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结合是王道
——以《读者》和《读者文摘》为例对比中美期刊的幽默栏目

2015-12-14 08:34□文│王
中国出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读者文摘读者段子

□文│王 敏

“冷”“热”结合是王道
——以《读者》和《读者文摘》为例对比中美期刊的幽默栏目

□文│王 敏

通过对《读者》和《读者文摘》做文本分析发现,中美期刊的幽默栏目呈现出冷媒介热表达的特征,意在弱化读者阅读时的解码障碍。《读者》幽默栏目的特征是:段子年轻化,漫画西方化,故事人性化;《读者文摘》幽默栏目的特征是:段子政治化,政治娱乐化,娱乐生活化。最后,建构了文化差异造成传播失真的模式图,并提出冷、热媒介幽默的辩证关系。

幽默 期刊 冷媒介幽默 热媒介幽默 文化差异

西方新闻界有句格言:“给我讲个故事,看在上帝的份上,把它讲得有趣些。” 而美国《读者文摘》创始人华莱士为该杂志确立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故事为王”,而其关于如何讲好故事提出的“读者四问”,更是《读者文摘》赖以生存、发展和辉煌的基石,其中第三问是:“它有持久的趣味吗?一两年后仍然是人们的兴趣所在吗?”[1]讲述一个好的有趣故事,成为中外许多期刊的共同追求,“幽默”则是其中的核心关键词。为了探讨中美期刊的幽默栏目有何差异,本文分别以《读者》《读者文摘》为例做文本分析,旨在总结各自在形式和内容上的特征。

一、幽默及幽默理论

笔者对中外主流的幽默定义作了梳理,以期分析其异同,并对近年来西方幽默理论研究作了总结和概括。定义主要分为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

1.幽默的外延

从幽默的外延来说,其载体主要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分别对应的是段子、幽默小品文、漫画、趣图、相声、情景小品和喜剧。表现形式不同,对幽默的表现力不同。按照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的观点,媒介形式有冷媒介和热媒介之分。所谓冷媒介,是指媒介的“清晰度低”,[2]传达的信息量少,受众不能直接感知,需要付诸思考,即要求受众“深刻参与、深度卷入”;而热媒介的“清晰度高”,传达的信息量丰富,受众不需要参与思考和体会就能理解、感知。但是,与麦克卢汉模糊的分类稍有不同的是,[3]笔者将文字、图片等归于冷媒介,将视频类归于热媒介。所以,段子、小品文、漫画和趣图类,如《读者》《读者文摘》《疯狂》中的幽默栏目,属于冷媒介幽默,而脱口秀、视频和电影喜剧,如晚间秀(Late Show)、美国家庭滑稽录像(AFV)、电影《上帝也疯狂》等,属于热媒介幽默。

相比较而言,冷媒介表达幽默时,需要经过编码、解码,在符号与意义间做转换,因而,表现力要弱于热媒介。同时,热媒介又是以冷媒介为基础,可以转化为冷媒介。例如,报纸、杂志及书籍倘若编发演讲的文字、影视同期声等,就是热媒介的冷表达,幽默表现力会因为缺乏背景、动作、环境、场景、气氛等其他非语言符号,而受到限制。也即是说,就三种媒介的幽默表现力而言:文字<图片<视频。

2.幽默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关于幽默的定义不多,笔者对主流的定义做了梳理和对比。

首先是林语堂,因为他于20世纪20年代首次把英语中的“humor”一词音译成“幽默”,并定义如下:“在狭义上,幽默是与讥讽、揶揄区别的……最上乘的幽默,自然是表示‘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丰富’。”[4]显然,林语堂是把幽默看做人的一种品质,是从幽默的传播者的角度来说的。

“幽默源于英国”,[5]英国《牛津词典》的定义简单而具体:“行为、谈吐或文章的品质。它们逗人快乐、怪诞、诙谐、滑稽、可笑、有趣。”而中

国的《辞海》对“幽默”的解释则恰恰相反,比较抽象:“发现生活中喜剧性因素和在艺术中创造、表现喜剧性因素的能力。真正的幽默能够洞悉各种琐屑卑微的事物所掩藏着的深刻本质。”

英国喜剧作家威廉·康格里夫把幽默等同于机智:“希望把幽默与机智截然划分为二,孤立起来,简直是妄想。”[6]而中国幽默漫画家方成则认为,幽默是一种艺术手法,从而把漫画也纳入幽默范畴。

