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生态视域的大学生党员角色定位及其主体性培育

2015-10-22 01:03王淼钱伟超
商业经济 2015年8期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角色定位

王淼+钱伟超

[摘 要] 学生党员是高校学生中的积极分子、榜样和示范角色。然而因为整体社会环境的问题,高校学生党员在类生态中角色扮演并不能完全到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压力与矛盾,高校在党建生态上的投入以及当下社会发展问题给高校党建带来的要求与执行困境,是造成高校党建现实困境的主要成因。改变家族思想误区,强化责任和义务意识,把握主流舆论作用,不断激发并强化大学生党员主体性意识是促进党员角色定位实现的有效环节。

[关键词] 类生态;大学生党员;角色定位;榜样示范;主体性培育

[中图分类号] G911 [文献标识码] A

从大学生党员角色出发的“类生态”问题其实质是一个同龄群体成长生态的问题,而非广义上的“人与人的关系”视域中的“类生态”问题,所以,本文是从狭义的视角研究高校党建过程中的人才培养问题。高校党建经过这么多年体制、机制的完善,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这一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党建的应然定位和实然问题还不能令人满意。本文仅从类生态视角出发,透视高校党建存在的问题,探索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类生态中大学生党员角色的应然定位及实然问题

类生态是生态德育的“三重生态”理论的类生态、内生态和自然生态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强调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大学生党员角色定位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它不仅体现党员与普通大学生的一般关系,同时还包含学生党员群体之间关系,以及党员在大学生中榜样示范作用的要求和功能传播。在构建和谐社会大背景下,和谐的高校党建工作生态愈显其重要性。

(一)类生态中大学生党员角色的应然定位

新媒体时代,为经济和文化、价值理念的全球化提供了平台,文化多样性带来的社会发展问题层出不穷,高校党建在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地位举足轻重,特别是党员的榜样示范作用在整个人才培养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整体生态中的理性定位直接关涉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方向。

类生态中的党员角色需要体现自身价值和人的本质。对于大学生而言,选择了入党就是选择了一个人生观和价值观,意味着他们共产主义人生理想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追求,对这个角色在其类生态环境中作用和义务的认同。这是类生态视域中的大学生对党员角色应然定位的基本认知,也是对一名党员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首要考虑的是构建生态型的党建工作体系,“这种生态型工作机制是要从满足社会与党的发展需要和学生党员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现出发,协调、调控学生党建工作过程中诸要素的关系,使学生党员教育价值符合党员身心发展需要及党员自我价值的实现,从根本上体现人的特质。”①只有从顺应人的教育规律和党的先进性要求来开展生态体系构建,通过党建内部的体制、机制运转为学生党员提供平台,提出要求,高校党建工作才有生命力。

虽然不同学校在学生入党问题上要求各有不同,但对党员的榜样示范作用的基本理解及入党的条件总体上理解基本一致,能充分体现党员先进性。学习成绩、社会工作等作为硬件条件是不可或缺的。个人日常表现、师生认可度、开拓创新精神、综合素质以及入党动机、党的基础理论的学习、关注国内外大事等柔性指标会在考察过程中全方位体现。高校在党员发展过程问题上的基本态度会通过党员发展前的一系列考察工作体现得淋漓尽致,一系列规章制度从刚性指标方面对积极分子提出要求的同时,也在营造一种氛围,即学生党员应该是广大学生中的积极分子,未来要成为广大学生中的榜样和模范。这种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基本规定性,给了高校学生党员角色的应然定位,也对后期学生党员在角色成长过程中提供组织平台和实践平台给出了一个基本的承诺。

(二)高校党建过程中的实然问题

对党员角色本身的刚性要求,以及党员本身的期望基本上已成共识,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导致了高校党建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实际问题,使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了较大的差距。

1.成绩等刚性指标被过分看重,综合素质重视不足。高校发展党员成绩、政治表现、学生干部等一系列指标是必备的,这一点固然无可厚非,然而党员发展仅仅停留在这些方面,则又带来了一个教条主义的问题,即只看这些方面的东西。一方面,学习成绩、学生干部身份、政治表现是衡量一个在校学生学习能力和服务意识的重要标准,把这些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党员是无可非议的。另一方面,仅仅停留在这些方面,则忽视了另外一种可能,即有些人只关注成绩、只是有个学生干部的身份的情况。在高校党建实践过程中,一部分党员发展之后,却发现其先进性、榜样示范作用并不明显。出现这方面问题的个中原因,培养考察固然难辞其咎,但制度的刚性问题同样需要反思。一部分学生因为满足了一些刚性条件,并且只是满足这些刚性条件被发展入党,其他诸如政治条件、思想意识、服务意识、组织协调以及榜样示范作用等各方面看似柔性却更能体现一名党员角色本质的东西往往非常缺乏。而一些各方面表现都非常优秀的学生因为刚性指标而不能发展入党,大家只是在寥寥几句报怨或惋惜,很少人去反思制度的问题,并动真格地去想办法修正已有制度,事实上是一种不公平。

