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生态文明(四)

2015-10-17 05:11文王天玺
创造 2015年6期
关键词:普洱绿色生态

文王天玺

中国的生态文明(四)

文王天玺

普洱市最显著的特点是怡人的绿色

【编者按】

绿色发展,是世界各国积极追求的目标,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困境的唯一求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共同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绿色家园,绝非一日之功。但每一点努力,每一点进步,都将向着梦想前进一步。

第四节 绿色发展

在人类历史上,以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是黑色发展,以生态美好为特征的发展是绿色发展。

在黑色发展中,人们很难呼吸到清新空气。

空气是否清新,可以看负氧离子多少。在云南一些州市的林间地头,负氧离子高达7000到1万。但在北京大街上,只有500左右。

2012年除夕的一夜鞭炮,北京城区负氧离子降到400以下,而毒害空气的颗粒物,也就是可以精确测定的PM2.5值,则猛然升高到1500。

在黑色发展中,人们很难喝到干净的水,很难吃到干净的水果、蔬菜和粮食。由于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人的生活质量下降,身体机能衰退,民族素质弱化。这种趋势不尽快扭转,将危及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前途。

我们必须摒弃黑色发展。

我们只能坚持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以先进文化为灵魂的发展,是以良好生态为基础的发展,是实现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的发展。

绿色发展可以从一个企业做起。

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是一个从事海洋经济的企业。他们一改传统的污染海洋的生产方式,精心建设养护海洋生态的“海洋牧场”。

他们的海洋牧场是在北海1000平方公里的长山群岛海域,建立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海洋生态空间。他们运用不污染海水和环境的科技设施,形成适合鱼类生活的海草床和鱼礁,使底栖生物和不同海层的鱼虾互相滋养,高效繁殖,大大提高了海产的数量和品质。

我国有30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海域,如果都像獐子岛渔业集团这样坚持绿色发展,就可以建成一个造福子孙万代的海洋经济大国。

绿色发展可以从一个县域做起。

浙江吉安,原本是一个山区贫困县。经不住黑色发展大潮的拉动,曾经很想挤进工业强县的行列。结果令人失望,发展很有限,污染却很严重。

不止如此。安吉是黄浦江的源头,又是太湖的水源地,安吉被污染,危害很广很大。

安吉人最后作出困难而正确的抉择:生态立县,绿色发展。

他们种了108万亩竹子,大力发展竹产业。安吉竹类产值占全国竹类总产值的20%,人民和政府的光景都好了。

安吉的白茶,成了著名的原产地保护产品。

迷人的绿色,使安吉成为长三角大都市的“后花园”,每个村庄都成了一道风景线,生态旅游奠定了休闲经济大县的地位。

绿色发展可以从一个城市做起。

云南省普洱市是一个“绿色发展”的典型。

这是集“老、少、边、穷”为一体的地方,但又是一个引领绿色发展潮流的地方,也就是中央电视台广告节目中经常出现“妙曼普洱,养生天堂”的地方。

普洱市各族人民共同确定的发展战略是“生态立市、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在普洱市,处处都体现出绿色发展的理念。

普洱最显著的特点是怡人的绿色,是突出的优势是良好的生态。

普洱市人均有树林18.2亩,是全国平均数的8.1倍,森林覆盖率达到70.5%。全市海拔10000米左右,年均气温15℃-20℃,无霜期超过315天,年降水量达1100-2780毫米,负氧离子含量在7000以上,是最适于人生活、工作的地方。

从普洱城区的梅子湖宾馆看出去,城市在森林中,森林在城市中;水恋着山,山拥着水,人和山水天地融为一体。

普洱市的绿色发展,是以生态文明的高度自觉为基础的。

普洱市走“生态立市、绿色发展”之路,是坚决的、认真的。

普洱市几千平方公里的地下,蕴藏着多种多样的矿藏,为了不破坏生态环境,不干扰绿色发展,许多矿藏都没有开采,不打破它们亿万年来的沉睡状态。

普洱市不少地方的光热水土条件很好,可以发展立竿见影的橡胶产业。但是,为了保护珍贵的热带雨林,最近八年,一棵橡胶树都没有种。

从昆明到新加坡的亚洲高速公路穿过普洱市,发展城镇化的条件很优越。但普洱市避免陷入盲目的、低层次的房地产扩张,而是另走高文化设计、高品质建设的路子,每一个项目建成后都要经得住历史的检验,给后人留下的,不是废品,而是精品;不是垃圾,而是文物。普洱文化中心、普洱学院、梅子湖酒店都是鲜活的例子。

