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部分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5-11-20 03:46贾蓓张志辰张允岭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5年4期
关键词:达标率人群血压

贾蓓 张志辰 张允岭

我国超过半数的心血管疾病发病与高血压有关,但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低于40%和10%[1]。原国家卫生部已于2009年6月启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本研究基于此项抽样调查项目,了解北京市丰台区部分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中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同时分析血压达标的影响因素及伴发疾病的流行现状,以提高此地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血压防控意识,更好地进行高血压风险管理。

1 对象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北京市丰台区蒲黄榆社区、王佐镇、花乡、方庄街道筛查出的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已明确高血压诊断的患者5 891例,剔除57例血压值缺失患者,最终得到有效患者资料5 834例。本次筛查为多中心的横断面观察性研究,抽取以上地区40岁以上常住人口为筛查对象,对筛查出的高危人群进一步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详细病史以及行为危险因素等)、体格检查(血压、身高、体重、腰围)、血生化检测(空腹血糖、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水平)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本研究对患者没有附加的诊断性或治疗性措施。

1.2 诊断、纳入、排除标准及相关定义

诊断标准:高血压诊断标准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140/90 mmHg,也诊断为高血压[2]。

纳入标准:既往高血压病史的脑卒中高危人群。脑卒中高危人群为既往有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病史者或者 40 岁以上、脑卒中初筛风险评估≥3分的高危人群。脑卒中风险初筛评估包括以下8项(每1项1分):(1)高血压病史(≥140/90 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2)心房颤动和心脏瓣膜病;(3)吸烟;(4)血脂异常;(5)糖尿病;(6)很少进行体育活动;(7)明显超重或肥胖[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6 kg/m2];(8)有脑卒中家族史[3]。

排除标准:初次诊断高血压者;有精神障碍,无法独立回答问题者;常年卧床,无行动能力者;其他由于身体、精神或环境状况原因无法完成筛查者。

血压不达标标准:高血压患者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血压测量方法:由经过相关培训的医师使用水银血压计进行血压测量。首先要求患者坐在安静的房间里,5 min后开始测量,相隔1~2 min重复测量,取2次读数平均值记录,若收缩压或舒张压两次读数相差>5 mmHg,再次测量,取3次读数平均值记录。

超重定义为BMI24.0~27.9 kg/m2,肥胖定义为 BMI≥28.0 kg/m2[3]。 BMI=体重/身高2。 吸烟定义为持续至少半年以上,平均每天吸纸烟1支(或采用其他吸烟方式消耗相当于1支纸烟的烟草量)及以上。饮酒定义为持续1年及以上,平均每天饮用白酒总量达到1个标准单位(或饮用其他类型酒精类饮料消耗相当于1个单位白酒的酒精量,白酒酒精度数不限。一个标准单位等于饮用酒的酒精量为25 g)。缺乏体育运动定义为每周体育锻炼<3次,每次锻炼时间<30 min。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构成比或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模型对血压控制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人群的基本情况

5 834例脑卒中高危人群高血压患者,年龄40~98岁,平均(60.8±9.4)岁,男性 2 211例,女性3 623例。其中血压达标3 076例,达标率52.72%。按血压是否达标将研究人群分为达标组和未达标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未达标组患者平均年龄相对较小,而BMI、腰围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人群的年龄、BMI构成、性别、职业、文化程度、饮酒和吸烟习惯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民族、体力活动、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见表1。

2.2 研究人群伴发疾病的患病情况

本研究人群的伴发疾病中血脂异常(62.22%)、糖尿病(31.35%)、脑卒中(15.79%)的患病率最高。其中血压达标组和未达标组间,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在本研究人群中,将计量变量转化为分类变量,分类变量的赋值见表3,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法研究本研究人群血压达标的影响因素。引入变量和剔除变量的标准分别为0.10和0.05。结果显示,性别、年龄、BMI、文化程度、职业、吸烟、饮酒入选最终模型,最后结果为女性、正常BMI为血压控制的保护性因素,高龄、脑力劳动为影响血压控制的不利因素,见表4。

3 讨论

本研究由经过相关培训的医师直接面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资料详细、准确。本研究对象有别于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主要分析社区具有脑卒中高危风险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以提高其血压防控意识,更好地进行脑卒中一、二级预防。

表1 研究人群的基线特征

表2 高血压患者伴发疾病的患病情况[例(%)]

表3 分类变量赋值

表4 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本研究中,共纳入5 834例明确诊断高血压的脑卒中高危患者,调查结果表明,研究人群血压控制达标率为52.7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3%)[2]。本研究中的脑卒中高危人群中的高血压患者一方面可能是诊疗方案更科学、合理,另一方面,此类患者具有脑卒中高危风险,所以其更注重日常健康状况监控,用药依从性更好,故血压达标率较好。此外也可能由于此研究人群的年龄、性别等构成不同,使之血压控制达标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血压控制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显示,高龄、脑力劳动为影响血压控制的不利因素,女性患者血压控制情况相对较好,可能女性更为关注自身健康,对医生的用药指导依从性更好。高龄为影响血压控制的不可逆危险因素[1],老年人除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血压波动大、昼夜节律异常等长伴发多种疾病,同时难治性高血压比率较高[4],使得老年人血压控制情况较差。本研究人群的吸烟率22.8%、饮酒率30.7%进入多因素回归模型后未显示对血压控制有何种影响,由于患者吸烟及饮酒量及持续时间并未纳入研究内容,保持较低频率、较短持续时间及较少量的吸烟或饮酒习惯对血压控制影响可能不显著。但生活方式的干预(戒烟限酒、体力活动等)是除外药物治疗的控制血压公认的重要方式,也是能够自我控制的致病因素[1,5-6],仍需对所有患者推广。然而此次研究未显示出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TIA与血压控制有关,这可能与本调查中样本量不足,同时本研究人群来自随机抽样,而非整群抽样结果有关。在本研究中仍缺乏膳食、心理、睡眠等生活方式的调查。对脑卒中高危人群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影响因素、规范高血压治疗、提高血压控制达标率还需更深入的前瞻性研究,本研究结果也具一定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达标率人群血压
沙颍河(阜阳段)生态流量监测的探索
降压快的药就是好药吗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山西省2017年地表水功能区水质现状评价分析
血压偶尔升高,需要吃降压药吗?
四川脱贫攻坚半年“成绩单”出炉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粤北地区前列腺癌患者腹腔镜术后营养素摄入情况调查研究
我走进人群
财富焦虑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