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大连市为例

2015-11-13 09:08赵洪波马从坤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课外运动

赵洪波,马从坤

(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体育人文社会学

高校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大连市为例

赵洪波,马从坤

(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可以很好地反映大学生群体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和当地学校体育的教学状况。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大连市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动机、锻炼持续时间、锻炼频率、运动强度、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学生对于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较强,但学生的实际参与情况较差;2)男、女大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的体育项目的选择、运动动机、影响因素方面存在差别;3)学生对社会体育资源的利用不足;4)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缺乏科学的指导。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大连市

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呈现持续缓慢下滑的状态[1]。在这种趋势下,课外体育锻炼作为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因其组织灵活、内容丰富、空间广阔等优势,成为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必然选择[2]。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阶段,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对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起到积极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体育需求也随之变化,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必然要与其相适应,以满足学生对于体育的多元化需求。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大连市高校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检索与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相关的文献30余篇,并通过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5部。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内容制定调查问卷,于2015年3月至6月随机选取辽宁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医科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大连民族学院、大连交通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大连工业大学共10所大学共1 0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共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978份,回收率为98%,有效问卷919份,有效率为94%,其中男生436人,女生483人。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连市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观意愿调查2.1.1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态度 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是学生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是影响学生个体参加体育运动的主观因素[3]。从表1中可以看出,大连市高校有81%的男生和71.5%的女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表示很重要或重要,7.8%男生和11%的女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持不重要或很不重要的态度。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具有较高的兴趣,对课外体育锻炼持积极的态度,这对学生运动兴趣、锻炼习惯的培养和学校体育措施的开展起到推动作用。

表1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态度 (n=919)

2.1.2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动机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刺激学生参加锻炼的直接诱因和内部驱动力,直接体现学生的体育价值观[4]。表2显示,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进健康和娱乐,此外,技能练习、交友、塑身、体育达标和其他体育动机分别占32.3%、29%、38.6%、17.2、5.35%。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整体体育锻炼价值取向积极,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明确,与高校体育教学任务和目的相适应,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但对于以塑身和体育达标等作为锻炼目的的学生,教师应加强引导,强化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使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价值。

表2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动机 (n=919)

2.2 大连市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实际情况调查

2.2.1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运动特征

表3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频率 (n=919)

表4 大学生每次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时间 (n=919)

表5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强度 (n=919)

表3、表4、表5显示,运动持续时间、运动强度和锻炼频率是影响锻炼效果的重要因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标准为每周至少参加3次,每次持续30min,达到中等强度。调查结果显示,有42.25%的人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在30min以上,55.4%的人每次锻炼强度能够达到中等强度及以上,48.1%的学生每周锻炼次数在3次及以上。大多数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存在运动强度不足、运动时间短、运动强度小的现象,运动效果较差,且高校大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存在男、女生在运动频率、运动时间、运动强度上存在差异。

2.2.2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运动项目选择

表6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项目 (n=919)

表6显示,男生参加人数最多的课外体育锻炼项目有篮球71.5%,足球46.3%,跑步43.7%,乒乓球37.4%;女生参加人数最多的课外体育锻炼项目有羽毛球67.7%,跑步52.4%,乒乓球50.2%,健美操41.5%等。在所选运动项目特点上,男生所选项目多以高对抗性、大运动量的项目为主,女生以对抗冲突较小、运动量适中的项目为主[5];在所选项目类别上,以篮球、足球、健美操、乒乓球等常见项目为主,轮滑、网球、自行车、轮滑等新兴体育项目所占比例较小,但大学生对这些新兴体育项目表现出很高的兴趣。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体育锻炼所选项目与学生兴趣有较大差别,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时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并未按个人兴趣爱好选择体育项目,所以为满足学生不同的体育兴趣和需求,则必须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课外体育锻炼内容体系[6]。

2.2.3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运动场所选择

表7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场所选择 (n=919)

表7显示,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场所选择在校内的占83.4%、在社区场地参加体育锻炼的占20.1%,在校外体育馆参加体育锻炼的占13.5%,其他占5%。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主要集中在校内,在体育场馆资源的利用上学生与社会相脱离,对社区体育场地和校外场馆的利用不足。大学生最终要面向社会,学校应引导学生主动参加社会体育活动,合理的利用社会体育资源,发挥社会体育资源在课外体育锻炼开展中的积极作用[7]。

2.2.4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形式

表8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形式 (n=919)

表8显示,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形式中学生自由活动占65.45%,个人单独活动占34.65%,班级体育活动占14.15%,社团体育活动占7.25%,其他形式占8.5%。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以自由组织为主,学生体育锻炼形式单一,学校、社团、班集体在体育活动的组织方面的优势未得到发挥。尤其是学生社会体育活动的参加比例仅占6.25%,不利于学生进入社会后体育参与的社会适应。

