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丁小说《爱玛》中的女性主义

2015-10-22 01:32关峰
长治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耐特奥斯丁爱玛

关峰

(安徽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凤阳233100)

奥斯丁小说《爱玛》中的女性主义

关峰

(安徽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凤阳233100)

文章讲述了小说《爱玛》创作的女性主义背景,以及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并通过对小说《爱玛》进行分析,提出小说中女主人公女性主义意识的体现以及反映出的作者理智与情感的矛盾,最后结合笔者对小说《爱玛》的认识与了解,阐述作者奥斯丁的女性主义观,以供参考。

奥斯丁;小说;《爱玛》;女性主义

一、文学创作中的女性主义

(一)文学创作中女性主义背景

“男尊女卑”是自古以来世界各国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了争取自己的社会地位,改变这一不公平的社会现状,各国女性也在不断的为之斗争。其中就有许多女性文学作家通过艺术创作来发泄对社会的不满,抒发自己的女性主义意识,对不平等的性别歧视予以坚决的抵制与反抗。女性创造的文学即指女性文学,其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倾向以及文学特征,是世界文学宝贵的财富。通常情况下女性人物多为女性文学作品中的主角,作家以此来探索女性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使鲜明典型的女性形象得以展现。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自我表现形式多为以女性意识为主题的文学,这些作品是表现妇女界生活与心理信息的载体。而其中最为重要与直接的表现就是女性意识,这是由于女性深层的心灵意韵是由此传递的。因此,为了解读女性文学,必须从女性意识入手。不管在欧洲还是中国的封建社会中都存在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的现象,并且还存在对妇女的歧视,这一点我们不可否认,是女性应享有的社会平等权丧失的重要体现。

在18~19世纪,与男性相比,女性接受教育、工作参政等权利都是被剥夺了的,父权文化是封建势力逼迫女性追求的文化,因此,就算是许多文学大家的作品中描绘的女主角,其形象也是参照旧封建社会对女性提出的要求而形成的。而经过长期的发展,大部分女性已经丧失了维权意识,被迫接受封建社会的父权文化。家庭作为女性最适合的生活圈子,只有家庭的管理能显示出女性的能力与权威,而对于女性超出家庭范畴的行为在当时来看显然是不合理的,而奥斯丁就认为这一情况限制了女性能力的发挥以及权威的扩大,平等也就自然无法实现。因此投身于社会生活,充分发挥自身价值才是女性应该做的。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句话也是诸多受压迫与歧视女性奋起反抗的重要表现,针对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状,越来越多的女性作家意识到这一点,为了借助艺术作品来与不公平现实进行抗争,反对性别歧视,追求妇女解放,开始参与一些不同形式的艺术创作。

(二)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起源要追溯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主要是指男性在男权社会中的价值为正面,主导着社会的思想与生活,而女性则完全相反,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是站在女性的角度,对女性在家庭、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如独立、平等、自由等。支持女性主义的人们深信女性的社会地位会随着其理解力与思考力的提高而提升。由此可见,女性接受教育,思想独立,积极融入社会是女性主义理论强调的重点。