2.过分在意队伍壮大的结果,过程培养重视不足。高校是高素质人才聚焦的地方,因此,大学生党员的整个党员发展中的数量居于领先地位是正常的,对高校党员发展工作寄予厚望是重要的战略部署。但随着高校工作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党建工作逐步从一件非常慎重、严谨的工作降格为相对普通的工作。即在日常工作中,党建工作被当作一件工作来做,其认真严肃的程度远没达到党建工作认真需要的程度。从党建培养流程、考察程序、材料准备、发展过程到党员培养等一系列过程都可能缺乏其本身应有的严肃认真态度。并且党建工作主要在前期的培养、考察和发展上,后期对党员的要求、岗位育人、平台育人等则相对苍白乏力,党支部工作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其直接后果就是表面文章多了,实质的东西少了,角色的榜样示范作用只是规范中和口头上有要求,而实践中离组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endprint

3.关注党建工作的形式,教育内容效果关注不足。一方面,高校在党员学习问题上走过场,跟随中央的总体步调开展教育活动,被动地组织广大党员学习,自身缺乏积极性;另一方面,党员教育关注形式主义的东西多,对党员学习的效果和目标关注的少,总体感觉不接地气。特别是学生党员,因为他们的学生身份,对党员应有的学习意识和责任缺乏。从培养、考察过程中的背书式学习,到应试式的考试,他们对党建过程中的学习更多地还是读书考试的那种理解占上风。生活中缺乏实践经验,对学习内容、教育方式方法等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实际是党建过程中的教育学习与他们感兴趣的方式还有着一定的差距,要想教育的效果良好,必须要有从教育内容上做文章,只关注形式而不关注内容的党建教育对于学生党员而言,不仅不能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接受教育,反而会使他们更加烦感,养成不良习惯。

无论是党建过程中的教育,还是学校的整体德育环境都是大学生党员成长最重要的类生态环境,学生党员的在校表现及他们对党建过程中一系列问题的理解都会对其他学生产生不同性质的影响,对学校的整体德育生态产生消极影响。党建对学生党员的应然希望固然是家族、学校和社会,包括学生本人都期望达到的效果,但仅有美好的愿望是不行的,实然问题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不仅关系到党员学生的成长,而且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生态形成,关系到党的新鲜血液的质量及对整个社会正能量的传达。

高校党建工作的整体实践中,学生党员类生态中的角色关注不足,尤其是对他们在普通同学中榜样示范作用的意识不足问题,其成因、解决办法必须不断地予以厘清和探讨。

二、高校党建类生态问题主要成因

大学生党员在类生态中的角色定位与高校党建生态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密不可分,成因复杂。主要表现在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现实矛盾,学校党建过程中执行与执行困境,学校在组织发展生态上投入不足等几个方面。

(一)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压力与矛盾

1.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压力。在全球化、信息化进进程中,东西方文明差异,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差异,中国传统与现代等古今中外各种文化间的交融、碰撞与冲突不断形成不同类型的亚文化。“各种亚文化的兴起以及各种新文化的出现,使得各种思想流派、学说观点纷纷呈现,最终表现为社会转型期的文化矛盾和意识形态冲突”②多元的价值取向可以更好地活跃人们的思维,重塑观念,推动人们积极地思考和参与。但同时也导致了人们价值失准,是非观模糊,甚至思想领域的混乱,其在反思传统与外来文化的同时,也丢掉了我们原有的值得珍惜的东西。高校党建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对象领域,在当今时代其矛盾、问题越发凸显,党建过程中意识形态的灌输或引导教育困难重生,效果不佳。

2.学生党建工作主流舆论不力。主流意识形态的矛盾必然导致高校意识形态主流舆论不力,究其原因也就是“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之所以难以稳固其主流地位,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产品和‘营销方式吸引力不足,不能够满足广大群众的现实需要,使得‘意识形态生产与‘意识形态消费相脱节。”③加之受各种因素制约,高校对社会发展的条件反应相对较慢,舆论的传统与评价体系现代的不合理张力,表现在党员发展方面问题则更加突出。如在学生党员培养、发展的评价方面出现了标准的片面性,组织生活单调,学生党员身份与周围环境的融入性、融入能力较差,学生党员成长素质结构不协调。这也与大学生本身是在包办比较严重的环境中长大,明辨是非、动手实践能力相对较差有关,以至在教育的主客体之间形成期望与成长实际的反差。加之组织发展过程中,党建理论教育关注宏观的多,接地气的少,而对党员个体的要求重形式比重内容的多,党员发展重刚性要求而综合评价不足等。这些问题引发党员群体在推动有正能量的环境氛围方面意识不足,在推动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面群体功能不足等问题。党员群体在正能量给予方面的能力和意识问题影响着学校党建工作及整体教育生态,党建工作主流舆论缺乏说明力。

