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厚的文学积累与明晰的思辨能力成就高考作文

2015-10-26 08:52由墨林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作文题目高考作文命题

由墨林

高考结束后,一位教育行业外的朋友谈到自己当年参加高考的情景,虽然已经工作多年,但依然关注高考,而唯一能谈论的也就是高考作文了。一方面说明我们每个人对高考保持着由来已久的敬畏与关注,另一方面说明高考作文题目已成为公众关注度很高的一个话题。

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目大都是由一则材料生发开去,尽可能地引发学生的高论、妙论,或者假设以学生的文学素养而能够深刻觉悟到的朴素道理。高考作文题目一定寄托着出题人抛砖引玉的意图。现以2015高考作文题目为例作以下浅议。

一、2015年黑龙江省高考作文题目优劣观

2015年黑龙江省高考命题更像一个虚拟的当代风采人物评审席,让考生面对三个亮相的候选人做出全方位的审视、衡量、定夺,给出自己有理有据、无可争议的一票。

题目的亮点有三:

一是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题目要求体现出“你”的“思考、权衡、选择”,这也正是出题人意欲引出的考生的“金玉之言”。题目是想引导考生从“创新”“敬业”“酷爱”的职业精神中选其一,以正方主辩的角色,为心中最具风采的一方拿出最有力的支持和论辩。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说一定要厚此薄彼,而是要在一个“最”字上下功夫。

二是反映教育的正面导向、优秀人物的正能量。材料中给出的三个候选人,分别来自科学研究、职业技能、艺体特长等三个领域的人物,其实是在展现行行出状元、路路通罗马的一个大背景,展现出多元化教育、多元化发展、多元化成才的时代背景。给出的三个候选人都是正能量的代表,学生无论倾向谁,在立意上都不会出现偏差。

三是优中选优,给学生以权衡的空间。材料中的三个候选人都具有敬业、专业、职业的精神,学生在选择的时候会觉得难以取舍,这也正是命题的难度所在。要求考生在难以选择之处做出选择,以此来引发考生的深度思考和个性化取舍,这是命题的突出亮点。

题目的不足有二:

一是题目本身无明显争议与争辩性。可能会对个别考生造成无从取舍,或者强行取舍的可能,进而又造成考生言不由衷、违心“拉票”的心理。针对这种情况,考生可以有折中的选择,可以从三人身上共有的闪光点立意,即爱业、专业、精业,在高、精、专方面作无止境的超越,追求卓越的精神。

二是可能造成众口一词的局面。作文中可能出现一致跟风、一起“追捧”的倾向,全都是满口的“赞词”,虚假空洞,为了作文材料方向的圈定而不得已为之。源于命题立意不够灵活,基本固定为同一立意。针对这种情况,考生在考场应有预判,要选取新视角、新感悟、新阅历、新构思去体悟常理,论辩定理。理是一样的理,话是不一样的话,事是不一样的事,这就对考生用“新鲜元素”为作文注入“新鲜感”。老生常谈一定是行不通的,“旧题新写”是最佳选择。

二、从2015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范围的横向对比看核心价值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作文题目适用于河南、河北、山西、江西、陕西五省。命题大义:父亲高速路上违反交规,女儿报警,警察批评教育其父。就此事向女儿、父亲或警察写一封信。其中核心价值辐射点有:文明、和谐、平等、法治、诚信等。亲子间是非,引发报警,题目本身的可争议点较多,立意点较丰富,而且写信对象三选一,又拓宽了考生思考和说理的角度和立场。

2015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目大意:就一则平衡好心中的软与硬,造就和谐自我的材料作文。题目中有明显的核心价值取向,即和谐。从坚持文明、平等、公正、法治、敬业、诚信、友善等立意选其一,来获得和谐自我,可降低解题、立意难度。有坚持也有退让,也就是我们心中有“硬”、有“软”,软硬适度。题目引导考生以辩证统一的哲学观点看待问题,在矛盾、纷争、压力、问题面前,学习用一分为二的眼光看待事物,对待自己,从而获得内心的平衡与和谐。但“软”“硬”较为抽象,到底什么是软,什么是硬,考生的理解会较为模糊,在解题中,对这一部分不能确定,会对写作造成一定的阻碍。

