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丝叶蜂形态特征、习性及防治策略

2015-12-09 09:13冯术快虞国跃
环境昆虫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河曲叶蜂树干

王 合,冯术快,刘 曦,虞国跃

(1.北京市林业保护站,北京 100029;2.北京市昌平区园林绿化局,北京 102200;3.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北京 100097)

河曲丝叶蜂Nematus hequensis Xiao,1990 属于膜翅目Hymenoptera 叶蜂科Tenthredinindae (萧刚柔,1990),是一种重要的林业和园林害虫,分布于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和北京,吉林记录的柳叶蜂也为此种(郭永福等,1988);主要危害旱柳Salix matsudana 和金丝柳Salix×aureo-pendula,也可取食沙柳Salix cheilophila、簸箕柳Salix suchowensis、垂柳Salix babylonica 和欧美杨Populus canadensis (高凤鳞,1986,1992;白岗栓等,2007;冯润怀和高忠刚,2012)。

2007年,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的金丝柳上发现一种叶蜂幼虫危害叶片,9月下旬可将风景区内的柳树叶片吃光,不但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也影响了景观 (孙静双等,2013)。2013年和2014年北京市昌平区北流镇老峪沟大发生,把路边的多数旱柳叶片食光(图1);2014年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下清水村路边旱柳叶片被吃花、吃光。由于雄成虫后足等特征与原始描述明显不同,种类的鉴定一直存有疑问。

为此我们观察生物学习性,并核查了河曲丝叶蜂的模式标本,发现国内过去文献对雄成虫后足的颜色描述有误。本文描述各期形态(鉴别特征),附有彩色照片,便于识别,并依据生物学特性和文献资料提出防治策略。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和采集地点

调查和标本采集地点:(1)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西石门村,海拔202 m,栽植树种金丝柳、垂柳和北京杨Populus×beijingensis,比例约为8∶3∶1;(2)昌平区北流镇老峪沟,海拔约700 m,公路两旁,以旱柳为主。

1.2 形态特征描述

采集各虫态在室内进行观察和测量,形态特征在体视显微镜和生物显微镜下观察。并查看了保存于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的河曲丝叶蜂的正模和部分其他模式标本等。

1.3 生物学特性调查

在野外观察记录生物学习性,特别是与防治相关的习性。并在粗度相近树干上设置宽15 cm 的粘胶带,粘虫胶带距地面0.8 m,每株树一种颜色,每种颜色设置5 株,共设黄绿、黄、红、黑、白、蓝、深绿、褐色等8种颜色,在成虫发生期,每周检查1 次引诱成虫的效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形态特征

2.1.1 雌成虫

体长10.0-12.0 mm。触角暗红色至黑色。头部和胸部橙红色,但中胸小盾片后部、中胸前侧片、后胸背面黑色,单眼黑褐色,腹部黑色,可见白色的节间膜,有时腹面红褐色。足基节、转节灰白色,基节基部黑色;前、中足胫节和跗节灰白色,腿节除末端外黑色;后足腿节基部和胫节基1/3 节灰白色,余黑色。翅透明,翅痣黑褐色,翅脉黑褐或褐色,翅面具淡褐色区域(图2、4、5)。

2.1.2 雄成虫

体长6.5-8.0 mm,体细小。触角褐色,第1、2 背面黑色,或触角全为黑褐色。头褐色,触角基部至头顶具大黑斑。胸部黑色,中胸背板两侧暗红色,前胸背板后侧及翅基片棕色;腹部背面黑色,其两侧边缘、腹部腹面及外生殖器、生殖下板均为红褐色。足淡红黄色,后足胫节端及附节黑色(图3)。

2.1.3 卵

椭圆形,长1.34-1.51 mm (平均1.43 mm,N=15),宽0.64-0.76 mm (平均0.73 mm);一侧覆有被产卵器切开的叶片表皮。初产时紫红色,有光泽;随着卵的发育,颜色变浅,具紫红色纵条斑。近孵化时浅灰白色,紫色条斑褪去或不清晰,卵的一部具2 个浅棕色眼点(图6、7)。

2.1.4 幼虫

1-2 龄幼虫头黑色,胸部和腹部淡肉色,半透明,可见绿色的消化道;1 龄体长2.0-2.2 mm,2 龄5.0-6.0 mm (图8);第3 龄胸部及腹末3 节出现黄色,臀板黑色(图9)。

老熟幼虫体长20.0-26.5 mm (图10、11),头黑色,胸部3 节和腹部第8 节及以后淡黄色,背面有黑色斑点;腹部背面前7 节淡浅蓝色,具7 条黑色纵纹,背中线有时可伸达中胸和腹第9 节;2 条位于气门线的上下,另1 条位于腹足的上方,7 对腹足前侧具黑斑;臀板黑色。

