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战略思维的培养

2015-12-04 02:49汪顺成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战略思维德育思维

汪顺成

(中共黔西南州委党校,贵州 兴义 562400)

战略思维是一种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预见性和创新性的思维模式。大学生是知识的传承者和创新者,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当前和今后所必须依靠的重要对象。战略思维能力作为大学生的一种核心素质,在知识经济话语逐渐主导世界的今天,其强弱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站在时代的前列,把握时代的脉动,科学地谋划社会主义事业。因此,强化大学生战略思维的培养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急需得到解决的课题。

一、战略思维之意蕴、构成要素及运行原理

战略(strategy)这个概念最先应用于军事上。我国辞海是这样定义战略的:“军事名词。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挥。它依据敌对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照顾战争全局的各方面,规定军事力量的准备和运用。”随着人类发展对战略思维的需求,战略这一概念逐渐被广泛应用在军事、经济、政治、商业和管理等各个领域。

“战略思维是指对关系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重大问题的分析、判断、综合、预见的理性思维过程。”[1]战略思维,作为一种着眼于全局和长远来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一是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发展规律的宏观思维和系统思维;二是科学理性地预见事物发展大趋势的预见性思维;三是突破思维桎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四是明辨大是大非的道德选择力。

当面临复杂而又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压力时,要做出科学的战略决策,就必须运用战略思维对外部环境压力做出理性的反应。这时,系统思维、宏观思维、创新思维、道德选择力这几个战略思维的主要构成要素就相互作用(分析、判断、综合、预见)并最终形成战略决策。需要指出的是,理智的道德选择力是做出战略决策的前提。没有明辨大是大非的道德选择力,战略思维力可能会给社会带来破坏,严重者甚至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以上便是战略思维的运行原理,这里可以用一个简要流程图来表示,如图1所示。

二、影响大学生战略思维培养的原因检视

大学生是知识传承和创新的主力军,战略思维能力是其思维方式、思维层次、思维活动的高度体现,也是其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然而,目前我国教育中存在的诸多弊端,严重弱化了大学生的战略思维能力。

(一)大学教育过度专业化弱化了大学生的系统思维和宏观思维

大学教育过度专业化是指由于学术分科太过专业、专业口径过窄、课程设置过度职业化而导致专业教育纯粹为了专业而进行专业教育,把专业教育看成是目的,而不是看成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一种手段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过分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相对忽视基础知识的夯实,人为地割裂了各专业间的有机联系,把学习和探究的视觉限制在所谓的“专业”之内,各种知识的整合、交流途径因此而不畅通。过度专业化教育使得我国大学生的视觉趋于狭窄化、单级化和僵化,对整体事物的把握能力日渐式微,同时这种教育模式把大学生死死限制在狭窄的专业领域之内,大学生所拥有的知识不再是一个完整的浑然的整体,而是被切割的知识碎片。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认为,“长期以来学生对专业的依赖和社会对大学专业化模式的定式认知,使得培养目标仅仅局限于专业技术人才,学生日益被束缚于狭窄的学科划分之中,习得的都是些一鳞半爪的知识片断。”[2]这就导致培养的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宏观思维和系统性思维能力弱化,其思考力、创新力、辨别力等能力也受到极大的遏制。他们大多是“专业人”,而不是全面发展的具有远大理想情怀的人。

