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普通高校试办健身气功俱乐部的可行性研究

2015-11-30 19:56贾亮郭淑君
武术研究 2015年10期
关键词:健身气功可行性俱乐部

贾亮 郭淑君

摘要:文章通过对河南省内普通高校健身气功俱乐部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高校健身气功俱乐部在河南省普通高校中的基本现状,阐述健身气功对于普通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作用、价值,师生对于试办健身气功俱乐部的外在需要及内在需求,为河南省普通高校试办健身气功俱乐部的可行性提供依据。

关键词:高校 健身气功 俱乐部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10—0066—04

1 引言

健身气功是以增进身心健康为目的,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悠久文化的组成部分。长久以来,健身气功以其自身套路结构简单、单式动作易学易练、对场地器材等客观条件要求较低,且健身效果显著,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但由于种种原因,年轻人练习健身气功的较少,年轻人对健身气功的了解也相对较少,要将这种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发扬光大,吸引年轻力量,改善练习的人群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具有灵活的头脑、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优秀的创造力,理应在继承与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目前,河南省内普通高校中的健身气功的相关课程多以传统的基础体育课和专项体育课的模式存在,这种单一的组织活动模式,已无法满足广大师生对于健身气功的需求,所以在高校内建立健身气功俱乐部这种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灵活的组织模式,借以完善补充健身气功在高校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全民健身运动拓展新的道路。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河南省内部分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师及学生调查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对健身气功在高校内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为试办健身气功俱乐部提供相关依据。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法资料法

查阅健身气功的健身作用、文化价值及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运行机制等相关书籍与资料;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体育社会学等方面的论著,以获得研究的理论支持。

2.3.2 问卷调查法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分别针对河南省内部分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师及在校学生设计两种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问卷共发放310份。其中“体育教师”类型发放问卷45份,回收问卷45份,有效回收率100%;“参与者”类型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30份,有效回收率77%。

2.3.3 访谈法

根据课题研究需要,对河南省内部分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师及在校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师资情况及试办健身气功俱乐部的的建议。

2.3.4 数理统计法

运用数理统计技术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3.5 综合分析法

对所调查的相关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并做综合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健身气功的特点

第一,以整体观为基础。整体思维是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同样也是古代哲学指导下的健身气功的特征。整体理论认为,人和自然同处于一个动态系统之中,人们的健身气功实践必须顺应四时之变化,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吸天地之精华,延年益寿。故纳自然万物与人体的练功哲理是主观顺应客观、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并是提高锻炼效果的前提条件。在健身气功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深受儒家、道家、佛家、墨家、法家、理家、中医学及诸子百家思想的熏陶,将人与社会和谐的整体观、人自身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形神双修的整体观有效而又高度统一起来,指导着气功修炼的理论与实践。健身气功作为中华气功的一部分,说它以整体观为基础是无庸质疑的。

第二,以健身养生为本质。从健身气功产生的历史和健身气功锻炼对人体的良好影响,都可以说明健身气功是以健身养生为本质的。学者们做过气功起源方面的研究,一致认为气功起源于原始人类的自我保健。尚书中记载:由于气候多雨潮湿,人们气血郁滞,易患筋骨拘紧、关节疼痛等疾病,便用舞来宣导气血以治病。而后来这种舞发展成为了春秋战国时的导引。历史上,气功作为一种健身和医疗手段,在中、西医中都得到了广泛地运用。通过气功自我锻炼能够对人体的机能产生良好的反应,并可以预防、治疗百余种疾病。由于健身气功与体育都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人的自身运动为特点,以强身健体、增强体质为目的等共同属性,正因如此,在2003年2月,国家体育总局将健身气功确立为第97个体育运动项目,这就更进一步证明了健身气功的健身价值。但是健身气功却不同于其他的体育项目,它是以健身性为本质属性的。

第三,以调心为根本。调心,主要是正确地认识客观规律,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对自己实行合理的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调心练意是自觉地调整控制心理活动,通过意守或观想等,以达到排出杂念、入静养神、意宁神灵的目的。通过心与意的调节,可保护人的心神免受外界纷扰,能神清气爽,还可调节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通经活血。可见调心是气功的中心环节,是达到保健目的的关键。

