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被忘却的前事

2015-11-05 18:37杨树荫
浙江经济 2015年2期
关键词:炮竹放炮恩仇

杨树荫

总被忘却的前事

杨树荫

人倘若总是忘却前事,其实悲哀。

中国人早就有智慧。《战国策·赵策一》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这一千古名句,警示人们要从得失成败的前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这么直白的真理,可惜后来的中国人总是被有意无意地遗忘,前事之训,总是不足为训。

中国封建皇朝的精英,便是一批不会吸取教训的人,但凡改朝换代,无不都以战争和杀戮的方式,暴力夺取,以致尸骨遍野,生灵涂炭,万户萧疏鬼唱歌。前事未息,后事又来,这个死亡怪圈的每一个轮回,都导致生产力的大破坏、民众生命的大屠杀,如此教训,从不引以为训。

朝廷如此,家庭也如此。俗话说,富贵不过三代,这又是中国式的悲剧,子孙相传的家业,决不会越传越兴旺,总是脱不了衰败的气息。为富不仁,居官不正,虽门庭显赫,必有坍塌的一天,这样的教训也总是屡屡不息。

兴许中国人太会忘,民间便生出一些话来,如“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刻骨之仇”等等,提醒人们千忘万忘,恩仇不能忘。然而,中国人却往往能“一笑泯恩仇”,似乎有君子风度,其实前人旧事,尽可一忘了之。

中国人的忘性,大概也是遗传的基因,直到今天,电脑都可以记忆了,一些中国人的记性,照样好不起来,经历过的事,一概地忘。譬如,逢年过节爱放炮竹,这本来也只是找乐而已,但是,大都乐极生悲:炮竹的生产厂家、炮竹的存放仓库,每年都会有骇人的大爆炸,一条条的人命,一群群地死。至于放炮竹时的伤人、死人,房屋被炸、被烧,实在太多,如此痛苦的悲剧年年上演。

再譬如,汽车超载引发的车毁人亡的恶性事故,到处都是,连年发生。货车超载、客车超载、校车超载,活生生的人一车一车地走上不归路。前车之戒,后车又超载,又翻车,又是一车的人命转眼逝去。

类似这些人命关天的教训,人们往往痛苦一阵,便又安之若素,显出惊人的定力,照样从头再来过。对前事的健忘,对教训的冷漠,让许多人不会反思,不敢反省,依着前人的路,在“教训”中行走。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过来的人,半是辛酸半是欣喜,在社会剧烈的震荡中,总算艰难地走了过来,人生的经历大多被忘掉了。人自然有记忆的功能,也有忘却的功能,该忘却的忘却,活得便轻松。只是中国人往往重蹈覆辙,深刻的教训若轻松地忘却,有朝一日便又沉重地来临。

我们忘掉了那饥荒的岁月。那是一个人人贫困的时代,由计划经济主导的“大跃进”,终于酿成全社会的大饥荒。穷极了的人,饿极了的人,面黄肌瘦,皮包骨头。极其有限的食品、生活用品,被严格地按人凭票供给,计划经济已经“计划”到每一张嘴,每一个人都无法离开这个被计划的生存体系。

我们忘掉了计划经济的大劫难,至今还津津乐道当年没有贫富的差距,没有腐败的风气,不知道“贫穷才是最大的罪恶”,不知道计划经济已经扼杀了所有的生机和活力,一穷二白是国民经济的真实写照。

忘却,惊人的忘却,不可思议的忘却,如幽灵一般地在徘徊:江河湖泊,清理了,又糟蹋;再清理,再糟蹋,哺育生命的湖泊,被一遍又一遍地污染毒害。其实,中国人这般的忘性,追根究底是中国落后的传统文化中,对生命的不尊重、对生命权力的任意掠夺,由此而来的生命黑洞,至今还在阴阴地洞开着。只有对生命至高无上的尊重,我们才能从不断被教训的荒诞中,真正地接受教训。

猜你喜欢
炮竹放炮恩仇
李保刚
魏晋南北朝:饮酒,放炮,“守岁”
过敏泯“恩仇”
雨点儿
澳門炮竹行業
嘴上恩仇
迎亲
崢嶸歲月
新年来了
放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