(二)灌输式教育模式束缚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育的灵魂是教会学生如何批判和创造,而不是仅仅教会学生如何习得。然而我国大学生的创新现状却不容乐观,这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我国灌输式教育模式。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曾经对中外的教育进行过比较:“中国的教育态度与美国的教育态度截然不同,最大的区别是中国偏重于灌输式教育。中国学生的根基非常扎实,这是优点,但也有缺点,中国的学生面对新事物总有畏缩心理,与美国学生比起来,创新意识较差”。灌输式教育使得学生沦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知识的积极批判继承者和创新者。学生不是课堂主体,而是课堂的客体。教师以强迫的方式,让学生无条件地记忆、追踪、模仿和信从他们。在这一语境下,教师只是知识的灌输者而不是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导师。从小学到大学,教师都是权威者,而学生则是执行教师意图的服从者。这种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只会听,不会想,只会记,不会说”的被动角色。“长此以往,学生都养成了‘老师讲什么,你就记什么,不要问为什么’的习惯,彻底失去了自我感受自我加工信息、自己主动创造的能力,强化了对现成‘养料’的‘等、靠、要’思想,最终是仅仅得到了知识,却降低了创造素质,只能生搬硬套,不会灵活贯通。”[3]很难想象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会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一个国家要称雄于世界,绝不仅仅得益于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更取决于其创造了知识中最尖端的那一部分,现实是我国灌输式教育无形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的学生善于习得却弱于创造。

(三)战略思维培训不力贫瘠化了大学生战略思维的成长土壤

今天,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的严峻性日益凸现。如环境恶化、能源危机、资源短缺等。从我国的现状来看,贫富悬殊、能源短缺等问题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瓶颈。这些问题有三大特征,即复杂性、全球性和挑战性。显然,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从战略层面统筹考虑。由于国际国内两大环境的日益复杂化,就需要具有运筹帷幄的帅才,才能够从战略的高度去思考并解决好那些复杂性、综合性的难题。这种帅才不是天生的,必须靠后天的培养和训练。因此,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大学有责任和义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而专业的战略思维训练,为社会培养具备良好战略思维能力的人才。然而我国高校对学生战略思维的培训远远不够,且功利和实用色彩浓厚:专门对学生进行战略思维训练的散见于急需培养战略思维人才的各普通高校的工商管理等专业及各军事院校的相关专业,而其他专业基本没有专门的战略课程设置,也没有系统而完善的战略课程体系。这一现状使得学生们处于狭窄于专业和专业上的狭窄的尴尬境地。也就是说,没有战略思维作支撑,学生仅仅关注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而不能从更宽阔的层面来审视本专业知识,学生只是狭隘地在本专业和本领域的“知识海洋”中遨游,而不能越过“专业壁垒”,游向更加宽广的知识海洋。学校为社会培养出来的是“专家”,而不是 “大家 ”,是“小兵”而非“大将”。从这个层面来说,战略思维培训不力贫瘠化了大学生战略思维的成长土壤。

(四)道德教育的式微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选择力

我国学校德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存在着许多严重问题,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两点:其一,中小学重智育而忽视德育。长期以来,在以分数为评判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尺的误导下,中小学为了抓升学率或提高学校知名度,基本把教学资源集中在智育上,有的学校甚至随意删减德育课程。中小学的德育被严重忽视或架空,更遑论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水平;其二,大学德育政治化。重政治教育,轻道德教育,用政治教育替代道德教育,这是大学德育的基本现状。“‘德育政治化’,是指德育的意识形态化,它突出德育中‘高、大、全’的政治导向,窄化了德育的本质内涵”。[4]道德教育的这一现状大大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选择力,由此导致了一系列不良的后果:大学生在校园开车撞倒路人却扬长而去;大学生撞伤行人还补上几刀致人丧命……当这些“道德营养不良”的学生某天步入社会,我们很难想象他们能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出理性的抉择。

三、培养大学生战略思维的路径选择

(一)树立并践行理性的专业教育理念,提高大学生的系统思维和宏观思维能力

重新审视我国的专业教育,摒弃过度专业化的教育模式,树立理性的专业教育理念,并把这种理念践行于教学实践中,这是提升大学生系统思维和宏观思维的有效途径。当然,理性的专业教育模式必须得重视对大学生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因为“专业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5]但这种理性的专业教育理念必须是重视基础并立根于“博”之上的“专”,而非忽视基础,狭窄于专业和专业上狭窄的“专”,必须是重视各专业间有机联系的“专”,而不是人为地割裂了各专业间的有机联系的“专”,必须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学生所习得的知识是一个完整的浑然整体的“专”,而非大学生学习和探究的视觉被限制在所谓的“专业”之内,所习得的知识是被切割的知识碎片的“专”,必须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远大理想情怀的人的“专”,而不是为了专业而专业的“专”。及时把这种理念有机融入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等方方面面,这是提高大学生的系统思维和宏观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推广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以创新为基本特征的知识经济逐渐主导整个世界的语境下,培养作为知识传承者和创新生力军的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的题中之意。针对我国灌输式教育大行其道而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的现状,可以推广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教育模式来突破这一困境。

