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与价值

2015-12-08 12:17王德强绒巴扎西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生产力特色

王德强 (绒巴扎西)

(云南民族大学校长办公室,云南昆明650031)

跨越式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加快现代化进程,赶超发达国家的有效途径。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以理论创新为先导,开启了中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历史篇章。在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总量由全球第12位上升为第2位,综合国力持续跃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面阐释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将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的认识,彰显跨越式发展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并为发展中国家跨越式发展提供理论借鉴与政策参考。

一、多维视角下的跨越式发展与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

西方学者对经济技术跨越式发展现象的关注,发轫于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讨论。荷兰学者Luc Soete是较早关注“技术跨越”现象的学者,他深入分析了不发达国家利用后发优势实现技术跨越的可能性,认为一国若没有最先进且成熟的技术,则可以通过技术国际扩散的机会进口更多的先进技术,以跳过特定的技术范式和阶段,引进先进技术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实现快速工业化的最重要优势之一。①Soete,L.(1985).International diffusion of technology,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ical leapfrogging,World Development,Vol.13,No.3,pp.409-422.Perez和Soete进而指出,后发者可以跨过传统技术,并通过进一步创新最终赶上发达的工业化国家。②Perez,C.and L.Soete(1988).Catching up in technology:entry barriers and windows of opportunity.Technical Change and E-conomic Theory.G.Dosi,C.Freeman,R.Nelson,G.Silverberg and L.Soete.New York,Pinter:458-479.Goldemberg通过对能源领域技术跨越现象的分析也指出,发展中国家可以跨越工业化国家最初所遵循的一些步骤,并将当前可用的现代化且高效的技术运用于他们的发展过程中。③Goldemberg,J.(1998).Leafrog energy technologies.”Energy Policy,26(10):729-741.Steinmueller认为,信息通信技术 (ICT)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是指绕过人力资本积累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某些过程,从而缩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生产率和产量上的差距。④Steinmueller,W.E.(2001).“ICTs and the possibilities for leapfrogging developing countries.”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140(2):193-210.Perkins基于环境与发展的视角指出,跨越式发展是指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通过使用现代技术 (即使用更少资源或产生更少污染的现代技术)绕过经济增长“脏”的阶段。①Perkins,R.(2003).“Environmental leapfrogg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critical assessment and reconstruction.”Natural Resources Forum,27(3):177-188.Gallagher认为,在能源产业领域跨越式发展是指新兴工业化国家可以通过采取跨越到最先进的节能技术而非遵循发达国家所走过的传统能源发展路径的方法,从而避免经济和能源发展的资源密集型模式。②Gallagher,K.S.(2006).“Limits to leapfrogging in energy technologies?Evidence from the Chinese automobile industry.”Energy Policy,34(4):383-394.Unruh和Carrillo-Hermosilla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视角提出了技术跨越式发展的路径。③Unruh,G.C.and J.Carrillo-Hermosilla(2006).“Globalizing carbon lock-in.”Energy Policy 34(10):1185-1197.Grossman和 Krueger以及Stern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EKC)假说来分析跨越式发展,将平均收入与污染程度之间的关系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尺度,认为跨越式发展可能是一个国家穿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顶峰”,并且其降低污染的速度要比发达国家降低污染的速度快得多。④Grossman,G.M.and A.B.Krueger(1995).“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110:353-377.⑤Stern,D.I.(2004).“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World Development,32(8):1419-1439.Lee和Lim梳理了三种不同的产业技术赶超模式并对跨越式发展作了定义:一是“路径创建”型赶超,即后来者创建路径追赶领先者,并创建了一个新的发展路径;二是“路径跨越”型赶超,即后来者跳过领先者发展轨迹中的某些阶段,在原有的发展路径中实现了跨越发展;三是简单的“路径依赖”型赶超。认为前两个模式可以被视为跨越式发展,因为它们蕴含了超越领跑者或跨越先行者早期发展阶段的发展内涵。⑥Lee,K.and C.Lim(2001).“Technological regimes,catching-up and leapfrogging:findings from the Korean industries.”Research Policy,30:459-483.

