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汪国真的一段渊源

2015-09-24 01:53梁平
环境与生活 2015年5期
关键词:中国青年报梁平汪国真

◎梁平

我与汪国真的一段渊源

◎梁平

4月26日是个周日,用完早餐后打开手机进入微博,想看看令人揪心的尼泊尔大地震的消息,刷屏间突然被一段文字击中:“诗人汪国真今凌晨两点十分去世……”第一反应是不相信!不可能啊,春节期间我们还通过电话,并有短信往来,尚年轻的他怎么可能说没就没了呢?

说起汪国真,其实我们平时没啥交往,几十年前的一次偶遇也早已淡出记忆,如果不是汪国真成名后屡次在文章中提起,我是真的把这件属于职务行为的小事忘得死死的。

那是上世纪70年代末,历经文革劫难的《中国青年报》复刊不久,从社会上招了一批年轻人充实编辑记者,我也成为其中的一个,被分到中国青年报科教部(后改为学校部)当了一名小编辑。那时报社年轻人少,所以不管是编辑还是记者,人人都有采访任务,出差频繁。那时写稿和编稿既没有稿费也没有编辑费,但是大家热情高涨,年轻人更是抢着到外地出差见世面。记不清具体时间了,大概是1979年学校寒假过后,我一个二十多岁的女记者一路南下,最后到了广州,去了十多所大学采访,其中一所就是美丽的暨南大学。

到了这所大学才知道,原来这里除了内地学生以外,还有许多来自港澳的学生,见到和我们气质不一样的港澳学生,我也感到很新奇。我和学生们座谈,有来自港澳的,也有来自内地的,其中应该就有来自北京的汪国真。只是我后来除了翻采访本,并不能一一记得同学们的样子。

回到编辑部,翻看出差带回的一大摞资料——中青报专门辟有反映校园生活的版面,我也许就看到了汪国真发表在校报上的一首诗,也许觉得这首诗歌(后来他说这只是顺口溜)比较生动地描述了校园的现实生活,就编排好版面经领导审定见报了。这对于一个报纸编辑来说,只是每天编辑的几篇十几篇稿件中的一个小豆腐块,是每天处理大把文字中很少的一点文字(那时当然没有电脑,作者来稿甚至用麻袋装,每个编辑案头的稿件经常摞得遮住人脸)。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变迁时代,一个年轻编辑的脑子里成天忙于接受扑面而来的新鲜信息,用现在的话说是“挡都挡不住”,这首小诗的记忆内存很快就被清除了。

再次接触“汪国真”这个名字,已经是他成名之后了。书店里、书摊上到处都摆着他的书,虽然他的诗集卖得很火,可以说非常流行,但我并未留意,更没想到这个名字和我有什么关联,甚至也没有想到去买他的诗集。在我们这代人中,凡是号称喜爱文学的(现在叫“文青”),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偷写的一两本诗集,只是写在笔记本里,藏在书箱深处。那是十几二十岁时,烙满时代印记的青春笔迹。而25岁以后的我,那时的关注点是刚刚开放的西方社科类名著和自认为更有回味的诗句,诸如“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或“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之类,也读了几首他的诗,觉得汪诗可能更适合当时的在校大中学生阅读。

知道汪国真的名字和我发生关联,缘于几位同事的提及和朋友的电话询问,说汪国真在他诗集序言里和接受采访时提到了我和《中国青年报》。他说:“不知道自己的作品怎么就上了报纸。过了一个星期,《中国青年报》记者梁平给他来了一封信,信中说:汪国真同学,你好!我在你们学校的刊物上选了你的诗发表,现寄上稿费两元,希望你以后继续给我们报纸投稿。”我这才了解,这件对于我来说的例行公事,确实给当时的学生汪国真很大的鼓励。印象中,后来的几十年里,我和汪国真只在一个会议场合见过一次面,他已然是名人,我并不上前靠近,也没说几句话,但是他仍然提起了我发表他处女作之事。我只是感慨,他真是一个知道感恩的人,一个有良心的人,这么点小事还总记着。

时间到了2015年,我目前主持的杂志 《环境与生活》 参与主办了一个环保作文征文活动,活动组委会希望请汪国真来担任颁奖嘉宾,颁奖仪式定在2月25日的大年初七晚上。于是,大约1月底的样子,我给汪国真打通了电话——这大概是几十年后我们唯一的一次通话,万万没想到也是我和他之间最后的一次通话!电话中汪国真爽快地答应了,他说:“梁老师的邀请我是一定要去!”2月5日,我又短信询问到哪里去接他,他客气地回短信说:“梁老师:提前几天再联系。到时请到马连道明日酒店来接。多谢!”会期临近了,2月18日我再发短信:“请问您确认初七的活动参加还是不参加呢?如不能参加,望提前告知。顺祝新春快乐!”可是对方的短信再无声息。我有些不快,心想承诺的事情不参加至少要提前告知啊?私下还想他不是在摆谱吧 (如今我为曾这样想感到无比无比地歉疚)。我干脆把他的手机号给了工作人员,让工作人员联系他。第二天,工作人员告诉我电话打通了,汪国真说因为感冒住院了,无法前来。无奈赶紧找人替换,心下却多少有些狐疑:感冒还要住院?但并没多想,要知道他年龄比我小,谁能想到他竟得了绝症而且两个月后就天人永隔!真是又痛又悔啊!后悔没前去医院看看他!

汪国真的诗我虽然没读过多少,但我知道他的诗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影响了当时的一大批年轻人。他的诗集在十几年间频频被盗版,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我认为,他的诗自然不做作,流淌出了他内心深处汩汩清泉般的真诚;投射出了他对社会的向善之心和心中的一米阳光;他用琅琅上口的诗句,开启了同时代青年人的一扇心灵期许之门,和经历过思想干涸的一代人润泽情感的窗口;他当之无愧是一位时代的诗人。

汪国真

写于 2015年4月27日

猜你喜欢
中国青年报梁平汪国真
中华蜜蜂为梁平柚授粉的效果及梁平柚蜂蜜品质研究
雨的随想
跨越自己
江 南
昆士兰大学
我心目中的“暖闻”——中国青年报的“暖闻·暖心”之路
众筹来的2018新年献词——中国青年报“强国体”出炉记
The Color Purple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人物通讯的表达特色
诗人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