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①

2015-12-05 07:27赵晓凤杜永庆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研室贵州凯里556000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5期
关键词:残疾残疾人贵州

赵晓凤 杜永庆(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研室  贵州凯里  556000)

贵州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①

赵晓凤杜永庆
(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研室 贵州凯里 556000)

摘 要:残疾学生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残疾学生受教育权利、丰富体育研究体系、促进残疾学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通过对当前贵州高校残疾人大学生体育教育存在的人员分布不均衡、物质基础薄弱、师资力量匮乏、培养体系缺失等问题的分析,了解贵州高校残疾大学生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夯实物质基础、加强师资力量、构建培养体系、丰富教育途径等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发展途径,真正促进残疾人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贵州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对策研究

①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2014年度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课题编号:14ZC288)。

杜永庆(1980—),男,副教授,体育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运动训练。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残疾人的教育工作,199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明确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普通高级中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高等院校,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下,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残疾人教育事业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据2013年中国残联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3年期间,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逐年提高,在校残疾学生近38万人;高中以上特殊教育加快发展,特殊高中阶段在校学生近2万人,3万余名残疾大学生在普通高校和高等特教学院学习。

贵州省为残疾人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努力,2012年实施的《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强调:“……到2015年,建立起残疾人“两个体系”基本框架,使残疾人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等基本需求得到制度性保障,残疾人生活状况进一步改善。到2020年,残疾人“两个体系”更加完善,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大幅度提高,基本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2014年颁布实施的《贵州省残疾人保障条例》中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教育纳入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教育发展评价考核体系,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不得拒绝招收符合国家招生录取要求的残疾学生入学。……”经过不断努力,贵州残疾人保障体系构建扎实推进,残疾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康复保健、就业、扶贫等事业成效显著;残疾人高等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2010年以来,我省每年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的残疾大学生超过300人;残疾人竞技体育得到了长足发展,2013年我省残疾人运动员获得第二十二届夏季听障奥林匹克运动会羽毛球女子双打亚军、在世界轮椅与截肢人运动会上获得2金2银、在亚洲青年残疾人运动会中获得1金1银,在参加的全国残疾人游泳、羽毛球、田径、举重等单项赛事中,共获金牌25枚、银牌27枚、铜牌14枚。

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贵州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残疾大学生在高等教育中还处于弱势地位,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考核体系等方面,与残疾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残疾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不利于残疾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1 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1.1对残疾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是保障残疾大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客观要求

残疾人同普通公民一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明确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普通教育机构对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人实施教育……”。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渠道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但受社会经济发展和传统思维的影响,残疾人在教育中仍然处于弱势群体,侵害残疾人受教育权利的情况时有发生。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残疾人教育事业迅猛发展,残疾人教育、就业、康复等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的残疾人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在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享受到了和普通大学生同等质量的教育。但由于受师资力量、课程建设体系、物质条件、教育途径等现实问题的制约,残疾大学生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被边缘化,这严重侵害了参加人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不利于残疾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1.2对残疾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是丰富高校体育研究体系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研究体系以健全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文化、体育管理等内容,旨在通过各种方式,完成学生基本体育知识、基本体育技术和基本体育技能的教育,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顽强的意志品质。伴随着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残疾大学生成为高校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完善高校体育研究体系,促进高校体育的协调全面发展。

1.3对残疾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是残疾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

残疾大学生由于生理的缺陷,被高校体育教育边缘化,失去了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健康的机会,进而在心理上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等消极情绪,不仅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在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加强残疾大学生的体育教育,根据伤残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教育,鼓励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残疾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显著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意志力,从而全面提升他们在高校的学习质量,进而促进残疾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 贵州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现状

2.1贵州高校残疾大学生人员分布不均衡

对凯里学院、遵义医学院、凯里学院、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

走访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贵州高校残疾大学生人员分布呈现不均衡的分布态势。贵州高校残疾人大学生院校分布不均衡,普通本科院校残疾人所占比例较低,仅为0.08%左右,高职院校比例较高,可以达到0.5%左右;贵州高校残疾人大学生残疾类别分布不均衡,我国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将残疾人分为分为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八种类型,贵州高校肢体残疾所占比例达到97.3%,视力残疾占1.5%,听力残疾和言语残疾展1.2%;贵州高校残疾人大学生残疾等级分布不均衡,肢体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和语言残疾的残疾等级99.1%为四级,三级以上仅为0.9%,残疾大学生具备独立日常生活能力,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2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物质基础薄弱

工业强省战略实施以来,贵州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但贵州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贵州高等教育的投入仍然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在问卷调查中,有残疾人专项教育经费投入的院校仅占2%;体育场馆设置有残疾人无障碍通道的院校比例为23.7%;设置有残疾人专用体育设施的院校比例仅为3.4%。

