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珍惜地:被二战摧毁的城市荣景与复原奇迹

2015-10-10 09:51鲁剡歌
上海城市管理 2015年5期
关键词:德累斯顿鹿特丹华沙

鲁剡歌

导读:回望70年前发生的被称为是人类近代战争史上最凶残、最野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多少城市瞬间被战火摧毁,有多少村庄须臾被抹平。面对不忍卒睹的过往残影,修复被炮火侵袭的断墙残垣,重建被炮火摧毁的空缺空间,消除战争留下的停滞破败的城市容貌,让城市本身的历史意义保存下来,就成为二战后许多城市面对毁损面貌的复原计划。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5.05.020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回望70年前发生的被称为是人类近代战争史上最凶残、最野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多少城市瞬间被战火摧毁,有多少村庄须臾被抹平。灭绝人寰的战争虽然结束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其踏碎人性的梦魇依旧攀循着记忆的线索,触动人们对文明崩坏的繁华荣景的凝重目光。饱经二战切肤透骨的生命蹂躏与城市轰炸,人们对于过往的生活岁月更加铭心于怀。面对不忍卒睹的过往残影,修复被炮火侵袭的断墙残垣,重建被炮火摧毁的空缺空间,消除战争留下的停滞破败的城市容貌,让城市本身的历史意义保存下来,就成为二战后许多城市面对毁损面貌的复原计划。怀着没有理由发动不义战争、和平是人类终极理想的思考,二战以后那些著名城市摆脱过往、奔向美好未来的重建与修复,已经成为历史年轮下的时光纪念。

一、荷兰鹿特丹:废墟莲花、欧洲之桅、珍惜自由的需要

荷兰鹿特丹原本是由沼泽地兴起的城市,16世纪的时候在沼泽地上挖出许多港口,随着19世纪苏伊斯运河的通航,鹿特丹的港口运输网络四通八达,迅速增长的对外贸易使鹿特丹在20世纪初就成为世界上设备最好的港口之一。但是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鹿特丹遭遇了德军二次前所未有的毁灭性轰炸,市中心及城市东边的大片区域完全变成瓦砾碎石。被希特勒称为11号指令的一场发生在1940年5月的鹿特丹战役,德军出动了90架轰炸机联队轰炸了鹿特丹,并引发了由港口弥漫至城市中心的熊熊大火,所过之处全部夷为平地。这场无法阻止的大轰炸,直接引发了英国皇家空军紧随其后的号称“惩戒行动”的大轰炸,将德国军需重镇鲁尔地区的埃德、摩纳两座水坝炸毁,溃决百多米缺口的水坝迅即流出滔天汹涌的洪水,一泻而下地冲向下游的鲁尔峡谷地带,不仅造成8万亩农地被淹,还导致许多平民家破人亡,给德国人造成了很大的心理打击,也埋下深深的睚眦之怨。1944年秋季德军全线溃退时,又一次报复性轰炸了鹿特丹,目标是严重炸毁鹿特丹的城市设施。这次轰炸使得鹿特丹远洋货轮码头区和约40%的码头设备被破坏殆尽。

战争从来都不是对等的。战后的鹿特丹作为荷兰曾经的最大港口,面临着大规模的重建。鹿特丹的市政当局首先是用了5年的时间,修整被严重破坏的港口地区,以便能迅速恢复海上交通运输。随后若干年,又修建了鹿特丹南港“欧洲港”。与此同时,一些码头装卸公司敏锐地发现了集装箱在世界运输业领域的发展潜力,于是加速进行了巨大投资,这使得资源贫乏的鹿特丹始自1965年一跃为世界第一大港,年货物吞吐量高达3亿吨,装卸集装箱可达400多万只标准箱。值得一提的是,鹿特丹政府的自由港政策对城市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如鹿特丹货源的75%是用于转口暂存的,依照自由港政策,港区专门设置保税仓库,专供待售和转口货物整船寄存,除毒品和军火外,几乎所有商品都可自由出入,不受种类和数量限制。港口的系列优惠政策也大大促进了过境贸易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外国船只和货物过境,减少了国际屏障。西欧国家商品大多通过内河航行至鹿特丹,然后转运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鹿特丹的城市建设和迅速发展。

