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15-10-28 05:12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19期
关键词:消极健康状况主观

何 菲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4)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何 菲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4)

本研究以浙江省三所独立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做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担任学生干部、家里有兄弟姐妹的大学生积极情感更高;新生和毕业生的消极情感居多;每月生活费越高,生活满意度越高;生理健康状况一般的学生积极情感高,生理健康状况很好的学生消极情感也很高;外向、良好的人际关系、做事谨慎、拥有丰富经验和高智商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更高;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越好,主观幸福感越高;负面生活事件会对大学生造成显著影响。

主观幸福感 影响因素 大学生 独立学院

一、引言

主观幸福感体现了合乎人们需要而产生的快乐体验,同时也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自身生活境况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总体感受和体验。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作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感(抑郁、焦虑、紧张等)两方面。目前,国内心理学界对成人主观幸福感已经做了大量研究,针对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研究也逐渐多了起来。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关照大学生的过程幸福,即在追求结果幸福的过程中的快乐体验,而不是灌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极端思想。过程幸福这一个人化体验,通过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来得以把握、量化、分析。

综观已有研究,鲜有对独立学院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独立学院的大学生,面临着高额学费、尴尬身份的困扰,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如何,又是什么影响着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本研究试图以浙江省三所独立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做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为研究独立学院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对浙江省三所独立学院抽取9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收回有效问卷678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75.33%。

对个人基本资料进行分析,大学生填写问卷的男女比例近4:6;一年级学生占649,二年级学生占34.1%,三年级学生占0.9%;城镇学生占31.3%,乡村学生占68.7%;38.3%的学生担任学生干部,61.5%的学生不担任;6.2%的学生来自单身家庭,93.8%的学生来自非单身家庭;42.5%的学生为独生子女,57.4%的学生为非独生子女;每月生活费集中在500-1000元(42%)和1000-1500元(41.7%),500元以下占3.8%,1500-2000元占9.4%,2000元以上占2.8%;学生健康状况分别为很好39.5%,较好44.7%,一般13.9%,较差1.3%,很差0.4%;正在恋爱的学生占27%,没谈过恋爱占44%,恋爱分手占12.4%,其他占15.9%。

问卷分为五个量表,分别是情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用来测主观幸福感,人格五因素量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生活事件量表。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2,以上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依次为:0.441,0.743,0.941,0.876,0.961,具有较良好的同质信度。

三、结果分析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分析

通过SPSS 21描述性统计分析显示,大学生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的平均分分别为1.4608、1.6513、2.8084,由此看出大学生的积极情感要多于消极情感,对生活的满意度处于中间水平(李克特式五点量表,分数越高表明生活满意度越高)。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假设一:不同背景变量在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上存在差异。

以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为因变量,以各个背景变量为自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针对两个背景变量选项)或单因素方差分析(针对两个以上背景变量选项),分别对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在各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是否单亲家庭和是否恋爱的大学生在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上均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年级不同在消极情感有显著差异,事后检验得知大一学生的消极情感比大二学生多,大三学生的消极情感也比大二多。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是否独生子女在积极情感上有显著差异。生理健康状况在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上均有差异,事后检验得知,生理健康状况一般的学生的积极情感高于很好和较好的学生,生理健康状况很好的学生消极情感高于一般和较差的学生,生理健康状况很好、较好的学生生活满意度均高于一般和很差的学生。

表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年级上的差异结果

表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生理健康状况上的差异结果

研究假设二:人格特质中的外向型、宜人型、谨慎型、开放型和情绪型会对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产生影响。人际关系会对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生活事件会对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产生负向影响,对消极情感产生正向影响。

根据SPSS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人格中的外向型、宜人型、谨慎型和开放型与积极情感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外向型、宜人型、谨慎型和开放型与消极性感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而情绪型与大学生的消极情绪有显著的正相关。外向型、宜人型、谨慎型和开放型与生活满意度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

