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课堂研究的价值取向与展望*

2015-10-10 06:14张际平
现代教育技术 2015年12期
关键词:环境课堂教育

邱 峰 张际平

(1.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上海 200062;2.华东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上海 200062)

未来课堂研究的价值取向与展望*

邱 峰1张际平2

(1.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上海 200062;2.华东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上海 200062)

教学要变革,课堂也必须随之变革,因为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作为“未来课堂”研究团队多年来研究成果的提炼,文章重点围绕为何要关注课堂、未来课堂的价值取向、主要功能特征以及未来研究的展望等视角展开,以期为各类学校如何重构创新的教学空间提供有益的参考。

未来课堂;价值取向;教学变革;创新空间

一 为何要关注课堂

“课堂”一词在人们的脑海里似乎是一个不言而喻的概念,它不就是大家都熟悉的“教室”吗?其实不然。仅从字面上理解:课堂一词的英语为“Classroom”,而教室为“Teaching Room”。尽管都是一个“Room”,但教室明显表达的是一个“教的Room”,是一个以教(Teaching)为主的地方或场所;而课堂(Classroom)虽然也是表达一个地方或场所,但它的意思或范围则要宽泛得多,它完全可以表达为一种空间(Space)或环境(Environment)。比如,王鉴[1]认为“现代意义上的课堂是一个进行各类教学活动的场所。它涵盖了教学环境、活动、课程、师生关系等”,郑金洲[2]认为“课堂是一种学习环境,是影响学习者学习的外部环境,也是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和促进能力生成的外部条件”,陈旻萃[3]指出“所谓课堂,是让学生有更大的自由可以依自己的喜好选择学习及探索的方式,以多元的管道汲取知识,包括使用各类的硬件载具”。所以在课堂这一空间或环境里,教学(Teaching)也只是其中非常有限的活动之一,而更多的是其它与教育相关的活动,如自主学习、互动交流、科学探究、实验操作等。此外,在很多权威的外国词典或百科中,如Oxford、Merriam-Webster、Wikipedia、Free Dictionary等,几乎没有针对Teaching Room的解释,而对Classroom均有清晰和明确的释义。我国教育工作者在谈论“课堂”相关的活动时,所用词汇就更为丰富了,如上课、下课、课程、课本、课文、课前、课中、课后、课外、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可以想象如果将这些活动与“教室”一词相连,会出现多少歧义。当然,本文的重点不是讨论“课堂”与“教室”用词之间的关系,而是探讨为何要关注“课堂”、课堂的重要性,尤其是“未来课堂”的价值取向和主要特征。

毋容置疑,课堂是实施教与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学校最核心的教学环境之一。如果不关注课堂的变革和创新,任何“教学创新”、“教育改革”、“有效教学”等都将是纸上谈兵。邓小平曾提出教育要实现三个面向,其中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而面向现代化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具体体现。教育要实现现代化,课堂的现代化是前提,因为它是所有教育活动的主阵地。

我国现有的各类课堂情况基本凸显了“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静态化的特点”[4]。教条、单一、静态就是千篇一律,没有变化,更没有创新,与当下时尚的智慧、数字、生态、文化、美丽校园等口号格格不入,基本将课堂置身于校园之外。如果把校园比作一件物品的外壳,那么课堂就是这件物品的内核,外壳与内核孰轻孰重人们应该都很清楚。此外,“课堂的本质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体,因为它不仅是承载着直接育人功能的场所,更是师生共度美好生命时光的驿站”[5]。充满活力和共度美好时光的驿站为何会处于一个教条、呆板、枯燥、单一、静态的状态呢?这不得不引发人们的思考,尤其应该引起全体从事教育工作的研究者的思考。归纳起来,关注课堂的缘由如图1所示。

图1 关注课堂的缘由

图2 未来课堂改变了什么

二 未来课堂的价值取向

“未来课堂”中的“未来”并不意味着遥远,而是表达了一种课堂发展的趋势,它也预示着已经、正在或必将到来的课堂。著名学校创新设计专家David[6]早在2003年就对未来课堂使用了美丽、灵感、新颖、灵活、有趣、愉快、生态、安全等美好的词汇来修饰其应具有的特征;当然,其中也重点提及了信息通信技术(ICT)的运用。张玉彬[7]在《理想课堂的构建与实施》一书中归纳了学生心目中的“理想课堂”:有趣、快乐、自由、开放、平等、互动、思考、探索。这些赞美词汇基本与David的描述一致,也表达出未来课堂应该具有的鲜活与生命特征。正如叶澜教授[8]有感于我国基础教育课堂缺乏“生命活力”而指出:“课堂应被看作师生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这也同时提醒人们:应该且必须改变我国目前课堂教条、单一、死板、枯燥的状况,探究如何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灵性、灵气和生命的活力[9]。

