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高原环境与高建群作品中匈奴情结的勾连性探究

2015-10-26 16:54高敏刘华阳西安航空学院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5期
关键词:情结匈奴民族

高敏 刘华阳西安航空学院



陕北高原环境与高建群作品中匈奴情结的勾连性探究

高敏刘华阳
西安航空学院

摘要:对我国陕北高原的发展历史进行研究发现,匈奴民族自古就长期存在,受到陕北高原环境的影响,匈奴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精神,在陕北高原的发展上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我国著名作家高建群的部分作品中,对匈奴民族具有的独特魅力、民族特色等进行了阐述,将陕北高原环境与匈奴民族的各种特征结合在一起,让读者全面了解到陕北高原环境的各种特点,从而使陕北高原环境与高建群作品中的匈奴情结充分连接在一起,成为高建群作品创作的重要特色。

关键词:陕北高原环境高建群作品匈奴情结

对高建群作品中的匈奴情结进行全面分析发现,它们都展示着一个主图,即匈奴民族的独特魅力与陕北高原环境的塑造作用有着密切联系,通过对陕北高原环境的各种描写和叙述,将自己的梦想寄托其中,充分表达出高建群对匈奴民族的赞美和祝愿。

一、自然环境的作用

从我国地域分布情况来看,陕北高原位于西北地区,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一片比较荒凉的黄土高坡,从各种资料和记载中可以发现,它有着很多辉煌的时期,也有着许多的无奈。根据相关调查和研究可知,陕北高原有着较多的沟壑,生态环境比较恶劣,山体总的来说比较高,气候属于干旱类型,时常发生不同规模的地质灾害。受到上述环境的影响,在这里生活的人形成了征服自然的英雄气概,使民族特色更加鲜明。

对作家高建群的所有文学作品进行全面分析可以发现,很多文章多表现出非常强烈的地域色彩,尤其是对陕北高原自然环境的描述,成为高建群许多作品中非常关注的时空环境。对陕北高原环境进行详细叙述,结合匈奴民族的特色和匈奴人民的性格等,在这样的环境中对所要表达的情感展开叙事,不断将自身对于陕北高原的诠释展示在多个作品的各个方面。在我国历史记载中,陕北高原属于边塞地区,人烟比较稀少,由于面积比较广阔,居住的基本上是少数游牧民族,在平原和草原接壤的情况下,这里最终形成多民族聚居的地域,为匈奴民族不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在生命意识不断增强、文化传统悠远传播的过程中,这里的人民养成了与环境相抗衡的民族特色,即倔强、劲爽和粗豪,与匈奴民族具有的特色相对等,给作者在对匈奴形象进行描述时,找到了恰当的寄托对象,从而增强作者高建群作品的民族气息。

在作者高建群的作品中,对陕北高原的秋季进行描述时,他采用的是颜色方面的语句,如“天底下所有的绿色”“令人心醉的红色”“黄辣辣的底色”等,给人一种仿佛亲临其境的感受,将陕北高原秋季景色的迷人特点展示得淋漓尽致。通过用“红色”来体现匈奴民族人民具有的豪爽、热情和不羁的特点,从侧面反映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民族气概。在这种独特情怀的带领下,他们坚持不懈、勇于同恶劣的环境进行斗争,从而展现出生命的坚韧,抒发匈奴人民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感情特色。由此可见,高建群将匈奴民族特色与陕北高原的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将陕北高原的自然环境对匈奴民族带来的影响,非常充分、形象地展示出来了。

二、人文环境的影响

在受到自然环境的各种影响的同时,陕北高原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也有着较大联系,为匈奴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文环境基础。在通过对自然环境进行无限向往的过程中,作者高建群对人文环境进行全面分析,使他对匈奴的审美提升到另一层次,从而表达出作者对匈奴的景仰、敬畏。在对匈奴的各方面进行审美叙述时,作者的各种美好情感都得到了充分寄托,从而赋予各种作品不一样的特色。在描写的过程中,高建群心中的匈奴有着非常强大的形象,仿佛自身就是匈奴民族的人民,有着一种骄傲的民族气息,从而对匈奴民族生活、栖息和繁衍的陕北高原进行更深层的审视,最终将高建群的匈奴情结展现得一览无余。