3.2 健身气功的健身作用

第一,增强大脑功能。进行健身气功的锻炼可减轻或消除大脑皮层各种不良刺激,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促进大脑皮层和全身脏器得到调养,提高记忆能力和开发智力。

第二,促进血液循环。实践应用证明,锻炼健身气功后,会出现四肢温暖,全身微微出汗,酸痛症状明显减轻等机体反应。这都说明健身气功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的功效,对防治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病和其他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症都有良好的作用。长期坚持健身气功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心脏的功能,促进大循环、小循环和微循环的血液流动,而且还可以减少异形血管的生成数量。这说明健身气功对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endprint

第三,减少能量消耗。经常参加健身气功锻炼能减少能量消耗,增加能量储存,有利于养生保健、抗衰防老、延年益寿。

总体来讲,从中国传统健身理论的角度出发,尽管参加健身气功锻炼的人群不尽相同,但其锻炼的目的是相同的,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发挥潜能。这其中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最终都是为了达到养生保健和抗老防衰的目的。

3.3 健身气功的文化价值

3.3.1 健身气功自身的特点符合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健身气功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具有多元功能的社会文化现象。健身气功在素质教育的诸多方面对于当代大学生有着深刻且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文修养、科学素质、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的培养,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思想道德的培养,是各项素质的根本。而民族传统体育从健康身体、愉悦身心出发与德育、智育一道成为提高人的身心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所特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学生人文教育、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健康个性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功能价值。素质健康教育要求我们在体育课中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体育课的全过程。

3.3.2 健身气功自身的特点符合终身体育的内在要求

终身体育是将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紧密地衔接,保证体育教育的统一性、完整性与连续性,实现一体化、持续一生,并且必须适应个人或社会的持久要求。健身气功正是以追求个人与自然及社会实现最大限度地和谐为目标的健身养生活动,这是与终身体育的目标统一的。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繁多、内容广泛,且规则简单、便于实践操作、不受场地器械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易于推广和普及,符合社会中不同性格、不同体质人群的客观需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运动方式,任意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进行健身与锻炼,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当前学校体育改革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学会一些适合终身锻炼的技能,使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无论从事何种工作,乃至退休养老都能进行锻炼,从而实现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目标的统一。

3.3.3 健身气功的自身特点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外在要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相较于温饱,人们现在对于生活的质量则更为重视,拥有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健身气功注重环境的对功效的影响,更重视练习者保持平稳心态及和谐的人际和社会关系。健身气功的锻炼有推动构建和谐社会作用,所以大学生练习健身气功是可行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不断建设和谐文化,其根本任务是用“和谐”的思想方式,思考、解决矛盾。健身气功的内涵是通过个人自我身心内外的锻炼,达到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通过具有整体、和谐观的健身方式,倡导和谐理念,建立和发展以和谐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体现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需求的有机结合。在高校开展健身气功课程,将为锻炼的大学生提供正确引导和交流展示的平台,引导健身气功健康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3.3.4 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弘扬民族文化

健身气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习练健身气功既强身健体,与此同时又领悟和弘扬传统文化。深刻认识健身气功文化的现实价值,深入挖掘健身气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涉取健身气功文化合理的思想内核,使之与现代科学相适应,与当今文明相协调,同样是建设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后备力量,大学生学习健身气功会更好地弘扬国家传统文化。

3.4 试办健身气功俱乐部的可行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强化,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也已普遍展开,其中体育俱乐部的出现和发展引人注目。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高校招生规模日趋扩大,作为以基础体育课和专项体育课形式为主要授课方式的健身气功,则越来越无法满足普通高校师生的需求,此时,高校健身气功俱乐部的出现在合理优化配置高校体育资源,满足大学生多层次体育健身需求,增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有效地弥补了选修课的不足,并在此过程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3.4.1 河南省部分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师资情况