基于上述对未来课堂的赞美词汇与生命特征,我们认为它的价值取向可以释义为“充分体现人本、生态、智能、混合,开放、互动以及动态性等特征,以服务和支持教学主体的自由与发展、建构课堂各要素之间(人与物)的和谐关系,真正体现尊重生命的同时实现创新人才的有效培养”[10]。所以,未来课堂的价值取向应具体表现在观念、环境、教学以及学习这四个方面的改变,但所有改变的核心仍是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归纳起来,未来课堂所带来的改变如图2所示。

1 观念的变

课堂不改变,教学创新就是空中楼阁。也就是说,课堂的变革是教育变革的基础。此外,“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和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1],这也可以理解为:信息技术对课堂的变革具有革命性的影响。这些变革主要体现在: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加开放、便捷、自主、有效的学习空间和环境,还将为课程改革、模式创新、环境创设等创造条件。未来课堂建设的初衷是希望改变人们对课堂变革的认识,更强调如何体现以人、以学为本,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条、呆板、枯燥、静态的状况,改变教学模式的固态,改变内容呈现的单一、互动交流的缺失、学生座位的死板、设备操作的繁琐、教学资源的贫乏以及课堂管理的无序性,使课堂真正充满“灵性、人性和活性”。当然,对课堂观念的改变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而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创新、变革才能实现。

2 环境的变

作为一个以人为本的空间或场所,物理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不仅仅只考虑空间的宽敞明亮,还必须关注整体的布局,包括学生桌椅的灵活组合、温湿度的可调、声光的可控等,更重要的是应有利于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信息的流畅传递等。此外,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使课堂的空间架构发生质的变化。例如,超大屏幕或多屏显示的应用将使课堂空间的划分发生新的变化,教师可以走到任何位置进行讲解或与学生互动,学生座位任意组合,可在课堂的任何位置清晰地看到显示的内容。“一种学习环境会给养一种类型的学习,养成一种类型的学习者”[12];同样地,一种技术介入教学,也会孕育着一类新型的学习和教学者。每一次物化形态技术的革新,都导致了相应观念形态技术的变革,对应着也会出现教学形态与教学模式的变化。这样,教学中的技术与教学环境达成了统一,技术也就成为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教学方式产生较大影响的新技术非常多,“除各种移动终端、多点触控、交互白板技术外,多屏显示、体感技术、虚拟和增强现实、手势交互技术等层出不穷”[13]。所以,人们必须认识到课堂环境的改变是一个必然趋势。毋容置疑,当一个人处在优美舒适、愉悦轻松、健康向上的环境里,其心情、状态、思维等肯定也会无比愉悦和敏捷,这对有效学习无疑是有益和重要的。

3 教学的变

当今课堂的核心已朝着以学施教和以生为本的方向转变,这也意味着教师角色必须重新定位。换句话说,如果教师不变,教学也不变,以学施教和以生为本就是“纸上谈兵”。基于此,“未来课堂所创设的环境和提供的支撑正是为了适应教学的改变”[14]。具体来说,教师角色转变的重心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是组织、引导、帮助、启迪学生的智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或灌输者;②是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引导者,而不是只关注分数的考核官;③是勇于教学创新的开拓者,而不是传统模式的继承者或守护神;④是提倡师生和谐、互学、平等的长者,而不是唯我独尊或师道尊严的主张者。未来课堂上教学改变的本质,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授人以渔、启迪思维、养成求知习惯、形成全面发展的素养。

4 学习的变

目前学术界关于“人是怎么学习的?”这一问题的认识,主要有“是反应的强化、是知识的获得、是知识的建构、是知识的社会协商、是实践的参与和是优化自己的内外网络六种”[15]。对学习实质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联结—认知观—自我实现观—建构观—关联观”的过程,这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对学习实质的认识表现出了学习的结果从外显到内隐、学习者从被动到主动和学习情境从封闭到开放等特点”[16]。学习从个体知识接受和建构转向社会知识建构的变化为教学开启了新思路,因为“真正的学习不止是一个知识传递或个体知识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对话、认知网络连接与共享的过程”[17]。这种变化既重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更关注参与、主动、思维以及社会性。这就要求教师重新审视学习环境的重要性,不仅能提供知识和感官刺激,更应该关注提供学习者交流互动、思维训练、应用与迁移的机会。此外,学习者的类型通常可以分为苦学、好学、会学三种,而会学是学习者应追求的最终目标。而所谓会学者,是指“懂得如何科学和有效地进行学习、思维清晰、学得轻松,往往事半功倍,通常是学习之主人”[18]。未来课堂的环境为学习带来的改变,是“最适合会学者的学习特征,也为好学与苦学者带来便利和解脱。”[19]

