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讲故事”
——表演专业学生如何编排好观察生活小品

2015-11-20 14:43翁蕾
剧影月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小品讲故事生活

■翁蕾

学会“讲故事”
——表演专业学生如何编排好观察生活小品

■翁蕾

在从事表演专业教学的这几年里,尤其在关注基础教学的观察生活小品阶段,因为所有作业都是学生自己经过观察而编排出来的,非常鲜活接地气。我们时常被同学们的表演所打动,随他们一起欢笑,亦随他们一起感动。有的故事本身也许不一定是一个好故事,但是导演和演员一定会想办法来讲好这个故事。这里所说的“讲故事”,其实就是演员在表演之前对角色的构想、对剧本生活的认识、对剧本生活的丰富想象以及对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理解等等。这个过程相当于一个音乐家去品味每一个音符,而整个乐章已经了然于心,一个作家已经积累好素材,下笔如有神,一个画家的胸有成竹,一个雕塑家已经从一堆材料当中看到栩栩如生的雕塑!那么,到底如何能讲好一个故事,如何能完成好一个小品呢?

第一,“讲故事”要先讲“人”。

表演艺术是一门研究“人”、研究生活的科学,演员的天职是塑造鲜活的、生动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一个合格的演员是能够创造出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真实鲜明的人物形象。生活是表演艺术取之不尽的源泉,只有对社会各阶层的人进行细致的观察、了解和深刻的分析、研究,才能真正体验到角色的内在情感,才能恰当、合理地表现角色。因此,观察生活是演员至关重要的基本功,是演员塑造人物形象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对于观察生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这样说的:“一个真正的演员,要达到对他所提出的一切要求,他就必须过着充实的、有趣的、多样的、是他激动的和使他不断提高的生活。他不仅要知道大城市里发生的事情,而且要知道在乡村里、在工厂里、在世界文化中心所发生的事情。演员必须观察和研究国内外一切人的生活和心理。”①著名剧作家契诃夫也曾说过:“生活!别人的生活——乃是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这种生活教会他造型,教会他掌握注意力、力量、灵巧、轻快和勇气。”②

首先,观察什么样的人。

在生活中,人们对周边的人或事物的观察是无意识的,而作为演员是有意识、有目的、有选择的进行观察与搜索、发现周围的人或事。在生活当中,以能够直接看到、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主,比如:各类小商小贩、老师、环卫工人、工厂工人、保安、小区物业、公交车出租车司机、黑车司机、包工头、打工者、警察、军人、营业员、厨师、服务员、快递员、淘宝商家、乘务员、拾荒者、医生、护士、护工、话务员、修理工、售楼员、各类中介、游客、导游、送报纸工、送奶员等等。在“众生相”中,学生一定会找到感兴趣的,通过对他们的外部特点和行为特征进行仔细观察,进而去模仿体现。

其次,怎样去观察。

1.“观”,是我们用感知器官去发现这个人的外部特征:生理特征(年龄、外型、肤色、表情、口音、语言特点等)与穿着打扮(什么样的衣服、饰品、手机、眼镜、包等),这些都体现了人物的爱好、品味、职业、身份等。

2.“察”,是我们用心深入的去思考、判断、理解、感受这个人的内部特征:从这个人的行为方式、交流方式、表达情绪和情感的方式等去推断这个人的目的、所思所想、性格、修养、素质等。

而尤为重要的是,与观察对象展开积极的交流,尽力地去接近观察对象。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和他们去聊天、去交朋友,可以观察到他们身上更多的特点,也可以挖掘到他们背后更多的故事。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急功近利的,要反复的观察,尽力捕捉人物细节与信息,对其心理活动要用心去揣摩。这个过程,教师要“逼”,学生要“磨”。记得有一次一名女同学在回作业时,扮演了一个捡拾饮料瓶的老大妈,不同于其他人的是,这位老大妈不紧不慢,不像其他捡拾瓶子

的人看到一个瓶子就着急忙慌地拿手中,而且她穿戴整齐,既戴了袖套,还戴了麻线手套,生怕弄脏了自己的衣服。回完课之后,我询问她所观察的这位大妈为何会这样,学生说自己亲眼所见,但为何这样也没有深究。我希望学生能继续观察,解开这个疑问,真正的理解观察对象。后来,学生相同地点再次遇到了这位大妈,经过观察和交流之后,得知这位大妈其实生活上没有那么拮据,自己孤身一人,一开始把散步当成锻炼,后来看到街上这么多空瓶子觉得实在可惜,就捡来换些零用,自己的孙女也在上大学,快毕业了,以后用钱的地方多,索性星星零零的将钱攒起来,将来给孙女用。学生再次回课,内容明显丰富了很多,人物也丰满厚实了,演员演得明明白白,观众看得清清楚楚。

再次,不断地向人物靠拢!