Sharif拓展了技术跨越发展研究的内涵,认为“技术跨越”不能仅限于所涉及到的物理表象,而应当包括其他重要的方面,如人的能力或组织结构。⑦Sharif,M.N.(1989).“Technological leapfrogging:Implication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36(1-2):201-208.Steinmueller则认为技术跨越式发展应该涉及到组织结构,技术跨越与社会经济制度密切相关。⑧Steinmueller,W.E.(2001).“ICTs and the possibilities for leapfrogging developing countries.”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140(2):193-210.Perkins指出跨越式发展不应只涉及发展中技术阶段的跳跃,还应涉及其他方面的跨越。⑨Perkins,R.(2003).“Environmental leapfrogg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critical assessment and reconstruction.”Natural Resources Forum,27(3):177-188.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跨越式发展作了多视角的研究,王伯鲁认为,产业技术跨越是指沿着技术效率由低到高的逻辑顺序,一次跨过一个或一个以上技术发展阶梯,直接跃入更高效率技术形态的技术改造活动。⑩王伯鲁:《产业技术跨越问题探析》,《云南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刘友金等认为,技术创新的跳跃性必然导致产业发展的跳跃性。⑪刘友金、黄鲁成:《技术创新与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中国软科学》2001年第2期。徐冠华认为,技术跨越发展是在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集成自主创新和国外先进技术,跨越技术发展的某些阶段,直接应用、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进而形成优势产业,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⑫徐冠华:《中国技术跨越战略研究》,《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 (2001)》,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赵长茂、承继成等认为,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是指落后国家在追赶先进国家的过程中跨过传统工业化的某些阶段。⑭赵长茂:《关于我国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对话》,《领导之友》2001年第2期。⑭承继程、林珲、杨汝万:《面向信息社会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37页。庞跃辉认为,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本质内涵是突破生产力发展的常规线性模式,实现生产力的超常规的跳跃式发展。⑮庞跃辉:《论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哲学观》,《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林炎志认为,跨越式发展是指落后者对先行者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赶超行为。⑯林炎志:《对“跨越式发展”的一些认识》,《新长征》2001年第1期。于新认为跨越式发展是指落后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条件下,为快速缩小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差距,直接借鉴和吸收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实现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跃升的一种发展方式和发展过程。①于新:《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透视跨越式发展》,《吉林地质》2001年第4期。叶俭明认为,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是在社会化生产、世界市场、科学技术和世界普遍交往形成及发展的时代,经济相对落后国家生产力发展的一种普遍形式。②叶俭明:《关于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世界历史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2期。陈志良认为,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有其特定的内涵,即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转化中,不再沿袭传统的模式,而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把自然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化的进程置于信息化平台。③陈志良:《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及其当代特点》,《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2期。杨瑞龙则认为跨越式发展是指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跳过某些技术发展阶段,直接采用新技术,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④杨瑞龙:《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2期。张洪石等认为突破性创新是后发国家科技经济赶超的根本。⑤张洪石、陈劲、付玉秀:《突破性创新:跨越式发展之基》,《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年第1期。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跨越式发展的研究深刻揭示了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广泛存在于科技经济领域的跨越式发展现象。国外学者对跨越式发展的研究聚焦于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技术及产业发展的跨越;国内学者既有从技术及产业跨越发展视角所作的研究,也有对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阶段跨越的研究。就一般意义而言,跨越式发展是指特定社会经济系统或技术子系统、产业子系统、社会生产力子系统,在其演进的时空序列中,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和自组织过程,由创新引发的系统结构—功能的跃迁或升位现象。近代以来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表明,系统演进既有路径创新所引发的系统结构—功能的跃迁或升位现象;也有在原有的演进路径中通过跨越发展阶段所引发的系统结构—功能的跃迁或升位现象;还有通过加速演进,压缩各阶段的演进时间所引发的系统结构—功能的跃迁或升位现象。总之,跨越式发展是特定的经济社会系统及其子系统在其演进的时空序列中的突变现象。

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当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交互作用的进程中,以加快社会生产力发展为目标,以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系统及子系统在演进过程中结构—功能的跃迁,促进综合国力在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升位的实践与探索。