2015年天津市高考作文题目大意:就现在的流行词——“范儿”的含义解读材料作文。题目隐含着丰富的核心价值辐射点: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核心价值都可以成为“范儿”的内在实质。题目有鲜明的时代性,符合学生的“胃口”,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审美选择,从民族、时代、职业、个人方面任意定位自己所欣赏的人与事、情与理来行文。写作的空间自由,学生可以更加个性化地发挥。但要写出好文章对学生的文学素养积累、生活积累要求较高,如果对于某一类“范儿”不能进行精选例举,也很难写出精彩之作。

暂列出以上三个全国卷作文,透过这三类作文题目可以看出,女儿的惊人之举、和谐自我、当今流行词都可以进入高考命题范围,可发表观点,可哲理思考,可多者兼而有之。高考作文命题的范围保持着与时俱进的节奏,无所不容,所无不包。高考命题并不在立意上刻意为难学生,给出的材料总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论。让灵光闪现的思维划出一段美丽的弧度和轨迹,让每位考生都进行一次深层思索与灵感迸发的体验,这是高考作文留给考生应有的创作空间与平台。高考命题始终保持与时代同步的节奏与速度,追求题材的时代感,捕捉社会的关注点,引领一代学子的思想潮流。命题在考查学生写作功底的同时,逐渐把学生的思辨力作为一个主要的考查点,旨在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一实质而言,高考作文还是有似曾相识的历史使命感,命题的范围和归宿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引领正方向、传递正能量、唱响正气歌。

提取核心价值观最普遍而实用的素材就是网络新闻,它以大容量、全角度、快更新的形式包罗时代百态、社会万象,透过每一个新闻点学生都不难发现舆论导向中的核心价值。这是学生积累新鲜写作素材最便捷的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核心价值点分类积累新闻题目。当然网络新闻可以是多级的,全国、省、市、校,学生可以从中有选择地多级摘取。以网络新闻做素材积累,学生可以“借文生文”“借意生意”,以核心价值立意的文章,就可以尽情发挥了。endprint

三、文学积累、思辨能力——作文教学的两大着力点

成就一篇成功的高考作文,学生的文学积累与明晰的思辨力无疑是作文功底的必修课。教师可以试着从以下三方面作尝试:

教师应该着力丰厚学生的文学底蕴。作文课可以大胆地上成学生读书随感课或摘抄点评课。让学生把自己喜爱的中外名著拿到作文课堂上,静读静思,在名家名段范例的引领、感召下,去领悟名家笔功之精妙,在写随感时,自然而然就能受到其感染与熏陶。一位“大师”级语文教师,他的作文教学方法简单原始,就是让学生读能把学生读哭的好文章,比如《我与地坛》类能触动学生泪腺的精品散文。学生听得入迷了,自然而然,这样的读写练就延伸到了课下。作文教学要尽可能增加学生阅读、感悟名篇的时间与数量,丰厚学生的文学积淀。我不赞同高考作文押题策略,当然这种“背记式”作文对于打怵作文的考生也许很奏效,但作文不能靠运气去撞,而是要通过读写练的内功去应对命题的动态变化。这就好比一个歌手,练出了好嗓子,换什么歌都不失动听。

教师应该就某个问题或者现象引导学生认识、评价、论辩。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看电视评论节目,从中发现客观、理性、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比如,前一阶段有一则车站民警在执法时误杀农民乘客的新闻,一时间网络舆论一致倒向农民一边。时评解说员从强弱势对比、身份同情、臆想愤怒、盲目跟风等角度,客观公正作以分析和摆正。当然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做一个专业的时评家,而是要着意培养学生分析、辨别、说理的能力。比如有的教师就这样做,把这样的时评话题,拿到作文课上,先让学生进行是与非、因与果的品评,先给出专家的结论,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自己思维的盲点、盲区,增强学生在论辩中全面、深入与公正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着力去培育学生推理演绎的铺陈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连贯思维、横向点例的联想能力。比如《超级演说家》栏目里,陈铭就为什么不买一个侈奢手包而假想出种种的负面可能。教师可以让学生接着陈铭的假想,想象一下,除此之外,一个侈奢手包还可以造成什么负面影响?教师就是要培养学生这样一气呵成讲明一个道理的延展能力,形成铺陈式说理的作文之气势。这在古文中也并不少见,在初中所学的《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讲到布衣之怒,就连举专诸、聂政、要离三人的例子,排比式例证法无疑是展现作文文采与文势的最佳选择。

当然,文学素养的积累和思辨能力的提升可以延续、融合到日常生活中。生活随处是作文学习的课堂,心到、口到、笔到,写作的本领就是在一个反复的磨砺中练就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作文题目高考作文命题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