三 未来课堂的功能特征

基于未来课堂的价值取向,其主要功能特征可以归结为“环境舒适、装备先进、操控便利、资源丰富、交互实时、教学灵活等六个方面”[20],如图3所示。

图3 六大主要功能特征

1 环境舒适

环境舒适表征的是课堂的物性方面的舒适性。学习的理想环境要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生态化;具体表现在课堂的空间布局合理设计,包括光线照明、墙壁色彩、背景音乐、室内温度、湿度、空气质量、人体工学的桌椅设计以及人均面积等因素。环境舒适有助于放松性警觉(RelaxedAlertness)状态的形成,使学习者更易于放松神经系统,在思维、情绪、心理、生理上感到安全,并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并进入高效学习状态。

2 装备先进

装备先进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因为信息技术发展速度永远超越人们对其的认识与掌控。未来课堂提倡的重点体现在如何充分运用各种新技术和媒体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支持,也直接体现未来课堂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程度。装备先进还包括装备的齐全性,包括硬件、软件和支持不同教学应用的云平台等;软件装备除满足课堂教学和互动功能外,还包括物联网技术、环境控制、无线传输、感知检测、高清录播、远程互动等。

3 操控便利

操控便利体现在课堂装备控制的智能、自如、便利和有效性上;各种设备或媒体功能均以一卡或一键操作完成,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师生操作上的负载。对教师而言,支持教学活动的所有设备均可以实现一键触控和无线操控的功能,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的任何位置任意走动、自由书写、自如操作、多屏联动、启动录播、调节灯光或温度、师生互动等;学生通过移动学习终端,则可以自如地获取和上传教学、发送答案、生生互动等。

4 资源丰富

资源丰富表征教学资源的充分、多样、高质和实用性,以满足不同学科、课程、对象教或学的需求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数量多少来衡量。未来课堂的教学资源配置类型重点包括教学设计、课件、题库、虚拟实验(UNESCO免费提供)、思维可视化、微视频类等。这些资源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直接使用,也可以供学生在任何地方自主或进行探究学习时使用。

5 交互实时

交互实时是指课堂互动的多维、多样、流畅和实时性,它能很好地“实践互动课堂的理念”[20]。互动课堂追求共同参与、思考、协作和共同解决问题。在交互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能够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并实时调整教学的进度与策略,而且也为自动有效地记录学生的学习状况提供可能,为大数据采集、过程性和终极性评价奠定基础。未来课堂中的交互,均是在云平台和无线高速的环境下实现的。

6 教学灵活

教学灵活表现为课堂教学方式或模式的灵活性、多样性及有效性。灵活性具体体现为多屏互动(同屏、异屏、循环屏)、思维可视化、协同探究、情境教学、问题探究、互评与反思、体验与实践模式等。由于未来课堂是基于云平台的教学环境,所以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有限的物理课堂内,而是可延伸于课堂外,不仅可实现课内、课外的连接,还可较好地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衔接。基于此,微课堂、翻转课堂、微格教学、E-learning等教学方式也可以通过未来课堂实现。另外,灵活性和多样性还体现在未来课堂已不仅仅是进行教与学的空间,也可以被视为实验室、体验室或计算机室等,完全脱离了传统课堂单一功能的状况。

四 大数据时代的未来课堂研究展望

当人们还沉浸在互联、物联、云计算技术应用的时候,大数据(Big Data)时代已悄悄来临。对教育领域而言,大数据时代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因为在大数据理念面前,以往无法获取或分析的数据都被新技术与方法赋予了可能性。一般来说,大数据与传统数据最主要的区别在数据采集的来源以及应用方向上。例如,对教育而言,传统数据的来源通常关注群体状况,如学校的全体师生(包括家庭情况)、年级或班级的整体学业、政治表现与健康状况以及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等等。这些数据通常是在被调查者知情的情况下获得的,而且是以定期、定人的方式获取,带有较强的主观或人为、滞后和随机性,甚至许多数据缺乏真实性、实时性、针对性,难以为人们对教育判断或决策提供有效支撑。而大数据不仅要体现量的足够(不是抽样随机,而是全数据),更重要的是体现数据的真实、实时、多维、交叉性等特征。

