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少林五行柔术与武术徒手操的对比研究

2015-11-30 19:42李晓阳
武术研究 2015年10期
关键词:柔术功法传统武术

李晓阳

摘要:南少林五行柔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的传统功法练习,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动作特点是以积柔成刚为主,以运刚化柔为妙,刚柔相济,虚实并进,动作独具特色。文章分析了南少林五行柔术运动特点和武术徒手操的运动规律,对二者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提高传统武术功法在现代社会的功效。

关键词:南少林五行柔术

武术徒手操

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10—0025—03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长期以来在武术传授过程中,武术套路一直是传授的重点,习练者过多地参与了武术动作的学习,对武术运动的核心技术了解有限;武术套路的学习逐渐让大多数习练者失去了对武术的兴趣;传统武术丰富的内涵并没有在武术教授过程中得到体现,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武术在社会中的发展,武术强大的健身、积极功能没有得到体现。

1 武术教学败走麦城

我国武术课程的教材套路化。高校武术教育没有同各地的传统武术文化有效地结合起来,竞技武术在武术教材中占主流,传统拳术没有被很好地融入到高校武术的教学体系中,这就造成了高校武术教育本末倒置,武术教学效果不理想;武术课程简单化,简单的武术套路内容不能体现传统武术丰富的内涵,不能让学生在习武过程中感受到武术的传统魅力,更不能把中华武术的精华传递给下一代;学生兴趣低下化,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的重要因素,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而现在的高校武术教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课堂教学内容都很难让学生对武术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教师所教的套路动作外,没有更多的精力来感觉武术带来的精神享受,缺乏学习激情。结合当前武术教学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武术教学的一系列问题使得学生对武术课的兴趣逐渐减弱。我国民间传统的武术教学,大都是以师傅带徒弟,并且以口传身授这样的形式来进行教学的。师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进行套路教学,更多地是进行武术功法的传授,学生经过功法、功力练习后,在未来武术学习过程中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练习效果。然而,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功法练习的缺失也势必导致武术教学的效果不明显,长此以往,原本学生孩童时代通过武侠小说或电影激发出来的武术兴趣也会随之消耗殆尽,最终我们的武术教学不得不败走麦城。

2 南少林五行柔术雪中送炭通过对南少林五行柔术的技术动作进行研究,发现离少林五行柔术的技术特点与武术课准备活动有相同的技术特性,都是以运动单式的反复练习为主,而现在的武术课的准备活动(徒手操)沿袭了一般体育课程的准备活动,而且其活动效果上也未达到武术教学充分拉伸筋骨的要求。此时,如果将南少林五行柔术替换准备活动(徒手操),不仅在活动形式上与武术教学内容一致,而且还达到了武术教学充分拉伸筋骨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还加入了为武术的功法练习。

2.1 南少林五行柔术与徒手操在动作形式上的对比

准备活动徒手操,多以活动身体各部位为主,南少林五行柔术静功练习,多以静站徒手练习为主,要求手脚合一,动作呈螺旋连贯状态,以提高身体综合素质为主。表1是南少林柔术和徒手操动作形式的对比。

2.2 南少林五行柔术与徒手操在拉伸关节的部位和幅度上的对比

南少林五行柔术与徒手操在拉伸关节的部位和幅度上有很大差异(见表2)。南少林五行柔术对于提高身体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它采用的是单式反复演练的手段,旨以提高身体综合素质为主,它的练习手段遵循:放松肌肉、拉长肢体、动作舒缓、连绵不绝、关节开放、骨节通灵、气息鼓荡、周身若一的特点,对提高身体的协调性、灵敏性、柔韧性等都有很好的作用。南少林五行柔术螺旋式的弧形动作使全身各部肌肉群和肌肉纤维都能参加活动,经过反复地缠绕绞转,使肌肉能拉长到一般运动所不能达到的长度,一张一弛,使肌肉匀称丰满,柔韧而富有弹性,并增加收缩能力。南少林五行柔术的动作舒展,且要求有意识地使呼吸与动作适应,这就能更好地加速血液与淋巴的循环。南少林五行柔术独特的运动方式对人体经筋产生有效作用:拉伸筋骨,在南少林功法练习中,有很多抻筋拔骨的方法,其机制即在于对经筋系统的锻炼。长期锻炼可“易筋、易骨、洗髓”的功效,使筋脉舒展,柔韧有弹性,气血的运行顺畅,劲力发放透达,使人身体运动灵便,能有效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以意驭形,形意合一。南少林柔术桩功的锻炼,实质上是在筋骨舒展的基础上,以神统形,以形炼势,形成传统武术所特有的神韵。

