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一盘棋,八大联动

2015-12-02 04:41陆钢
社会观察 2015年6期
关键词:倡议一带一带一路

文/陆钢

二战以来,当代大国在全球范围内追求国家利益的时候,总会采取某种带有鲜明特点的外交战略。英国在战后初期曾经实行“三环外交”,强调英联邦与美欧之间的特殊关系以维护传统的大国地位。美国在整个冷战期间一直推行“遏制外交”战略,欧亚大陆边缘地带形成阻止苏联势力扩张的防火墙,迫使苏联按照国际规矩行事。后冷战时代,俄罗斯提出“多极外交”,联合中印等新兴大国,以对冲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蚕食俄罗斯战略空间的巨大压力。中国则一直未能提出特点鲜明的大国外交战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只能理解为对当代国际秩序基本准则的一种道义上的贡献,并未在实际过程中形成攻守兼备的战略张力。“和平发展”以及“和平崛起”也在战略目标和行动路线方面缺乏具体内容,在具体实践中有一定的难度。

然而,“一带一路”倡议却让我们眼睛一亮,因为一种带有鲜明特点、内涵丰富的外交战略出现了,即“一带一路外交”。它将中国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把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结合起来,把中国的全球利益与周边利益结合起来,把国内的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合作结合起来,把古代神话与现实目标结合起来,变成了一盘错综复杂却可以控制的大棋局。简而言之,“一带一路外交”为中国划出了足够的安全缓冲区,再用中华文明的强大融合能力去消解“一带一路”地区的矛盾冲突和文明碰撞,进而形成与全球秩序共存的地区文明秩序新常态。

这盘大棋局的庞杂性不亚于布热津斯基笔下的“欧亚大棋局”,它的范围和触角伸得更远和更广,其中的区别在于中国在这盘棋局中是对弈者而不是看棋人。棋局的好坏直接与中国的未来命运联系在一起。目前预测这盘“大棋局”的结果为时过早,但用出手不凡的字眼来形容这盘棋的开局却毫不夸张。“一带一路”倡议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了八大联动,一举改变了中国外交战略环境的被动局面,逐渐将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引到自己的步调上来。“一带一路”倡议激发的八大联动包括:历史与现实的联动、东西联动、南北联动、海陆联动、内外联动、政经联动、基建与金融联动、核心与边缘联动。

历史与现实的联动

“一带一路”倡议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具有坚实的历史和现实基础。从远古看,它可追溯到古代丝绸之路时期,那时沿线国家的商人已经开始贸易往来,交换商品和信息,也促进了这些地区的文化传播,造就了这些地区的商业繁荣和文明景观。从近期看,“一带一路”倡议兼容了冷战终结后这些地区快速发展的各种区域合作组织。它是后冷战时代所出现的开放性地区主义的自然延伸。

进一步讲,“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一种简单否定历史成就、“重起炉灶”式的发展模式。相反它尊重或积极参与已经存在的各类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发展,这些机制包括上合组织、东盟、南亚合作组织、海湾合作组织、欧亚联盟和非洲联盟等,还包括中国与这些地区组织和国家所建立的对话机制,甚至还包括这些地区现有的次区域合作机制。中国把这些组织机制看作是帮助实现“一带一路”倡议愿景目标不可缺少的载体和平台,从而使历史成果与现实目标形成良性的互动格局。

东西联动

东西方向是制订中国大战略的重要概念。对内而言,是指东部沿海经济与西部大开发之间的关系,主要涉及国家在考虑投资战略时究竟是以东部地区还是以西部地区为重点,因为从投资回报的角度看,东部沿海地区在交通和通商方面比西部边疆地区有着更多的优势。尤其在冷战时期,西部地区通向国际社会的路径必须绕道东部出去,往西基本上是死胡同。

对外而言,是指中国战略重点究竟是东移面向太平洋还是西进深入欧亚内陆。中国战略学者们对这些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未见共识。“一带一路”倡议则没有孤立地看待东部或西部,而是将两者视为一个整体,通过东部能量向西部地区的输送,然后利用与欧亚国家的良好关系,逐步与欧洲地区的发达国家接轨,形成东西部之间的有力联动。

南北联动

中国战略决策层早就预见到,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必然会产生商品过剩、产能过剩和资金过剩的问题。国内市场由于结构性原因呈现消费需求有限,无法消化经济能量的剩余,因此国家开始对外推动实行自贸区战略,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周边地区国家签订自贸区协议,实现商品、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

中国主要在南北两大方位开展自贸区战略,一是通过上合组织与欧亚地区国家实现建立自贸区的愿望;二是通过10+1机制与东盟国家合作,达到建立自贸区的目的。从实际情况来看,东南方向的自贸区进展顺利,而西北方向的自贸区障碍重重。“一带一路”倡议则设法让南北两个方向的自贸区进程产生联动,相互影响。当一方步伐停顿下来的时候,可通过另一方的进展予以影响。俄罗斯非常看重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势头,希望能够借力发展,而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是亚太经济的重头戏,由此而产生的吸引力有可能会提高俄罗斯在建设上合组织自贸区问题上的积极性。

海陆联动

传统地理概念上,中国一直被认为陆地大国,所有的战略都是指向大陆控制权。改革开放后,随着对西方近代历史进程认知的加深,学术界包括部分军人学者开始呼吁重视海洋的开发和利用,主张中国海军应该突破近海岛链的封锁,从而踏进远洋的征程。然而,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中国海洋意识的上升固然不错,但若在实践中缺乏深思熟虑,非常容易与沿海一带的国家发生争执和摩擦。作为海洋大国的美国一定会与日韩东盟国家结成联盟,在中国脆弱的软腹部周边形成一种紧张的态势,进而妨碍中国和平发展的正常进程。