二、小说《爱玛》中的女性

(一)小说《爱玛》中主人公女性主义意识的体现

1、爱玛聪明智慧,判断力出色

以英国传统观念来看,与男性比较,女性在思维能力、判断力等方面都不如男性。而女性魅力强调的是温柔、顺从、魅力,而不是思想、智慧与理性。但是针对这一观点,奥斯丁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她塑造的女性形象爱玛不仅十分自信、聪明,具有智慧,并且其判断力也非常出色。“遵从于她自己的判断”是爱玛的行为准则,虽然爱玛时不时犯下一些小错误,但是在小说中奥斯丁对爱玛这一人物形象的描绘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小说中爱玛与她的朋友耐特利先生的争论是爱玛聪明才智以及判断力的主要表现形式。[1]例如爱玛与好友哈里特的交谈中谈及马丁求婚,爱玛的拒绝是引发争论的主要原因。而在争论的过程中双方针对不同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包括婚姻、社会、地位以及智慧等方面,并且争论的结果更多的是表现出耐特利先生不够理性的一面,而爱玛判断力等方面并没有什么问题。例如耐特利先生在文中提到马丁对娶哈里特的意愿,把哈里特答应马丁求婚当成想当然的事情,没做充分的考虑与分析,这是其男权意识的具体表现,对于哈里特的想法与感受耐特利先生并没有充分考虑。此时爱玛以一个反问句对其进行回击:“但是哈里特打算嫁给马丁吗”,提醒了耐特利先生女性又有选择婚姻的权利与能力。耐特利单方面的认为马丁是一个优秀的人才,没有女孩子会因为嫁给马丁而不幸福,所以当哈里特拒绝马丁求婚的消息被耐特利先生得知之后,哈里特在耐特利先生心目中的形象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一个“可爱的女士”转变为了一个“傻瓜,白痴”。而爱玛的看法就非常理性与客观,其准确的判断将那个时代男性心目中的女性“温顺、谦逊、无私、不懂的如何拒绝”的形象刻画出来,是爱玛敏锐洞察力与非凡判断力的重要表现。

2、爱玛具备完美的自我意识

在《爱玛》中,奥斯丁不仅考虑到主人公聪明,智慧、判断力非凡的一面,同时也没有隐藏她虚荣、自以为是等缺点。爱玛为读者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这一点在她独具魅力的自我意识上十分突出。[2]

耐特利先生在与爱玛的交流中提出,“严肃认真”是爱玛具备的优良品质。这一品质是指爱玛对于自身的言行能够做出客观的分析,对于自己的行为能够进行自我反思,并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同时还能做到勇于认识与改正错误,反省自我。当爱玛得知哈里特并不是埃尔顿想追求的人,而自己才是的时候,她的内心表示非常愧疚,“坐下来认真思考着”。爱玛开始反思过去发生的事情,并对自己劝说好友哈里特喜欢埃尔顿一事感到后悔,这是爱玛第一次发现自身错误并进行的自我检讨。而爱玛得知哈里特爱上耐特利先生时,她认识到错误是出在自身,而不是哈里特,认为哈里特、耐特利以及自己都是是因为自身的盲目与主观判断受到伤害。而这些情节在小说中通过心理描写使爱玛善于自我批评与自我反思的优点得以反映,是她强大自我认识能力的重要表现。

3、爱玛具备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

在作者生活年代中,理性是独立自主精神的来源,是人们的普遍观点,然而女性被贴上“情感动物”的标签,被认为理想缺失,并不具备独立自主的能力。大部分人在进行男女的对比时,认为在管理与解决社会事务的能力方面,男性要远远优于女性。[2]正因如此,导致很多女性思想麻木,自我否认,认为自身与男性的权利与能力存在差异。作者奥斯丁在小说中却描绘了爱玛这一具有独立自主精神与思想意识的人物形象。

爱玛有着健康的身体,敏捷的思维以及崇高的品德。她认为男权社会中男人主宰命运的观念是错误的。实际上爱玛独立的精神造就了她的与众不同。爱玛的父亲身体虚弱,与女儿爱玛相比,其各个方面都需要依靠爱玛的精明与自立,例如智力、体力、交际等方面。所以爱玛从十二岁开始接管哈德菲尔德庄园,借助她独特的外交能力对这个家庭进行管理。在晚宴中,爱玛的种种处事方法都表现出爱玛的智慧与聪明。帮助哈里特更是表现了爱玛的独立与自主,相比于爱玛残疾的父亲,爱玛的品质就显得十分突出与鲜明。颠覆“女性从属于男性”这一传统论调似乎是奥斯丁有意而为之,显示出男性王国由睿智的女性统领完全是可行的。

