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大量制造仿古青铜器的原因

2015-12-07 06:01冯佐
黑龙江史志 2015年13期
关键词:古物礼制青铜器

冯佐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 海淀 100083)

宋代大量制造仿古青铜器的原因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 海淀 100083)

青铜器主要见于三代,而后世大规模仿造青铜器则始于宋代。这一时期,不仅有政府敕令铸造的官仿青铜器,发展到南宋在民间也兴起了,仿造青铜古物的浪潮。究其原因,可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这三个角度分析。

一、宋代仿古青铜器出现的政治原因

(一)礼制的要求

礼制是我国古代历朝历代所遵循的社会价值规范,这是维护封建的有力保障,宋王朝在礼制方面所做得努力,更是超越了前代。

经历了五代十国封建割据的动乱时期,宋代在汉唐后再度实现封建大一统。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得取政权的方式并不符合当时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为掩盖这段历史,也为重树纲常法度,宋朝自初期便着力修订理法典章。宋代定制礼制主要依据三代及汉唐之制,当前代礼制发生冲突时,应依据三代之制。

但宋代也面临着内忧外患,外族入侵,党政之祸,都是构成了社会动荡的因素。亟需制礼作乐,稳固人心。宋代推行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建立了比前代更为完善的文官制度,扩大录取名额,使更多的文人进入了国家机构任职;大力兴办各级各类学校,地方府州县学都有完整的管理体系;尊崇儒学,依靠儒学礼教来维系人心。

这使得宋人具有更高的知识素养,文人雅士是宋代仿古青铜器的收藏研究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对古器物的特殊偏好,使得社会上收藏古物蔚然成风。并且他们对于古物有着可贵的严谨研究精神他们收藏古代器物,不只为好古猎奇,收藏获利,而是期望重塑礼制,弘扬古意,建立良好的礼法秩序。

宋代的礼制由前代的“礼不下庶人”发展到“礼及庶人”。受宋代的士儒阶层的影响百姓遵循礼典的自觉性也明显加强,从思想上尊礼崇古。

尽管宋代面临着内外纷扰,但生产力空前发展,商品经济快速发展,这为宋代仿古青铜器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君主意志

宋代历代君王对于古物都较为重视,尤其是作为礼器的三代青铜器。早在宋真宗时期,就曾多次召集文官考证出土的古代铜鼎。

宋徽宗大观初年(1107年),设置议礼局“诏求天下古器,更制尊、爵、鼎、彝之属”。这就是北宋开始大规模仿制古青铜器的标志。

宋徽宗之所以仿制青铜礼器,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宋徽宗时期在临外族金的威胁,同时社会内部危机加深,在稳定的背后,隐藏着社会危机,使得徽宗的统治理念“以礼乐为急”。徽宗想要通过礼制把皇权渗透到人们的行为规范中,而青铜礼器就是礼制极为合适的物质载体。其次,宋徽宗虽身为君王,但本人却热爱艺术,对图书、花石、书画、古玩、音乐都有强烈的兴趣,由以书画造诣颇深。对艺术和礼是相通的,古物之美的代表便是青铜器,这种偏爱是他重树礼制的动力之一,从设置议礼局建立,寻求三代礼器,颁行《宣和殿博古图》,制定样本,到仿制青铜礼器,其实与徽宗本人对古玩艺术的爱好紧密相关。

宋徽宗是当时最大的收藏家,收集的青铜器多达二万五千多件,更是因此专门收修建了宣和殿用于收藏。这是最早的,也是最大的青铜器博物馆。

二、宋代仿古青铜器出现的经济原因

仿制青铜器,除了必要的政治制度保障,社会氛围的推崇,想要正真的贯彻实施离不开强大的经济后盾,所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社会上对于古物(尤以青铜器为代表)的热衷,也刺激了文玩市场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济形式。

(一)宋代商品经济空前发达

宋代虽然仍以自然经济作为主导,但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是封建经济的转型阶段。表现在:商业大城市的出现;草市、墟市的,一片繁荣;各类商品交易活跃。

北宋初年10万户以上的大城市有40个,宋徽宗时达到50多个。如北宋时的汴京南宋时的临安、成都等,都是著名的商业城市。《梦梁录》描述杭城临安的盛况时写道“大抵杭城是行都之处,万物所聚,诸行百市。”可见当时商贸货物种类之多,市场贸易之繁荣。它们不仅是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文化的中心。

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以及当时人们对于古物的迫切追求,催生除了独具特色的文玩市场——鬼市。

(二)文玩市场

虽然,宋代的律法中有关于文物的管理规定,但并要求新出土器物悉数上缴,承认私人对部分文物的所有权,这些未进入宫廷的文物,便大量的流入民间收藏家之手,青铜器的频繁交易,形成了文物市场,这一经营专门商品的市场。

文物市场旧有“鬼市”之称,始于唐代,宋代以前的文物收藏范围,基本局限于历代的书画和碑帖方面,宋代中期开始,随着的金石学的兴起,研究逐步扩大到青铜器、石刻,文物收藏涵盖范围扩大。

