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环杭州湾地区打造成长三角核心区

2015-11-05 19:57蓝蔚青
浙江经济 2015年4期
关键词:杭州湾核心区长三角

蓝蔚青

把环杭州湾地区打造成长三角核心区

蓝蔚青

打造长三角核心区,要增强一体化意识,把“行政区思维”转变为“核心区整体思维”,充分认识合作共赢带来的好处,提高融合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接连提出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打造长江经济带三大新战略,这是中央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其共同点是大力加强大通道建设,促进形成统一开放市场体系,带动大通道沿线经济和人民生活齐步腾飞。这些新战略正在成为经济新常态、开放新态势下经济发展的强大新动力。

三大新战略交汇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随着国际金融中心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推进,大小洋山港口吞吐量的迅速提升以及杭州湾北岸临港产业和浦东国际机场空港经济的发展,上海的经济重心正在南移,与浙东北地区的联系合作更趋密切。包括上海和舟山群岛在内的环杭州湾地区如能克服尚存的各种制度政策法规障碍,加快一体化融合,在新形势下完全有条件打造成长三角的核心区。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使传统的产业间分工逐步让位于产业内甚至产品内分工,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借助于资本、技术等流动要素,通过国际投资把同一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生产和营销等不同环节安排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把各国的生产和贸易以种种复杂的形式联系在一起,并使以最终产品为主的货物贸易逐步向中间产品贸易、最终产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参阅楚天骄:《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06期)。因此,以远洋巨轮、高铁和大型飞机为主要运输工具的便捷、大流量的运输系统,愈益成为全球经济的命脉。而处于这样的交通干道之上又具有强大的加工和服务能力的城市群,便成为各种要素的集聚之地。只要有能力抓住机遇,就有可能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吸引全球的顶级人才,成为全球经济的火车头。

上海港是全球第一大集装箱干线港;宁波-舟山港是全球最大综合港和首个8亿吨港、第五大集装箱干线港,深水岸线占全国五分之一以上,江海、海铁联运便捷。以它们为主构成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与东北亚及西太平洋一线主力港口釜山、长崎、高雄、香港、新加坡等构成一个500海里等距离的扇形海运网络。黄金水道长江的年货运量约占全国河流运输量的70%,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今后15年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可以成为世界上可开发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内河经济带。这就使杭州湾的出口处成为无可置疑的太平洋西岸最大的国际航运中心。再与贯通欧亚大陆的高铁、高速公路快速通道对接,进一步辐射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以至欧洲大陆,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物流中转枢纽。而处于杭州湾底部的杭州市则已建成和开工六条高铁,杭温高铁也已列入浙江省高速铁路规划,杭州将成为全国唯一的有七条高铁线路的高铁枢纽,依托高铁形成广阔的经济腹地;浙江省内四大都市圈也将形成一小时交通圈,产生显著的同城效应,使整个浙江变得更像一个网络化的大都市。杭州湾的两翼则全都是经济发达地区,拥有多个国家级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园区,具有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良好条件。杭州湾两岸之间已经架起了两座世界级的跨海大桥,进一步方便了交流合作。这个核心区不但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龙头,而且应该成为跨行政区紧密合作的典范。通过区域一体化实现优势互补、相互支撑,避免更高层次上的产业同构和恶性竞争,充分利用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共享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协力保护好生态环境和知识产权,大幅度提升长三角的国际竞争力。

便捷的交通运输和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无缝对接,使环杭州湾地区能够充分实现优势互补,形成更快捷、更有效的资源对接,节省大量成本,使各类人才的互通互动更加便利。特大城市、大城市的创新创意资源更容易辐射到中小城市,与它们的成本优势相结合,形成创新导向的产业链(参见杨绍波:《“高铁时代”与长三角协同创新发展》,《中浦长三角论坛·杭州2013论文集》)。上海不仅可以更好地发挥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的作用,通过集聚金融核心业务带动周边地区发展金融后台支撑服务,而且会成为更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运行中心的所在地。宁波和舟山通过实施海洋经济和舟山新区建设两个国家战略,正在发展新的产业群,形成新的优势。杭州是中国电子商务之都、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城市,拥有全球最大的C2C网络交易平台、全国最大的B2C网络交易平台和民营网络支付平台,拥有全国1/3以上的综合性电子商务网站和专业网站,正在创建网上自由贸易试验区,并适应信息技术带来的生活方式变革新趋势,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智慧产业化和产业智慧化为重要内容、以扩大智慧应用和信息消费为导向,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优先发展信息经济、智慧经济,力争建成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全国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中心、物联网产业中心、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智慧物流中心、数字内容产业中心,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环杭州湾地区新兴产业群的兴起,将为长三角核心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浙江省内四大都市圈也将形成一小时交通圈,产生显著的同城效应,使整个浙江变得更像一个网络化的大都市。图为北仑大榭二桥梁侧引桥

打造长三角核心区,首先要增强一体化意识,把“行政区思维”转变为“核心区整体思维”,不要斤斤计较为合作付出的代价,要充分认识合作共赢带来的好处,提高融合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并使之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人人做一体化的促进派。

打造长三角核心区,当务之急是在“十三五”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加强规划衔接,包括浙江省与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间的衔接、城乡建设规划之间的衔接、相邻城市之间的规划衔接、产业发展规划的衔接、土地规划的衔接、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规划的衔接、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的衔接、生态环保规划的衔接等等。在对口的规划起草部门及其工作班子之间,建立联系协作的工作机制。

打造长三角核心区,要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深水港优势,加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总体规划和港口群协同管理,首先加快宁波-舟山港的一体化,使宝贵的深水岸线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大中小港口合理分工,紧密合作,临港产业合理布局,形成产业链。

打造长三角核心区,要夯实大通道建设这个基础,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加强海铁联运的交通设施建设,适时启动舟沪公铁两用跨海大桥,积极争取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相配套的货运机场落地杭州湾北岸,加快建设连接萧山国际机场的地铁,统一规划并尽快建设环(跨)杭州湾城铁系统,使之与市内地铁无缝衔接,在整个核心区形成同城效应。

打造长三角核心区,必须走在改革开放前列。要争取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创新率先在长三角核心区推广,开放措施率先辐射到整个长三角核心区,实现区内制度政策全面接轨,使创新成果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并接受检验。

打造长三角核心区,要尽快解决核心区内高等教育资源和科研资源配置不平衡的问题,大力加强区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充分利用上海和杭州的智力资源优势和核心区的同城效应,以更加灵活的政策促进核心区内智力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为建设世界级的新兴产业群奠定人才基础。

打造长三角核心区,要充分利用舟山群岛无人岛众多的有利条件,解决环保技术先进但因社会心理原因遭遇邻避困境的重大项目的落地问题,吸引上海、杭州、宁波的重化工和能源项目转移。

作者系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

猜你喜欢
杭州湾核心区长三角
基于临界点的杭州湾水体富营养化多年变化研究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杭州湾跨海大桥信号中继站设置方案研究
走在杭州湾跨海大桥上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打造永久“大粮仓” 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打造永久"大粮仓"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打造永久"大粮仓"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