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社交网络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综述

2015-09-18 14:32杜朝晖
学理论·下 2015年6期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社交网络大学生

杜朝晖

摘 要:在新媒体时代,教育对象的网络行为较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利用网络进行社交成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主要形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为时下研究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疏导的主要方法。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模式、具体措施等方面分析大学生新媒体社交行为及其规律,并就利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疏导的目标定位、内容设计、效果评估和反馈等方面提出具体研究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社交网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8-0250-0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已经成为时下研究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疏导的主要方法,对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模式、具体措施等方面已经拥有一些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旨在对利用社交网络增加大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实效性的研究的历史梳理中总结经验,理清思路,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从理论高度出发研究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一、利用社交网络增强大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实效性的研究现状

1999年,张建松首先提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截至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在我国已有10多年的时间。当前,社交网络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得如火如荼,大学生作为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青年群体,很快就对社交网络表现出极大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社交网络作为大学生网络活动的新兴载体,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都产生着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进行认真探讨和研究。自“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被提出以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在我国已有10多年的时间。通过文献检索发现,截至目前,已有相关专著30余部,相关论文一千余篇。在这十余年间,学者们重点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研究。譬如韦吉锋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的学校思政相比,其主要特点:首先,表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主体和环境的虚拟性,人们通过网络发生各种沟通和交流,为世界各地各个领域的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交往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使交往具有了世界性质。其次,过程的交互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是双向的、互动式的。网络教育方式不再只强求灌输,而是更注重提供、选择、引导和启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融合、相互协调,因而使教育活动更具有亲和力。第三,信息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信息传输的超时空性、及时性和教育的隐蔽性等。曾令辉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表现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关系更具平等性、融合性、协调性和互动性,教育功能更具多样性,教育方式更具民主性等。

2.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问题研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是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上以开发人的主体性为价值目标,在教育结构上坚持“主客体双中心”模式;二是认为基于校园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教育,应坚持内容中心、媒介中心和用户中心三种基本模式;三是认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发展的趋势表现为立体式、合力性、协同性的教育结构模式。

3.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措施的研究。关于具体措施,学者们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主动出击,开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三是规范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四是加强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4.关于网络新型媒体——“社交网络”的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经历过网络自1996年进入我国的第一个十年后进入了一个突破发展期。也就是从2006年开始,随着“人人网、微博”为代表的社交网络的突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了先前单一的网络媒体的研究格局,而向以社交网络为代表的新型媒体的全面研究突破。

二、利用社交网络增强大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实效性研究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利用社交网络增强大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实效性研究已取得诸多成果,但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首先,就研究的内容而言,大多是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认知层面、心理发展、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重要关系等层面进行宏观上的探讨,局限在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总结、归纳和完善,而系统地从新时期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创新的角度进行研究的较少,对于如何根据社交网络这种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优势,结合大学生的特点探讨思想疏导的具体方法、路径以及进行教育实效性的评价等方面的研究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其次,就研究的方法而言,当前的社交网络与大学生思想疏导的研究中,研究者主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进行研究,较少运用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进行交叉分析和探讨。最后,就研究的深度而言,多停留在经验层面或某个侧面。

综上所述,利用社交网络增强对大学生的思想疏导和教育实效性的研究对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三、利用社交网络增强大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实效性的未来研究方向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建立起了自己的“人人网公共主页”和“官方微博”,力图借助这一新兴载体增强对大学生们的思想引领与疏导。据统计,我校目前不仅有90%以上的学生注册了人人网、微博等社交网络的账号,许多的学生组织也建立起自己的人人网主页;我校许多教师,特别是相对年轻的辅导员大多都拥有自己的人人网主页或微博;此外,我校从校、院两级组织到各班级团支部也都建立了腾讯微博,可以说,社交网络这张“大网”目前在我校已悄然铺设成功。然而,就运行的效果来看,这些平台目前均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即没有完全实现对大学生思想引领与疏导的预期效果,对大学生发挥“正能量”的影响力还很弱。综合分析其原因,应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

1.对利用社交网络疏导大学生思想的具体目标定位的研究。目前多数“人人网主页”和“官方微博”在纷乱复杂的社交网络世界中迷失了方向,大都成了注重娱乐效果的消息发布器。实际上,发挥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疏导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各类社交网站的“主页君”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去把握整个网络的运行。“大学生思想”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而利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疏导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明确疏导的内容与目标。实际上,利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疏导的内容与目标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致的,不会因为网络的特殊情况而有所改变。必须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社交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疏导,必须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起来,结合目前社交网络的特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开展大学生思想疏导工作。

2.对利用社交网络疏导大学生思想的具体路径和内容设计的研究。从路径上分析,目前多数社交网站仅仅是利用“信息服务”这一单一途径,因此在传播的内容上大都是一些通知和社会新闻等等,内容缺乏长期地与学生保持互动性的可能性。此外,在内容设计方面也缺乏一些技巧和理论支撑。具体内容设计的研究应运用传播学中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意见领袖理论、教育学中建构主义、德育过程理论以及心理学中需要与满足理论、态度转变理论等多学科理论探索多种具体路径以及文本内容设计方式。

3.发挥对大学生进行“网前、网上、网下”教育合力作用的研究。网上教育与网下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在网下管理中突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最大化地保障网上管理,使网上管理与网下管理有机结合,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利用社交网络开展大学生的思想疏导工作具有许多优势,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并不是任何大学生思想的问题都可以在网上解决。目前利用多数社交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疏导的工作显得“势单力薄”。因此,我们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网上思想疏导,我们还要在网前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即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大众传媒、合理利用大众传媒、积极参与大众传媒的教育,同时也要做好网上热点、难点问题的网下引导工作。

4.利用社交网络疏导大学生思想实际效果的评估和反馈的研究。评估和反馈是所有教育活动过程的重要环节,它是改进和完善教育活动的方向标和导向剂。目前多数的社交网站单单将网站的点击率、好友数量作为对大学生思想疏导效果的指标,那带来的必然是内容的娱乐化甚至低俗化,从而最终违背了利用社交网络疏导大学生思想的初衷。应从评估主体、评估内容、评估方法等方面展开立体研究,从而构建一种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

四、总结

新时期,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及手段等,已经适应不了现代化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大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和个性化的需求。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不但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更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任务突出地摆在面前,刻不容缓。我们要在发挥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合理地利用网络这个新载体,努力地探索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的教育方法、途径、措施以及机制等。?但是,与此同时也必须认识到这项任务又是艰巨的,目前的研究大多只是在探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认知层面、心理发展、人格、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在研究两者之间的重要关系等层面而言,因此,从理论高度出发研究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是新形势新任务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作为新时期的高校教育者,必须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现实,具备从外界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姜国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想模式的构建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3]张光慧.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

[4]赵惜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

[5]赵敏.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6]胡明辉.微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J].现代教育科学,2011(5).

[7]龙静云.基于微博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1).

[8]张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路径探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18(3).

[9]李凡,李德才.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

[10]何碧如.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2(20).

猜你喜欢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社交网络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对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展对策研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社交网络自拍文化的心理解读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