在教学中,我记得有两个学生交了一个“农民工”的作业,他们在回课时的穿着和农民工简直一模一样:两个人都穿着破旧的迷彩服,戴着安全帽,穿着旧球鞋,有一个同学的两只鞋的鞋带还不一样,两个人还特意化了妆,让自己更黑一些、脏一些。两个人喘着粗气共同扛着一根粗木头上场,然后放下来歇一歇,其中一个向另一个递了一支烟,而另一个从裤兜里掏出小半个石榴两个人分着吃,接着两个人商量中秋节是否回老家的事情,歇完之后,二人扛起木头下场。练习做完之后,这两个学生说他们就是穿成这样去某工地观察、体验生活的,在农民工休息的时候和他们聊天,看他们打牌,也的确看到了如上述表演的两个民工。两位同学展现了他们体验生活的原貌,由于这种真实的生动,确实很有味道。所以在观察到人物的基本面之后,不仅要提炼人物的生活,也要亲身去做,融入到人物的生活中去,想之所想,感之所感,不断地向人物靠拢。李默然说过:“要尊重生活,不要闭门造车。生活是各类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离开生活闭门造车,怎么会产生有生命的艺术作品?不尊重生活,也就放弃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③

第二,“讲故事”要合理地去安排“事”。

有的学生明明已经观察到了有意思的、生动的、真实的人物形象,可是当组织成小品时,常常因为“脱离生活逻辑”、“没有事件、没有矛盾冲突”、“缺乏动作性”、“题材一般、模式化”等理由被否掉,小品的成活率不高。的确,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数从家门到校门,从中学到大学,学生靠自己的生活积累去编纂一个好的、符合教学要求的小品练习,不知要经过多少周折、花费多少精力,“想小品”的问题很令人挠头!另外,演员的主要精力是放在研究人、理解人、感受人、全身心地去体验和体现人上面,不应该把学习的主要精力花费在“编剧情”上面,否则会影响教学质量。我觉得在“事”上,有以下几个办法仅供参考:

其一,从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熟悉的生活上着手。

学生在生活中曾经发生过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情,更容易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相对来讲就会容易找到“事”。举个例子,有次学生交的作业中,讲述了一名徒步旅行者即“驴友”与一名货车司机之间的故事,两位同学对于人物的把握很像是那么回事,尤其是演货车司机的那位同学,对司机的旅途生活显得很熟悉。经过询问知道,这位同学自己曾经在暑假采取徒步、搭车等方式游玩了大半个中国,所以他对这段生活很是了解。但由于两个人物关系没有组织起有效的行动,所以没有事件,没有冲突,两个人始终停留在“聊天”上。我希望从他们的生活找起,比如演“驴友”的这名同学平时喜欢唱歌,而此时很多唱歌选秀节目如《中国好声音》《中国梦想秀》等非常的火,我们就把这个驴友设定成为未经家人同意离家出走去参加某选秀节目的叛逆高中生;而演司机的这位同学曾经与父亲的关系并不亲近,但长大后对父亲才逐渐理解,我们就把这个司机的年龄感增加——“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他”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所以当他知道这个高中生离家出走时,心里是又气又急,动作性会更清楚,目的也明确了——送孩子回家,于是两个人展开了激烈的矛盾,有了亲身经历,他们的感受会更真实,也更投入。

其二,“事”宜小不宜大,“事”不能抢了“人”的风头。

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人是戏剧的主人公,在戏剧中,不是事件支配人,而是人支配事件。”④尤其是在观察生活小品的阶段,我认为“事”不宜大,毕竟观察生活小品的时长有限,越大的事情越难讲清楚,而且学生们的生活阅历必定有限,有些事学生没有经历过,比如生离死别、中大奖、得绝症、发生各种突发事故等等,学生没有充分的心理依据,就只能表现“假、大、空”。比如曾经看过一个小品,讲的是一个农民工为了讨债用刀把包工头给捅了,还抢了包工头的钱,随后警察四处在缉拿他,正在他落荒而逃时,他的妻子找到了他,并劝他自首,他坚决不同意,最后他的妻子无奈地告诉他其实自己已经怀孕了……在这个小品中,饰演农民工的同学遭遇了“持刀伤人”、“逃亡”、“与妻子的争执”、“得知有了孩子”几件事情,每件事情刚发生完,还未来得及做出思考与判断,另一件事情又发生了,而且每件事情都很大,学生很难把握人物对“事”的真实反应和感受,只能凭借想象去“猜”,丢掉了真实,很容易带来虚假造作、表演情绪的坏毛病。