(二)学校在党建生态上投入不足

一方面,“以学生为中心”的初衷,更多地会被创收、学位点建设、教师科研、人才引进等一系列关系学校提名、声誉和地位的工作替代,无论是教师,还是领导都会胸中有学生,但在实际做的时候却难以保证学生的利益,好多事情会让他们身不由己。以至于在这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时代,真正投入关心学生的人并不多,学生、老师及教辅、后勤等各种类型人员之间缺少用心的交往。对学生的生存状态发牢骚、怜悯、担忧、同情的多,但大多停留在口头上,落实在行动上的却少之又少。专门从事学生工作的学生工作干部因为人手不足,时间和精力被日常繁琐的事务所占据,加之年轻缺乏工作方面的实际经验,没有时间也没心思在这个方面多做文章,或者党建生态营造方面用心氛围不足,即使有一两个人有想法最后也被大环境抹平。

另一方面,高校党建理论研究成果丰盛,但从事理论的缺乏实践,接地气程度较差;而从事一线工作的研究者则就事论事居多,很难从宏观上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理论研究对实践操作的指导效果不佳,以致给人一种错觉,高校的党建研究就是理论研究,与实践不相关,或者即使相关也代表意义也比较差,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这一现象也非常明显。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引导很多都是理论教育,培养也缺乏系统化、科学的教育培养体系,高校党建工作陷入重重矛盾之中。

(三)高校党建过程中要求与执行困境

1.意识形态素养问题上理解与教育的差异。高校的学生党员作为学生中的积极分子,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学习、理解、认识相对较为深入,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方面应该是积极的。但是,学校在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方式、教育态度、教育理念以及党员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否得当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党员榜样示范作用的发挥。实践证明,在高校意识形态素养提升方面,学生党员对学校组织的相关教育或活动是部分不满意的,直接影响到对党员自我教育、榜样示范意识和学校期望的理解。这些因素是导致学生党员在类生态中角色定位问题的重要成因,而广大学生不会因为党员教育的问题放低对他们的期望和称量标准,党员在类生态中的教育功能因为理想的期望与现实的差距而磊打折扣,作为战斗堡垒的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其作用一时很难体现。endprint

2.党建工作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学生党员数量的增大,与实际教育的减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校工作人员会把大部分时间是忙于应付各种各样的日常事务,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反思学生党员的教育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应付上级单位或党组织的任务居多,表面文章做得较多,实际功能关注的较少,甚至一直把入党前后的教育工作当作表面文章,把组织发展视作完成任务,甚至把发展党员当作荣誉“发给”学生,忽视党组织战斗堡垒地位,组织发展工作的教育功能及示范效应,党建工作的严肃性难以体现。重发展,轻教育、培养和考察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以致于党员量的增长并不能带来党员群体或党组织作用正能量正面场效应,学生党员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自然很难让大家折服。

3.高校党建对党员要求与执行不统一。学生党员作为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身上同样存在着普通同学身上存在的问题。学校在党员发展过程中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其对党员培养、考察、使用过程的投入程度不足。虽然学校对学生党员的期望较高,但缺乏个性化、行之有效的方法,总是拿党员标准机械地要求学生党员,在要求与执行难以统一的情况下,培养与考察只能注重表面。学生党员的岗位服务功能、模范作用、先进性、服务意识也会因为这种不统一而不到位,类生态中党员的先进性表现不明显,地位不突出。

三、主体性培育是完善学生党员角色定位的根本路径

家族、学校和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高校党建过程中的教育、培养和考察等环节,使得学生党员对他们自身的权利义务理解不到位,以致理论学习上没有动力,对党的理解不够深刻,岗位上先进性体现不力,生活中重自身感受,带动力量不足。这些现象都在质疑学生党员生存的环境,构建以主体性培育为目标的学生党员培养、考察体系,不断推动学生党员个体内生态的发展是完善学生党员在类生态中角色定位的根本路径。