当然另一方面,在战略设计中忽视中国的海洋权益和海洋通道,只选择一个战略方向即通过西北深入欧亚内陆,从而过分倚重俄罗斯战略作用的办法也是不可取的。一般来说,海洋国家或大陆沿海边缘国家比较开放,容易接受自由贸易的主张,而大陆国家尤其是内陆国家对于自由贸易具有天然的排斥性。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与韩国和东盟自贸区推进速度很快,而上合组织自贸区主张却迟迟得不到落实的缘由。

中国是海陆大国,“一带一路”倡议兼顾到了中国作为海陆大国的地理特性,通过“一带一路”实现海陆联动,既避开了与美日迎头相撞的可能性,又撬开了与沿线国家实现自由贸易的大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自贸区进程去影响和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的思维。而俄罗斯新战略中,对参与亚太经济发展也是高度重视。这样经过亚太相关国家的共同努力,相信俄罗斯也会改变思维方式,接纳中国自贸区的主张,以实现欧亚地区的共同繁荣。

内外联动

除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加入WTO,没有一项国家对外政策像“一带一路”倡议那样深受国内各行各业的关注。各方资源在价值观和利益的驱动下被动员起来,积极投入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去,使国内和国外的两个大局之间产生了密切的联动关系。

从目前公布的资料看,很多省市直接参与到“一带一路”的行动愿景规划中去。没有纳入国家计划的那些省市也尽力发挥自己的特长,设法间接参与。例如,江苏省虽然没有列入“一带一路”的建设规划,但江苏省的连云港充分利用作为欧亚大陆桥起点的地缘优势,上下争取资源,全心全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打开了中国的西部大门。西北地区的开发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密切相关。通过欧亚大陆桥的连接,中国国内商品和产能不受阻碍地经过西部地区流向欧亚大陆的核心地带,最终融入发达的西欧地区。此外,“一带一路”规划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把中国沿海地区的发展成果带给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非洲,让世界更多的地区和国家共享中国的经济繁荣。

政经联动

“一带一路”本身是一个以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地区性合作倡议,然而由于其覆盖面甚广,沿线国家目前达到65个,今后还可能会增加,甚至不设限制。只要认可“一带一路”行动计划,任何国家都可以参加,而亚投行创始成员国也达到57个。这意味着如此之多国家的经济命运已经在“一带一路”建设平台联结在一起了。“一带一路”建设已经成为与各沿线国密切相关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超级大项目。更为重要的是,“一带一路”地区的文明结构、民族宗教和发展模式极具多样性,甚至在同一类型的文明形态内部,也会有不同的、甚至相互对立的宗教派别或政治主张。因此,若要顺利地在这一地区开展经济合作,实现愿景目标,仅仅依赖经济手段是不够的,必须配合政治工具。只有政治和经济之间有着密切的联动,“一带一路”的建设进程才会有序地进行。

基建金融联动

“一带一路”倡议非常务实,它不是在纸上画了一个饼,而是实实在在可以果腹的营养物品。获得这些营养物品的门槛不是很高,程序也比较简单,因此受到沿线国家的欢迎。这些营养物品就是由中国牵头所提供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高铁、高速公路、码头、大型建筑、城市改造和信息高速公路。这些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在通向现代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与金融支持相互联动,相得益彰。仅有基础设施建设而没有资金配套是无法完成的。“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每年估计需要8000亿美元,而亚行和世行每年的供应量只有200亿美元,而且附加条件很多。这个时候,由中国发起的亚投行应运而生。它专门为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专项资金。在中国的主导下,亚投行根据沿线国家的实际需要设计基建项目,提供配套资金,其门槛不高,程序简单。更关键的是,亚投行资金充裕,除了中国外,其他发达国家也纷纷加入亚投行。

可以预料,亚投行成员国的融资能力足以承担大部分基础建设项目。对于讲究实际的人们来说,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联动是“一带一路”最大的亮点。它构成了“一带一路”的核心架构。只有这个架构形成,其他产业才能顺利发展,整个地区的经济繁荣才有可能实现。

核心与边缘联动

巧合的是,“一带一路”的发展方向正好在欧亚大陆的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带上,而欧亚大陆是近代地缘政治研究的重要板块,无论是麦金德、斯拜克曼和布热津斯基都对这一地区地缘政治的博弈有过十分精彩的阐述。然而,在这些学者的论述中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他们的侧重点在于地缘政治而不是地缘经济。如何在战争或冷战中占据主动权并战胜其他对手是这些学者的思维特点。这是一种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二是把欧亚核心地区与边缘地区相割裂。这些学者往往孤立地分析核心地带或边缘地带的战略价值。这两大偏差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得到了纠正。“一带一路”倡议在关注欧亚大陆地缘政治价值的同时,将重点放在地区经济发展上,其最终目标是实现欧亚大陆沿线国家经济文化的共同繁荣。这是一种非零和博弈的合作共赢思维。

“一带一路”倡议把整个欧亚大陆视为一个整体,将核心地带和边缘地带联系起来,使之产生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它不仅避免了崛起国家拼抢资源、市场,最后导致战争的传统地缘政治陷阱,也由于促进了地区的平衡发展,拉动了整个地区的内需,从而创造了一个容量更大的欧亚大市场,足以容纳沿线国家发展壮大后而产生的巨大能量,从结构上解决了维护世界和平的一个难题。

猜你喜欢
倡议一带一带一路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Happy Afternoon Tea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