以“生态立市,绿色发展”为纲领,普洱市正在建设国家级经济试验示范区。他们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中各种要素的联系,对产业、土地、环境、人才等重要元素进行科学配置,精心打造利国富民的特色产业。

普洱市的一大特色产业是普洱茶。

普洱市因普洱茶得名,普洱茶因普洱市光大。

景迈山是著名的普洱茶原料基地。

这是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绿色发展之地。

布朗族、傣族人民在古茶树林中毗邻而居,世世代代友好相处。

这里人人喝茶,家家种茶。随着茶产业的发展,每家的收入都上万,上10万,生活越过越红火。

这里的茶园也是一大生态景观。茶树不是孤立生长,而是同各种伙伴树同生共长,互相支持,彼此滋养;不打农药,不施化肥,茶叶的清香是自然天成的。

茶叶好,加工提炼更要好。

普洱市改变了卖茶叶原料的做法,走上了科学制茶的新路。他们投入8000多万元,组织国内外150多位茶叶专家,对普洱茶的养成机理和生物功效进行研究,获得30多项专利,并引进天士力集团,借鉴药物萃取的方法,完善普洱茶制作工艺,开发新型茶产品,打响了“帝泊洱”品牌,实现传统普洱茶向数字化、标准化、功效化、品牌化、规模化和国际化的成功转型,形成上百亿产值的绿色产业。

在普洱市最大的普洱茶企业,工厂同山水融为一体,厂房都浸润着感人的茶文化,制茶工艺是传统文化同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

与普洱茶产业壮大的同时,普洱市还立足自己的特色资源,同星巴克集团合作,打造现代化咖啡产业;同康恩贝集团合作,打造现代化的生物制药产业。这些产业都与各民族千家万户农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基础雄厚、潜力巨大、发展快速的绿色产业集群。

绿色发展的中心是人,绿色发展的灵魂是文化,绿色发展的理念是和谐,绿色发展的基础是生态。

在普洱,人们每时每刻都呼吸着高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睁开眼睛就看到蓝天白云、茂林修竹;静下心来就听到小虫聒鸣,小鸟歌唱。雨林湿地相间,野花野草自长。生态之好,令人心旷神怡。野生大象都喜欢这个地方,已从2004年的5头,增加到目前的71头。

在普洱,人们日常生活少不了唱歌跳舞,民族文化受到保护,得到弘扬。“木鼓节”让佤族人民陶醉,“葫芦节”叫拉祜人民欢腾。还有“中老越三国丢包节”、“中老缅越四国边疆艺术节”,奏响人类友谊的交响曲。且看祖国边疆是一片多么和谐诗意的天地。

普洱正在成为以人为中心的国际养生天堂。在这里,看,有神秘森林;饮,有醉人的普洱茶;呼,在天然氧吧;吃,在山茅野菜;玩,有欢乐的民族歌舞。在信息化、快节奏的生活中倍感压力的人们,可以在普洱的绿色中融入自然,拥抱健康。著名企业家黄怒波曾经周游世界,比较了许多地方,最后选择普洱作为自己事业和人生的归宿之地,决定投资几百亿元,在普洱打造国际旅游养生天堂。

普洱市作为绿色发展的一片热土,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普洱市和安吉县传统上都是非常贫困的地方,这样的地方能摒弃黑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其他地方更可以坚持绿色发展。

普洱市和安吉县传统上都是十分落后的地方,这样的地方都能摒弃黑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更何况其他先进的地方。