北宋的文物市场规模很大,地处汴京中心的大相国寺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市场。南宋的文物市场规模更大,关于临安的文物市场的记载有:“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可见,当时文物市场内所经营的种类又丰富了许多。

早期的鬼市多为早市,五更天就开始,北宋时期鬼市营业时间可以持续整天,到了南宋时期,文物市场已经扩展到了夜市。

此时文物还不具备保值的功能,人们收藏购买多是出于个人爱好,这一时期文物价值评估还未形成标准,文物价格也并不稳定,对同一件文物的股价经常变化。

三、宋代仿古青铜器出现的文化原因

(一)金石学

随着古物收藏与著录的日渐增加,文献学、古文字学、画学进步,和对人们寻找新资料渴求。宋代在古物学研究领域所达到成就超越了以往的朝代,在宋代,人们对古物的研究成为了一门专门学问—金石学。

这和当时的社时的社会氛围分开开关系,当时社会上从统治者到民间都追慕古风,其中为古物学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便是文物收藏中,由以文人雅士为代表。例如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撰有《金石录》,仅他们所收藏的商周彝器及汉唐石刻拓本就达2000种。

宋代热衷收藏古器的人当中,除了文人雅客,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官员,他们不仅有兴趣,也有必备的知识背景、经济实力去收藏,成为了收藏界的主力。在宋代,有大量的士大夫阶层收藏金石古物,如欧阳修收藏历代金石拓本1000余种,并撰有《集古录》。

宋代被称为金器复古时代,是金石学的黄金时代。陆和九认为,宋代是金石学发达的时代,是君王意志,文物收藏,文物发掘出土,学者研究求索,四者分不开的。在收藏研究的热潮下,以金石为代表性的古器物也走向了市场化。

(二)复古风

我国自古就有尚古之风,事实上在世界历史上这种倾向也并不罕见。十四、十五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便也是在试图恢复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的形式下,建立新的资本主义文明。具体到宋代仿古青铜器,其中体现了“以古为雅,以今为俗”的一种审美趋向。

宋从开朝以来,统治者一直致力于制礼作乐,以维护其统治基础,社会上也兴起了追慕古风的浪潮,对金石收藏的兴致愈烈。之所以,复古风能在民间兴起,与当时的教育分不开,这一时期教化由“礼不及下人”发展到“礼及下人”,宋代社会出现了“人人尊孔孟,家家诵诗书。”政府通过不断的规范庶民礼仪,实现了推行礼典、教化于民的意图,把皇权渗透到民间社会之中,稳固了统治基础。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仿效三代礼制,包括礼制工具青铜器也因而受到推崇。

在这种社会风潮的影响下。文玩市场发展迅速,这使得具备专业知识的人群扩大化,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深化,人们对青铜古物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三)文物盗掘买卖、保护意识

宋人对古器物的强烈爱好,使对古器物的需求量上升。古物的主要来源为,传世古董和新出土的器物。所以,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出现”天下家墓破伐殆尽“的现象。然而,宋代对于文物已具备一定的保护意思,区别于一般的普通商品,宋代立法有明确规定:“今后若有于官地内掘得埋藏之物,于所得物内一半没官,一半付得物之人于他人地内得者,依上与地主停分”。“如得古器、珍宝、奇异之物,随即申官进献,约量给价。如有诈伪隐匿,其物全追没官,更行断罪。”尽管有明文规定,但由于研究的需要和利益的趋使,民间获得的古器并非全部按制度上缴,否则,宋代就不会出现如此多的文物买卖,和文物市场的繁荣。通过私下或市场倒卖出土文物的行为屡见不鲜。虽然古器是文物不能随意买卖,但在利益的趋使下,盗掘古墓并私下贩卖的情况在民间时有发生。此外,需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文物货卖都是违法的,如果是自家祖传的情况,根据藏者意愿,是可以自由买卖的。

古器物具有的稀缺性及不可复制性,和当时社会对古物的追慕研究风尚,共同导致了文物价格水涨船高。自然会引起“利之所趋,人竞搜剔山择,发掘家墓,无所不至”的现象出现。

这些,出土器物为仿制青铜器提供了样本,北宋时期仿古青铜器样本主要是宋初聂崇义的《三礼图集注》,南宋的仿制样本则更多,不仅有著录参考,如《宣和博古图》、《三礼图》,私人撰述的各种古器图录。还有更加丰富的实物样本,出土文物便是重要的参照,此外还有传世青铜器,政和新成礼器。

猜你喜欢
古物礼制青铜器
给现代人参考的古代礼仪
古物与图像:兼论艺术史中的图史博弈性
青铜器辨伪概论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青铜器上的中国密码
Contents and Abstracts
“中华第一古物”:故宫石鼓
The Hands
《红楼梦》宴饮描写中礼制与人情的二元共生关系探析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