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贞卜辞中的“省形”现象研究

2015-12-08 03:01刘艳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形旁卜辞会意字

刘艳娟

(西南大学 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 400715)

对贞卜辞中的“省形”现象研究

刘艳娟

(西南大学 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 400715)

对贞卜辞是甲骨文中从正反两个方面卜问同一件事的两条卜辞,在文字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从造字方法角度分析对贞卜辞中的省形字例,包括象形字省形例、会意字省形例、形声字省形例和会意兼形声字省形例,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些字例形成的原因。

对贞卜辞;省形;六书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资料,虽然象形程度比较高,但其构件并非混沌一团,而是能够拆分的。构件,或称部件,“当一个形体被用来构造其他的字,成为所构字的一部分时,我们称之为所构字的部件”[1]。省形之“形”主要是甲骨文中成字部件,也即李圃先生所说的“字素”,是“甲骨文中形与音、义相统一的最小的造字单位”[2]。

构件减省又叫“省形”。“省形”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的,他认为,某个汉字在与其他构件组合产生新字的时候,可以减省部分形符,这种现象就是“省形”。对贞卜辞中的“省形”现象,是指甲骨文字中构件的减省。

最先系统研究甲骨文对贞卜辞中“省形”现象的是黄天树先生,他认为甲骨文的省形是“把形声字和会意字的某个形旁全部省略,这种省形现象主要出现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如对贞、选贞等卜辞中,为殷墟甲骨文所独有”[3]。并且把“省形”分为“蒙上文而省形”和“探下文而省形”,列举了对贞卜辞省形的6个字例,为形声字或会意字。但对贞卜辞中的“省形”现象不限于会意字和形声字,以下就分类讨论。

一、象形字省形例

象形字的最大特点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根据其构形部件的多少,又可分为独体象形与合体象形两种。对贞卜辞中象形字省形,如图1所示。

图1 《合》28539(局部)

本版卜辞从下至上,是对贞卜辞在兽骨上的常见分布状态。下为“今日辛,王其田,不其冓雨?”上为“其冓雨?”但两个“雨”字的文字形式有所不同,反面卜问的“雨”字作形,正面卜问的“雨”字作形。甲骨文中的“雨”是合体象形字,所谓合体象形是“画出与所象之物相关联的事物,以利于理解和识别。相关事物的形体对于所象事物是多余的,字的形体义大于词义,但多余的形体对于表示词义是必需的或有助益的。”[4]是由像天形的和像雨点形的两个构件组成。合体字的构件有主次之别,主要构件就是表现这个字义的基本的构件,是表现字义不可缺少的构件,次要构件是指辅助表义的构件,可以减省、更改而不影响本字意义[5]。甲骨文中的“雨”由象天形的和象雨滴形的构成,是主要构件,是次要构件。所以省略不影响“雨”的识读。

但是有些对贞卜辞中的“雨”字却只保留了上部像天形的部分,而省去了具有实义的数小点。如《合》33808,“不雨?”和“其雨?”也是一组对贞卜辞,“雨”一作形,一作形。

图2 《合》33808

从字体可以判定《合》33808是历二类卜辞,从占卜事类来看,属于卜雨类卜辞。如果从主要构件和次要构件方面入手,这两个字就无法解释。这种文字的减省现象涉及到部件的意义。在甲骨文中一般用象正面人形的(《合》16535)表示“天”,但象天形的,未见单独用作“天”的例子。并且这一构件经常出现在描述天气的甲骨文字中,如“霾”“雪”“雹”等。所以在《合》33808中,由于先刻的,后刻的,对贞卜辞的上下文语境为此字的释读提供了便利。

二、会意字省形例

会意字的特点是“比类合宜,以见指撝”。甲骨文属于比较古老的文字之一,接近图画,会意字的部件在构成新字时,原则上每个部件都有意义,不能随便省略,但是甲骨卜辞中还是能见到会意字省形的例子,如图3所示。

图3 《合》10171(局部)

本文要讨论的一组对贞卜辞位于尾甲部位,左为“甲辰卜,㱿贞,我奏兹玉,黄尹若?”,右为“贞,我奏兹玉,黄尹弗若?”从前辞形式是否完整可以判断左边的正贞是先刻的。这两条卜辞中有一字,正贞作,反贞作。二字的差别在于前者从廾,后者从又。

在甲骨文中,从“廾”与从“又”意义无别。因为二者都是象人手形,在构字时多是用本义,意义相近,故无别。杨树达先生称这种现象为“义近形旁任作”[9],唐兰先生说:“凡义相近之字,在偏旁里可以通转。”[10]高明先生认为“在古体形声字中,如果两种形旁意义接近,即可互相代用,并不因更换形旁而改变本字的意义”[11],并称之为“义近形旁通用”。

