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并重与通达务实
——论颜真卿的文学风格

2015-10-28 04:48李国进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文质通达颜真卿

李国进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文质并重与通达务实
——论颜真卿的文学风格

李国进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颜真卿被称为“颜鲁公”,中国唐代中期最有名的书法家之一,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散文、诗歌以及文学理论论著。他的散文质朴自然,充满了真情实感,诗歌通达清雅,曲径通幽自成桃源遗风;论著内容翔实,语言准确,颇有先秦纵横家的胸怀。他自幼深受悠久的家学熏陶,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他在颜氏家训体系的培养下逐渐形成了忠正务实的优秀品格。二者相辅相成,使他真正做到了文学修养与个人情操的完美统一,展现了颜真卿通达务实与文质并重的文学风格。

颜真卿;文学风格;文质并重;通达务实

一、文质并重的文学风格

颜真卿一生著作颇多,有《礼乐集》十卷、《历古创置仪》五卷、《颜氏家谱》一卷、主编过《韵海镜源》三百六十卷,诗文集则有《庐陵集》十卷、《临川集》十卷、《吴兴集》十卷。他的诗文留在世上的较少,尤其是诗作存世更少,大部分是在湖州时期的诗文。现在流传最早的是颜鲁公集,经南宋时期的留元刚搜集整理,现有五十卷。另外颜真卿还有奏疏、上表、碑帖、墓志铭等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也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的主要方面。颜真卿的文学作品雅正质实,典博庄重,既不离儒家的正统思想,又不失通达求变。

颜真卿曾于765年给自己的好友孙逖的文集作序,序文(部分)如下:

古之为文者,所以导达心志,发挥性灵,本乎咏歌,终乎雅颂。帝庸作而君臣动色,王泽竭而风化不行。政之兴衰,实系於此。然而文胜质,则绣其而血流漂杵;质胜文,则野於礼乐,而木讷不华……词人之赋丽以淫,此其效也。汉魏已还,雅道微缺;梁陈斯降,宫体韦兴。既驰骋於末流,遂受嗤於後学。是以沈隐侯之论谢康乐也,乃云灵均已来,此未及睹;卢黄门之序陈拾遗也,而云道丧五百岁,而得陈君。若激昂颓波,虽无害於过正;榷其中论,不亦伤於厚诬。何则?雅郑在人,理乱由俗。《桑间》、《濮上》,胡为乎绵古之时?正始、皇风,奚独乎凡今之代……

从以上的文字论述中,我们可以归纳出颜真卿主要的文学观念,尤其要注重三个方面:首先是文和质的关系,其实就是文辞和内容的关系,颜真卿秉承儒家的中庸思想,奉行适中不可偏颇的原则。这与孔圣人的文学主张暗暗相合,在我看来,颜真卿之所以奉行中庸适中的文学主张与其悠久的家世渊源和渊博的家学传统是密不可无分的。据颜氏家谱记载,其家族祖先最早可追溯到春秋鲁国的颜回,颜回,即子渊,是孔子最出名的弟子,他以安贫乐道的精神为世人所敬仰,《论语·雍也》曾记载“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自颜回至颜真卿其家族的名人学士屡出不鲜,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的家世家学带来的深远影响显而易见。但是,带给颜真卿文学观点最大的影响的应是其五世祖颜之推。颜之推,字介,隋文帝时为太子学士,著述颇多,其《颜氏家训》闻名天下。颜之推曾经说过:“文章当以理智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今世相承,趋末弃本,率多浮艳。辞与理竞,辞胜而理伏;事与才争,事繁而才损。”显然颜真卿继承了其五世祖的文化遗产,奉行并践行了文质统一的文学观点,他对历代文学的基本评价是“汉魏以还,雅道微缺:梁陈斯降,宫体聿兴”。在颜真卿看来,前人的文学太注重于“文”,应该同时兼顾与“质”,文质并加,不取极端。