在小说结尾的部分,爱玛嫁给了耐特利先生。通过这一微妙的形式,作者将其女性主义观点充分地表达了出来。当耐特利先生决定婚后将住所移至哈德菲尔德庄园时,就表现出一个传统意义上地位很高的绅士做出的颠覆性决定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小说中叙述到“在追求爱玛的上流社会的男性中,没有几个能做到放弃自己的庄园而搬到哈德菲尔德呀”,而耐特利的搬到哈德菲尔德就与这一段叙述形成鲜明对比,表示自己已置身于爱玛的王国中,是其认同爱玛独立自主精神的重要体现。

(二)《爱玛》中表现出的作者理智与情感的心理矛盾

简·奥斯丁是英国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现实主义女作家,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在《爱玛》这一作品中描绘出英国小镇的淑女形象,叙述了英国小镇中产阶级绅士与淑女的故事。《爱玛》属于奥斯丁后期创作的作品,相对而言比较成熟。小说强调的仍然是奥斯丁小说中爱情、婚姻、金钱、社会地位等内容。《爱玛》通过婚姻观、爱情观的反映表现了奥斯丁鄙弃其所处年代以金钱为基础的婚姻制度。在作品中借助肯定女性智力这一方法来抗争父权社会中压抑女性的男权文化。[3]而评论界一直在争论奥斯丁女性主义者的身份。而笔者认为,奥斯丁的作品中女性主义者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表现,反映了奥斯丁在接受父权制文化教育与男权文化的情况下,其思想的局限性无法得以完全摆脱的问题。站在理智这一角度而言,奥斯丁正确认识到如果女性没有经济基础,那么婚姻就是改变其生活,使其走向幸福的重要手段,因此顺应社会才是女性寻找好的归宿的重要方法。而站在情感的角度上来看,追求金钱的婚姻是奥斯丁极力反对的,她认为婚姻幸福的前提是爱情。通过奥斯丁《爱玛》这部小说描述的两性关系,反映出了她理智与情感之间的矛盾心理。

(三)从《爱玛》中看出的奥斯丁的女性主义观

在奥斯丁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时,女性主义观念已经开始出现在英国的小说中。奥斯丁在继承其他女性作家创作的同时还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她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深刻认识妇女面临的问题,并且能够在她的作品反映出来。

奥斯丁的女性主义观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奥斯丁并不认同女性智力低于男性;第二,奥斯丁的婚姻观相对比较复杂与激进;第三,奥斯丁认为在社会生活中女性的作用十分重要。

上文已经提到,在奥斯丁所处年代,男性智力优于女性是人们的普遍观点,女性显露自身智慧与知识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因此,传统观念提出顺从才是女性的美德,只有服务于男性,才能充分体现女性存在的价值。女性在接受教育时,更多的是才艺的训练,而这一目的就是为了服务与男性。但是针对这一情况,奥斯丁的作品中的内容与其所处年代相悖。她坚信在智力方面男性并不优于女性,奥斯丁指出一个人为了获得自由与平等,具备理性才能独立思考、正确判断是十分重要的。正因如此,奥斯丁提出女性的才艺培养的重要性远不及智力的提高。奥斯丁认为女性的美德不应是顺从,顺从应该算作女性的缺点。奥斯丁描绘的女性形象基本都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4]

奥斯丁小说的主题永远离不开“婚姻”二字,奥斯丁的婚姻观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她认为追求功利的婚姻是不可取的,同时浪漫的婚姻也并不完全可取,婚姻在奥斯丁的世界中成为了一个市场。女性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婚姻的影响,在奥斯丁所处时代的英国是女性一生之中改变命运的唯一的机会。由此可见,婚姻给女性带来的压力与悲哀并非不为奥斯丁所知,而她认识到的部分是存在于婚姻生活中男女的不平等现象,强调女性选择婚姻与享受平等的权利。这一婚姻观是奥斯丁对当时社会女性命运的高度关注以及对社会基本价值思考的重要体现。

小说《爱玛》充分显示了奥斯丁的女性主义观点。并通过几桩婚姻来进行奥斯丁独特婚姻观的展示。具体介绍如下:

第一,奥斯丁认为美满的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基础。爱玛与耐特利的故事一波三折。爱玛在一开始的打算是一直独身,之后由于弗兰克的追求打动了爱玛,然后通过一定的了解爱玛发现弗兰克与自己并不合适。而到了得知哈里特爱上耐特利之后,爱玛才发现耐特利是自己一直爱着的人。爱玛与耐特利的结合的基础就是纯真的爱情,相比之下,爱玛的财产是牧师埃尔顿看中的部分,在追求失败之后,其又与霍金斯结合,这显然无法得到好的结果。

第二,奥斯丁认为婚姻幸福还必须以经济基础为保证。以威斯顿先生的婚姻为例,其与前妻的爱情是出于爱情,然而由于经济支持不足导致其婚后生活并不理想。而弗兰克的舅母的婚姻、费尔法克斯的婚姻、爱玛的家庭教师泰勒小姐以及好友哈里特的婚姻都改变了其穷苦、可悲的命运。婚姻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侧面反映出当时妇女的生存压力十分巨大。

第三,奥斯丁认为夫妻平等才是成功婚姻的表现。爱玛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与权威性,她并不会完全顺从丈夫,并且耐特利也没有让爱玛完全服从他的意愿。爱玛与耐特利的婚姻是以尊重、理解为基础而建立的。而费尔法克斯与弗兰克的婚姻恰恰相反,费尔法克斯忍受弗兰克的不当行为所带来的痛苦,而弗兰克认为费尔法克斯是一个“天使”,漂亮的物品,这种男尊女卑显然会让人感到痛惜。在《爱玛》这一部小说中,除了爱玛与耐特利的婚姻,其余婚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遗憾。

此外,在小说中奥斯丁还强调了女性应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她认为女性应以一个积极、真诚的态度去面对社会生活。女性应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其不仅是母亲与妻子,还是社会中的一员。与男人相比,她们也应享受一样的权利,做出相同的贡献。

三、结束语

在小说《爱玛》中,作者奥斯丁讲述的的内容大部分为普通生活中的家庭小事,描绘的女性形象聪明智慧,具有独立自主精神与自觉性、权威性。主人公爱玛在男权社会中对男女社会地位提出了平等的要求,对于婚姻观与价值观有着自己明确的看法,这是反映作者奥斯丁女性主义观点的重要体现。站在这一独特的角度来看,奥斯丁对男性主宰社会的现实以及女性社会生活的处境进行了深度的剖析,并以此对男尊女卑的不公平现象进行了批判,此外对女性的社会地位提出了要求。由此可见,《爱玛》这部小说的社会现实意义非凡,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1]谢桂玲,王爱民.谈奥斯丁小说《爱玛》中的女性主义意识[J].时代文学,2011,(22):143-144.

[2]刘昀.徘徊在理智与情感问的女性主义者--从小说《爱玛》看奥斯丁的矛盾心理[J].安徽文学(评论研究),2008,(1):75.

[3]王玉双.论《爱玛》中的女性意识[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6.

[4]张莉.女性主义批评和女性叙事学的不同研究方法——以小说《爱玛》的解读为例[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

(责任编辑 郭佳)

Guan Feng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Fengyang Anhui 233100)

I206

A

1673-2014(2015)06-0035-04

安徽科技学院校级课题(SRC2014355)。

2015—06—09

关峰(1980—)女,河北张家口人,硕士,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研究。

猜你喜欢
耐特奥斯丁爱玛
爱玛
2020电影版《爱玛》女性主义解读
“稳”字当先,不破不立——专访上海康耐特光学有限公司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解读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教会读者什么
简·奥斯丁:别样的“文化研究”
美国爱达荷州斯蒂伯耐特金矿项目的再开发与环境保护
保险起见
简·奥斯丁:似朋友,似陌生人
An Analysis of Mr. Bennet in Pride and Prejud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