二、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的渊源

马克思是最早研究人类社会跨越发展现象的学者,提出了俄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科学地洞见了人类社会发展中跨越式发展的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跨越发展的条件及根源。马克思指出: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⑥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7页。。在世界历史形成之后,“对于某一国家内冲突的发生来说,完全没有必要等这种矛盾在这个国家本身中发展到极端的地步。由于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进行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竞争,就足以使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的矛盾”⑦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1页。。因此,在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交互作用,⑧吴兆雪、杨耕:《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就可能使一些较落后国家跨越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西方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时代进入了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社会跨越发展的思想,深入分析了帝国主义时期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及跳跃式发展的规律。他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各个企业、各个工业部门和各个国家的发展必然是不平衡的、跳跃式的。”⑨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83页。“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①列宁:《论欧洲联邦口号》,《列宁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09页。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②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报告》,《列宁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6页。斯大林也指出:“技术的空前发展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水平的日趋均衡,使一些国家可能并易于以跳跃式方式超过另外一些国家。”③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76页。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跨越式发展作了艰苦的探索,论述了“直接过渡”的物质技术条件。列宁指出:在小生产占优势的俄国能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呢?是的,在某种程度上是可能的,但必须有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就是电气化。”④列宁:《论粮食税》,《列宁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24页。“如果我们能建立起几十个区域电站……,如果我们能把电力从这些电站送到每个村子,如果我们能得到足够数量的电动机及其他机器,那么从宗法制度到社会主义就不需要或者几乎不需要过渡阶梯和中间环节了。”⑤列宁:《论粮食税》,《列宁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24~525页。苏维埃政府从1921年3月起,根据当时俄国小生产占优势的国情,实行了“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⑥列宁:《论粮食税》,《列宁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25页。的新经济政策。

经典作家对跨越式发展的研究聚焦于社会形态的跨越及其社会变革,并服务于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实践,开启了跨越式发展研究的正确路径,奠定了跨越式发展的科学理论与方法。经典作家始终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作为跨越式发展的动力,始终把跨越式发展置于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置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交互作用的宏阔背景中。

毛泽东对跨越式发展的探索寓于其赶超战略中。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毛泽东明确提出“要在大约几十年内追上或赶过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⑦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2页。的目标。并科学地洞见了跨越式发展的方式与途径,“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⑧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⑨毛泽东:《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1页。“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的先进水平。”⑩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但由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及其跨越式发展认识的局限,毛泽东对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探索以“大跃进”的悲壮结局而告终,并为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和教训。

三、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的形成

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赶超战略的积极成果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准确地分析和判断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阶段和外部环境,提出了符合国情、符合时代的跨越式发展目标和步骤。邓小平指出: “我们拥有各种有利条件,一定能够赶上世界上的先进国家。”⑪《目前的形势和任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0页。“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①《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7页。所谓“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就是“过几年有一个飞跃。”②《总结经验,使用人才》,《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8页。“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③《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1页。。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构想。邓小平还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④《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邓小平跨越式发展的思想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注重发展速度与效益的统一,并将中国经济跨越式发展形象地概括为“台阶式”发展,开创了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的伟大实践。

邓小平深入分析了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和动力,深刻揭示了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⑤《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6页。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⑥《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困和落后,就必须开放。开放不仅是发展国际间的交往,而且要吸收国际的经验。”⑦《要吸收国外的经验》,《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6页。“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⑧《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邓小平全面阐释了科学技术和教育在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以及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等科学论断⑩《会见香港知名人士包玉刚、王宽城、霍英东、李兆基等时的谈话》,《人民日报》,1986年第1版。;深刻揭示了教育、科技与跨越式发展之间以及经济体制改革与科技体制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⑪《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7页。,“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⑫《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5页。。“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⑬《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8页。并把教育和科技的发展作为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⑭《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0页。