综合而言,目前国内较为全面的定义是:“幽默是人类自觉或不自觉地违背或打破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惯性系统,而令人失笑 、耐人寻味的谈话、写作或行为。”[7]

内核是“打破惯性”,即偏离常规;效果是令人失笑、耐人寻味;形式是谈话、写作或行为。效果与形式自不待言,关于内核“打破惯性、偏离常规”,延伸开来,主要是:①偏离常规的行为:疯狂与笨拙。不如常规预期的谓之“笨拙”,超出预期的谓之“疯狂”。无怪乎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两本幽默刊物,一本是美国的,名为《疯狂》;一本是英国的,就叫《笨拙》。②偏离常规的运气:幸运与倒霉。③偏离常规的智慧:窃贼和骗子。

二、《读者》幽默栏目特征

《读者》的幽默栏目的内容涵盖了三种冷媒介幽默形式,即段子、漫画和幽默小品文。笔者选取《读者》2013年第1期~2014年第7期(共31期)所有杂志做文本分析,幽默栏目在形式上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段子以校园幽默、青春幽默为主,辅之以夫妻幽默、职场幽默;形式上以对话体为主,辅之以叙述、陈述和独白。

漫画以国外为主,多是同一作者的组合画。在31期杂志中选用了45幅漫画,其中仅两幅的作者是中国,其他的分属18个不同国家,其中法国(15.6%)、德国(15.6%)、俄罗斯(8.9%)和阿根廷(8.9%)的作者居多,法国漫画家菲利普·柯德雷是热门作者。

幽默小品多是翻译而成的小品文,以小说、故事类为主。幽默小品并非《读者》的固定栏目,笔者考察的31期杂志中有7期(22.6%)无“幽默小品”;另外24期中,由外国幽默翻译而来的小品文有28篇,占93.3%。而中文幽默小品文只有两篇,分别是香港作家蔡澜的《公司准则》和台湾作家刘墉的《请别出声》。

在此基础上,笔者对30篇幽默小品文做进一步解读,总结出以下特征。

以虚构的幽默小说为主。小说除了需要具备典型的人物和环境以外,都注重故事情节和悬念设置。因而,这类幽默小小说胜在巧妙设置悬念,情节一步步推进,最后谜底揭开,笑点呼之欲出,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让人回味。例如,2014年第6期的《一个意想不到的签名》、2014年第7期的《我可以等》等都是以情节取胜,引人入胜。

幽默效果多来自于讽刺。在《读者》幽默小品中,讽刺既是一种幽默技巧也是一种幽默效果。讽刺的对象包括律师、银行、老板、金发美女等在某方面占据资源优势的人群。例如2014年第1期的《拿什么抵押》,让人哑然失笑的同时也感受到某种荒谬背理的东西存在着。还有2014年第7期的《如何成为阔太太》是从一个侧面讽刺金钱婚姻的荒诞。

幽默有时源自机智、智慧。中国有学者认为,“幽默与讽刺、智慧有交叉关系”,[8]而英国喜剧作家康格里夫则直接把幽默与机智等同起来。对此,相声大师侯宝林有同感:“机智与幽默是不可分割的。智趣中含有幽默,幽默中含有机智。”[9]《读者》2013年第19期的《绝妙的回答》对此是很好的诠释,儿媳的回答让人拍案叫绝,不只是机智,更是一种入木三分的大智慧。

幽默藏在滑稽背后。方成认为,逗笑的五种日常来源之一便是“滑稽”,即“不协调、不相称”。[10]孙绍振先生也认为:“滑稽可以说是幽默的基础。”[11]而将滑稽的幽默发挥到极致的则是闻名于世的幽默大师卓别林。《读者》2013年第11期的《扔掉可惜》、2013年第14期的《想象中的病人》都是通过滑稽荒诞的故事凸现医患关系的错位。

三、《读者文摘》幽默栏目分析

根据媒介形式的不同,美国目前的幽默媒体也可分为冷媒体和热媒体。冷媒体主要有《读者文摘》《疯狂》杂志等,热媒体主要有晚间脱口秀

(Late Show)和美国家庭滑稽录像(AFV)。探讨美国期刊幽默,可选择《读者文摘》的幽默栏目做研究对象。为此,笔者选取了2013年第1期~2014年第3期共15期《读者文摘》作为文本分析的材料。