人际关系中,交谈方面的行为困扰程度、交际和交友方面的行为困扰程度与积极情感有显著的负相关,交谈方面的行为困扰程度、交际和交友方面的行为困扰程度、待人接物的机智和技巧、同异性朋友交往的困扰程度与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生活事件总分与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与积极情感之间无显著的相关、与消极情感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具体到生活事件的各因子而言:生活事件各因子均与积极情感之间无显著的相关;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其他因子与消极情感正相关;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与生活满意度负相关。

四、结果讨论

(一)不担任学生干部、家里有兄弟姐妹的大学生积极情感更高

大学期间担任学生干部,虽然是自身能力的一种体现,但是做为与老师和同学沟通协调的“中间人”,既要执行老师布置的任务,又要调动同学的积极性,搞好老师和同学的关系,这是一件颇有压力的事。这也使得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积极情感反而没这么高。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在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上均无显著差异。

独生子女是中国特有的社会人口现象,处于这样的政策环境下,父母对子女溺爱有加,这样的生活环境是否会使得独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呢?本研究发现,是否独生子女在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上均无显著差异,但是在积极情感上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的积极情感反而低于非独生子女,这有可能是来自兄弟姐妹的支持更增加了非独生子女的积极情感。

(二)新生和毕业生的消极情感居多

大一新生第一次远离父母到陌生的环境求学,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有诸多的不适应,这可能是导致新生消极情感较高的原因。面临毕业,除了课业压力和负担之外,更多的是来自找工作或继续深造的压力,毕业是人生的交叉路口,往左走还是往右行都是一次深思熟虑并为之行动的抉择,这可能也导致了毕业生消极情绪增加。

(三)生理健康状况一般的学生积极情感高,生理健康状况很好的学生消极情感也很高

生理健康状况与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均有显著差异,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生理健康状况一般的学生积极情感高,生理健康状况很好的学生消极情感反而很高。在生活满意度上,生理健康状况很好和较好的学生对生活最满意。

(四)外向、良好的人际关系、做事谨慎、拥有丰富经验和高智商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更高

具有高外向的个体一般喜欢与人接触,充满活力,容易感受到积极的情感,同时生活满意度水平也高;宜人型带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谨慎型包括谨慎、有序和努力等内容髙。谨慎型的个体,做事认真努力,安排合理有序,他们做事情更加理性而具有责任心。有责任心的人会本着负责的态度,从而积极面对生活,因此会对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消极情感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丰富的经验、高智商、富于想象力以及求知欲使得这样的人更热爱生活,因此会对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消极情感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情绪型是个体情绪调节过程,反应了个体体验消极情感的倾向和情绪的不稳定性,在有些研究中也被称为神经质。本研究发现情绪型会对中学生的消极情感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因为高情绪型的个体更容易产生心理压力、过多的要求和冲动、不现实的想法,也更容易产生愤怒、抑郁等消极情感。

(五)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越好,主观幸福感越高

人际关系中,交谈方面的行为困扰程度、交际和交友方面的行为困扰程度、待人接物的机智和技巧、同异性朋友交往的困扰程度与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大学生越懂得表达自己、越懂得与人沟通、有较强的待人接物能力、知道如何与异性交往,这样的大学生能更积极的面对生活,自然生活满意度也高。

(六)负面生活事件会对大学生造成显著影响

生活事件作为一种心理应激源,一般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显著的影响。本研究也发现,生活事件会对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对大学生的消极情感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于大学生而言,虽然身体发育逐渐成熟,但是心智并没有完全成熟,即使是一个较小的生活事件也会使得大学生的情绪产生较大变动,并明显对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同时,大学生又面临着学习、择业、人际关系、性生理等方面的困惑与压力,在遇到不良应激事件时也倾向于做出不当反应,从而产生较多负性情感和较低生活满意度。然而,生活事件并不会对大学生的积极情感产生显著的影响,因为生活事件多是消极事件,这些消极事件一般仅会导致大学生个体产生消极情感。

[1]邢占军.测量幸福: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丁新华,王极盛.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

[3]周晖,钮丽丽,邹泓.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的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6).

猜你喜欢
消极健康状况主观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昆明市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让自己发光
主观评述构式“很+x”认知研究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
论消极治理与农民上访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