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音乐参与中的性别刻板印象研究简述

2015-11-18 09:37高弋力
音乐生活 2015年6期
关键词:女性化刻板乐器

文/高弋力

国外音乐参与中的性别刻板印象研究简述

文/高弋力

关于性别刻板印象的讨论一直是西方音乐学研究的热点。本文旨在介绍国外关于音乐参与中性别刻板印象的重要研究成果,具体选取三方面的内容,包括音乐活动中的“女性主导”现象、乐器选择中的性别刻板印象以及音乐性别刻板印象的成因。

音乐参与 性别刻板 男女主导 性别属性

关于性别刻板印象的讨论一直是西方音乐学研究的热点。由于受到社会生活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已经形成了对男女性别属性固定的印象。如,中国儒家思想就强调“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男女的性别属性不同,其社会角色、分工、成就动机也可能不同。这种根据个人性别而预期其行为表现和特征的思维,被称为“性别刻板印象”。这种现象在各种类型的音乐参与中也普遍存在,例如歌唱活动中男女比例失调、男女对音乐风格和乐器的选择偏好不同等。本文将对国外关于音乐参与中性别刻板印象的调查研究进行介绍,包括音乐活动中的“女性主导”现象、乐器选择中的性别刻板印象以及音乐性别刻板印象的成因这三个方面。

1.音乐活动/教育中的“女性主导”

音乐活动,尤其是学校音乐活动中的女性主导,无论在东方和西方都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早在1920年,斯文波恩(Swinburne)在文章中就写道:“人们普遍认为音乐的性别应该是女性。在中上阶层中,几乎所有的女性都要参加音乐活动或者学习音乐。而各类音乐院校中,女性的数量也远多于男性。在社会上,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的几乎全是女性。也许偶尔能看到某位男士唱歌,但几乎很少看到他演奏钢琴或者小提琴。”①根据原文翻译从斯文波恩的文章中可以看出,早在上世纪20年代,女性就已经在校园内和社会上的各种音乐活动中占有主导性的地位,她们对音乐的积极性远高于男性。

科扎(Koza)曾对1914年到1924年间,在音乐杂志《Music Supervisors’ Jounal》中发表的相关文章进行过研究和分析,发现男生参与学校的音乐活动比女生更被动,尤其在参加歌唱活动时。音乐活动中“男性缺失”的现象是当时学者们十分关注的问题。科扎提到,很多男生不愿意参加歌唱活动,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活动是女性化的,参与到其中会让他们失去阳刚气质。家长也认为音乐并不是适合男生学习的科目。这种现象在后来的几十年中并未改善,反而持续了下来。劳斯顿(Roulston)和米尔斯(Mills)在文章中提到学校音乐教育是女性的天堂。英国著名音乐教育学家鲁西・格林(Green)在其论文中也指出女性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具有显著的优势。

2012年,莎拉・亚历山大(Alexander)的研究也涉及到了音乐活动中男女数量不平等的现象。她发现,由于音乐活动被认为是“女性化”的,而男孩们怕被周围的人贴上“娘娘腔”的标签,因而不愿意参加。这种对音乐教育的性别刻板印象是导致男性缺失现象的重要原因。

除了学校音乐教育中男女学生参与数量的不平等之外,男女教师数量的不均衡现象也是一个问题。劳斯顿和米萨瓦(Misawa)的研究发现,在美国,不少男教师因认为音乐教师是女性的职业而辞职,导致美国学校音乐教育中缺少男教师。

上述的研究中都提到了在音乐活动或音乐教育活动中的女性主导优势。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特定社会规范、意识形态、文化习俗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舞台上,男性音乐家的数量和成果似乎都远多于女性音乐家,西方很多交响乐团似乎更是男性主导。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在文学作品中还是社会生活中,音乐仍然被贴上了“女性化”的标签。不少作家曾将音乐与“阴性”、“女性”联系,而音乐本身也是一个“阴性”词语。例如,德语中的“Musik”,法语中的“musique”, 俄语中的“музыка”,其词性都是阴性。此外,社会生活中的性别刻板印象也导致了对男女的成就期望不同,这也是从事音乐工作的男性较少的一个原因。

2.乐器选择中的性别刻板

性别和乐器的选择似乎也存在联系。研究者们发现,在学习一门乐器时,男女生通常有不同的选择,而人们也常常给一种乐器贴上“男性化”或“女性化”的标签。乐器的性别属性对于乐器选择的影响则属于这类研究中的典型。