以江泽民为首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了邓小平关于跨越式发展的理论,进一步深化了对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认识,提出了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具体途径,强调了自主创新在跨越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的对外开放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江泽民关于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论述,深刻揭示了自主创新与技术发展跨越,技术发展跨越与生产力发展跨越之间的内在逻辑:“我们已具备在一些领域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关键是要在学习、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强自主创新……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⑮江泽民:《加强技术创新》,《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6页。“要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生产力发展的跨越……在技术发展跨越的基础上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跨越”。⑯江泽民:《要鼓励原始性创新》,《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2页。江泽民关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论述,是对传统工业化模式的超越,蕴涵着发展路径跨越的思想。“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表明,信息化对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具有重大作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全力推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争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①江泽民:《在新世纪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页。“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②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5页。江泽民关于转变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内涵了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思想: “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③《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3页。“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④《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2页。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立足国情,总结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的理念、根本目的、动力、途径、方式,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确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明确了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深刻阐释了当代中国在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如何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方略,丰富了人类对跨越式发展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阶段,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阐明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略和途径。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⑤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北京,2014年,第121页。党的十八大以来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内容,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布局,提出“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美丽中国建设,开拓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在开放发展方面,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在共享发展方面,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推进共同富裕。习近平同志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⑥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北京,2014年,第96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

由邓小平同志开创的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关于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完备的理论体系,引领、推动了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的伟大实践,并为今后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的内涵

(一)保持社会长期稳定是跨越式发展的保障

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始终把稳定作为改革发展的前提。古今中外,没有一个国家是在混乱中实现经济繁荣发展的,只有保持社会稳定,才能实现经济繁荣发展。邓小平指出:“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可能搞建设,更不可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①《排除干扰,继续前进》,《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9页。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正确认识和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把不断改善民生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把创新社会管理作为保持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积极探索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的治国方略。②《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49页。江泽民指出:“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领导艺术。”③《在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上海代表团讨论会上的讲话》,《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11页。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虽然经历了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但始终保持了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为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坚持对外开放,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是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跨越现象是在世界历史形成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交互作用的结果。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表明: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生产力因素,是推动一定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外开放和有利的国际环境是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生产力因素,推动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前提条件。

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始终把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作为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坚持对外开放,引进资金技术,借鉴制度文明,采撷先进文化,汲取精神文明,把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作为促进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源泉。邓小平指出:“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④《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7页。“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⑤《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4页。江泽民指出:利用我国资源和市场的优势从国外获得先进技术,再形成我们的产业优势,应该成为我们推进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一种重要方式。⑥《在内蒙古考察工作时的讲话》,《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09页。

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正确处理了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关系;把引进先进技术和开发、创新相结合,重在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引进外资,重在自我积累,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大胆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发达国家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又立足国情,探索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江泽民指出:“独自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讲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绝不是要闭关锁国、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要把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⑦《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71页。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不断深化和完善了对外开放战略,实现了由沿海开放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的转变;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由招商引资向引资、引技、引智的有机结合转型;由以“引进来”为主向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转型⑨《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45页。。当代中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创新开放模式,强化利用外资的综合优势,提高利用外资的总体效益和水平,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形成了中国特色对外开放战略体系,为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三)改革创新是跨越式发展的不竭动力

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深刻阐释了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①《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3页。把创新作为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动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突出强调了理论创新的先导作用,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开创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邓小平指出:“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3页。胡锦涛指出“实现科学发展,必然要求我们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在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发展体制上都来一个深刻的转变”。③《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577页。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观点,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探索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要从根本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的改革”④《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07年10月21日通过),《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1页。。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改革不适应科技进步的体制机制,推动科技和经济的紧密结合,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重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37页。。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⑥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2页。。习近平同志深刻阐明了科技创新与改革的关系:“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我们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点火系,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奋斗起来。”⑦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北京,2014年,第125页。“要着力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协调,努力克服各领域、各部门、各方面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分散封闭、交叉重复等碎片化现象,避免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加快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⑧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北京,2014年,第126页。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鼓励创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与探索作为创新的源泉,汇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于创新发展。邓小平反复强调要鼓励创新,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⑨《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⑩《伟大的实践,光辉的篇章》,《人民日报》1992年10月24日第1版。。