第三,“讲故事”要明确讲的是什么。

观察生活小品阶段的教学是打基础的阶段,区别于一些晚会小品,不是简单去满足观众、博观众一笑,不是为了猎奇而猎奇、为了搞笑而搞笑。任何一个小品都要深深的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它是一个小小的艺术品,应该有人物、有事件、有一定的矛盾冲突,还应该表现出一定的思想性。古今中外,不管任何形式的艺术都在传递一定的内容,就如贝多芬的交响曲《命运》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与命运的抗争,人应该是命运的主人;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在表现一个刚从中世纪的宗教束缚和封建制度下解放出来的新女性的美;曹禺的《雷雨》揭露了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而电影《乱世佳人》表现了爱情与战争、退缩与奋进、坚持与放弃、融合与抗争等等。在构成一个观察生活小品时,学生要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符合生活逻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更重要的是建立在自己对所观察的生活的认识与评价的基础之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切忌为找主题而找主题、为了追求戏剧性和思想性,一味的人为的编造故事,忽视了个性的东西而走向一般化、刻板化、模式化。虽然观察生活是从“真”开始,但小品的结果却走向了“假”,这也就失去了观察生活小品作为训练演员的初衷。

学生曾经排过一个关于派出所“片警”的小品,讲述的是一名片警一个人在派出所里值班,这时接二连三的来了一些附近有纠纷或有矛盾冲突的居民,片警将一件件事情处理好,在结尾中,甚至自己还说自己的工作不容易,但一直在坚持如何如何。我问学生们:你们想说的到底是什么?他们几个人一致的回答是:通过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想表现这名片警的恪尽职守,但他们同样有疑问:通过这些事情能否表现得出来?我说这个问题的确存在,在普通的生活当中,一名片警处理这些“小事”不在话下,也是应该做的,从这些方面很难表现“片警”的尽职尽责!于是,在讨论的过程中,我建议将时间改为大年除夕夜——这个规定情境相对极致一些,这名“片警”原本不该在所里值班,因为同事家中有急事,他主动提出与同事换班。在小品的最后也不要让片警自己去说自己如何“高尚”,而是安排了一个居委会大妈上场,给他送来一盘热腾腾的饺子,感谢他这一年来对片区居民的照顾和守候!重新整合后,小品要表达的主旨更加清晰明确,所有演员心里的疙瘩——我的这段“事”能否表现这个片警的恪尽职守——也解决了,语言精练了很多,节奏也更紧凑了,他们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人物本身和舞台行动上,小品也更好看了。

如此看来,明确了小品的主旨和思想反而对小品的创作方向、对人物的解释、对事件的提炼等起着积极的影响,是锦上添花的。有些时候,一个小品里的线索很多或是想表达的内容很多,就要慎重考虑了,必定一个小品所承载的内容是有

限的,讲不好的话,观众看得云里雾里,要去猜它背后的意思,反而是画蛇添足、得不偿失,所以我认为一个小品在主题思想上只要能讲清楚一点就足够了。

以上是我关于在表演教学的基础阶段,如何去“讲故事”,观察生活小品如何构架和编排的一些思考。我觉得学生通过坚持不懈地观察和模仿,以及对情节合理的编排,而教师帮助学生提炼内容、深入理解并不断挖掘人物、挖掘生活,小品一定可以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下去。这种“讲故事”的能力的培养不仅对将来的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对于演员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认知生活和评价生活都是有促进的。

注释:

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2》(郑雪来译)第304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

②《俄罗斯名家论演技》(鲍·阿尔佩尔斯著)第220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

③《李默然论表演艺术》(李默然著)第209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

④《别林斯基选集》(满涛译)第三卷14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

猜你喜欢
小品讲故事生活
《临宋人小品》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讲故事
十二生肖诗书小品
世相小品
听妈妈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