1978年,阿贝勒斯(Abeles)和波特(Porter)第一次提出了关于乐器的性别类型的研究。他们调查了音乐专业和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对一些常见乐器的性别倾向的看法,并对研究涉及到的乐器进行了一个排序。结论如下:调查涉及了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单簧管、萨克斯、小号、长号和鼓这8种乐器。其中,鼓、长号和小号被认为是最具有“男性化”气质的乐器;长笛、小提琴、单簧管被认为贴上了最“女性化”的标签;而大提琴和萨克斯则排在中间,大学生对其“性别属性”划分态度比较中立。

1981年,在阿贝勒斯和波特的研究基础上,格里斯沃德(Griswold)和科洛贝克(Chroback)增加了对另外9种乐器的调查,以及大学生对术语“合唱指挥”和“器乐指挥”性别属性的看法。被试者要求对17种乐器的男性化和女性化倾向指数评级,得出以下结果(图1):竖琴被视为最女性化的乐器,而其它乐器的女性化倾向则按照以下顺序递减:长笛、短笛、钟琴、大提琴、合唱指挥、单簧管、钢琴、圆号、双簧管。另一方面,大号被评为最男性化的乐器,此外,以下乐器的男性化倾向也依次递减,如:低音提琴、小号、大鼓、萨克斯、器乐指挥、铜钹和吉他(图2)。格里斯沃德和科洛贝克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阿贝勒斯和波特的研究,说明性别刻板确实存在于学生的乐器选择中。

随后,在1992年时,德尔泽尔(Dezell)和利泊拉(Leppla)用了和阿贝勒斯等人相似的研究方法,得到了相近的结果。但他们的研究也有新的发现,单簧管和小提琴的位置发生了转换,单簧管成了第二女性化的乐器,而小提琴排在了第三。

在接下来的20年中,类似的研究并未中断过。然而,这类研究比较集中在西方,对中国乐器及其他音乐现象的性别倾向研究却较少。2001年,香港浸会大学何慧中(Wai-chung Ho)教授第一次对中国乐器的性别属性倾向做了调查。调查发现,在中国乐器的选择上也存在性别刻板印象。何教授还发现,除了乐器选择,在其他音乐活动中,如歌曲选择、歌唱活动中也会出现性别刻板印象。

何教授的调查涉及了四类乐器,包括:中国传统管乐,如笛子、洞箫、笙、管子、唢呐;拉弦乐器,如二胡、高胡、中胡、大胡、低胡、革胡、板胡、京胡;弹拨乐器,如古琴、筝、琵琶、秦琴、三弦、扬琴①扬琴亦被认为是击弦乐器,原文中将扬琴归类在此。;中国打击乐器。下图列举了何慧中教授的一些调查结果:

如(图3、4)所示,在中国管乐和拉弦乐器的选择中,性别刻板印象也特别明显:在拉弦乐器、管乐以及打击乐器的选择上,男生比率远大于女生;而在弹拨乐器的选择方面,女生的数量远多于男生。

实际上,从1978年的第一次调查器乐的性别化研究至今,各路学者的研究维度和结果虽略有不同,但都无一例外地证明和强调了性别刻板印象在乐器选择和器乐学习中的普遍性。而这种研究对于教育生态学的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这种现象的存在已不需要过多赘述,更重要的是探索其成因和可能带来的影响。人们应该选择学习何种乐器才与自己的性别、身份相符?又或者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男女性别不同而喜欢的音乐类型、乐器都有所差别?这些涉及到个人的音乐认同和社会的文化认同的探讨似乎显得更为重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有复杂性。它反映了一定的时代特征、社会文化特征、个人的教育背景、生活环境、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信息,同时也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各学科之间的多维度探讨。

3.性别刻板印象的成因

大量研究证明,音乐参与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是难以解决的,其成因也是相当复杂的,并没有确定而统一的答案能够回答和解释。在众多的研究中,有三方面的理论值得关注。

第一,社会影响论。不少研究中提到,性别刻板印象的第一原因是来自社会。康威(Conway)认为,社会对男女性别属性的固定印象是重要原因,例如人们总是认为女生学习低音提琴会比男生更难;又或者很少有人认为女生应该学习长号。这样的固定思维是普遍存在的,往往来自于上一辈人观念的相传。

第二,媒体影响论。另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媒体也是加深性别刻板印象的重要“贡献者”。奥尼尔(O’Neill)和波顿(Boulton)举例说,人们更多地在电视中看到男性摇滚歌手和流行歌手玩鼓、吉他或其他铜管乐,而不是看到他们吹长笛或拉小提琴。他们还提到了一种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会受到来自父母、老师、同伴以及媒体的影响,从而形成一个固定的性别行为模式和独特的音乐认同,去做他们认为符合自己性别属性的行为。当一个小男孩看到一位男士在演奏某一种乐器时,他可能会从此建立一种思维,认为这种乐器就适合男生演奏。

