自己的生命。青少年生命教育要使青少年树立理想信念,充满生命渴望。青少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敬畏自己生命,敬畏他人生命,敬畏一切生命,做一名有生命伦理的中国人。青少年肩负着党、人民、父母的重托,以敬畏生命为出发点,为祖国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启发青少年理解生命的完整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关注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而且有益于其他物种和谐共生;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现在生命,还应关怀未来生命之发展,从而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二,“敬畏生命”帮助青少年正确审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史怀泽认为,“只有在敬畏生命的思考中,我们才可能成功。”[2]“敬畏生命决不允许个人放弃对世界的关怀。敬畏生命始终促使个人同其周围的所有生命交往,并感受到对他们负有责任。”[1]敬畏生命,青少年要正确审视自己、敢于实践。世界上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要真正学会自己与自己相处。奇迹的产生不是在张望中等待而是激发自己的潜力使生命富有活力。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学会欣赏他人、学会与人相处。人与社会的关系即是对自己准确定位,实现自我社会价值,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其实,拨开虚无烟幕,生活本来面目自然呈现。经过失败的历程,懂得快乐的意义在于过程而不仅是结果,懂得生命的关联性而非孤立性。

其三,“敬畏生命”是促使青少年理解生命现象的有效途径。史怀泽认为,“敬畏生命的信念提醒人们不要片面地摆脱物质困境,而要考虑把人性内在的自由和现实生活状况统一起来。它引导人们集中思想,维护现已放弃的内在性。”[1]人生的道路千回百转,每个生命都点缀着生存的世界。敬畏生命,青少年要明白:生命的现象千奇百怪,用心敬畏一切生命。要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要珍惜我们的亲朋好友,要理解生命的真正现象。要肯定敬畏生命的绝对性,包括人在内的一切自然规律在内的必然性。要关心一切生命、万物相关、休戚与共,保护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视一切生命现象为珍宝,不去为一己之私迫害生命现象。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本身是大自然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和这一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3]

其四,“敬畏生命”是不断加强青少年对生命意识唤醒,对生命本质、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真正理解。敬畏生命,要有积极的生命意识,支撑生命,发展生命,继续生命。青少年要理解生命本质不在于贵贱之分,生命价值不在于轰轰烈烈,生命意义不在于永垂不朽,而在于热爱生命本身、珍惜生命存在,体验生命美好。正如史怀泽宣言,“由于敬畏生命意志,我内心才能深刻地顺从命运、肯定人生。”[1]通过史怀泽“敬畏生命”伦理对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启示,使青少年从内心深处意识到:敬畏生命,珍爱生命,拒绝自毁。

参考文献:

[1][法]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五十年来的基本论述[M].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王文科.生命教育概论[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伦理学生命教育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伦理学意蕴探析
开拓·前沿·创新与学科建设——简评《中医生命伦理学》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如何在影视欣赏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教学探索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蚁族现象”的伦理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