2.3 南少林五行柔术的功法特点

南少林五行柔术功法的练习要义主要有:调息、摇动、站桩、运使、习五行式。南少林五行柔术基本拳法有五掌、五行、五功练习和四十二手行迟功法练习同时包括徒手套路和对练套路。五掌是托、推、云、撵、摩,五行是龙、虎、豹、蛇、鹤,五功是卧牛功、麻辫功、木球功、木板功、吊袋功。其基本动作包括提牛势、捉牛势、望月势等42种,还有五趟相手法对击套路。

2.4 南少林五行柔术有利于学生对武术的理解

南少林五行柔术是提高身体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采用的是单式反复演练的手段,旨以提高身体综合素质为主,它的练习手段遵循:放松肌肉、拉长肢体、动作舒缓、连绵不绝、关节开放、骨节通灵、气息鼓荡、周身若一的特点,对提高身体的协调性、灵敏性、柔韧性等都有很好的作用。南少林五行柔术是意识、动作、呼吸三者同时协调地运动,它要求“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是合乎生理规律的。由此从医学的观点上来看,它是一种很好的健身导引功法,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武术的认同和理解。

3 南少林五行柔术引入武术徒手操的方法

3.1 贯彻“拉长筋骨,提高素质,还武术本源”的教学思想

南少林五行柔术螺旋式的弧形动作使全身各部肌肉群和肌肉纤维都能参加活动,经过反复地缠绕绞转,使肌肉能拉长到一般运动所不能达到的长度,长年累月如此,拉长筋骨的同时,南少林五行柔术的“提牛式、捉牛式、望月式”等动作还充分活动了身体的各个关节,对身体关节及周边韧带都有很好地拉伸作用,使关节的活动范围加大。endprint

南少林五行柔术功法练习极其简易。其技术内容主要是单一技术动作和以少量简单技术动作组合两类,而且这类成串动作的数量大多在几个动作以内。这种成串练习,还具有既可单式练习也可成套练习的特点。南少林五行柔术这一结构特点,使得其易学易记,便于教学和推广。南少林五行柔术的特点符合徒手操的运动规律,但是,南少林练习更为精细,肢体活动的范围更大。结合体育课徒手操的基本特点,在徒手操中适当加入南少林五行柔术的练习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武术练习特点,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南少林五行柔术结合武术课准备活动,从简人手、由慢而快、循序渐进、由一动而牵动全身,能使学生更好地提高身体素质,进而使学习武术的效果更好。

3.2 遵循教学流程

4 结论

4.1 南少林五行柔术对于学生的健身功效显著

与传统武术教学模式相比,加入南少林五行柔术教学过程对学生的体质、体能和心理健康的促进与改善方面更有优势。身体素质改善主要表现在握力、坐位体前屈、握杆过肩成绩的提高,南少林五行柔术是意识、动作、呼吸三者同时协调配合的运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功力训练。南少林五行柔术对提高学生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具有良好的效果,对太极拳动作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帮助,身体素质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2 南少林五行柔术提高了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认识

学生在经过实验后对传统武术健身价值的认识上与实验前存在着很大差异,在进行了南少林教学实验后,学生不但从技术上对南少林五行柔术动作有了一定的认识,在通过亲身体验后,对南少林五行柔术在影响人体的呼吸系统、运动系统、以及促进心理发展等方面也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认识由一开始的模糊或不了解的状态,逐渐转化成有一定了解并有了一定的兴趣;对南少林五行柔术的运动风格、运动感觉、健身理念以及哲学思想等均产生了新的认识,对比实验前的问卷有了非常显著的变化。

4.3 南少林五行柔术提高了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通过对观察后得到的数据的分析,得出学生在进行完一个试验周期的南少林五行柔术的学习后,在对传统武术的有了较为浓厚的兴趣,课前课后主动练习,上课中间积极提问,在课堂外还自觉地组织了锻炼小组进行练习等等。说明本练习在提高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方面有很好的作用。

4.4 南少林五行柔术溯本清源,为传统武术的回归提供了新思路

传统武术的教学都是以功法、功力训练为先,这种训练方法能够使习练者提高身体的综合能力、增加对传统武术的认识,提高习练者的功力,能够让习练者好扎实的基础,通过了解南少林五行柔术,了解传统武术功法,让传统武术在各个领域开花结果,发扬光大。endprint

猜你喜欢
柔术功法传统武术
论忽雷太极拳十一层功法
王培生太极功法之“七星归位”劲意真诀
传统武术怎么了?
王培生太极功法之日月增辉行功真诀
服了!烧脑的巴西柔术
重庆的巴西柔术迷 格斗也可以玩得“很温柔”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巴西柔术研究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
日本柔术的现代传承与传播
——德国学校日本“柔术”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