(一)改变家庭思想误区,为学生党员主体性培育提供理性空间

受功利主义思维的影响,大学被人们做为寻求一份体面工作的重要学习阶段,而入党是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评价方式,特别是政治上的评价往往会成为大学生未来求职的重要资本,这往往会使家庭在子女入党问题上严重的思想误区。现实的社会使他们把入党教育直接理解为捞取政治资本的方式,以至于入党会成为家族和学生的功利追求,这样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不言自明。有的家族在对待子女入党问题上是为了与其他人攀比,虚荣心作祟的党员角色根本无法在其表现上对其他人有好的影响。还有那种把入党作为对子女认可的简单思维,同样也不能解决他们入党动机不纯的问题。结合这种种心态,不同的入党动机及在入党前后接受教育的态度,其表现不言自明,这些都给党员教育的生态带来很大的影响,也给党员角色在类生态中的示范作用带来很大负面影响,严重削弱党组织在广大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二)强化责任和义务意识,推进大学生思想和行动上同步入党

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党员权利义务、党建平台、党员评价系统、党员类生态中角色到位等方面加强研究,在研究和实践中始终贯穿自然生态、类生态、内生态等“三重生态”和谐的德育主题,并以此推动高校党建沿着健康、高效的理想方向前进。大学生作为高知群体,他们都知道从行动上入党比单纯地从思想上入党来得更有意义,从行动上入党才能把从思想上入党这一基本要求落到实处。单纯的从思想上入党还是人们对党的片面理解,如果没有从行动上入党,对党的感情和对党员责任、义务意识就可能逐渐淡薄,并且在心态上还有可能以党员自居,认为自己比别人在这个方面成熟,容易滋生骄傲自满情绪。党员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大学生党员只有从思想上、行动上同时表现出其对家族、学校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其个体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的时候,才足见我们党员教育问题上的成功,才有可能最大范围地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在学校传播、教育,在类生态中更好地体现角色优势。

(三)把握主流舆论作用,积聚党员主体内心正能量

“高校党组织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高校履行职能、完成使命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紧紧围绕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的要求,高校党建工作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以提高质量的实际效果来检验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④因此,高校党建工作要不断消除拜金主义、功利主义、自我主体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是一个高层次群体,他们的是非观和起码的价值判断都没问题,但把他们的价值判断从他们理解的理论层面上升到实践层面这个任务还非常艰巨,因为他们的社会阅历不够丰富,只是继承了一些基本价值判断的理论或观念,而在实际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党员在成长过程中的表现与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高校的思想教育或者说人生价值观的起码的实践教育要把党员的责任、使命和义务教育放在首位,引导他们认识党员是一种荣誉的同时,也是一种责任,榜样和示范作用不仅是党员义务的起码要求,同时也是高校主流舆论必须给予高度关注的教育形式或方法。要严格区分好榜样示范与表面文章、形式主义的差别。注重用正面引导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挖掘优秀党员事迹和形象,并通过特定的评价方式推动党员榜样和示范作用这些主流舆论力量的形成,来积聚党员主体内心和党建工作的正能量。

(四)激发主体性,推动学生党员自我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教,特别是在党员这一特殊角色的教育问题上,这个问题愈加突出。无论是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地位,还是学生党员的榜样示范作用发挥,除了与党组织运转的体制机制有关系外,更重要的是学生党员自身主体性的发挥。对党员权利义务、党员角色在类生态中作用以及党员荣誉和责任的理解,对待主流意识形态的态度及其实践,都能充分体现作为一名党员在其类生态中的角色定位。实践证明,高校党建的类生态建设要在岗位上对学生党员有要求,必须加强培养、考察和使用各个环节,要有培养考察人的参与和指导,要用党员的准严格要求,要有平台让党员充分发挥作用,在为其他同学服务的舞台上培养他们,促进他们成长主体性的完善。要认清组织发展工作的任务是培养和发展人,并通过他们树立形象,推动高校主流舆论建设,带动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传播,为国家人才培养规格及其目标实现创造条件,真正把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这块核心工作做好,发挥高校学生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参 考 文 献]

[1]闫祥林.论高校学生党建生态工作机制建设的路径[J].江苏高教,2009(4):109

[2]汤文隽,于华.先进文化建设视阈中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4(10):62

[3]李冉.谁之主流何以主流:主流意识形态的问题研判与建设愿景[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87

[4]卢丽君.高校党建工作要注重整体推进内涵提升——“全国高校党建工作创新论坛”综述[J].中国高等教育,2012(22):26-27

[责任编辑:潘洪志]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学生党员角色定位
让学生动起来、笑出来
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问题的研究
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体平台下增强大学生党员理论学习实效性的研究
提高大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实效性的方法探析
如何创设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探讨幼儿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浅谈新课程标准的新认知
高校党员志愿服务机制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