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高职创业教育模式培养高职学生创业能力

2015-10-10 09:54宋柏红
上海城市管理 2015年5期
关键词:高职评价能力

宋柏红

导读: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这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根本任务。更新创业教育理念,构建创业教育制度,完善创业教育机制,使创业教育管理信息化、教学方法多样化、评价标准多维化,提高创业教育的有效性,推进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5.05.022

一、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三种基本模式

高职开展创业教育与实践,是提升高职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依据不同的教育层次和学校类型,根据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模式。

(一)以课程为载体的教育模式

以课程为载体的教育模式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最基本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把创业教育作为一种课程,通过创业构思、创业计划和创业实施等几个教学阶段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模式也可由多种类型的课程组合、构建而成,比如课内外结合的科技活动、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课程,边学边做、学做结合的实践课程等。

(二)以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的教育模式

该种教育模式的最重要特征是以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为主线,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能力为侧重点,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之中,强调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开展创业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一般根据自身条件,引入商业化运作,设置专门机构,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大学生创业园等,教育学生如何创办企业,并为创业学生提供资金资助和咨询服务。

(三)综合性的教育模式

该种模式注重课程和实践相互的结合运用。在具体操作上,一方面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创业素质的培养,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的结合;另一方面,通过组织相关创业实践活动、创业基金,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为学生创办公司提供创业资金和技术咨询,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建设的结合。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关于“进一步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和建议”,要求各院校在进一步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学校的层次、类型等情况制定具体方案,力求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创业教育是一个鲜活的过程。在探索创业教育规律和促使学生有效学习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学术理论和现实实践之间的冲突。[1]只有通过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才能解决教与学的矛盾,实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为此,选择灵活、富有启发性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已成当务之急。

二、创业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的三个基本原则

创业通常被认为是一个过程:识别机会、理解资源需求、获得资源、计划、执行。认知学习理论告诉我们,认识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创业动机也是多样的。我们不应把创业教育机械化,应该把创业作为目标,教学过程中坚持创业教育管理信息化、教学方法多样化、评价标准多维化,帮助学生理解、开发、练习应对创业的技术和技能。

(一)教学管理信息化原则

信息是最重要的管理资源,信息技术是最重要的管理手段。创业教育管理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的有机结合体,信息资源是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信息技术是实现评价管理网络化和信息处理智能化的技术平台。运用信息化平台,加强创业教育日常教学管理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将各类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于日常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于各类虚拟创业教育仿真平台、各类创业能力测试平台等,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高效完成日常创业教育教学管理。

(二)教学内容项目化原则

所谓项目化,是指在众多的创业教育活动中,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可行的项目,并为此确定目标、制订计划并付诸实施的过程。创业教育办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对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需要的基本能力包括:识别机会的能力、实现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以及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以项目为引导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培养,而且也可以借助项目资源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实现劳动者的个人价值。因此,创业教育教学必须紧扣市场,以项目为引导,使创业教育教学变得更具体,思路更清晰,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可以引入优秀的社会项目,也可以科学地设计教学项目,以启发学生的创业思维,帮助学生梳理创业思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特长培养创业激情为基本目的。由于项目引导能较紧密地结合学生的爱好,使学生迅速进入创业的氛围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和主动性。

(三)评价标准多维化原则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个体同时存在相对独立的多种智能,每个人在这些智能的强项和弱项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对各类课程在接受能力、认知方式上也不同。传统的教学评价对所有学生学习内容、评价标准的严格统一,忽略了人的智能个性差异,实际上是对学生个体的不公平,不利于学生优势的凸现和健康成长。为此,创业教育评价标准既要重视基础知识方面的评价,更要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评价,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实践、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评价,从而体现出评价标准的多维性。

创业教育评价不仅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做出评价,而且要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水平,认知策略、情感态度和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整体评价。评价标准的制定以创业能力需求为基础,以激励学生健康、主动、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结合学生创业工作要求,注重从多个维度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做到评价机制充分体现对职业道德的评价、对职业技能的掌握评价、对职业素养的评价、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对毕业生反馈的跟踪评价。

三、把握“三个融入”教育理念,促进创业教育模式革新

高职创业教育模式革新的最终目标是科学实施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效果。积极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融入经济社会、融入国际合作”,是提升创业教育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举措。

(一)将“通识教育”融入创业教育

推进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在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中融入创业选修课,提高以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人才质量观和人才评价观。创业教育不是选拔教育,而是“合格教育”;要树立“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的观念,引导学生形成“天生我才必有用”,以及“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引导学生从自卑、自弃到自信、自强的转化,促进学生目标明确地发展自己,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社会。[2]

(二)将“社会实践活动”融入创业教育

构建开放的、与各种创业活动密切相关的创业教育模式。创设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建设相结合的平台,创设国家、省级、学校、院系梯队式的创业训练模式;采用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以某一种特殊的创业技能为内容的教学,邀请成功创办小企业的企业家授课,提升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合理增加实验和实践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将“科学教育观”融入创业教育

高职创业教育要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技能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流程、学习心理,正确地引导学生由未知达到已知的彼岸;必须把训练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基本线索——学生的知识在训练中获得,能力在训练中培养,智力在训练中发展。

总之,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教育过程是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提升并转化为真正完满而自由的职业人。

说明:本文为上海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创业教育专业委员会课题“‘幕课与高职创业教育适配性的研究”(项目编号2014CY00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彭华伟.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相应措施[J].教育与职业,2014(9).

[2]陈建华,赵振勇.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0(6).

责任编辑:张炜

猜你喜欢
高职评价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