荷兰是梵高的出生地,梵高的画作《食薯者》描绘了鹿特丹人将肉与蔬菜放一起熬煮的饮食习惯。而上个世纪初,荷兰就已是现代建筑的荟萃地,因此城市的艺术文化气息十分浓郁。二次大战时鹿特丹许多著名的老建筑被炸毁了,除了港口的修复,重建城市、构筑新的城市天际线就成为鹿特丹的新市政规划,许多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新装饰主义风格的建筑因此在鹿特丹市中心拔地而起,其中建在港口附近的185米高的观望塔已成为鹿特丹的港区标志,被誉为“欧洲之桅”。跨入21世纪,随着港口传统工业区的退出,绿植、雕塑、画廊、酒吧、餐饮等城市潮流元素大量在新老城区中出现,鹿特丹的足够前卫使得其发展甚至鹤立于欧洲的诸多经典城市。鹿特丹官方还因此专门出版了一款城市建筑步行地图,培养专职建筑导游。难怪《纽约时报》在对鹿特丹建筑双年展的报道中曾这样赞美,“鹿特丹之于建筑,就好像巴黎之于时尚,好莱坞之于电影”。这真是对鹿特丹文化纹理的最好标注啊!鹿特丹二战后的经济迅速崛起与自由港的发展,使城市战后若干十年里面貌焕然一新,因而被人们形象地比譬为“废墟莲花”、“城市变形记”。

城市受到过伤害的过往总会在城市的昼夜空间里或隐或现地泛现出来,重叠在公共面容上与私人空间里。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暗淡的历史天色里,二战的悲惨场景是永远不会被抹去的。法国雕塑家奥西·撒丁曾亲历过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对于逃离纳粹残酷折磨的那段经历刻骨铭心。二战后他到鹿特丹参观,在鹿特丹复原兴建与崛起发展的城市奇迹里,深切感受到遭受德国法西斯铁蹄蹂躏和疯狂屠杀下的人类苦难与坚韧顽强,并于上世纪50年代创作了《被摧毁的城市》这件雕塑作品献给了鹿特丹市。撒丁的这座青铜雕塑以扭转的曲面及实体与空虚的对比人体,形成“针对非人性的禽兽行为所作的、充满憎恨的呼喊”的视觉张力,构筑了一座永远铭记战争残酷的城市纪念碑。2015年4月30日~10月25日,在鹿特丹博物馆展出了一架曾经参加二战的亨克尔轰炸机。75年前的1940年5月,该类型轰炸机在持续5天的轰炸中,摧毁了整个的鹿特丹市中心,在大街上、河流上、城市上空,近百吨炸弹如雨般疯狂落下爆炸,吞噬所到之处的任何房舍人迹。在展馆里,高斯投影带下的黑色轰炸机将参观者带回摧毁鹿特丹的战争阴霾里,让人们铭记,人类“珍惜自由的需要”是不言而喻的。

二、波兰华沙:通商要道、屠城袭击、青铜美人鱼雕像

华沙自古以来就是中欧各国通商的贸易要道,10世纪开始就有人在维斯瓦河两岸定居下来,13世纪已是一座有一定规模的中世纪市镇,16世纪末设为波兰首都,相传是以一对患难夫妻名字命名的城市。受欧亚大陆古文明的影响,华沙有很多古老美丽的西洋风格的宫殿、教堂与城堡,也是提出“日心说”的哥白尼、钢琴作曲家肖邦、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的故乡。但在二战中,希特勒狂妄叫嚣“要在短期内消华沙、灭波兰”,华沙因此遭到了毁灭性的轰炸。1939年9月底德军全面轰炸华沙,城里85%以上富丽堂皇的古老建筑被摧毁,到处是残垣断壁,焦土一片。在这场华沙保卫战中,华沙守军、居民一同与入侵者展开了惨烈的殊死抗争,但街垒与战壕抵挡不住纳粹的疯狂屠城袭击,华沙遭致沦陷,而祖国波兰则被纳粹、苏联、捷克瓜分,随即覆亡。华沙所遭受的严重市政破坏被后人形容为纳粹法西斯将城市“犁了一遍”,也因此战后有人断言,“华沙不会重现在人间,至少100年内是没有希望的”。