2.2.5 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

表9 影响大学生课外体育因素 (n=919)

表9显示,影响男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主要因素依次为缺乏场地设施、无人组织体育活动、体育基础较差;影响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主要因素依次为无人组织体育活动、体育基础较差、缺少体育指导。两者都把无人组织体育活动、体育基础较差看做主要影响因素,可以看出大连市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开展比较松散,且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学生运动能力较差[8]。影响男生的因素为缺乏体育场地设施,女生为缺少体育指导,由于男生多参加体育项目中篮球、足球等,对场地的要求较高;女生多参加体育项目中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等项目对场地要求不高,但对运动者的运动技能要求较高。

2.2.6 高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方案的设计情况

表10显示,69.9%的学生无计划安排,21.6%的学生按自订的运动计划进行体育锻炼,只有8.5%的学生通过体育教师或教练制定运动计划。学生体育知识储备88.2%处于中、低水平,体育知识储备处于高水平的学生只占11.8%。体育知识储备在中、低水平且自己制定锻炼方案或无锻炼方案的学生占81%,学生很难合理的把握运动时间、运动强度等指标,其锻炼方案的科学性较差,锻炼的效果难以保障。

表10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计划 (n=919)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高校中,76.25%的大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持积极的态度,但是,高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频率和强度上整体表现不足,其影响因素主要为无人组织体育活动、缺少场地设施、体育基础较差,且男女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

2)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以学生的自发组织为主,多样的组织形式发展较慢。

3)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大学生以足球、篮球、排球、健美操等项目为主,新兴体育项目所占比例较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场所以校园场地为主,对消费性场所的利用较少。

4)高校大学生体育认知水平多处于中、低水平,且锻炼方案的制定缺少专业的指导,锻炼方案的科学性难以保障。

3.2 建议

3.2.1 明确课外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 课外体育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应改变以往把课外体育作为体育课的延伸和补充的观念,相对于课堂体育,其在时间和内容上更具灵活性,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的广泛参与。

3.2.2 普及体育知识,强化体育意识,培养正确的体育观 一定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储备是保障健身锻炼效果的必要条件,体育教师应加强学生对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提高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促进学生正确体育价值观的形成。

3.2.3 学校加大对课外体育开展的投入 健全体育设施配备,满足学生对体育器材和场地的基本需求,是课外体育能够高效开展的保障。因此,学校应当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改善学校体育环境,满足学生对器材、场地的种类和数量上需求。与此同时应加强对现有体育资源的管理,提高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的使用率,更好地发挥设施的作用。提高体育教师的课外指导力度,把课外体育加入常规教学任务中,改变课外体育无人组织、无人指导的状况,使课外体育的开展趋向正规化。

3.2.4 促进课外体育的社会化 大学处于学校和社会的衔接阶段,学生最终要面向社会,所以学校应合理的利用社会体育资源有效的弥补学校体育资源的不足,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社会体育活动的参与和体育场馆的适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社会适应性,为学生进入社会奠定基础。

3.2.5 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在课外体育锻炼开展中的作用 在课外体育的开展中,合理的利用本地体育资源、体育人文优势、地理环境,发展新兴体育运动和本地特色体育项目,丰富学生的体育锻炼内容,增加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中的选择。

3.2.6 合理看待男女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差异 男女大学生由于身体素质、运动倾向、性格、运动兴趣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两者在运动行为上的差异。学校和教师应合理的看待这些差异,在学校体育政策实施和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男女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得到均衡的运动机会。

[1] 谢红光,戴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健康行为促进--基于体质健康预警促进健康行为发展的体育课程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9.

[2] 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3] 金程.从我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调查分析看高校课外体育管理[J].中国学校体育,2004(6):45-46.

[4] 薛峰.大学生运动动机与锻炼行为的关系——自我决定理论的视角[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6):43-47.

[5] 刘洪俊.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调查研究——以天津市普通高校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98-101.

[6] 姜桂萍.对高校课外体育锻炼弹性管理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9):34-40.

[7] 李树旺.体育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09,30(6):71-76.

[8] 广东省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47-151.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Participation in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Taking Dalian City as an Example

ZHAO Hong-bo,MA Cong-ku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Liaoning China)

The status quo of college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s can well reflect the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consciousness and habit, and local schools’ sports teaching situation.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attitude, motivation, exercise duration, exercise frequency and exercise intensity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 at Dalian university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tudents’consciousness of participating in physical exercise is stronger, but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s poor; 2)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choice of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training of sports, sport motiv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3) Students did not make full use of the social sports resources; 4) Students lack the scientific guidance in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

college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 Dalian city

G806

A

1004 - 7662(2015 )12- 0001- 04

2015-11-25

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L15CTY003)。

赵洪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课外运动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不正经运动范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取经之路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