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改革要动力 用特色创优势

2015-11-05 19:57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强
浙江经济 2015年4期
关键词:人才专业建设

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 李强

向改革要动力 用特色创优势

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 李强

高等教育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打造特色为核心,以服务地方发展为导向,以提高竞争力为目标,加快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的全方位适应,加快推动高等教育对创新驱动能力的催化,加快推动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对接,努力构建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和高校治理体系

新常态下的发展需要新动力,新动力将更多地依靠教育提供的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浙江高等教育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打造特色为核心,以服务地方发展为导向,以提高竞争力为目标,加快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的全方位适应,加快推动高等教育对创新驱动能力的催化,加快推动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对接,努力构建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和高校治理体系,为浙江经济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提供有力支撑。具体要深化六个方面的改革:

高校要精准定位、错位发展

要按照“分层分类、精准定位、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要求,抓紧制订高等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研究制订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现代职业教育提升计划、重点学科专业建设计划与已经公布的“重点高校建设计划”共同构成“1+4”的高等教育分类改革体系。总目标是,通过高校分类改革,打破“一元化”发展导向,进一步优化高校结构,到2020年10所左右高校在全国同层次、同类型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高职教育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水平,形成错位发展的高等教育基本格局。

浙江大学要力争成为世界一流,目标是培养国际一流的创业创新人才,努力办成“顶天立地”的大学,为浙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其他本科院校要力争成为同类高校里的全国一流,目标是培养全国一流的特色人才。要认真实施好重点高校建设计划,按照“育强、扶特”、动态调整、滚动建设的要求,找准制约自身发展的关键问题,集中力量和资源进一步突出重点领域攻关,促进内涵建设,使浙江高等教育这片大地上多几座山峰,同时辐射带动全省其他高校加快发展。要打破终身制,对列入重点建设的高校,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实行动态调整。要进一步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抓紧研究制订面向所有高校的“重点学科专业建设计划”,支持各高校建设若干重点学科、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加快构建与浙江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

高职院校要走在全国前列,目标是培养全国一流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是浙江高等教育的比较优势,要继续下功夫,打造成全国高等职业教育高地。要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紧扣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向应用技术类转型。要制订实施“现代职业教育提升计划”,组织实施“名校名师名专业工程”,重点扶持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名校、一批品牌实训基地、一批品牌特色专业,培养一批职业院校专业带头人。要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加大“双师型”教师在专任教师中的比重,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动手能力较强的技术技能人才。

学科专业建设要聚焦优势、重点突破

学科专业不在多,而在精。当前,学科专业更多的是要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要加强学科专业调整,以需求为导向,有所为、有所不为,进一步增强专业与产业、就业的契合度。具体而言:

一要深化学科专业设置改革。要按照需求导向、市场导向、产业导向,落实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给予适当的行政推动,建立动态的专业调整机制,逐步调整一批低水平建设、重复率过高的专业。大力建设支撑现代产业体系的学科群、专业群,加强重中之重一级学科、重中之重学科、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优势特色专业的建设。要在“十二五”学科建设基础上,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启动新一轮省重点学科建设工作,规划建设一批省重点学科。

二要大力推动学科群、专业群与产业群对接。学科群、专业群要与产业群对接,学科结构、专业结构要与产业结构匹配,特色专业、特色学科要与特色产业联盟,这是篇大文章。要发挥高校的科技、人才、学科、平台等优势,主动对接大产业,加快产业创新、技术创新、要素利用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再创“浙江制造”新优势。特别是要发挥浙江高校的信息专业优势,大力推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发展,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用“互联网+”“物联网+”方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三要加强跨学校、跨学科、跨专业攻关。跨界竞争、融合发展是未来的趋势。要发挥高校的专业优势,面向重大科技攻关、重要支撑性产业、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加强跨学校、跨学科、跨专业研究。依托省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协同创新中心,围绕浙江15个产业集聚区和大量高新园区,组建“信息经济联盟”等产学研联盟。要着力构建以重大需求为导向的国家、省、校三级协同创新体系,积极创建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培育30个左右的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推进与行业、企业、地方的深度合作。要做强公共技术和产业孵化平台,攻关对浙江长远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加快推动新行业、新技术、新业态的产生。

四要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要下决心加快高校科技成果处置权改革,进一步释放高校创新动力,激发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活力,真正做到“论文写在产品上、成果转化在市场上、价值体现在效益上”。要健全高校科技人才流动机制,支持高校教师离岗创办科技型企业,支持高校向地方、企业派出科技人员,鼓励高校科技人员带职务技术成果与工商资本合作创办企业。要探索高校科研平台开放机制,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要向社会开放。深入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综合改革,实施重大人文社科攻关计划。要组建一批高水平、有特长的新型高校智库。

▲要认真实施好重点高校建设计划,使浙江高等教育这片大地上多几座山峰,同时辐射带动全省其他高校加快发展。图为浙江大学紫荆港校区

高校治理要依法治校、按章办学

必须进一步深化高校治理体制改革,把制度建设作为强大动力和根本保障,强化制度的法权地位,推动大学治理方式转变。主要途径是建立大学章程,健全大学治理体系,形成以大学章程为基础、以现代治理能力建设为基本内容的制度生态。