以上字例说明甲骨文字中从“廾”与从“又”不别义,但是,从“廾”的字例多于从“又”的。与二字,前者是常见的。

姚孝遂先生认为“任何文字形体,只是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情况下,才能起到记录语言的功能和作用”[12]。但是甲骨文的用字情况就比较特殊,尤其是在对贞卜辞中,上举的“奏”字“又”的增减整体上不影响字义的表达。在对贞卜辞程式化的语言中,通过正贞反贞,还是比较容易判断出那些少了部件的是什么字。

三、形声字省形例

形声字的特点是“以事为名,取譬相成”。形声字的应用是“文字体系形成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步骤”[13]。甲骨文是研究早期汉字形声字的重要材料。但甲骨文的形声字也常见省略形旁之例,如图4所示。

图4 甲骨文的形声字也常见省略形旁示例

此为林宏明先生《醉古集》中第274组缀合卜辞。下为《合》28218,释文作“弜用,受年?”,上为《合》30689,释文作“其用旧册二十牛,受禾?”,这是一组对贞卜辞。从拓片可以看出来,一为“受年”,一为“受禾”。林宏明先生已经注意到了“本版一用年一用禾,可见这类卜辞也有和历组卜辞一样保存了用禾记录年的情况”[14]。

后来莫伯峰先生又进一步与《合》29427缀合,如图5所示。

骨版上的释文由下而上依次是:

庚子卜,其用旧……

三十牛,受年?

……禾?

经过莫伯峰先生此次加缀,我们可以发现本版卜辞共有两组“年”与“禾”交替使用的情况,所以这种文字现象应该是一种有意的简省行为。

关于甲骨卜辞中“禾”和“年”的关系,孙海波先生认为“卜辞禾、年二字通用”[15]。所谓通用,是指古代文献中字词可以互相通用替代的情况。这种通用是双向的。甲骨文一部分可以读为,但不能读为,所以二者并不是通用关系。林沄先生曾从古文字转注的角度探讨过这两个字的关系。林先生认为转注就是“把记录A语词的表意字转作记录B语词的表意字”[16]。并且在“语词‘禾’(歌部匣母)和‘年’(真部泥母)本来都是用作表意字”详细论述了二者的关系,兹摘录如下:

图5 缀合卜辞

以上林文主要从转注的角度,阐述了“禾”与“年”二字的关系,并且指出了历组卜辞的用字特点,同时还谈到了铭文中“禾”用作“年”的情况。本片由三版甲骨缀合而成,根据其字体特点,黄天树先生得出了“历类之所以过渡为无名类,是沿着‘历类——历无名类——无名类’这样的途径而逐渐演变的”[17]的结论。本版卜辞既有“氐禾”历类常用语,又有无名类常用语“”。所以从分类上看,应该属于历无名类卜辞。

卜辞的分期分类对于文字考释具有重要意义,陈剑先生在其博士论文中已详加论述。历类卜辞、历无名类卜辞和无名类卜辞,作为村南系卜辞,在出土地点、钻凿形态、辞例以及文字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陈剑总结为“历组卜辞文字的不规范性”。同时他也解释了“禾”与“年”的关系:

卜辞“禾”字一形两用,即可以表示“禾谷”之“禾”,又可表示意为“收成”的“年”。在子组卜辞和非王无名组卜辞中,都可以看到以“禾”表“年”的现象。宾组卜辞已经普遍使用在“禾”字上加注“人”声的“年”字,可以说其时禾、年两字已经分化。但历组卜辞则不用“年”字,仍然保留“禾”一形两用的习惯。

黄天树先生认为“年”字是“从禾人声”的形声字,“受年”之“年”字省去声旁“禾”,保留形旁“禾”,这种文字现象比较少见。

总而言之,林沄先生从转注的角度认为“禾”与“年”是转注关系,由于转注的研究历来众说纷纭,此处不予讨论。但早期甲骨文字,“禾”常可作“年”,说明在一定时期象禾形的确实记录“禾”与“年”两个词。从文字形体上来看,“禾”与“年”呈现出来的结果是省形,但是本版有两组“禾”与“年”,可见不是偶然为之。所以,我们赞同陈剑先生的意见,“禾”与“年”的不同是类组差异的结果。历类卜辞用字的不规范性是这种文字现象得以存在的重要因素。上版卜辞中有两组“禾”与“年”对贞的卜辞,说明这绝不是缺刻现象,而是刻手有意为之。

四、会意兼形声字省形例

所谓会意兼形声,也就是《说文》中所谓的“亦声”。与“省形”“省声”一样,主要用于那些不适用于六书范围里字。但是。亦声字比较特殊,同时具有会意字和形声字的特点,简而言之就是合体字中的一个部件既承载读音同时兼显示此字的意义。判断亦声字的标准就是看其部件在构成新字时的读音和意义是否与所构字均有联系。