2.1.5 茧和蛹

茧黑褐色,由丝质组成,明显可分成二层,茧外粘缀些沙土(图12);土壤的颜色较浅,而茧的颜色较深,于土中容易辨认和寻找。雌茧大,雄茧小,雌茧长13.0-16.5 mm,宽5.5-6.5 mm;雄茧长10.0-11.0 mm,宽4.5-5.0 mm。

离蛹,刚羽化的蛹淡黄白色,腹1-7 节淡绿色,后期显现成虫的颜色;长9.0-11.0 mm (图12)。

2.2 生物学特性

2.2.1 幼虫

1-2 龄幼虫群集取食,3 龄后开始分散取食。幼虫喜欢在郁闭度大的树冠中下部取食。4-5 龄幼虫多分散在不同叶片上,从叶缘处取食;如遭惊扰,幼虫的腹部翘起,并左右甩动腹部。4 龄、5 龄幼虫有上下树习性,通常在上午9∶00-11∶00,可见幼虫沿树主干背光面下树,下午3∶00-4∶00开始陆续上树取食。幼虫下树后,选择在水泥墙、墙角等休息,个别可蜕皮。

2.2.2 蛹

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北京多集中在9月中下旬爬行下树。茧多分布在距树基部半径40 cm范围内,越靠近树基部茧越集中。曾在一棵柳树的树干周围不到半张A4 纸大小的面积上,采集到67 个茧,83.6%分布在1-3 cm 的浅层沙土中,16.4%分布在4-5 cm 的土层中。

2.2.3 成虫

成虫羽化后,先在树下的杂草上活动,后在树冠间活动。雌蜂产卵于柳叶背面,位于主脉的两侧或一侧,成块,10-197 粒/叶。成虫对树干上的粘虫胶带颜色不敏感,成虫发生期,在树干上缠黄绿、黄、红、黑、白、蓝、深绿、褐色8种颜色粘虫胶带,并没粘到成虫。

图Ⅰ 河曲丝叶蜂Nematus hequensis Xiao 的为害状及形态特征Fig.Ⅰ Damage and morphology ofa willow sawfly Nematus hequensis Xiao

3 结论与讨论

3.1 过去对河曲丝叶蜂雄虫后足的颜色描述有误,前翅翅脉有变化

在雄蜂后足的颜色上,与原始描述(萧刚柔,1990)不同,原始描述中雄虫腿节为黑色,高凤鳞(1986,1992)和白岗栓等(2007)有同样的描述。我们检查了所采集的雄性标本,没有发现黑色的后足腿节,后足腿节红棕色,端部稍暗。对保存于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的部分模式标本和其他标本进行了检查,发现雄虫的后足腿节并不是黑色;发现2 头采于内蒙古伊克昭盟的雌性副模标本,个体比通常的雌性明显纤细,体长约7 mm。作者在描述新种后足时,或有可能弄错了标本。

本种的翅脉有变化,高凤鳞(1986)所给出的图中,前翅没有Rs 横脉,而高凤鳞(1992)图具3r-m 横脉。在多数标本中,具有Rs 和3r-m,即具有3 个亚缘室,这两条横脉可变弱或分别消失,因此可见2 个亚缘室。本种正模的Rs 脉两端明显,中间消失。其他脉也有变化的情况,如图4中Sc 消失了,R 室的外前角多了一条横脉,多了一个三角形小室。

3.2 河曲丝叶蜂的防治对策

3.2.1 树干缠粘胶环诱杀幼虫

一些叶蜂成虫对颜色有趋性,可在树干上用不同颜色的胶环粘住成虫,以达到防治的目的,如柳蜷叶蜂Amauronematus saliciphagus Wu 和落叶松鳃扁叶蜂Cephalcia lariciphila (Wachtl)(郭树云等,2012;王合等,2013)。树干上的不同颜色的粘虫胶带没有粘杀河曲丝叶蜂的成虫,但这种树干上设置粘性胶环的方法可对幼虫起到作用。幼虫食光柳叶后要进行转移,或老熟幼虫下树化蛹时,需要通过树干往下爬行;我们的观察表明,4、5 龄幼虫在中午前后有下树、上树现象,这为利用粘胶进行防治提供了机会。对于老熟幼虫如何下树,不同文献有不同的结论。白岗栓等(2007)认为幼虫老熟后坠地入土,而在吉林,发现幼虫从树干爬下,或遇不利条件时堕地(郭永福等,1988)。冯润怀和高忠刚(2012)报道在树干做环粘胶带可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我们的观察是幼虫通过树干上下树。

