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彝州 传奇“威楚”

2015-10-17 05:11文姜山
创造 2015年6期
关键词:月琴楚雄州楚雄

文姜山

秘境彝州 传奇“威楚”

文姜山

楚雄州人文资源的最大特色和优势是“古”和“彝”。

楚雄彝族自治州,位处滇中,古称 “威楚”。面积2.9万平方公里,人口268.4万。境内山峦叠嶂,诸峰环拱,谷地错落,溪河纵横,素有“九分山水一分坝”之称。在群山环抱之间,有104个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盆地(坝子)星罗棋布,形成州内一个个规模不同、独具特色的经济、文化区域。千百年来,勤劳善良的彝族等各族人民在千里彝山生息繁衍,创造和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财富,汉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水乳交融,山水灵秀与人文教化相得益彰。

“古”和“彝”是楚雄州人文资源的最大特色和优势。楚雄是人类发祥地之一,1965年,在元谋县发现了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化石,并发现了打制石器和用火的痕迹,证明元谋人不但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还掌握了用火的技能。1975年,楚雄万家坝出土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铜鼓,证明早在2500年前,楚雄地区的先民便创造了以铜鼓为特征的青铜文化。

作为全国仅有的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楚雄州居住着74万彝族人民,彝族支系达13个,有世代传承的宗教、毕摩、服饰、歌舞、节庆、饮食、民间手工艺等古老的民族历史和文化,全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包括:火把节(彝族火把节)、姚安花灯、元谋花灯、彝族梅葛、查姆、姚安坝子腔、彝族酒歌(彝族民歌)、彝族老虎笙、彝族左脚舞、大姚彝剧、彝医药(彝医水膏药疗法)、彝族服饰、彝医药(拨云锭制作技艺),是名符其实的“彝族文化大观园”。

就在今年5月,双柏县彝族老虎笙在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比赛中再获金奖,这是双柏彝族老虎笙继2005年5月在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荣获金奖后,所取得的国内文艺最高奖项。

绽放指尖的花朵——彝绣

在浩若烟海的楚雄彝族文化宝库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传承千年、绚丽多姿的彝族刺绣。

“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这是对彝族女性绣功的赞美。楚雄州不光有美丽的山水,还有绽放在指尖的花朵。楚雄彝族妇女大多擅长挑花刺绣,彝家少女很小的时候就会跟着长辈们学习刺绣技艺,尤其是出嫁时穿的新娘装一般都是一针一线自己亲手缝制。彝族绣品丰富多样,包括服饰、鞋子、包头、围腰、马甲、钱包、枕头、挎包和各种饰品,工艺独特,做工精美,色彩艳丽,寓意深远,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精美绚烂的彝家绣花衣裳,展示着楚雄彝族妇女们精湛的刺绣技艺。楚雄彝族服饰有数百种不同样式,图案丰富、技法多变、风格多样,色彩多以红、黄、黑为主色调,图案大多由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日月星辰等素材构成,根据需要配多色绣线。传统刺绣以手工为主,不受经纬限制,针法有缠针、乱针、长短针等,与挑、压、垫、引、扣、镶、堆等技法结合运用,构思精巧、工艺精湛,色彩搭配鲜明亮丽,端庄大方。服饰配以银等装饰品,珠联璧合、堪称一绝。

近年来,楚雄州积极扶持彝族刺绣业发展,组织相关部门积极培训绣女,着力提高绣女刺绣水平。同时,以发展协会为依托、着力搭建彝绣发展平台。结合对彝族文化的传承保护,积极扶持一批文化项目的实施,以实施项目为抓手,着力推动彝绣产业化发展。目前,楚雄州彝族刺绣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当地的重点产业和当地妇女“足不出户可致富”的富民产业,既有效传承了民族文化,又为众多贫困山区群众增加了收入。

威楚彝韵——彝族月琴

“阿哥跳穿千层底,阿妹跳破绣花鞋;跳脚跳得黄灰冒,跳得黄灰做得药;弦子一响,双脚发痒;调子一唱,浑身舒畅。”这是对“左脚舞”的故乡——楚雄州牟定县左脚舞跳起来的生动写照。

这里的弦子,也就是月琴。

月琴是彝族人民历史悠久的传统乐器,早在宋代《乐书》中就有记载。月琴音量较小,音色清脆柔和,适合抒情性的说唱,可以烘托故事的气氛。亦是少数民族劳动之余、夜晚自娱、讴歌心声的乐器。

云南月琴种类很多,以“镇南月琴”最为著名。镇南就是现在的楚雄州南华县。“镇南月琴”制作精细,历史悠久,音色清脆,有圆形和椭圆形两种。品位音阶与琵琶大致相同,一般为四弦,也有两弦的。琴身多楸木板做成,也有用闪片板(薄松木材)的,讲究的还有用楠木做的。琴头大都雕成一个龙头饰以龙须。琴的正面板上雕龙刻凤,有的还在琴面正中镶上一面小圆镜,这与彝族对太阳的崇拜有关。整个月琴看上去做工精美,花样之多,音色之美妙,可称得上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中国彩砚——苴却砚

苴却砚,中国名砚之一,因产于苴却郡即现今楚雄州永仁县一带而得名。其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

苴却砚以其丰富的膘、眼、线、纹等众多石色称雄于砚界,被誉为“中国彩砚”。石品丰富多彩,有碧眼、青花、金星火捺、眉子、金线、银线、绿膘、黄膘、玉带膘、鱼脑冻等数十种。石质细密腻滑、莹洁滋润,抚之如婴儿肌肤,叩之声音清越铿然,视之文理清秀。具有发墨如油、存墨不腐、历寒不冻、耐磨益毫、呵气可以研磨之优点。

苴却砚,每一个砚台,都是一个集石品与雕刻艺术为一体的珍品,它集中国四大名砚——端砚之石眼、歙砚之标、澄泥砚之细、洮砚之纹的特点于一体。在我国制砚史上,有七珍八宝之说,即在一方砚台上有七个眼的为珍品,八个眼的为宝砚,而苴却砚石眼多,看上去青如碧玉、黄似金瞳、白如月牙、黑如青黛,别具一格。

1909年,苴却砚由大姚苴却(现永仁)巡检官宋光抠带到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夺得金奖,一时在滇中红极一方。20世纪50年代初,苴却砚的生产渐而偃旗息鼓,几乎断流。上世纪90年代,苴却砚得以重整旗鼓。1994年,苴却砚在亚太地区博览会和首届中国名砚博览会上获金奖;1995年,乔石委员长出访日本、韩国时以苴却砚作为国礼赠送两国元首,受到高度赞誉。

近年来,楚雄州把苴却砚产业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品牌之一,积极引进和扶持发展了一批龙头企业,苴却砚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目前,投资6亿元的苴却砚文化产业园正在建设中,园区分两期建设,大约三至四年将建成包括石材交易中心、拍卖中心、主题公园、工艺品孵化区、手工创意作坊、名家工作室为一体的苴却砚文化产业园区。预计今年11月一期工程将正式落成。

苴却砚

楚雄彝绣

镇南月琴

猜你喜欢
月琴楚雄州楚雄
新型抗凝药利伐沙班 这些事项要关注
名家与楚雄
悦己
名家与楚雄
穿越“四大走廊” 品味古今楚雄
论月琴的发展和演奏技法
“2020年楚雄州青年作家创作会暨培训班”掠影
楚雄州文联积极开展春节写春联活动
楚雄州迎十九大书法作品展作品欣赏
楚雄州迎十九大美术作品展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