历史上的波兰多灾多难。17世纪以后,波兰人曾经历了123年的俄国参与瓜分的亡国之恨,19世纪后俄国又将被普鲁士与奥地利占领的波兰夺过去,并禁止波兰人讲波兰语,当时的肖邦、居里夫人等不愿意受制于沙皇的统治,纷纷背井离乡远走他乡。描述波兰历史的名作《欧洲之心》里面描述说,“波兰的命运主要被她两个强大的邻居德国与俄罗斯所决定”。所以很能够理解在二战开始不久,华沙人就有提防,华沙大学建筑系的师生们战前就把华沙古城的主要街区、重要建筑物都作了测绘记录,并把这些图纸资料全部藏到秘密的山洞里,所以战后1945年重建华沙时,苏联摆出大国观念要将华沙打造成苏联模式的华沙新城时,华沙人非常抵触,坚决要求恢复华沙古城的原有面貌,并取出珍藏的老城图纸展示于公众。所有闻讯而来的华沙人迅即沸腾了,在国外流浪的30万华沙人也纷纷回国要求加入老城的复原行动。高涨的爱国激情淹没了所有的指手划脚,在战后很短的时间里,华沙就按照战前古老的中世纪城市面貌兴建复原了。华沙速度也打破了一条世界遗产不收录重建建筑的基本规则,新建的华沙古城作为特例,在198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并这样描述列入的理由:“二战之后,华沙人民用长达5年的时间重建古城,他们修建了教堂、宫殿和贸易场所。华沙的重生是13世纪至20世纪建筑史上不可抹灭的一笔。”现在的华沙不仅是一座体现古典建筑的美丽城市,还是一座将城市绿带与城郊绿带连接成廊道的绿色城市体系,欧洲一些重要的总部纷纷在华沙设立常设机构。

现在人们倘佯在碧波粼粼的维斯瓦河畔,行走在华沙古意盎然的石板路上,最令人瞩目的是一座青铜美人鱼雕像,那是1938年建成的波兰著名女雕塑家卢德维卡·尼茨霍娃的作品。这座手持利刃和盾牌的美人鱼屡经战火的洗礼,是波兰人英勇无畏、不屈不饶的象征与守护神,已成为华沙最著名的城市地标。

三、德国德累斯顿:易北河畔的佛罗伦萨、德国的地狱、恢复昔日荣耀

德累斯顿是德国第四大城市,位于易北河谷地,新石器时代就有斯拉夫人居住在此,13世纪初开始形成一个城镇,并成为波西米亚王国的属地。随着16世纪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大量的中国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被运往欧洲大陆,欧洲的王室贵族纷纷以东方瓷器炫耀财力与品位,也使得制造瓷器的秘笈成为欧洲人的荣耀事宜,甚至被写进小说《炼金术师物语》。18世纪,聪明的德累斯顿统治者奥古斯都二世破解了洁白如玉的瓷器制造的秘诀,将工匠软禁深宫后开始大量制造垄断欧洲市场的精美瓷器,德累斯顿因此成为欧洲的瓷都,19世纪后又发展成为欧洲国际艺术品与古董销售中心。进入20世纪,德累斯顿还以照相机工厂著称于世,诸如蔡司等产品至今闻名于世。德累斯顿精致的文化艺术使得其被誉为易北河畔的佛罗伦萨,还被誉为贵族子弟的游学圣地。

但是二战期间,德累斯顿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毁灭性轰炸。从1945年2月情人节的早晨开始,作为对德国轰炸英国考文垂的报复行动,德累斯顿遭到了西方盟军部署缜密的地毯式狂轰乱炸,内城的古老建筑几乎全被摧毁,无数平民及犹太难民被炸死。高空抛掷的高爆炸弹形成一团团火旋风,1500摄氏度的爆核温度严重阻遏了消防队的救火行动,也将德累斯顿燃烧成一片焦土。曾经辉煌而古老的萨克森皇室京城,随着熊熊烈火与连续爆炸,诸多巴洛克风格的精美建筑瞬间崩塌,一望无际的残垣破壁使曾经高贵的德累斯顿名存实亡。英国史学家弗雷德里克·泰勒曾说,“德累斯顿被毁具有史诗般的悲剧性。这座象征着德国巴洛克建筑之最的城市曾经美得让人惊叹。而纳粹期间,它又成为德国的地狱。在这个意义上,就20世纪的战争恐怖而言,德累斯顿轰炸事件是一个绝对带有惩戒意味的悲剧”。美国德裔黑色幽默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认为,自己的写作灵感大多来自在德国德累斯顿战俘营逃过恐怖大轰炸的亲身经历。当年他侥幸躲在屠宰场的地窖中,亲眼目睹整座城市在炮火烈焰中被烧成废墟,为此一直对民族间的仇杀怀有深深的原罪感。在1969年美国越战时出版的超自然的人文小说《第五屠宰场》里,他将自己在德累斯顿的这段挥之不去的恐怖经历作为小说的故事核心,在小说出版后还一度被绝望缠绕,几欲自杀。