3.2.2 人工挖除浅土层中的蛹茧

上一年发生量大的地块,可在秋末冬初或早春结合树下土壤管理,翻树盘,破坏其越冬场所。河曲丝叶蜂幼虫老熟时(9月中下旬以后),爬行下树,在根颈周围的浅土层(多在土层5 cm 以上)结茧越冬,茧多分布在距树基部半径40 cm范围内,越靠近树基部茧越集中,直到翌年7月底前羽化。老熟幼虫及蛹在表土的时间很长,容易翻耕寻找,可采用人工挖除的方法。

3.2.3 天敌的保护和利用

河曲丝叶蜂的天敌研究还不够深入,不少天敌缺少种类鉴定。高凤鳞(1992)记录了一种幼虫(跨期寄生蜂,从蛹中羽化)的寄生率最高可达80%;草蛉、七星瓢虫可捕食柳丝叶蜂的卵,幼虫期有寄生蜂和病毒病(郭永福等,1988),但报道多没有是哪种或哪类寄生蜂等。弄清天敌的种类及寄生率,有助于河曲丝叶蜂的防治和天敌的保护利用。

3.2.4 化学防治

北京地区河曲丝叶蜂多在风景区、路边的柳树上发生,我们并不推荐采用化学防治的措施,特别是高毒、残留长的化学农药,应先采取上述的前2种措施进行防治,既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又可保持优美的景观。早期监测非常必要,如发现大量的成虫或卵,可在低龄幼虫期进行防治。这类叶蜂对化学药剂敏感,发生量大时,可用1.2%烟碱-苦参碱乳油1000 倍液,或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2000 倍液喷雾。

References)

Bai GS,Yang BS,Jing MZ.Themethod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Nematus hequensis Xiao [J].Shaanxi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1:44-45.[白岗栓,杨宝生,井明珠.河曲丝叶蜂的防治方法[J].陕西林业科技,2007,1:44-45]

Feng RH,Gao ZG.Experiments on integrated control of Nematus hequensis [J].Agricultural Sci-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2012,19:13-15.[冯润怀,高忠刚.河曲丝叶蜂综合防治技术试验[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19:13-15]

Gao FL.Nematus hequensis Xiao.China Forest Insects[M].Beijing: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1992,1193-1194.[高凤鳞.中国森林昆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1193-1194]

Gao LF.Preliminary study on Nematus sp.[J].Forest Pest and Disease,1986,2:12-13.[高凤鳞.1986.柳叶蜂的初步研究[J].森林病虫通讯,1986,2:12-13]

Guo SY,Zhang BZ,Zhao BL,et al.Bionomics and control techniques of Amauronematus saliciphagus[J].Forest Pest and Disease,2012,31 (3):14-16.[郭树云,张宝增,赵洪林,等.柳蜷叶蜂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J].中国森林病虫,2012,31 (3):14-16]

Guo YF,Wang XS,Zhao AZ,et al.Study on Nematus sp.[J].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Jilin,1988,6:21-22.[郭永福,王学山,赵亚芝,等.柳叶蜂的研究[J].吉林林业科技,1988,6:21-22]

Sun JS,Cao N,Tian WD,et al.Bionomics and control of Nematus hequensis in Beijing[J].Forest Pest and Disease,2013,32 (3):24-25.[孙静双,曹宁,田文东,等.河曲丝叶蜂在北京地区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J].中国森林病虫,2013,32 (3):24-25]

Wang H,Yu GY,Tao WQ,et al.Morphology of Cephalcia lariciphila(Wachtl)and its control strategies[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ntomology,2013,50 (5):1260-1264.[王合,虞国跃,隗有龙,等.落叶松腮扁叶蜂Cephalcia lariciphila 形态特征及防治对策[J].应用昆虫学报,2013,50 (5):1260-1264]

Xiao GR.Four new species of sawflies from China (Hymenoptera,Symphyta:Pamphiliidae,Tenthredinidae)[J].Forest Research,1990,3 (6):548-552.[萧刚柔.中国叶蜂四新种(膜翅目,广腰亚目:扁叶蜂科、叶蜂科)[J].林业科学研究,1990,3 (6):548-552]

猜你喜欢
河曲叶蜂树干
为什么树干不是方的?
靖远松叶蜂防治技术探讨
沂源县飞机施药防治松阿扁叶蜂技术研究
麦叶蜂的破绽
为什么要在树干上刷白浆
为什么要在树干上刷白浆
河曲民歌合唱电子伴奏的研究
新时期河曲民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浅谈
浅析河曲方言中的“兀”“兀今”
威宁县危害松树叶蜂种类及分布地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