(四)科学发展是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辩证关系;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①《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4页。把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和归宿。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②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850页。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科学阐释了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③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页。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根据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集约高效利用生产空间、宜居适度布局生活空间、青山绿水保护生态空间;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④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41页。江泽民指出:“在经济建设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一定要统筹兼顾地抓好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计划生育等各项工作,努力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⑤《目前形势和经济工作》,《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46页。。胡锦涛指出:“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⑥胡锦涛:《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0页。,始终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的基本要求。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科学阐释了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跨越式发展途径。江泽民指出:“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率的关系,必须更新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种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⑦《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2页。

(五)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是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的根本

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始终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跨越式发展的立足点和根本,深刻阐释了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邓小平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⑧《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8页。“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页。“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⑩《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5页。江泽民指出“大力发展教育,加快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必然要求”①《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70页。。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强调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和根本。邓小平指出: “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②《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0页。胡锦涛指出“当今世界,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③《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人民日报》2006年8月31日第1版。。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人才。”④《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论科学技术》,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77页。提出了“在社会的各种资源中,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⑤《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论科学技术》,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77页。的科学论断。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我们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⑥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北京,2014年,第127页。科技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科技知识的传播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在实践中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才工作方针,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实施人才战略,大力培养、选拔、使用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为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从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简称“三个面向”⑦《为景山学校题词》,《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页。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始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根据教育、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符合国情的教育发展战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⑧《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0年7月15日第1版。既是对当代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的新阐释,也是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深刻揭示了教育、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配套推进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建立教育与经济、科技密切结合的新机制,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江泽民指出:“教育同经济、科技、社会实践越来越紧密的结合,正在成为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配套改革,尽快建立教育与经济、科技密切结合的新机制。”⑨《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5页。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⑩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十八大辅导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2页。必将进一步促进教育、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五、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的价值

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具有宽广的理论视野和求真务实的理论品质,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实践科学总结和概括,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以及当代中国如何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交互作用的科学认识,充分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进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特殊性与普遍性,为当代发展中国家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决策借鉴和理论启示,必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广阔的语境与理论空间。

(一)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理论

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全面论证了当代中国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保障、条件、动力、途径及根本;深刻揭示了当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特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理论。冷战结束后,和平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主题,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一方面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的流动日益加快,通过在全球范围内采借、利用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为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对市场、资源的争夺以及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际竞争中求得发展,赢得优势,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过程中全球性因素日益增多和强化,当代一些多民族国家的解体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无不是当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过程中全球性因素日益增多和强化所使然。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始终把当代中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进程置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中,坚持改革开放,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一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人类文明成果,改革不适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机制,努力探索和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提出了中国要谋求发展,就必须开放;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发达国家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等促进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科学论断。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当代特征作了科学概括与阐释。

