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手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2015-10-22 12:44袁大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22期
关键词:引流术神经外科血肿

袁大伟

武警湖南总队医院神经外科 长沙 41000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自2009-01—2014-01收治的神经外科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其中男46例,女36例,年龄45~75岁,平均(60.3±5.4)岁;所有患者均排除颅内肿瘤、脑干出血、血管畸形等病变。

1.2 方法 2组患者在术前均进行剃头及CT 扫描定位,对照组在显微镜下行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选择血肿距离头皮最近、血肿最大、无大血管经过的亚区进行标记,测量血肿中心距离头皮的距离,确定穿刺方向,然后局部麻醉,颅骨钻孔,电凝切开硬脑膜,用带针芯的硅胶引流管缓慢向预定靶点进针,达到预定深度后拔出针芯,可见部分血肿流出,妥善固定引流管,小心抽吸大部分血肿。残余血肿分次注入尿激酶后逐步清除,1次/d,10 000U/次,夹管1h后放开引流管引流,动态复查头颅CT,直至血肿<5mL 后拔管。2组在治疗期间对手术时间,术后1周意识程度,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做好记录。

1.3 评价指标 术后意识程度采用GC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指数的评估有睁眼反应、语言反应和肢体运动三个方面,三个方面的分数加总即为昏迷指数。昏迷程度以三者分数加总来评估,正常人的昏迷指数是满分15分,昏迷程度越重者的昏迷指数越低分。术后疗效采用GOS预后评分:5分,恢复良好,恢复正常生活,尽管有轻度缺陷;4分,轻度残疾,但可独立生活,能在保护下工作;3分,重度残疾,清醒、残疾,日常生活需要照料;2分,植物生存,仅有最小反应(如随着睡眠/清醒周期,眼睛能睁开);1分死亡。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以SPSS 18.0 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0.4±0.14)h明显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3.11±1.16)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昏迷指数评分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观察组GCS评分13.58±1.33明显高于对照组GCS评分10.12±1.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良好率47.6%明显好于对照组2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肺炎1例,消化道出血2例,发生率7.1%,对照组肺炎2例,消化道出血3例,颅内感染3例,发生率19.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n(%)]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的特点,一般临床上采用外科手术抢救治疗,比如常见的有显微镜下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显微手术血肿清除术,以及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1-2]。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可在局麻下进行,操作简便,手术创伤小,引流管置于血肿的中心部位,避免损伤血肿壁引起再出血[3]。根据头颅CT 定位血肿。可通过置入的硅胶引流管抽吸部分血肿,对不易吸出的血肿可分次注入尿激酶、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等药物使血肿液化后引出。通过实践,该方法临床应用较广,适用于脑干、丘脑等深部及重要功能区血肿,全身状况较差难以耐受手术和麻醉、高龄及有多种基础疾病者;部分出血量不大、意识清醒的瘫痪患者,本法可促进功能恢复[4]。该术式的缺点是可能发生再次出血,如系动脉出血,因止血困难,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对于那些出血量大、病情进行性加重的患者不宜采用。本组有2例术后死亡,均为术后早期死亡,分析原因,可能与血肿抽吸后再次大量出血造成颅内压力较高以及血压控制不佳等因素有关。

综上所述,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1] 赵继宗,张茂植,杨俊,等 微创手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2,1(1):10-13.

[2] 魏飞升,陈东.微创手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8(14):80.

[3] 王俊平.神经外科微创手术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4):605-606.

[4] 赵继宗.我国微创神经外科学发展现状[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4,21(16):1-4.

猜你喜欢
引流术神经外科血肿
侧俯卧位摆放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护理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湿热烧伤膏对神经外科正压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影响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创伤性皮肤缺损的效果评价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
张波:行走在神经外科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