我们欣喜地看到,整个中国,正在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第五节 绿色家园

中华民族需要气势恢宏、生机盎然的绿色家园。

我们正在建设这样的绿色家园。

建设绿色家园,必须保护好中华民族的生态屏障。

青藏高原,是中华民族的第一道生态屏障。

夏季的青藏高原,放大了干旱和季风的作用,使东亚的季风在全球最为激烈,使中亚成为最显著的干旱区。

冬季的青藏高原,集中了中纬度地区最大的冻土和冰川,成为长江黄河的源头,成为我国重要的湖泊和沼泽之乡。

构建青藏高原生态屏障,要重点保护自然地理的多样性,保护独特的生态系统,发挥好涵养江河水源和调节气候的作用。

根据国家总体规划,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建设涵盖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新疆6省区的179个县。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分别划分为生态安全保育区、城镇环境安全维护区、农牧业环境安全保障区,还有资源区和其他预留区,并制定实施相应的建设和管理措施。

以三江源地区为例,重点是强化草地、湿地、森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治理,加强土地整治和防治地质灾害,提高自然保护区管护水平。

国家确定的生态安全大格局,是由“两屏三带”构成的。

“两屏”,是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

“三带”,是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南方丘陵山地带。

形成“两屏一带”生态战略格局,标志着我国生态系统的管理,从单要素管理,向多要素、全系统管理的转变。

按照规划,到2020年,当全国生态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时,我们面前,将呈现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舒适美好,生态空间山青水碧,人口、经济、环境相互协调的绿色家园。

建设绿色家园,必须找回清洁的水

中国面临的一大困难是缺水,比缺水更严重的是水质被严重污染。

目前,严重缺水的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60%,三分之二的城市都是缺水城市。

2011年5月,北京水务局对外公布,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已降至100立方米,而国际公认的缺水警戒线是人均1000立方米。

为了缓解北方的缺水困难,国家正在实施规模宏大的“南水北调工程”。

为了改善水利功能,国家制定了《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

《区划》将全国重点江河湖泊划分为4493个水功能区,根据不同水域的功能定位,实行分类保护和管理,确定纳污红线,严格控制排污数量。到2020年,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质达标率达80%,到2030年水质基本达标。

现在,31个省级人民政府都在推进辖区内的水功能改善工程。为维护江河湖泊的健康生命,全国人民共同撑起无比巨大的中华水源保护伞。

建设绿色家园,必须扩大森林覆盖率

在世界上,坚持全民植树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

在世界上,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等浩大森林工程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

“三北防护林工程”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完成,将历时70多年。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的江宾县,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孜别里山口,全长8000多公里,宽400-700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

30多年来,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成保存面积2446.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建设前的5.06%提高到10.51%。已经栽活的树木单行排列,可以绕地球3750圈。造林开挖的土方量相当于构筑了75座万里长城。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是改变大自然的伟大壮举”。2003年被吉尼斯总部确认为世界上“最大的植物造林工程”。先后有70多个国家的元首、部长和专家前来考察,他们都深感震撼。

沿海防护林带、红树林消浪林带、荒山荒坡林带、农田防护林带的建设也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建设绿色家园,必须改造荒漠化土地

荒漠化在全球以每年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已经荒漠化,有10亿多人口受到荒漠化的严重威胁。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2.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

几十年来,中国政府和各族人民坚持进行荒漠化治理,初步遏制了荒漠化扩大的势头,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都创造了治理荒漠化的成功经验。

亿利资源集团创造的“库布其产业化治沙模式”成效显著,引起了全世界的重视。

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总面积有1.86万平方公里。

亿利集团20多年摸索出来的治沙经验主要有三条,即科技带动、产业驱动和生态改善民生。

亿利集团在沙漠中修起纵横交错的穿沙公路,把广袤的沙漠科学切割,化整为零,分而治之。先在公路两侧用沙柳做成网格沙障,固定沙丘。再用飞机进行大面积飞播牧草,同步种树。用同样办法,绿化一块,再绿化下一块,不断扩大战果,直至覆盖全部库布其沙漠。

库布其沙漠治理的成功,其他许多地方治沙的成功,是令人鼓舞的。过去是沙逼人退,现在是绿进沙退。联合国官员称赞说:“中国防沙治沙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建设绿色家园,必须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好自然保护区

每一个生物物种,都包含着丰富的基因。一个基因,可能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甚至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

生物资源,是国家的战略资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水平,是衡量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