每一期《读者文摘》都会在目录栏刊出启事,面向读者征集四类故事:①趣闻轶事,若采用,奖金可达100美元;②聪明动物,采用则获奖金100美元;③善的力量,奖金150美元 (100-500字);④我的故事,奖金350美元(800-1000字)。其中,第一类故事“趣闻轶事”即是《读者文摘》的幽默栏目,分为“大笑”(Laugh)、“工作”(@work)、“生活”(Life)三个部分。

在形式上,幽默呈现出段子化、短句化、谈资化的特征。幽默栏目由一个个的段子组成,有的只是一两句俏皮话。生活化和多样化,特别是工作(@work)和生活(Life)两个栏目,多来自生活中的对话和趣事。大笑(Laugh) 栏目中的段子普遍流传较广。虽然没有专门的漫画版,但是,配图迎合读者追求纯真、寻求慰藉、母性泛滥的心理,比如以小孩和动物为主;或者具有卡通特色,比如经常出现人物肖像漫画等各类漫画。换言之,漫画和趣图占据了非常大的版面。

在内容的特征上,政治娱乐化,正经事不正经说。例如,调侃现任总统执政: “美国经济处于艰难时期。但是,奥巴马总统宣布‘情况将会好转’。没错,然后,他睁开眼睛,吹灭了他生日蛋糕上的蜡烛。” 所有这些乃是基于美国人的一个幽默原则:“嘲笑老板、总统当然行,但是,假如你处在上位,取笑下面的人就不合时宜了。”

直面现状与矛盾,发出尖锐声音。例如,讽刺死刑犯政策:“得克萨斯真是太冷了,那些死刑犯都在抢着坐那把电椅。”还有的拿政府的就业政策开涮:“奥巴马将前往奥兰多的迪士尼世界,他将在那里推出促进就业新计划。是啊,还有什么地方会比‘梦幻乐园’更合适让这位总统来谈论他的促进就业计划呢?”此乃基于许多美国人的一个处世原则:“你可以伟大,你可以平凡,但你不可以变得麻木。”

各界人士提升人气的阵地,连美国总统也不例外。幽默段子虽是为搞笑,但政治人物不敢对其等闲视之。例如,2011年,美国大选的中期选举之前,为了提升人气,奥巴马曾现身斯图尔特“晚间秀”节目中。因为历年的经验证明,斯图尔特的节目几乎左右了美国年轻选民对大选的认知和态度。由此产生的一些幽默段子也被《读者文摘》广泛转载。

四、中美期刊幽默栏目的异同及其原因

对比《读者》和《读者文摘》的幽默栏目的相同,形式上具有段子化、卡通化、漫画化的特征,旨在迎合读图时代快阅读、浅阅读的大众阅读习惯,最大程度削弱可读性障碍,营造轻松、诙谐、有趣的第一阅读感受。内容上均有学习、工作、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内容,漫画和译文多具有讽刺性,且多为西方幽默。

幽默栏目中的幽默都属于修辞学范畴,即幽默的技巧多是通过某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实现的。总结起来,文章采用的修辞手法有十余种,以夸张、对比、反衬居多。幽默效果的实现都离不开语境的制约。语境包括交际对象、场合、社会文化背景等,对于表现幽默力非常重要。同样的话往往是换了一个语境、场合,就没有了幽默的效果,甚至会破坏人与人的沟通和交流。而语境在此处的作用,就是为了反衬、对比、烘托、夸大等,因而属于亚修辞的范畴。

一个真正有趣的故事的基本要义:一是要有超乎读者期待的情节,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二是包含着一种近乎清高的信念,务使情节向符合公众利益的方向发展。所谓“符合公众利益”,即是说,可以嘲笑自己,却不能嘲笑他人;可以以言还言,却不能以暴制暴;可以以谬制谬,却不能以恶制恶;可以故作清高,却不能低级恶俗;可以自作自受,却不能损人利己;可以讽刺官富,却不能不心存怜悯,同情弱者。从功能的角度来说,《读者》和《读者文摘》中的幽默段子和图片都能让人失声一笑或哈哈大笑,同时充满机智和回味,又给人以启迪或留下想象空间。