图6 《合》33044

1937年,殷墟第十五次发掘,小屯村北地C区YH358窖穴,殷墟发掘史上首次发现的陶俑,也是迄今为止最早的陶俑。这是制作简略的陶俑,面涂朱色,双手锁桎梏,或在妇前,或被反拷在背后,见图7。

图7 小屯村北地C区YH358窖穴陶俑

郭宝钧先生认为,由囚俑可知,他们的两手是枷在一起,而枷的形状是使用这种刑具时“将人手枷如圆孔中,用绳缚其两端,就成了甲骨文中的字。执人的执()字偏旁从此,象一人枷着双手的侧面”[19]。这种刑法在《周礼·秋官·掌囚》中有所记载:“凡囚者上罪梏拲而桎,中罪桎梏,下罪梏。”郑玄注“郑司农云‘拲者两手共一木也,桎梏者两手各一木也。’玄谓在手曰梏,在足曰桎。”束缚陶俑双手的即是“在手曰梏”的刑具。《说文·十二上手部》:“拲,两手同械也,从手从共,共亦声。”所以早期学者董作宾将释作拲,依据的就是此字像手械,是“加于俘虏之刑具”[20]。

从字体上看,《合》33044属于历二类。我们从主要部件和次要部件讨论、、和的关系。商代处于奴隶社会晚期,统治者用刑极其残酷。“执”所反映的是商代的拘系之刑。《合》33044中的、均表示对“井方”实行的拘系之刑,突出了“㚔”这一刑具。“执”的各个异构字中,“㚔”是主要部件,其他则是次要部件。主要部件在字义表达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构字中不会发生改变,而次要部件则是可以变换,这也是甲骨文异构字比较多的一个原因。此外,甲骨卜辞中常见、同辞的例子。如:

甲骨文对贞卜辞作为一种程式化的语言,其在文字方面呈现出同字异形现象。从上举字例可以看出,“省形”出现于象形、会意、形声等。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均是合体字,所以可以省略部分部件,又因为在对贞这种特殊语境中,“省形”不影响意义的表达,这也是甲骨文对贞卜辞在字用方面的独特之处。

[1] 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5.

[2] 李圃.甲骨文字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10.

[3] 黄天树.说殷墟卜辞中一种特殊的“省形”[J].古汉语研究, 2009(2):2-5.

[4] 喻遂生.文字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19.

[5] 邹晓丽,李彤,冯丽萍.甲骨文字学述要[M].长沙:岳麓书社, 1999:8.

[6] 林沄.古文字学简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6:75.

[7] 李旼姈.甲骨文例研究[M].台北:台湾古籍出版社,2003:128.

[8] 朱歧祥.论甲骨文中的点[A].宋镇豪,段志宏.甲骨文献集成[C].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18):528.

[9] 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增订本)[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4-5.

[10]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增订本)[M].济南:齐鲁书社,1981: 231.

[11] 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29.

[12] 姚孝遂.论形符与声符的相对性[A].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70.

[13]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7.

[14] 林宏明.醉古集[M].台北:万卷楼,2011:168.

[15] 孙海波.甲骨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5:308.

[16] 林沄.林沄学术文集[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41.

[17] 黄天树.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244.

[18] 赵诚.甲骨文行为动词探索(一)[J].古文字研究,1989(17): 334-335.

[19] 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M].北京:三联书店,1963:216.

[20] 董作宾.殷历谱[M].成都:巴蜀书社,2010:38.

[21] 高去寻.殷墟出土的牛距骨刻辞[J].中国考古学报,1949(4): 155-184.

(责任编辑、校对:郭万青)

The Study on the Ellipsis Phenomenon in the Symmetry Bone Inscriptions

LIU Yan-juan
(Research Institu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Documents,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The symmetry bone inscriptions, which inquire one thing from the positive and the negative, show large difference in characters. The analysis is made on the ellipsis phenomenon from the methods of characters-formation, which include pictographic characters, knowing characters, pictophmetic characters.

symmetry inscriptions; omitting parts; the six categori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H121

A

1009-9115(2015)06-0022-05

10.3969/j.issn.1009-9115.2015.06.006

西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SWU1509374)

2015-04-20

刘艳娟(1989-),女,河南漯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

猜你喜欢
形旁卜辞会意字
你知道形声字吗
近四十年来会意字研究综述
形旁在形声字识别中的优势作用*
殷墟非王卜辞的再整理与研究
释甲骨文“衁”字的几个异体
再谈卜辞中的“/又史”及相关问题
殷墟甲骨“先用字体分类再进行断代”说评议
画说汉字——摆(bai)
略论古文字义近形旁的通转
形旁和声旁在形声字识别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