到2008年底,我国已建成农作物种质资源国家长期库2座、中期库25座。建成国家级种质资源圃32个。建成国家牧草种质资源基因库1个,中期库3个,种质资源圃14个。建成畜禽种质资源基因库6个。国家保存的农业植物种质资源量39万份。此外,我国林木种质资源、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水生生物遗传资源、微生物资源、野生动植物基因等种质资源库也都建立起来,形成相当规模。

保护战略性生物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是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到2008年底,我国已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区2538个,总面积14894.3万公顷,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13%,超过世界12%的平均水平。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3个。这些自然保护区,保护了我国8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40%的天然湿地、20%的天然林,85%的野生动植物种群、65%的高等植物群落。

建设绿色家园,必须保护草原

草原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中国是世界上第二草原大国,拥有60亿亩天然草原。

草原坚守着森林难以延伸的广阔地域,那里干旱而高寒,环境最为严酷,生态相当脆弱。草原作为面积最大的绿色屏障,在我国生态安全战略中,彰显出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2011年,国家启动了草原生态保护机制,范围涵盖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云南8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在内蒙古、所有牧区和半牧区普遍实施草原生态保护机制,总面积10.2亿亩,5年投资总额高达275亿元。

在锡林郭勒盟,牧民齐木德一家6口人,有1.5万亩草场,牧养五六百头羊。过去多年,除去饲草料成本,齐木德一家年均收入在4万元左右。实行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后,按照国家禁牧补助标准,齐木德家的草场得到恢复,每年还获得7万多元补助金,生产生活条件都改善了。

规模如此浩大,惠及无数牧民的草原保护工程,历史上前所未有,它将决定着中国草原的未来。

建设绿色家园,必须保护湿地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主生长、发育,生态重要性非常显著。

参照国际湿地分类,我国湿地包括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草甸湿地等五大类。这些湿地还能调蓄洪水、净化水源、减轻侵蚀、补充地下水,是降低自然灾害风险的“缓冲器”。这些湿地还是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被誉为“物种基因库”。

在中国大地上,许多湿地的消失令人惊心。

在东北三江平原,从卫星图片的对比中人们可以看到,仅在最近30年间,已经有多少湿地不见了。

在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许多湿地被围垦,变成了耕地。

若尔盖湿地是黄河上游的重要储水库,由于人工排水和过度放牧,沙化、盐碱化的情况非常严重。

在广东珠海,基岩海岸已经城市化。这种情况在许多沿海城市都存在,沿海滩塗湿地是消失得最快的湿地生态系统。

在中国,抢救“地球之肾”的战斗已经打响。

太湖、巢湖、滇池以及淮河、辽河、海河“三湖三河治理工程”已经开展多年。

“十二五”规划中,又加上了因重金属污染的湘江治理工程。

全国许多地方加大了湿地保护力度,湿地建设已经成为我国自然生态建设的一大热点。

建设绿色家园,需要发展森林城市

森林是城市中生命的保卫者,它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它吸附粉尘,净化空气;它涵养水源,提供清水;它给人荫凉,减少噪音;它增加湿度,调节气候;它防洪固沙,保卫城市。

城市森林的建设,不仅可以提高生态文明程度,而且可以催生和壮大城市生态产业,使城乡人民收入增加,生活改善。

2004年以来,先后有贵阳、沈阳、长沙、成都等30多个城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石河子市是从沙漠中长出来的森林城市。

石河子市地处天山北麓。原本是通古特沙漠的一部分,没有树,没有草,连鸟儿都不见。

1950年,第一批军垦战士来到这里,开始种树种草。诗人艾青曾在石河子工作过16年。他在《年轻的城》中写道:“这里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

现在,石河子已是一座森林城市。市区公园星罗棋布,城中森林成片成带。绿地率达到36.7%,森林覆盖率达到35%。

绿色孕育着生命,绿色代表着生机,绿色充满着希望,绿色弘扬着活力。中华儿女在通古特沙漠中建设起石河子这样的森林城市,在全国广大区域内,也到处都在涌现天蓝、地绿、水清、月明、人和的森林城市。

猜你喜欢
普洱绿色生态
绿色低碳
“生态养生”娱晚年
在普洱半山酒店寻找诗和远方
绿色是普洱的底色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一杯普洱的姐妹情怀
生态
“普洱”音义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