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相关性分析

2015-11-20 03:46刘建峰华琦罗鸿宇朱玮玮李敬王钢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5年4期
关键词:血尿酸肌酐收缩压

刘建峰 华琦 罗鸿宇 朱玮玮 李敬 王钢

作者单位:102609北京市利康医院住院部(刘建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科(华琦、罗鸿宇、朱玮玮、李敬、王钢)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肾脏是最易受损的靶器官之一,多项研究表明在高血压患者中肾功能减退发病率达42%,故早期预防和发现肾功能损害已成为高血压防治的重点。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作为反映红细胞体积变异性的参数,已被证实与心血管病预后密切相关[1-6]。近年来还发现,RDW与高血压严重程度及靶器官损害相关,然而关于RDW与高血压早期肾功能损害之间的关系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观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RDW水平与代表肾功能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间的相关性,为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的预测提供新的观察指标。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4年7~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科高血压门诊就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364例,男性184例,女性180例,年龄41~80岁,平均(60.7±9.0)岁。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版)中高血压的诊断标准[7],即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排除标准:(1)有心肌梗死病史者;(2)有脑卒中病史者;(3)有糖尿病者;(4)有贫血、肾脏病、感染性疾病、肿瘤、血液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另连续入选同期本院体检中心100名年龄匹配的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40~78岁,平均(60.5±9.0)岁。

1.2 研究方法

所有入选者空腹12 h,于次日晨起采集静脉血,采用ADⅤIA2400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肌酐、尿素氮、血尿酸、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尿常规做蛋白定性检查;用XS-1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测定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及RDW等相关参数。

受试者在测量血压30 min内禁止吸烟和饮用咖啡,嘱受试者安静休息5~10 min后,由专人负责测量坐位双侧上肢血压取其平均值,并记录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高血压病程、收缩压和舒张压。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体重/身高2。

根据肾脏病饮食改良(MDRD)简化公式计算eGFR:eGFR(ml·min-1·1.73 m-2) =186 × 血肌酐-1.154×年龄(岁)-0.203×0.742(女性)(血肌酐单位为 mg/dl)[8]。 定义 eGFR < 90 ml·min-1·1.73 m-2为eGFR下降[9]。根据eGFR水平将高血压组患者分为两组:eGFR下降组102例和eGFR正常组262例。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高血压组和对照组的一般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ALT、AST、FPG、TC、LDL-C、血肌酐、尿素氮、RBC、H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患者的BMI、血尿酸、TG及 RDW水平均升高,HDL-C和eGFR水平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 P <0.05),见表1。

2.2 高血压组患者RDW与eGFR相关分析

在高血压组患者中,eGFR下降组与eGFR正常组比较,在性别构成、舒张压、ALT、AST、FPG、TC、TG、HDL-C、LDL-C、尿素氮、RBC、Hb 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eGFR下降组的年龄、高血压病程、BMI、收缩压、血尿酸、血肌酐、RDW及高血压病程、尿蛋白阳性率均升高,eGFR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见表2。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eGFR与RDW、收缩压、BMI、血尿酸、年龄、高血压病程及尿蛋白阳性之间均呈负性相关(r=-0.237,-0.278,-0.236,-0.222,-0.150,-0.286,-0.402,均为 P <0.05),见表3。

2.3 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

Logistic多元逐步分析显示,RDW与eGFR呈显著相关(OR=1.485,95%CI:1.081 ~ 2.040,P=0.015),见表 4。

表1 两组一般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表3 eGFR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n=364)

表4 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模型中与肾功能损伤相关因素的分析

3 讨论

肾功能损害是高血压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是在老年人群,随着血压程度的升高及病程的延长,肾功能损害的发生呈不断递增的趋势。高血压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并无明显临床表现,一旦出现临床症状或血肌酐、尿素氮的检测出现异常时,肾脏功能多已受到不可逆损伤,因此是否存在其他更好的实验方法能够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RDW是反映红细胞体积变异性的参数,其数值增高表示红细胞大小不等。近年诸多研究显示,RDW与高血压存在相关性[10-12]。Tanindi等[10]比较了高血压和高血压前期患者与未患高血压的健康人RDW水平,高血压组和高血压前期组患者的RDW升高,RDW水平与收缩压及舒张压呈强相关。一项社区调查研究中,15 852名社区居民根据RDW水平被分成5组,在RDW较高的亚组中收缩压水平以及高血压患者比例均显著升高[11]。Tonelli等[12]根据RDW水平将4 111例患者分成4个亚组进行分析,在RDW较高的亚组,其收缩压明显升高,舒张压升高则不显著。国外研究发现,RDW与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内皮功能独立相关[13],同时还发现RDW与eGFR呈显著负相关。国内杨文等[14]研究发现,随着患者肌酐水平升高,RDW呈递增趋势,在老年人中RDW与血肌酐水平相关。佘长强等[15]研究显示,糖尿病肾病患者较无肾脏损伤的糖尿病患者RDW水平显著升高,RDW与尿微量清蛋白/尿肌酐比值、病程均呈显著正相关,证实RDW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Lippi等[16]在慢性肾衰竭透析患者中发现,GFR水平随RDW增高而逐级降低,提示RDW与肾功能呈负相关。而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RDW水平是独立于糖尿病、贫血等因素之外的血管内皮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17]。王艳玲等[18]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RDW呈正相关,并且RDW是尿微量白蛋白的独立危险因素。上述诸多研究表明,RDW与高血压及肾功能之间存在相关性。

本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RDW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这与之前研究结论一致[19]。我们将高血压患者eGFR异常定义为eGFR<90 ml·min-1·1.73 m-2,将高血压患者根据eGFR是否下降分为两组,结果显示eGFR下降组患者的RDW水平明显高于eGFR正常组及非高血压患者;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组患者的RDW与eGFR呈明显负相关,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除年龄、BMI、血尿酸、高血压病程、收缩压及尿蛋白外,RDW亦是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本研究过程中亦发现,eGFR与年龄、BMI、高血压病程、血尿酸等因素有关,与以往研究[20-23]结果一致。

高血压肾功能损害时RDW增高的病理生理机制可能有:(1)高血压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缩血管物质释放明显增多,引起肾血管收缩、肾缺血,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减少,引起贫血和RDW增高;(2)高血压发病及其靶器官损害过程存在氧化应激及炎症机制[24],炎症介质的表达也有增加,可抑制红细胞成熟[25],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能够降低红细胞生存率,造成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增加,RDW升高;而炎症反应能够影响铁的代谢、降低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及使红细胞生成素受体下调[26],从而影响红细胞的寿命。RDW的改变可能与血压水平的调节、高血压发病及靶器官损害存在着共同机制。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上述机制的可能性。

本研究显示,RDW水平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GFR水平呈明显负相关,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RDW是老年高血压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由于样本量及观察群体限制,以及评价肾功能的指标采用的是MDRD公式估算的eGFR,这些因素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结果,希望有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在普通人群中开展,以期为RDW成为高血压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有益监测指标提供充足依据。

猜你喜欢
血尿酸肌酐收缩压
血尿酸高了怎么办?
SGLT2抑制剂对血尿酸影响的研究进展
简单三招轻松降压
肌酐升高就是慢性肾衰吗
健康年轻人收缩压高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血肌酐升高非小事,你的肾可能已“坏了一半”
强化降低收缩压不增加卒中风险
尿蛋白正常了肌酐为何还是高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改善高血压患者预后的血压最佳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