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诗三百首》的经典性

2015-10-22 01:32牛苗苗
长治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唐诗三百杜甫诗歌

牛苗苗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浅析《唐诗三百首》的经典性

牛苗苗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唐诗三百首》是流传最广泛的、最具生命力的唐诗选本,在中华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历经二百多年,它的丰富性、创造性及可读性等因素造就了其“经典性”,使其在诗歌的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地位。

唐诗三百首;经典性;本质特征

历朝唐诗选本已有几百种,孙洙所编选的《唐诗三百首》就其传播的广度而言,远远超过了其他历代选本,甚至位于中国古今诗词选本之首。为什么一本普通读物能取得这样的成功,它的内在魅力到底是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唐诗三百首》成书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编选者是孙洙(1711-1778),字临西,号蘅塘,晚号退士,是清代乾隆十六年的进士,江苏无锡人,只做过几任知县,体察民情,深受百姓爱戴,晚年归里,著有《蘅塘漫稿》。

一、《唐诗三百首》形成经典的外在原因

一本著作能否成为经典,首要前提是时间,“经典的形成常常需要漫长时间的检验,许多经典作品都是经过若干时代的阅读、阐释和淘洗之后才存留下来的,那些只经过少数人或者一两代人的认可的作家作品还很难成为经典。”[1]4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为什么《诗经》、《书》、《礼》、《春秋》这些儒家经典要经过漫长的阅读、评注,发展到汉代的“五经”,而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人要等到很久之后才能被确认为中国的经典作家。

同样的道理,《唐诗三百首》成书于1763年,距今二百多年,它有多种坊刻流传,并有数种注本,比较流行本的一是孙洙《唐诗三百首》,该书所选多名家名作,选诗歌的体裁从古风到近体,比较完备;所选作品大多明白易懂,易于诵读。二是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六卷,章注本的特点是注释典故名物,兼讲章句大意,提示做法,疏通全诗。三是陈婉俊《唐诗三百首补注》,在原本的基础上,增加了诗人小传,并对典故名物加以诠释,间或引宋元明人评论。[2]此外,五四之前的注本如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等,详见尹雪樵论文《<唐诗三百首版本知见录>》。

这本启蒙读物是经典与流行合为一体的例子,版本的日益增多,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来说是读者较多,读者的阅读视野及期待视野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一本著作的流传广度。《唐诗三百首》历经二百多年,与自身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选取标准比较新颖。它的选取标准是“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3]3,而《千家诗》的选取标准为“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4]3,孙洙认为《千家诗》体裁少,仅限于五律七律;选取标准不严谨,朝代唐宋混乱等问题,这同时也是他编选《唐诗三百首》的原因之一。且《唐诗三百首》以《唐诗别裁集》为蓝本,在体例方面差异不大,只是没有选五言长律,而增加了乐府诗,乐府诗脱胎于民歌,易于理解,而五言长律篇幅较长,不容易儿童接受,这样以阅读对象的特征为标准来选诗是比较新颖的。

其次,乾隆时期科举制度的改革。中国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到唐朝日趋完善,“以诗取士”也成为了当时的一个标准。到宋代,仍重诗赋,王安石熙宁变法后,科举考试以儒家经义为主。到明代,八股文兴盛,与诗歌无缘。清初,为了笼络汉族有才之士,康熙设博学鸿词科,效果却不怎么理想,直至乾隆开始进行科举改革,“减判增诗”,改试五言排律一首,内容以经、史、子、集为主,这样的政策使诗歌重新开始兴盛。为了适应科考的需要,唐诗选本层出不穷,比较好的本推荐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但选诗2000多首,作为唐诗入门参考,份量有点大。从这个层面上说,科举制的改革推动了《唐诗三百首》的流行。

第三,受清朝诗坛风气的影响,神韵说、格调说等风气影响了选本的流行。王士慎的神韵说,要求诗歌具有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以此为宗旨,对清幽淡远、富有诗情画意的诗歌特别推崇,唐代王维、孟浩然的诗正是典范。格调说由清康乾年间的沈德潜所倡导,主张创作有益于温柔敦厚“诗教”,其诗论具有维护封建统治的色彩,有一定保守性,诗歌本是言情之载体,借这种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唐诗三百首》所选诗歌多情感真挚,感染力强,这是其生命力旺盛的原因之一。

二、内在原因——“经典性”

上面的论述是《唐诗三百首》经典形成的外在原因,但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主要还是自身内在的更为本质的东西在起决定作用。而这种经典的本质性的特征称之为“经典性”。[5]7它的内在特质表现为多种多样。

(一)内涵具有丰富性

首先在作者的涵盖方面,此书共收77家,排名在前几的有杜甫(36首)、王维(29首)、李白(26首)、李商隐(24首)孟浩然(15首)、韦应物(12首),这样的数目令人耳目一新。此外还有唐玄宗、僧皎然、无名氏等人,作者的身份地位也各有不同,从皇帝到布衣均一视同仁。

其次作品风格多种多样,如杜甫既有《兵车行》、《丽人行》之类揭露政治黑暗、讽刺现实的作品,又有《月夜忆舍弟》、《洛阳女儿行》等感人肺腑的作品;王维既选入了《山居秋暝》、《终南别业》等清新怡然的作品,又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等应制诗;李白既有浪漫奇异风格的代表作,如《将进酒》,也有深情婉转的《长相思》等作品。作者面广,风格多样,“也能多方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复杂的社会生活,人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大体也能看出唐一代诗歌的缩影”[6]3。