他的这种文学风格我们可以从他的诗歌中体会出来,颜真卿还是比较喜欢陶渊明的,他曾经写过一首《咏陶渊明》,其中“狙击不肯就,舍生悲缙绅”与“兴逐孤云外,心随还鸟泯”我觉得最有味道。为何?我们知道自秦汉至唐代前期,文人作诗写文往往重视文辞而忽略内容,也就是重文轻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多发牢骚,毫无实质。从秦汉的骈文大赋,华丽铺张,华而不实,到魏晋十国的萎靡艳丽,轻浮虚构,这似乎成为了那一个时代的诟病。然而到了颜真卿却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颜真卿一直主张文质并重,现在我们再看那两句诗,既有对现实情景的描写也有自己内心情感的抒发,文质呼应,相得益彰。

二、通达务实的文学风格

那么如何看待其通达开放的文学风格呢?那就是文学变与不变,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我们看颜真卿的一篇文章《论百官论事疏》(节选)

御史中丞李进等传宰相语,称奉进止,缘诸司官奏事颇多,朕不惮省览,但所奏多挟私谗毁,自今论事者,诸司官皆须先白长官,长官白宰相,宰相定可否,然後奏闻者......则天下何述焉?《诗》云:“营营青蝇,止于棘。谗言罔极,交乱四国。”以其能变白为黑、变黑为白也。诗人深恶之,故曰:“取彼谗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

臣闻太宗勤於听览,庶政以理,故著《司门式》云:“其有无门籍人有急奏者……又阉官袁思艺日宣诏至中书,元宗动静,必告林甫。林甫得以先意奏请,元宗惊喜若神,以此权柄恩宠日甚,道路以目。上意不下宣,下情不上达……

这是一篇写给皇上的奏疏,字里行间充满了真挚的感情。可以看到颜真卿是一位偏重写实来表现内心的作家的,这与他的通达务实的文学风格也是相符合的。《论百官论事疏》一文由御史中丞进言受阻开头,来告诉皇上广开言路的重要性,作者引经据典,如“营营青蝇,止于棘。谗言罔极,交乱四国。”又结合当下的时局,以此来说明此做法的错误,显然作者没有采取华丽的文辞和艳丽的辞藻,在颜真卿看来唯有翔实的事理和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方可打动人的情思。上至天子下达百姓,人之常情无以复加。

下文诸如“上意不下宣,下情不上达,所以渐致潼关之祸。皆权臣误主,不遵太宗之法故也。凌夷至於今日,天下之弊,尽萃於圣躬。岂陛下招致之乎?盖其所从来者渐矣。自艰难之初,百姓尚未凋敝,太平之理,立可便致。”可以看出颜鲁公运用语言的恰当与熟练程度,既不失偏颇又准确表达中心含义,这不是简单的文辞叠加和华丽的文言句式所能表达出来的。由此看出颜鲁公语言功底的深厚,小至一小句大到整篇文章,亦张亦驰,亦文亦辞。

文章开头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没有多余啰嗦的句子,向皇上直接说出了其不纳谏的缺点,相比汉大赋以及骈文而言,更加务实了一点。汉赋为我们熟知,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其铺张华丽,过度渲染,往往过于追求文辞句式的技巧,反而忽视了内容的中心和实质。诸如“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山谷为之荡波。”过于重复迂回,背离了文章的初衷,正如孔子所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颜真卿的文章基本上都是按着文质并重的路线来的,整篇文章有内容有文辞,洋洋洒洒,说理透彻,谆谆告诫,与诸葛亮的《出师表》有异曲同工之妙,好的文章都以鲜明的事实,真挚的感情打动人、感染人。历史无数次证明,卖弄文辞技巧的,只能附庸一时之风雅,难流芳于后世。

三、二者的相互融合

颜真卿文学成就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的文质并重与通达务实的文学风格相互融合,二者相互统一,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下面我们就选取颜真卿在湖州时期所写的两篇短诗,稍作分析,以此来研究其通达的文学观念。