第三,年龄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年龄是性别刻板印象的一个因素。班索(Basow)和鲁宾(Rubin)、 斯图达特(Stoddart)和图瑞尔(Turiel)发现,在儿童大约8-11岁时,是一个性别概念的模糊期,这时候他们音乐选择的性别化倾向可能不会像成年人那样明显。而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音乐偏好、选择可能有所不同。

4.结语

对音乐参与中的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和关注,对音乐认同的研究和音乐教育的研究都是十分有价值的。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一方面,我们在各种音乐活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我们可能是音乐活动的消费者、乐迷、听众、作曲家、演奏家或者评论家;另一方面,我们的音乐偏好、品位和音乐选择或多或少都体现了我们的价值观、生活态度以及社会地位。因此,音乐选择是一个人音乐认同的体现。这种联系多多少少影响了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但由于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学生选择所喜欢的乐器、音乐类型、音乐活动的机会可能就会受到影响。而就社会层面来看,这也有可能影响就业。所以,音乐参与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是否需要解决、如何解决值得思考和商榷。

[1]Abeles, H. F., and Porter, S. Y. 1978 .The Sex-Stereotyping of musical instruments. In Researcihn Music Education, 26, pp.65-75.

[2]Alexander. S. B. (2012).[pdf]. Available at:

〈http://www.sarahbalexander.com/wp-content/ uploads/2012/03/Gender-and-Sexuality-in-the-Music-Education-Classroom.pdf〉. [Accessed 15 March 2013].

[3]Basow, S. A., & Rubin, L. R. 1999. Gender influences on ado- lescent development. In N. G. Johnson, M. C. Roberts, & J. P. Worell (Eds.),Beyond appearance: A new look at adoles- cent girls(pp. 25-52).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4]Conway, C. 2000. Gender and musical instrument choice: A phenomenological investigation. Bulletin of the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146, pp.1-15.

[5]Delzell, J. K., and Leppla, D. A. 1992. “Gender Association of Musical Instruments and Preferences of Fourth-Grade Students for Selected Instruments”. I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40(2), pp. 93-103

[6]Green. L. 2002. “Exposing the Gendered Discourse of Music Education”. In “Feminism and Psychology”. [pdf]. Available at: 〈http://eprints.ioe. ac.uk/1093/1/Green2002Exposing137.pdf〉. [Accessed 15 March 2013].

[7]Griswold, P. A., and Chroback, D. A. 1981.“Sex-Role Associations of Music Instruments and Occupations by Gender and Major”.I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29(1), pp. 57-62.

[8]Ho, W. 2001. “Musical Learning: Differences between Boys and Girls in Hong Kong Chinese Coeducational Secondary Schools”. In British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 18(1), pp.41-54.

[9]Koza, J. E. 1993. “The ‘Missing Males’ and Other Gender Issues in Music Education: Evidence from the ‘Music Supervisors’ Journal, 1914-1924”. I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41(3), pp. 212-232.

[10]Roulston, K. and Mills, M. 2000.“Male Teachers in Feminised Teaching Areas Marching to the Beat of the Mens Movement Drums”.In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26(2), pp. 221-237.

[11]Roulston, K. and Misawa, M. 2011.“Music Teachers’ Constructions of Gender in Elementary Education”.In Music Education Research.13(1), pp.3-28.

[12]O'Neill, S. A. and Boulton, M. J. 1995. “Is there a gender bias towards musical instruments?”.In Music Journal, 60, pp. 358-359.

[13]Stoddart, T., &Turiel, E. 1985. Children’sconcepts of cross- gender activities. Child Development, 56, 1241-1252.

[14]Swinburne, J. 1920. “Women and Music”. In Proceedings of the Musical Association.46(1), pp.21-42.

(责任编辑 霍 闽)

高弋力(1990 ——)女,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艺术系助教。

猜你喜欢
女性化刻板乐器
学乐器
十宣放血疗法在自闭症刻板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
民众服务区“蝶变”新生:颠覆传统服务区刻板印象
探究男装女性化时装的色彩运用
中性自由
乐器
从艺术造型角度探讨观音形象女性化现象
《霸王别姬》和《黑天鹅》的比较研究
一部唐宋词史研究方面的力作
学困生元刻板印象结构探索与问卷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