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绝响和放歌
——浅析史铁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2015-11-17 15:33李颖秀
小品文选刊 2015年24期
关键词:史铁生残疾命运

李颖秀

(西安文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5)



生命的绝响和放歌
——浅析史铁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李颖秀

(西安文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5)

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一位个性鲜明的作家,史铁生因为其特殊的经历和极具生命意识的文字感动了无数读者。他在和残酷命运抗争的过程中,用宏大的悲悯情怀展现了自己对于生存的独特思考。本文中,笔者就从作者个人命运、自我救赎的方式以及其生命精神的现实意义三个方面来浅要分析史铁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的深刻内涵。

史铁生;苦难;意义;生命意识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探索着生命的意义,他用笔实现了自我的超越,作为时代的歌者,指引着人们对生命价值的审视与思考。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他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 残酷的命运

青年时期的残疾对于史铁生来说无异于上天对他的一个巨大讽刺,命运无情的打击让他陷入到现实的谷底。当突如其来的厄运降临到史铁生的头上时,他感受到命运对于个体生命的巨大而无形的笼罩。他是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在经受那次打击之后就突然变成了一个肉体不完整的人。

评论家史杰在《史铁生作品中的残疾情节与苦难意识》中谈到:“史铁生对残疾有切身体会,他的很多作品写到了病患和残疾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从而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受难者的形象”。可以这样说,史铁生笔下的人物命运也正是作者自身的内心投射和现实反映。按照常理来说,这样的残疾人在生活中应该得到的更多的是一种来自周遭的宽容和理解,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

《山顶上的传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双腿瘫痪的青年,他找工作被官员拒绝,恋爱被对方的父母阻挠,这一切只是因为他是一位残疾青年。小说《庙的回忆》中写到作者和母亲去申请工作,得到的回答却是:“慢慢再等一等吧,全须儿全尾儿的我们还分配不过来呢!”

这样的描述在史铁生的笔下比比皆是,我们很容易想到年纪轻轻的史铁生在最灿烂的年纪变成残疾后的痛苦与压抑。然而尽管是这样,史铁生并没有因此陷入生活的痛苦泥淖中自怨自艾,反而是扼住命运的咽喉,奋起反击。

2 史铁生的自我救赎

2.1 决不屈服地反击命运。对于既定命运的选择态度可以说是一个人人生观的鲜明体现,也是决定一个人生命价值和生存质量的关键。可以说史铁生在这种艰难抉择中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和命运做坚决的搏斗。

他在《病隙碎笔》中平静而又不失幽默地视自己生病的经历为游历,他写到“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正如他所言,面对已经无法改变的命运如果还是一味地去抱怨的话,那么只会让自己本身的不幸更加放大。

而在另外一篇颇有想象力的作品《山顶上的传说》中,他写到:“残疾的小伙梦见自己置身于罗马竞技场,他梦见自己站在圆形的罗马竞技场中央,不过不是一条狗了,而是一头骄蛮的斗牛,四围的人群是彩绸,是刀光,它凭着一双角,一腔血,一条命,叫喊着,横冲直撞。”尽管残疾的小伙子只能靠做梦才能实现自己内心的英雄梦想,但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他已经超越了自己的怯懦,足以和命运平等对战了。

2.2 乐观豁达地享受过程。在史铁生中期最富盛名之作《命若琴弦》中,他以独到的视角讲述了相依为命的一老一少两个瞎子带一把三弦琴以说书为生的故事。当老瞎子以五十年的时间弹断一千根琴弦的代价取得琴槽里的“药引”求医取药试图获得光明时,“药引”竟是一张无字白纸!悲剧发生,老瞎子在心弦已断、目的成空后才明白“人的命就像这根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的师训遗言。

由此可见,史铁生并不是一个结果主义者,他认为生命应该是一个延续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的那个点,这就是他的“过程哲学”。

史铁生以看球赛为例对“过程哲学”进行了论证。一场球赛90分钟往往只进一两个球或以零比零结束,那么意义又是什么呢?就是“过程”。在这90分钟过程中,球员展现了自己,球迷欣赏了生命的矫健,否则无论进多少球,球赛都没有意义。这是一个浅显而深刻的绝妙论证。

2.3 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评论家谢友顺在作品中说到:“他是中国当代最关注内心的磨难,进而到达了一种深渊境遇的作家。他的作品,几乎每篇都带着他的生命体验,也关注着他的诘问和迷思。”作为一个有良知和胸襟的作家,史铁生的作品不仅仅局限于抒发自己个体的悲情,而更多的是关注范围更大的弱势群体。

作品《午餐半小时》诙谐地写到一群生活贫苦的工人在午餐时分互相交流自己各种各样的“白日梦”。史铁生在小说《山顶上的传说》中写到由于社会的冷漠和残忍最终迫使一个残疾年轻人走向了绝路。这样“变相”地呼吁呵护残疾人尊严的思想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所表现。

可以说,人道主义是史铁生思想体系里一项重要的精神资源,是史铁生观察、分析、判断各种问题的一项重要的价值标准。对人间的苦难有一种博大的爱的眼光,对人间苦难中的人以感同身受的情感类似对待,我们将这种普遍关注人性、关注人类生存状况的人道主义情怀称之为悲悯情怀。

3 史铁生生命意识的现实意义

一个优秀的作家往往既承载着民族文化的记忆,也彰显着所生存时代的精神特质。他抒发的绝不仅仅是自己个体的喜怒哀乐,一定是站在最根本的地方去虔诚感受民族命运的态度。

艺术家表现的不光是他自己的真实情感,还有他认识到的人类情感。而史铁生就是这样的一位作家,他立足于自我生存的苦难境地,通过和命运痛苦抗争进而获得了一些最真实的生命体验,而他又大气磅礴地将这些体验无私地表现出来,使更多的人尤其是被命运无情抛弃的人在面对苦难时能够坚强前行,同时也让那些健全的人不仅更加珍惜自己的拥有的一切,也更加珍惜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这便是史铁生的生命意识所具有的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史杰.史铁生作品中的残疾情节与苦难意识[J].文学与艺术,2010(5).

[2] 史铁生.史铁生散文[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227).

[3] 史铁生.病隙碎笔[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6).

[4] 史铁生.命若琴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66).

[5] 谢友顺.史铁生:一个尊灵魂的人[J].当代作家评论,2011,(2).

李颖秀(1993.6-),女,海南儋州人,西安文理学院本科在读。

TU984.13

A

1672-5832(2015)12-0004-01

猜你喜欢
史铁生残疾命运
命运的更迭
曹雪芹与史铁生的生命哲学比较
命运秀
史铁生作品的“形而上”特征及其对当下文学创作的启示
不 同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史铁生:心魂之思
残疾预防 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