2.3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匮乏

师资力量是开展教育的基础,经过特殊培训的专业体育教师是实施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主力军。从问卷调查来看,贵州现有体育院系均未开设康复医学、特殊教育等相关专业,特殊体育教育教师培养力量极为薄弱;在现任体育教师中,参加过专业特殊体育教育培训的教师比例仅为11.3%,参训教师中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短期培训的体育教师比例高达93.2%,88.7%的体育教师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特殊体育教育培训;在对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指导调查中,94.3%的院校采用学生申请免修、不参加任何形式体育教育的方式,仅有4.7%的高校对学生进行体育健康等相关知识的传授,所有高校均未开展较为系统的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在看待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态度上,43.6%的体育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对残疾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27.3%的体育教师认为可有可无,12.4%的体育教师认为非常重要,16.7%的体育教师认为无所谓。

2.4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培养体系缺失

培养体系是高等教育目标实现的具体途径,内容涵盖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是学生培养教育实施的基本依据。在问卷调查中,91.7%的高校没有明确的参加大学生体育教育培养体系,8.3%的高校有部分培养要求。在对部分高校残疾大学生的调查中,85.3%的残疾大学生有接受体育教育的需求,12.5%的残疾大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仅有2.2%的残疾大学生不想参加体育锻炼;对于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显示,89.1%的残疾大学生未参加任何形式的体育锻炼,10.5%的残疾大学生有零星的体育锻炼,0.4%的大学生能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于体育锻炼缺乏的原因,35.6%的残疾大学生认为残疾人体育教育缺失是首要原因,28.7%的残疾大学生认为是体育设施不健全,20.6%的残疾大学生归因为自身体育锻炼知识的匮乏,15.1%的残疾大学生认为指导力量欠缺。

3 贵州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对策

3.1夯实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物质基础

物质基础是开展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重要前提,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将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规划,制定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系列管理文件,成立专门部门负责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实施;保证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经费投入,通过政府支持、公益捐助、兴办产业等多种方式,积极拓宽参加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经费来源,将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经费纳入高校整体预算,确保经费的筹措和专项使用;完善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硬件设施,充分考虑残疾人体育教育的实际需求,对原有体育场馆设施进行改造,增加残疾人专用通道,根据实际情况增设残疾人专用体育锻炼及康复设施。

3.2加强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

专业的师资队伍是开展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贵州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引进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不断充实残疾大学生专业体育教师队伍;大力开展特殊教育培训,采用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方式,聘请专业院校、残疾人组织的专家学者,对现有体育教师开展特殊人群体育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对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其具备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基本的履职能力;积极开展教育实践,鼓励教师以开设选修课、体育锻炼辅导、体育康复康复指导等多种方式参加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丰富教育实践经验,促进教师在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方面的成长。

3.3构建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培养体系

培养体系是开展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重要保障,是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蓝图,培养体系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质量。高校应重视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培养体系的构建,召集专业体育教师、特殊教育专家、残疾人大学生共同参与培养体系的构建工作,充分考虑残疾人体育教育的现实需求和实施的特殊性,使培养体系能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原则,真正促进残疾人体育在高校的开展。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目的旨在通过体育教育,使残疾大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锻炼意识,全面促进残疾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实现残疾大学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内容的选择应以伤残情况为基本依据,严格遵循教育性、科学性、实用差异性的基本原则,精心选择和设计适合残疾大学生实际的项目,使残疾大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显著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教学组织应采用分类指导的原则,将残疾大学生按伤残特点进行分组,不同组别执行不同的教学标准,教师主要采用讲解、示范、游戏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以实践为主进行学习;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考核方式以弹性考察为主,重点考核其对基本的锻炼保健知识的了解、基本锻炼动作的规范等内容,避免以测验成绩为依据进行硬性考核。

3.4丰富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教育途径

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应高度重视课外活动的积极作用,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为残疾大学生参加艺术节、体育节等文化体育活动提供便利,积极鼓励残疾大学生在活动中成长、锻炼、成才,在活动中提高残疾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增强参加大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实践中接受教育;积极开展残疾人竞技体育运动,成立残疾人体育运动队,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残疾大学生的现实状况,鼓励残疾大学生参加竞技体育的训练和比赛,在竞技体育中振奋残疾大学生的体育精神,推动高校积极向上校园文化氛围的构建;积极开展残疾人社会体育活动,组织残疾大学生走出学校,进入机关、社区、

工厂、企业及残疾人组织,鼓励残疾大学生参加社会体育活动,显著提升残疾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天珍,丁敬龙,许传明,等.残疾人参与全民健身的影响因素及价值[J].体育学刊,2005(3):15-18.

[2]徐成立,田静,王健.我国残疾人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现状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1):23-25.

[3]周坤,李天珍.残疾人健身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3):87-88.

[4]姚宏茂.高校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4):101-103.

[5]刘刚,张毅,魏强.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5-56.

作者简介:赵晓凤(1984—),女,讲师,体育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运动训练。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2(b)-0086-03

猜你喜欢
残疾残疾人贵州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新时代的贵州值得期待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我骄傲
贵州古驿道
残疾预防 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