一方面,要厘清政府与高校之间的权力边界。要充分尊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充分尊重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减少过多的行政干预,探索对高校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权力下放以后,不是一放了之、放任不管。要坚持“放管结合”,综合运用立法、规划、政策、事中事后监管等,加强对高校的政策执行、规范办学等方面的督导,把该管的事管住管好。从中外大学的发展历史和规律看,大学章程在现代大学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帮助高校尽快制订大学章程。要严格执行章程,不折不扣逐条落实,依法治校、按章办学。

另一方面,要厘清大学内部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边界。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科学决策机制,真正按照教育规律治学。学术事务要由学术委员会处理,保障其代表性、权威性和公正性,发挥其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依靠师生推进民主治校,发挥好教代会、学代会的民主监督作用,明确学术权力运行规则,促使学术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以学生和学术为本位,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教师安心教书、做研究。

人才培养要德才兼育、鼓励创新

学生是学校的“主产品”,学生培养质量是大学教育质量最根本的检验。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为学生点燃一把火。大学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社会对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是不是满意,这关系到大学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也是对大学最有力的评价。大学一定要把育人摆在首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学业管理,培养经得起社会检验的人才。

一要创新德育工作模式。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培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坚持教学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相结合,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的青年人才。

二要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学是创新人才最密集、创新活力最旺盛、创意最丰富的地方。大学应担起义不容辞的责任,支持和鼓励学生创业创新。要抓紧研究制定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加强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加强对学生创业创新项目的孵化。各高校要开设面向全校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课程,设立创业创新辅修专业,培养引领未来的创业领袖。

三要用互联网改造教学方式。互联网对很多行业会产生颠覆性影响,也可能改变教育生态。要主动拥抱互联网、大数据,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推动传统教学改革。要探索“慕课”“翻转课堂”,建设高校网络共享课程,推广网络在线培训,让学生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受益者。要推进校际课程互选、教师互聘、学分互认,鼓励学生跨校、跨专业选课,让教育资源更好地共建共享。

师资建设要“引”“育”结合、人尽其才

一定要静下心来,把师资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引进培养一批能够支撑学校长远发展的名家大师。要健全人才的发现、吸引、培养、使用机制,想方设法招引人才,培养拔尖人才,关心青年人才,造就领军人才。

一是“引才”要突出“需求”导向。要“按需引才”,不拘一格引人才,打破学历等条条框框,引进学科专业发展急需的领军人才。要紧扣浙江重大战略、支柱产业、关键领域需求,依托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科研项目等平台,积极物色高层次人才。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集聚与培养工程”,广泛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钱江学者”特聘教授。要加强与世界名校合作,有针对性地引进海外师资资源。

二是“育才”要突出“长远”导向。大力推进“高校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分层、分类、分阶段组织高校教师进行培训。要关心有活力、有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工程”,重点培养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大力实施“高校教师国际交流计划”,选派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到海外研修。大力实施“本科高校访问学者”计划、“高职高专院校访问工程师”计划,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建设。

三是“用才”要突出“开放”导向。人才用得好,才能引得来、留得住。一定要放开手脚,把教师这支人才队伍用好。要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思想,为教师发挥专长搭好台子,鼓励青年教师挑大梁。要创新高层次人才的使用机制,让引进的人才尽快出成果,产生经济社会效益。要创新师资管理方式,完善流动、转岗特别是退出机制,切实解决教职工能上不能下、出不去、流不动等有关问题。

四是“评才”要突出“实绩”导向。评价机制是根指挥棒,影响教育资源的配置。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办法,针对教学科研并重类型、教学为主类型、研究为主类型,建立差别化的考核办法。要完善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体现不同岗位工作的多样性、指标权重的科学性、工作业绩的等值性。教师评价制度、评价技术、评价程序的制订,要坚持实事求是,按教育规律办事,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高校投入要优化存量、扩大增量

要进一步深化高校投入体制机制改革,在用好财政资金的同时,支持民办高校发展,拓宽办学资金来源。

一要优化高等教育财力配置。既要加大力度,更要强化精准度,真正发挥效益。一方面,继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另一方面,要着力提高教育的投入产出绩效。财政拨款要与高校办学水平、质量、特色、优势挂钩,在健全定额拨款、保证学校正常运转的基础上,以实绩为导向配置财政资源。积极探索高校分类拨款制度,应用技术类高校的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应高于一般普通本科学校。

二要大力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要统筹民办和公办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近几年公办高等教育的规模原则上不再扩大,今后重点是加强对民办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支持。充分发挥浙江民间资本丰富的优势,鼓励民间资本、民营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鼓励大型企业集团、行业组织、职业院校等共同举办职业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办职业院校改革。对民办高校发展,要从直接的、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转变到以制度、服务等为主的管理上来。民办大学办得怎么样,以市场为导向,让市场来说话。

三要进一步拓宽办学资金来源。高校办学既要“吃财政饭”,但又不能完全依赖“财政饭”。要进一步拓宽办学资金来源,特别是争取包括校友捐赠在内的社会捐赠。对捐赠给省属高校用于改善教育教学条件的民间资金,省财政要根据浙江高校捐赠收入财政配比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给予配套补助。市属高校获得的社会捐赠,各市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财政配比制度,吸引社会各界向高校捐赠,进一步拓宽高校筹资渠道。

*本文系李强省长2014年12月30日在全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点,有删节。

猜你喜欢
人才专业建设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