由于办刊宗旨、思维方式、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等的不同,《读者》和《读者文摘》依然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从形式上说,尽管二者的幽默媒介非常类似,但有趣和幽默是《读者文摘》的整体风格,贯穿了各个栏目的始终,而对《读者》集中在《漫画与幽默》和《幽默小品》两个栏目。从栏目插图上看,《读者

文摘》的插图照片有一个鲜明的特征,与其口号“laugh is the best medicine”(笑是最好的药)相吻合。《读者文摘》中动物照片突出体现其“呆萌”形态。相对而言,《读者》的人物插图多以肖像为主。

从内容上看,《读者文摘》不回避直接的政治幽默和政治讽刺,讲政治娱乐化,勇于讽刺官员和政治,能够满足多数受众的期待,具备一定的心理抚慰和快感释放的效果。《读者文摘》幽默栏目的现实性和贴近性,主要是从日常生活中的人物、话题、交流出发设置幽默语境,具有增强说服、心理安慰、冲突处理、领导能力、伴侣选择等方面的实用功效,也是一种实用主义的体现。

需要指出的是,《读者》幽默栏目较多地使用外国图片和外文译文的同时,需要警惕因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传播失真。笔者在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跨文化传播中因编码解码失真而产生幽默的模式图。该模式图的结构以传播者一方、受传者一方以及编码和解码过程三部分组成。跨文化传播就涉及至少两种文化:源文化和目标文化。源文化中的传播者的意图,经过编码进行传播,媒介可能是文字、图片或视频不限,传播的途径,我们谓之“渠道”,传播到受传者时,受传者进行解码,以理解传播者的意图,在此过程中会受到噪音的干扰而导致失真传播。失真的原因有两种:①传播过程中因渠道不畅而失真。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沟通渠道不畅,源文化与目标文化之间的沟通渠道不畅,造成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信号失真。②传播过程中因噪音干扰而失真。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存在沟通,却因思维方式、文化习俗、语言表达等的障碍而导致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信号失真。

五、结语

按照受众参与度的高低分类,中美期刊的幽默栏目同属冷媒介幽默的呈现。《读者》和《读者文摘》幽默栏目的共同特征是,这类冷媒介幽默具有生活化、多样化、卡通化和图片化的特点,并且呈现出段子化、短句化、谈资化的趋势,意在减少读者阅读时的解码障碍。冷媒介热表达的特征较为明显。《读者》和《读者文摘》幽默栏目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特征是:段子年轻化,漫画西方化,故事人性化,总体上拿来主义占主导;而后者的特征是段子政治化,政治娱乐化,娱乐生活化。

在多媒体时代,相声、小品、视频和喜剧电影等热媒介受到更多人的追捧,而传统的冷媒介幽默日渐式微,期刊的幽默栏目,无论中外,都越来越不受待见,也越发举步维艰。新媒体的介入似乎导致了幽默本身的“进化”。但从源头上说,所有好的热媒介幽默,必定离不开冷媒介的表达。上乘幽默的恒久价值,只有采用冷表达方能得以实现。一言以蔽之,冷媒介幽默需热化,热媒介幽默需冷化,冷热结合是王道。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注释:

[1]“读者四问”的原文如下:(1)Is it quotable? Is it something the reader will remember, ponder, and discuss?(2)Is it applicable? Does it come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most people’s interests and conversation? Does it touch the individual’s own concerns? (3)Is it of lasting interest? Will it still be of interest a year or two from now? (4)Is it positive? Does it offer the reader a solution, or an optimistic and uplifting message?

[2][加拿大]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2

[3]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热媒介”和“冷媒介”的概念,却对二者没有一致的分类标准,甚至在逻辑上存在矛盾。笔者将印刷品、图片归于冷媒介,将电视归于热媒介,与麦氏稍有不同。

[4]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越裔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5

[5][9]方成.幽默定义[J].武汉大学学报,2003(6)

[6]叶錡.幽默的妙谛究竟何在[J].长沙大学学报,2008(3)

[7]高胜林.幽默的界定及其学科归属问题[J].求是学刊, 2004(9):100

[8]侯宝林.机智与幽默[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2

[10]孙绍振,汤化.幽默学全书[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8:50

猜你喜欢
读者文摘读者段子
你还在等“读者”吗?
嘻哈段子铺
嘻哈段子铺
嘻哈段子铺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段子来了
“《读者》光明行动”(26)
“《读者》光明行动” (25)
“《读者》光明行动”(24)
维吾尔文版《读者》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