二战结束后,面对缘由德国纳粹造成的悲剧性后果,归属东德的德累斯顿人在规划城市的修复再建计划时,不愿意丢失城市古老的文化形象,纷纷私人出资或募捐器物,修复被炸平的城市。根据历史照片和原始资料,德累斯顿开始了跨越60年的漫长的城市修复与规划兴建计划。1945年开始了长达8年的废墟清理工作,伴随清理过程的是城市基础设施的修复与重建工作,政府以“德累斯顿展”的方式让公众选择城市重建的多种可行性规划,其中一个关于尽可能继承与保留城市传统的方案赢得了公开竞标的头筹。该方案最杰出的设想是继承15世纪以来的德累斯顿规划传统,继承战前20年代至30年代的城市规划方案,历史建筑、街道尺度在重建时尽可能按照原貌重建,包括尽可能利用原来的建筑材料对大量历史建筑及雕塑的修复工作。该方案指出,对于新规划的建筑、广场与街道,在体现现代城市风尚的同时要与旧城的巴洛克风格相呼应,应充分遵循柯布西耶关于“光明城市”的讲求秩序与统一的规划理念。在重建的所有项目中,华丽巨大、建造精巧的德累斯顿圣母大教堂的重建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杰作。被盟军轰炸为废墟的教堂,修建前仅剩下13米高的一截残壁。德国统一后,在英美等国家的捐款支持下,德国决定重建圣母大教堂。重建过程中,废墟上的每一块石料、旧砖都精细编号,在复原性重建时,这些已被战火淬炼的黝黑建材嵌入在建筑体的原有位置上,使得教堂表皮显现斑驳拼接的石料痕迹,巧妙地与支离破碎的战争伤痕连接起来了,也与历史传统的精致、古典、华美连接起来了。值得一提的是,在修复后的圣母大教堂外还保留着一段当年教堂被毁损时残存的旧墙,这已成为德累斯顿勿忘历史的警示性纪念碑。圣母大教堂在德累斯顿建城800周年前夕的富有历史意味的重建,更完善了德累斯顿的历史文化价值。此外,二战后修复并再度开馆的历代大师画廊、绿穹珍宝馆等著名博物馆还收藏着拉斐尔、伦勃朗、波提切利等尼德兰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镇馆之宝,以及归属历代萨克森州皇家的金银珠宝、玛雅预言古本等典藏,这使得今天的德累斯顿理所当然地成为体现德国历史文化遗产的旅游重镇。在今天的德累斯顿,人们还可以看到包豪斯流派、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各种新建筑风格,这使得城市在承继传统、恢复昔日荣耀的同时,还不断地向前发展,蕴纳跨越世纪的自由精神与艺术生命。

结语

发生在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达到2200万平方公里,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这场法西斯浩劫人类的空前规模的世界大战,使得英国的考文垂在英文中变成了“极度毁灭”的同义词,触发毕加索以纳粹德国炸毁的西班牙格尔尼卡市为题材创作了著名的表现平民悲惨死去的名作《格尔尼卡》,推动国际保障儿童权益机构设立国际儿童节(6月1日)以悼念在1942年6月捷克利迪策惨案中被纳粹虐杀的死难儿童。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造成了难以弥缝的物质与精神的巨大创伤,数以千万计的城市在战后进行了艰难持久的修复与重建,同时将战争所造成的生灵涂炭、饿殍遍野的惨状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那些吞噬记忆与时间的历史废墟会永远像幽灵一样警示着人们,让人们在城市大街小巷的流连忘返里,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自由时空,让未来永远远离有关战争的悲伤故事。

责任编辑:张炜

猜你喜欢
德累斯顿鹿特丹华沙
世界最漂亮的鸡
“英荷通”
“防撞”集市
波兰 华沙起义73周年
鹿特丹The Sax塔楼
鹿特丹的方块树屋
突出应用能力培养 彰显职业特色——德累斯顿工业大学
第20届国际军事历史研讨会在波兰华沙召开
浅析图哈切夫斯基兵败华沙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