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匈奴的发展与人文社会环境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在陕北高原的发展中,关中文化、边塞文化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传播,从而在这两种文化的影响下,人们的性格主要呈现出漂泊和厮守两种比较鲜明的特征。受到生活的限制,有的人民选择定居在区域上,厮守着这片辽阔的土地,与中原文化相统一。与此同时,受到祖先的影响,人们的骨子里还是保存着游牧时期的不羁性格,从而呈现出向往漂泊的特征。虽然陕

北高原的环境,让人们无法正常农耕,但恶劣的环境使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具备了坚毅的性格,从而想尽各种方法战胜自然。通过上述种种阐述,作者将匈奴的游牧生活映射其中,作为接触生活苦难的一种方式,从而表达出漂泊超越厮守的情感,为他们提供一个比较适宜的生存环境。直到现在,陕北高原的人民仍然有着在羊群和土地之间不停转换的生活形态,在这种生活方式中可以追逐到匈奴的足迹。因此,在高建群的作品中,他成为了拯救匈奴精神的英雄,将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等寄托在各种创作中,使我国传统文化中豪爽、不羁的民族精神得到不断传播。

三、群体意识的召唤

随着时间不断推移,经过不断斟酌、反复推敲、艺术提炼和长期打磨,陕北高原孕育出来的民资精神在高建群的许多作品中得到反复书写,并不断走向成熟,最终成为高建群小说创作中比较鲜明的艺术意象,如作品《最后一个匈奴》。在高建群的生活环境中,有着较多的人对匈奴有着独特的情怀,因此,高建群作品的匈奴情结,与群体意识的召唤有着较大联系,通过将不同人具有的匈奴情感进行综合,从而在创作中进行匈奴的审美。通过这种群体意识的影响,将陕北人们具有的无意识的集体情感展示出来,从而使匈奴的民族精神与陕北人民具有的民族精神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最后的民间》《最后一个匈奴》等作品中,匈奴作为创作主体,变得越来越强烈,仿佛作者自身就是匈奴民族的人。因此,读者在阅读高建群的作品时可以发现,他基本上是怀着匈奴的豪情状态在创作,将笔作为有力的武器,使字里行间充满民族气概,从侧面反映出陕北人民的团结意识,从而以群体的目光进行审视,不断继续各种创作。

对高建群的作品进行分析可知,民族意识和群体意识有着非常明显的特征,使高建群成为群体作家的代言人,成为高建群独特匈奴情结的又一个特点。在高建群所在的作家群中,这里的作家都有着对文学事业认真、专注和坚持的精神,有着严谨的创作态度,将文学创作看做是崇高的事业,并做好了为这项事业随时献身的准备。将这种精神与匈奴民族的发展进行对比发现,他们所做的事与匈奴的消失有着非常相似的特点,从而使匈奴作为主体在各种作品中出现。因此,在《最后一个匈奴》中,高建群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将其流落于陕北,并与人结婚、繁衍后代的过程叙述出来,以寄托自己对匈奴的追忆,使高建群的匈奴情结得以展示。这样的文学作品,不仅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作家群体,还培养出一批忠实的读者,在通过不断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读者同样会受到作家和作品的影响,从而使作家和读者之间产生共鸣,使他们更有信心继续以匈奴作为主体进行创作,对展示作家的匈奴情结具有重要作用。

四、结语

在高建群的各种作品中,我们仔细品味可以发现两种不同文化的影子,因此,对陕北高原环境进行分析,将其与高建群作品中的匈奴情结进行联系,可以对匈奴具有的独特民族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从而对高建群的创作思想、个人情怀等有形象的体会,对推动关于匈奴的文学作品的继续创作具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张祖群.高建群封笔小说《统万城》书写的中国历史大舞台[J].唐都学刊,2013(6):89-93.

[2]贾永平.精神家园的书写与民间立场的凸显——评高建群的《大平原》[J].小说评论,2014(5):168-173.

[3]刘鑫.高建群匈奴情结的时代精神召唤[J].神州,2013(31):5-6.

基金项目:★西安航空学院2015年校级科研项目“地域文化视野下的高建群小说创作研究(2015001)”部分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情结匈奴民族
我们的民族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匈奴王的珍宝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告别“GDP情结”
义退匈奴兵
难舍难分的情结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李代桃僵(上)
“生化危机”之匈奴的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