在教育领域,虽然有很多数据对评价整体办学质量、效益、均衡等是有用的,但最重要的数据应该是针对办学的直接对象——学生,尤其是有关每个个体学生在课堂中真实表现的数据,如“在什么时候翻开书,在听到什么话的时候微笑点头,在某道题上逗留了多久,在不同学科课堂上开小差的次数分别为多少,会向多少同班同学发起主动交流等等”[22],因为这些数据的产生完全是真实、实时、多维的。它们不仅是完全过程性的,而且是高度个性化真实特征的反映。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能够解答教师授课是否吸引学生、何种互动方式受到学生欢迎、提问是否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每个学生个体的行为表现如何等问题。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些数据完全是在学生不知情且没干扰或影响他任何正常思维和行为的状态下被观察和采集的,所以数据自然、真实、可靠。正因如此,大数据为未来课堂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契机,研究可以从必要性、基础、目标和内容四个方面来展开,如图4所示。

图4 大数据时代的未来课堂研究

1 必要性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教育大数据的源泉,它能提供最全面、最真实、最准确的原始大数据,是教育实证研究的基础。

2 研究基础

本研究团队已有七年多未来课堂的研究积累,构建了新型的课堂形态和教学模式,完成了基础教育不同学科的思维可视化资源库建设,虚拟实验探究资源,具备了课堂大数据分析、诊断、评价和补救的条件。

3 研究目标

实现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教学的灵活性、全面提升学习力(思维、记忆、心理能力)、教学的均衡化的目标。

4 研究内容

内容包括大数据的采集、云存储、挖掘、呈现功能。基于大数据,建立学习者能力水平、认知结构、学习动机、态度、风格、行为模型,以及教师教学能力、风格、态度、创新能力模型。

[1]王鉴.课堂研究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8-11.

[2][4]郑金洲.重构课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10,(3):53-63.

[3]陈旻萃.你不能不知道的——21世纪科技化教学[OL].

[5]吴兆颐.超越课堂:21世纪教与学的新视野[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23-26.

[6]David M.Innovative designs for schools:Classroom of the future[OL].

[7]张玉彬.理想课堂的构建与实施[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0.

[8]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3-9.

[9]程吕生.新课程导引下的课堂是什么[J].小学教学研究,2009,(9):30-31.

[10]陈卫东.如何建构未来课堂教学模式[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5):42-50.

[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6-38.

[12](美)乔纳森著.郑太年译.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15.

[13]张际平,许亚峰.新媒体、新技术体验学习的设计与实践[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6):18-24.

[14]王靖,刘志文,陈卫东.未来课堂教学设计特性:具身认知视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5):71-78.

[15]毛向辉.学习的互联法则[J].中国远程教育(资讯),2003,(10):70-73.

[16]刘吉林.各学习理论流派对学习实质的认识及教学主张演变[J].当代教育科学,2005,(24):35-39.

[17]余胜泉,董京峰.E-learning新解:网络教学范式的转换[J].远程教育杂志,2009,(3):17-22.

[18]刘濯源.基于“未来课堂”的思维可视化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1):56-58.

[19]张际平.未来课堂研究的目标定位[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6):50-55.

[20]邱峰.创建教与学的新空间:未来课堂六大特征[J].上海教育,2013,(7):18-23.

[21]张际平,陈卫东.教学之主阵地:未来课堂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44-50.

[22]张韫.大数据改变教育[J].上海教育,2013,(4):13-18.

编辑:小西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Prospect of the Future Classroom Study

QIU Feng1ZHANG Ji-ping2

(1.Faculty of Education,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China 200062; 2.Institute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China 200062)

Reforming the instruction,the classroom should be to reform first,because it is the main position to implement teaching activities.This paper is the refinement of our research results with respect to the future classroom. Especially the concern with why should we study the future classroom,What is the value orientation,the main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rospects for future researches in order to provide a meaningful reference for all types of school on how to reconstruct the innovation teaching space.

future classroom;value orientation;instructional reform;innovation space

2015年4月12日

G40-057

A【论文编号】1009—8097(2015)12—0019—07

10.3969/j.issn.1009-8097.2015.12.003

本文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5批面上基金“基于云计算的医学影像三维重建手术模拟学习系统”(项目编号:2014M551355)、全国教育信息技术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思维可视化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162205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邱峰,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邮箱为18602172288@163.com。

猜你喜欢
环境课堂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甜蜜的烘焙课堂
题解教育『三问』
美在课堂花开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