第三,综合《唐诗三百首》所呈现的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的分布,可以看出作者选取作品时的倾向。如图所示[7]:

盛唐、中唐、晚唐选的诗歌占的比例比较大,打破了“诗必盛唐”的定性思维,且有意识的贬低初唐,初唐以歌行体为主,篇幅较长,内容多为感慨人生不遇,年华易逝,充满悲凉之感。而所选七古如王维《桃源行》、李白《蜀道难》等,叙事性比较强,这样便于指导初学者。这样的变化不同于先前的唐诗选本,具有创新意识。

(二)作品与现实息息相关,为现实服务

“经典应该具有时空的跨越性,所谓跨越时空性,是说经典应该与现实的社会生活紧密相关。过去任何时代的经典,其旺盛的生命力表现在它总是现在时,总是与当代息息相通。经典的这种跨越性,也可以称为当代性。”[8]6

首先,《唐诗三百首》的现实性与传统的诗教观有莫大的关系。孙洙作为乾隆时期的进士,一生仕途蹭蹬,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关心民瘼,这成为了他选诗的标准之一。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即是通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9]258的功能,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思想,有助于高尚品格的形成。从选篇来看,杜甫的诗歌在《唐诗三百首》中有36首,位于77家之冠。杜甫被尊称为“诗圣”,其诗歌被称为“诗史”,始终将国家与人民的命运作为人生的终极关怀。《丽人行》中庸清新含蓄的笔墨勾勒出杨氏兄妹的奢华腐朽的生活,曲折的反映出唐玄宗的荒淫无度,也暗示了唐朝的灭亡。杜甫反映现实的作品还有很多,典型的如《三吏》、《三别》但并没有入选,原因与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密不可分,后两部作品显得过于激切,与诗教观不符。

其次,作品的大部分情感真挚,诗歌的真正本质在于以情动人。孙洙选入一些亲情、友情、爱情方面的诗,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望着天上的明月,让人不禁感慨,身在远方的人和亲人望同一轮明月,明月被赋予了感情色彩,从而传上达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孟郊的《游子吟》表达出游子思乡心切。友情方面如杜甫的《梦李白》,杜甫与李白这对“双子星座”在诗歌史上大放异彩,两人之间的友谊也让人羡慕。这首诗写出了杜甫对李白的思念与担心,孙洙点评为“信其真,疑其真,又信其是,又疑其非,其来毕竟无疑,其去恐有不测”[10]7。情感表达最真挚的莫过于李商隐的《无题》,一是李商隐的深挚之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二是幽深曲折手法的运用也符合温柔敦厚的诗教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孙洙评为“一息尚存,志不少懈,可以言情,可以喻道”[11]175。由此看来,《唐诗三百首》注重亲情、友情、爱情等人伦情感关系,并在表达上侧重比较含蓄蕴藉的作品。

(三)作品可读性强

“从读者的体验上讲,经典是那些能够启蒙益智、陶冶情操的书;能够使人在精神上变得成熟和深邃的书;能够使人或惊奇、或震撼、或愉悦的书;能够使人一旦读后便爱不释手或永生难忘的书;能够让人总想复读而每一次阅读都会新的收获的书”[12]7。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13]3,《唐诗三百首》的可读性思想上是情感的传染,读懂这本书,有助于启蒙益智、陶冶情操,会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而在手法上则是学习如何作诗。此书中选五律最多,共80首,七绝压卷,这样有助于初学诗者更好的效仿。孙洙的批注也有助于初学者,他的评注侧重于诗歌本身的结构,如骆宾王《在狱咏蝉》,“不堪玄鬓影”点评为“承首句”,“来对白头吟”点评为“承次句”,颔联这两句分别照应的首联“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14]110这些批注有助于读者了解诗歌的构思。有些批注侧重于艺术分析,如杜牧《秋夕》,此诗批语为“层层布景,是一幅著色人物画。只坐看二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动[15]214,全诗无一句写情,但“坐看”二字写出了宫女哀怨与期待的复杂情感,可谓点评精辟。温庭筠《瑶瑟怨》,批语为“通首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整首诗只通过“梦不成”写出了女子的别离悲怨之情。还有些批注在内容主旨方面,如郑畋《马嵬》,“唐人马嵬诗极多,惟此首得温柔敦厚之意,故录之”[16]219,这首咏史诗并没有叙述历史事件,而是从含蓄蕴藉的手法让读者感到马嵬事变所带来的窒息感。这些批注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有助于读者理解诗歌,可读性越大,经典性就越强。

总之,在时间的驱动下,《唐诗三百首》自身所散发出来的魅力,其内涵的丰富性、时空的跨越性及无限的可读性成就了这部经典作品。

[1][5][8][12][美]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M].徐文博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尹雪樵.唐诗三百首版本知见录[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4.34.

[3][4][10][11][13][14][15][16][清]蘅塘退士编陈婉俊注.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金性尧注.唐诗三百首新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7]施子愉.唐代科举制度与五言诗的关系[J].东方杂志第四十卷第八号.

[8]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责任编辑 史素芬)

Niu Miao-miao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Shaanxi,710119)

I207.2

A

1673-2014(2015)06-0042-03

2015—07—15

牛苗苗(1989—),女,山西晋城人,硕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唐诗三百杜甫诗歌
诗歌不除外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导读注译版本新近出版
《唐诗三百首》该被抛弃吗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杜甫改诗
诗歌岛·八面来风
杜甫与五柳鱼
文武双全
On Mo Yan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