启发式教育有两个渊源,东方起源于中国的孔子,西方渊源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东方,孔子的经典论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对启发式教育核心思想的阐释。在西方,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强调教学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启发学生进行系统的思考,用问答的方法探求真理,开创了西方启发教育的先河。在此基础上,有学者这样定义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启发诱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陶冶个性,形成完满人格的过程。”[6]

研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这个概念是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在1999年初提出的。所谓研究性学习,“通常指教师并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生成性学习活动”[7]

不难看出,这两种教育模式都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而非灌输,强调对学生主体性的彰显而非抑制,强调学生的创新而非习得,强调学生的主动获取能力而非被动接受能力。

(三)强化战略思维的系统训练,夯实大学生战略思维的基础

专业而系统的训练是提升大学生战略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首先,建议大学把战略思维训练开成必修课。通过必修课这一“硬性”规定,学生的战略思维能力可以得到专业而系统的训练;其次,强化战略管理师资队伍的建设。战略思维教学的专业教师是培养大学生战略思维的主力军,教师队伍青黄不接或总体水平低下无疑会影响大学生战略思维能力的提高。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不学无术的教师,消极地指导别人的人是没有躯体的人影,无雨之云,无水之源,无光之灯,因而是空洞无物的。”因此,大学要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强化对战略管理及相关专业教师的招聘、引进、激励和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为提升大学生战略思维能力打下良好基础;再次,加快对战略思维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完善。“课程是培养目标在高等学校的具体化。课程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微观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无论什么样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最终都必须借助课程这座桥梁才能实现。”[8]因此必须强化对战略思维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完善。在开发完善战略思维培训课程体系时,要保证战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把古今中外优秀的战略思想和战略案例等有机融入进来,丰富战略思维培训课程体系的内涵。

(四)不断完善德育体系,提升大学生的道德选择力

改革并完善德育体系,转变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突出德育课程的重要性,避免随意删减德育课程。剔除大学德育中的“高、大、全”因素,丰富德育的内涵,让德育不仅仅局限于说教式的政治教育,而是真正的“润物细无声”的滋润和熏陶。深入挖掘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德育因子以丰富德育的内涵。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子,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大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和民族气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高远情怀……,这些优秀文化是德育宝库中的闪亮钻石,应是当代德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改革,促进德育体系科学化,让道德的力量从内心深处驱动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殚精竭虑谋划国家长远发展,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守正义、不动摇、不屈服。这是提升大学生战略思维能力和战略决策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1] 盖逸馨,朱郴韦.新时期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的构建与提升[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0(3):5.

[2] 张平,刘梅.现代大学的异化教育与通识教育理辨[J].求索,2010(1):156.

[3] 邓健君,曲雯雯.灌输式教育:现行教育尚未脱离的窠臼[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2):46-47.

[4] 黄书光.生活世界中的当代德育反思[J].理论探索,2005(10):5.

[5] 孟现志.高等教育的专业性[J].教育研究,2009(2):93.

[6] 亢锦.论启发式教学与人的主体性生成[J].教学与管理,2012(12):101-102.

[7] 陈璐.研究性学习在大学教学中的境遇与对策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9(4):212.

[8] 李乔,张正义.论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整合[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3):46.

猜你喜欢
战略思维德育思维
思维跳跳糖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思维跳跳糖
《中国德育》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运用财务战略思维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效力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中国战略思维谋的是百年大计(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