如表1、表2所示,河南省部分普通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师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中青年教师的人数较多,老教师的人数较少。普通高校的教师学历主要以硕士为主,本科和博士人数偏少,这比较符合国家对于普通高校教师学历的要求。教师职称方面,以副教授和讲师为主,助教与教授人数偏少。这些教师有的就是以导引养生为研究方向,有的通过进修,就可以胜任教学工作。依据以上数据显示,河南省部分普通高校的教师有能力胜任健身气功俱乐部的教学工作,而健身气功俱乐部的试办,也为这些优秀教师提供了另一个施展所学的平台,使他们的专业知识能够更大程度地为群众服务,为全民健身服务。

3.4.2 河南省部分普通高校学生对健身气功的认知情况及对试办健身气功俱乐部的态度

河南省部分普通高校学生对健身气功的兴趣较高,其中对健身气功很感兴趣的占13%,感兴趣的占65.7%,一般的占13.9%,而不感兴趣的只有7.4%(见表3)。这充分说明健身气功在河南省部分普通高校中具有广泛的兴趣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对部分不感兴趣的同学的访问中我们发现,他们大多数觉得自己性格不适合,都比较腼腆,若想深入地在学生中间开展健身气功项目,大力向这些人群宣传将是十分必要的。

如表4所示,河南省内部分普通高校学生接触过易筋经的占随即抽样调查总人数的27.4%、五禽戏占22.2%、六字诀占19.6%、八段锦占24.3%、十二段锦占2.6%、马王堆导引术占3.9%。endprint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于比较少见的健身气功种类,如十二段锦及马王堆导引术则相对陌生,健身气功俱乐部的成立,就是要在高校师生中大力推广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推广的6套健身气功。如表5所示,在随机抽取的230名高校学生中,有82.6%的学生支持试办健身气功俱乐部,这说明健身气功俱乐部在高校学生中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及发展趋势。

3.4.3 河南省部分普通高校关于开展健身气功活动的组织形式

从笔者的调查情况来看,目前河南省内部分普通高校的健身气功活动的开展主要还是以基础体育课和专项体育课的模式,而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束缚教学改革的步伐,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想使健身气功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它的作用,发展健身气功俱乐部势在必行,而它也是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的大趋势,代表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方向。从调查研究来看,健身气功俱乐部的成立,有效地弥补了传统体育教学形式上、方法上的不足,提高了教师的授课积极性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挖掘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好才智。

3.4.4 河南省部分普通高校试办健身气功俱乐部的运行机制

经过研究和实践检验,建议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运行机制采用“非营利性(no-profit)俱乐部制度”。“非营利性俱乐部制度”在欧洲得到较好的发展,这种制度适宜于公益性质的单位和学校。鉴于高校健身气功俱乐部的性质,笔者认为俱乐部的经费可以通过以下渠道筹集,一是依靠所属高校的政策拨款;二是依靠参加俱乐部会员的会费。关于健身气功俱乐部场地的问题,笔者认为,俱乐部所属高校可以在政策允许及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情况下,给予俱乐部在学校体育场馆、器材等方面一定的扶持和优惠,而学生参与健身气功俱乐部活动的基本费用则可以通过缴纳会费的方式加以解决,有时俱乐部代表所属高校参加某些比赛,学校也可以给予一定的补贴,这是目前高校体育俱乐部采用的最为广泛的运行机制。

4 结论

为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及校园体育文化在普通高校体中的健康发展,试办健身气功俱乐部势在必行,俱乐部的建立与发展,可以使其进一步的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服务,完善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面向全校及全社会,满足广大体育爱好者的需要,为全民健身服务。健身气功俱乐部在建立和运筹中,可为省以及国家队培养和输送更多的高水平运动员后备人才,提高该校知名度;在经营管理上,可以采用不同的经营管理方式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可吸引社会上的广大体育爱好者,以扩大影响,解决经费来源;健全各种规章制度,采用更为灵活、多样化的方式来管理俱乐部,使高校健身气功体育俱乐部逐步走向成熟。endprint

猜你喜欢
健身气功可行性俱乐部
浅析健身气功八段锦对久坐不动人群的保健机理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
自由选择医保可行性多大?
HDL-C,LDL-C,CK-MB和RBP使用朗道质控品作为室内质控品的可行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