杼山多幽绝,胜事盈跬步。前者虽登攀,淹留恨晨暮。

及兹纡胜引,曾是美无度。欻构三癸亭,实为陆生故。

高贤能创物,疏凿皆有趣。不越方丈间,居然云霄遇。

巍峨倚修岫,旷望临古渡。左右苔石攒,低昂桂枝蠹。

山僧狎猿狖,巢鸟来枳椇。俯视何楷台,傍瞻戴颙路。

迟回未能下,夕照明村树。

此篇是《题杼山癸亭得暮字》,因其在杼山建亭,命名为三癸亭。

群子游杼山,山寒桂花白。绿荑含素萼,采折自逋客。

忽枉岩中诗,芳香润金石。全高南越蠹,岂谢东堂策。

会惬名山期,从君恣幽觌。

上篇是《谢陆处士杼山折青桂花见寄之什》,由题目可知也是在游览杼山时所写的。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篇,读完一遍很多人都不相信这是颜真卿所写的,在世人看来,颜鲁公的诗文必须和政治和国家的前途社稷关联,要么兴言利弊,要么神情激昂,怎么会有闲情逸致呢?正如一把倚天长剑变为了玉人吹箫。然后我们再读第二篇,你更会惊讶,与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不谋而合,仿佛进入了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是颜鲁公的悄然归隐,还是短暂的养精蓄锐?

有时候环境也会影响人,上文说过颜真卿在湖州呆了五年多,这是他一生中最安逸最平静的日子。风景秀丽并且安定平和的湖州自然引来大量文人齐聚,而颜真卿是进士出身想必他也很热衷于吟诗赋句的,因此他常常与文人们集聚游览,或登高望远,或依山醉饮,“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颇有兰亭集会的遗风,不过他们常常在三癸亭交流吧。文人聚在一块大多数就是吟诗赋句,以娱情怀,颜真卿也不例外,其实他还是向往陶渊明似的田园生活的,当然这只是他内心深处的避风港。

每个人都有休息追求自由的权利,颜鲁公以诗寄托情怀,也是人之常情所在。他自己也曾说过像诗经这类文学作品,既有雅正也有通俗,由此我们可见他是有着通达的文学观点的,与那些僵化迂腐的呆板文人相比较而言他的思想明显是进步的。比如诗文既有政治功能传递信息的功能,也有娱乐消遣的作用,无论对社会还是个人只要起进步方向的作用就好。正如“巍峨倚修岫,旷望临古渡”,当你摆脱了一天的繁琐的工作,终于可以在一个与世隔绝安静祥和的地方,或独自一人,或亲朋三俩,依山休憩,登高怀远,俯视河溪,群鸟归巢,远处炊烟渺渺,这是何等的惬意与满足!

对于严肃的政治话题与治国平天下而言,这显然背离了其准则,难道文学必须要如此呆板生涩吗?未必,身居要职的颜真卿就打破了这个潜规则,诗文就是用来表达的,于人于己,为国为民,只要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就好了,这种开放包容通达的文学态度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的。

综上,我们虽然选取了颜真卿少量的奏疏和诗文进行解读,但是其文学风格已可见一斑。他已经恰到好处的把文质并重与通达务实的思想融入到他的文学创作中里面了,文质并重的文学思想以及通达务实的文学风格已经和他本身一样,作为一个时代的标签在历史上熠熠生辉。

[1]严杰.颜真卿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李学勤.孟子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常华.唐诗密码[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

[5]颜真卿.颜鲁公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6]游国恩,萧涤非.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7]李学勤.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曹寅.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I206.2

A

1005-5312(2015)05-0001-02

猜你喜欢
文质通达颜真卿
描写生动 文质俱佳
“神子”如何通达藏地——论格绒追美的长篇小说《隐蔽的脸》
大家都是告身帖,為啥你就這么獨特——聊聊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论王充的公文批评思想
“赋迹赋心说”探源
通达青岛
劝学诗
文质相合 淡泊自守——張世刚书品小议
颜真卿勤学苦练书法
博物洽闻,通达古今——记奉节县博物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