(二)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开辟了当代跨越式发展研究的新路向

跨越式发展是发展的特殊形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展经济学界拓展了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继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之后,知识资本、社会资本、制度、政府绩效等成为解释经济增长的因素。诺斯认为,一国的制度结构和组织结构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源泉。①North,Douglass C.Some Fundamental Puzzles in Economic History(unpublished Manuscript).Washington University,st.Louis,1995.Olson也认为,很多国家经济社会落后的原因在于制度的惰性与刚性,没有对制度做适当调整以应对发展进程中技术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挑战。②Olson,M.Big Bills Left on the Sidewalk:Why Some Nations are Rich,and Others Poor.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6,(10).罗黙强调了知识在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认为贫穷国家之所以贫穷,是因为其国民没有机会接触到工业化国家所采用的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思想。③Romer.New Goods,Old Theory,and the Welfare Costs of Trade Restrictions.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3,(43).世界银行《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则提出:知识是发展的关键,知识就是发展。④《1998/99年世界发展报告》,世界银行,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第19页。Knack和Keefer的研究认为,以信任、民间合作为核心的社会资本与经济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⑤Knack and Keefer.Does Social Capital have an Economic Pay off?A Cross-Country Investigation.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7,Nov.丹尼尔·考夫曼的研究认为,改善政府的治理结构与更好的发展成果之间存在较大的因果关系。⑥丹尼尔·考夫曼:《政府治理结构至关重要—从衡量评价到采取行动》,《比较》2003年第5期,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提出了有效的政府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⑦《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世界银行,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18~19页。西方学者还突出强调了技术吸收能力、制度创新、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在发展中国家产业及技术跨越式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Steinmueller认为,“吸收能力是发展中国家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技术跨越式发展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而知识和技能是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①Steinmueller,W.E.(2001).“ICTs and the possibilities for leapfrogging developing countries.”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 140(2):193-210.Criscuolo和Narula指出,后发国家跨越式发展的主要障碍就是在吸收能力方面未达到跨越式发展的初始阈值。”②Criscuolo,P.and R.Narula(2008).“A novel approach to national technological accumulation and absorptive capacity:aggregating Cohen and Levinthal.”The 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Research 20(1):56-73.世界银行2008的一项研究也认为,发展中国家吸收能力提升缓慢是技术扩散的主要障碍。③World Bank(2008).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2008:Technology Diffusion in the Developing World.Washington DC,World Bank.Sauter和 Watson认为制度为鼓励或抑制跨越式要求的创新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④Raphael Sauter,Jim Watson(2008)."Technology Leapfrogging:A Review of the Evidence".Sussex Energy Group ,SPRU(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Research),University of Sussex.P12.Keefer和Knack指出后发者如果能辅以一个适应技术、制度变化要求的国家创新体系,其机会就能得到充分利用。⑤Keefer,P.and S.Knack(1997).“Why don’t poor countries catch up?A cross-national test of an institutional explanation.”Economic Inquiry 35(3):590-602.西方学者对发展中国家技术及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研究丰富了跨越式发展研究的实例,拓展和深化了对发展中国家跨越式发展的制约因素的认识。但是,西方学者已有的研究未能对制约发展中国家技术及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抽象和概括,揭示发展中国家跨越式发展的动力结构和机制。技术吸收能力既受制于一定的制度安排,也受制于知识与技能的积累;一定的制度安排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属于生产力范畴;政府绩效以及宏观层面的社会资本属于上层建筑范畴。⑥约瑟夫.E.斯蒂格里茨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达成的共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产生凝聚力、认知力和共同意志的社会纽带。”帕萨·达斯古普特等编,张慧东等译,《社会资本:—个多角度的观点》,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6页。Serageldin,Ismail认为:社会资本是将社会群体粘在一起的胶合剂。参见“Sustainability as Opportunity and the Problem of Social Capital.”The Brown Journal of World Affairs 3(2):196.技术吸收能力的提升、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乃至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不过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并统一于一定国家或地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过程中。邓小平曾精辟指出:“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用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因此,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⑦《工人阶级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优异贡献》,《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5-136页。科学阐释了制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中的互动关系,深刻揭示了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

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诠释发展,在事物矛盾运动中寻求发展,正确处理了当代中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极大地促进了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为当代发展中国家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借鉴与政策参考,开辟了当代跨越式发展研究的新路向。

(三)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的伟大实践,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创新,艰苦探索,推动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智慧结晶,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与概括,蕴含了当代中国推动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丰富思想,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的伟大实践。

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多的持续快速发展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进入了增速减缓、结构转型、竞争加剧的时期;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阶段,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原有的生产要素优势弱化,资源环境约束更加强化,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全球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的步伐明显加快,国际创新要素空前活跃,全球进入了空前的创新密集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巨大能量蓄势待发,以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产业创新与变革将深刻地影响世界科技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中国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国内需求稳步增长,需求结构变化加快,中国经济仍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重要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中深层矛盾和问题的凸现,既是对传统发展方式的否定,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巨大动力,孕育着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跨越。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探究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具有宽广的理论视野,始终把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置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世界性与民族性交互作用的背景中,坚持对外开放,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必将进一步拓展中国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空间。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把改革创新作为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动力和关键,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必将为中国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动力。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强化资源节约,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必将开创中国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成功地推动了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发展,并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跨越;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所蕴含的丰富的科学内涵,为当代发展中国家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借鉴和政策参考,随着中国经济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其理论价值将得到进一步彰显。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生产力特色
马克思生产力系统理论探析
特色种植促增收
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关键措施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抉择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