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旧通讯中所揭示的抗战胜利之匙
——评《我访问延安:1944年的通讯和家书》

2015-10-13 11:40苏同敏
中国出版 2015年17期
关键词:爱泼斯坦抗日战争家书

□文│苏同敏

1944年旧通讯中所揭示的抗战胜利之匙
——评《我访问延安:1944年的通讯和家书》

□文│苏同敏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新星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了伊斯雷尔・爱泼斯坦(Israel Epstein)的一套“战争四部曲”,包括《人民之战》 《我访问延安:1944年的通讯和家书》《中国未完成的革命》和《从鸦片战争到解放》。这四部著作都是以中国抗战为主题的新闻纪实作品,在国际社会产生过广泛影响。

读罢这些书,特别是读了《我访问延安:1944年的通讯和家书》,让人对那段历史豁然开朗,进一步看清楚几个问题。

一是看清了国民党的舆论封锁。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实行了严密的新闻封锁,直到1944年,才勉强答应组织采访团。但设置了种种苛刻限制条件,其中一项要求,“对共产党地区的所见所闻不予适当批驳是不准发稿的”。爱泼斯坦在给妻子爱尔茜・邱茉莉的信中沮丧地抱怨:“每天正式电讯中才播出我们几个人加在一起还不到2600字的新闻稿,少得可怜!”

新闻封锁之外,是造谣中伤。最典型的莫过于指责共产党种鸦片。为此爱泼斯坦专门去了“一些别人特别告诉我们去寻找鸦片的地方”“两个月都未能发现任何证据”。最后,他气愤地写道:“本记者愿以本人的职业声誉作为担保:所有一切关于中国共产党正在种鸦片的罪状都是无稽之谈。”

二是看清了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抗日战争时期,虽然共产党的力量还比较弱小,但一直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列,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朱德总司令在接受爱泼斯坦采访时指出:“经过艰苦斗争,我们在敌后建立起一个新的前线,一支抗日的新军。正是因为敌人经常被迫分散兵力以对付我们,正规前线多年来才得以稳固。”

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爱泼斯坦在《华北之行》中写道:“关于共产党领导下的地区最引人注目的事,就是他们组织生产和进行战争的深度和广度。国民党统治区尽管有一个颇具权威形式的政府,根本做不到这一点。”《为了事实,反对歪曲破坏》中明确写道:“延安和华北各个根据地的行政当局比外面的任何政府都具有更多合法地位,因为它们是老百姓选的,也是他们所想要的……这是新中国也是新世界的模型。”

三是看清了历史虚无主义之谬。如今,在社会上涌动着一股否定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流砥柱作用、夸大美化国民党抗战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而亲身经历过延安采访的爱泼斯坦则有完全不一样的感受:“我已经实实在在地深信,延安是中国未来的缩影。”他说:“此行非同一般……对世界舆论来讲,这是一次发现,重新发现中国共产党在反法西斯主义的共同斗争中具有的政治、军事潜力。”

那么,爱泼斯坦的记录是否可信呢?答案是肯定的。理由有三。其一,爱泼斯坦当时为无国籍人士,为美国《纽约时报》等西方媒体报道远东战场,立场比较超脱,是相对客观的第三方。其二,爱泼斯坦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均有为期不短的跟踪采访经历。其三,家信作为一种相对私密的表达方式,其中所述事项一般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爱泼斯坦在1944年的这些旧通讯、旧家书,不仅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细节,更揭示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之匙: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这是人民之选择、历史之必然。当年的反动势力阻挡不了,现在的历史虚无主义也抹煞不去。

读史使人明智。所谓“以史为鉴”,首先是要读到真实的历史。而《我访问延安》及爱泼斯坦“战争四部曲”的价值,关键就在其真实,是第一手的新闻纪实,因而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作者单位:陕西日报社)

猜你喜欢
爱泼斯坦抗日战争家书
清晨忆家书
《逃离爱泼斯坦》发布预告片
一封家书
性、谎言、阴谋论
美亿万富豪性侵案又爆猛料
重读“红色家书”
一封迟到15年的家书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的精兵简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