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Kemp模式”《物流工程》双语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模式的设计

2015-12-16 08:11吴金卓董景峰
森林工程 2015年6期
关键词:双语教学效果物流

高 珊,吴金卓,董景峰

(东北林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哈尔滨150040)

随着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深入,教育部为推进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提高本科生基础素质教育,在2001年提出了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对公共课和专业课进行英语或相关外语进行授课的要求[1],目的是通过基础教育的双语教学,培养本科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国际竞争力。相应地,国内许多重点大学及院校也将“双语教学”作为教改项目加以落实和强化[2]。在高校中开设双语课程的主要是传授知识同时强化专业外语的学习和运用,提高本科生行业外语交流和应用拓展的双重目的。对于双语课程,由于其教学资源的高要求,教学效果就不可能与传统中文教学一样以同等的方式进行评价。由于受教学生英文水平的差异,显著影响课程内容的吸收和教学效果。因此,双语课程更为针对和具体的教学模式的构建、改革考试体系和更新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则是目前双语教学项目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就当前双语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介绍了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双语教学的Kemp模式引入和设计。

1 双语教学模式的现状及特点

1.1 教学手段传统

在高校中开展双语授课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同时,强化专业外语的学习和运用。双语教学目的是在非语言类专业中用外语进行授课,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同时实现提高行业外语交流和应用拓展的双重目的[1-2]。那么对于物流这样一个特色行业和物流工程这样一个特色专业来说,应用双语教学是行业经济发展、教育科技国际化的必然要求。相对于一般课程来讲,双语课程对教师及教材的要求较高,如果教学形式一味的拘泥于传统的一般课程的教学方式,那么面临着教学效果提升空间小难度大,甚至如一般教学效果“知识传授和语言交流及应用”都难以满足。

目前大多数的双语课程的教学所采用的形式是“教材+多媒体+教师的讲解及翻译”,而双语教学的普遍现象和不成熟的表现则是将一门课程讲成翻译课,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动力,形成知识的机械吸收,教学效果不佳,使教师感觉课程任务中付出的多而效果却很难提升[3-5]。对物流工程专业的双语课程又随着主干学科的不同、所在学院优势学科的不同、所在学校的文理综合性不同,而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6-7]。加之,可供选择的物流工程专业英语教材有限,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在物流工程双语教学效果的影响,那么采用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也对双语课程的不再适用。

1.2 考核形式单一

目前,国内高校课程考核的方法较为单一,基本停留在期末考试为主(大部分学校比例为70% ~80%),考勤、作业为辅(20% ~30%)。东北林业大学自2014年进行的系统的考试改革,实施了“1+1”(即1次期末考试+1次阶段考试,)和“1+2”(即1次期末考试+2次阶段考试)的考核模式,阶段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 ~40%,期末考试成绩占40%~50%,课程考勤及平时作业占10%~20%,物流工程双语必修课程采用了“1+1”的考试模式,阶段和期末各占总成绩的40%,考勤10%,课程作业10%。阶段和期末考试依照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闭卷考试,这样的考核方式和成绩比例分配虽然起到了督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积累,但是对于双语课程来讲,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考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明显。通过课堂调研究发现,一些英语成绩不是很好的同学对双语课程学习表现很吃力,对英语教材的知识把握很模糊。通过批阅试卷发现,有些同学答非所问,说明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效果并不理想。美国一些大学,如Minesoda-duluth的一些课程考核一般包括案例学习和论文学习(50%)、两次考试(30%)、课堂表现(10%)和小组讨论(10%)等内容。德国的大学一般采用更为灵活考核体系,考试形式、考试时间、考试内容由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而且可以有多次考试机会[3]。而不论什么样的考核方式都需要针对课程的内容和性质做具体和详细的设计。但是可以看出的是,国外高校的考核方式多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注重素质考核和过程管理。

与国外考核方式相比,当前考核体系对双语教学效果的不利影响有:如物流工程双语课在采用新的教改方式(“1+1”或“1+2”考试模式)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学生学习的过程管理,但是由于单纯的以书面为主的考试方式还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缺少对学生的实践、研究、表达能力与团队意识的培养[9]。在双语课程上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体现过程监管,不符合双语课程学习规律。双语教学一般课时量较大,授课周期较长,语言学习体现积累性。书面的作答的考核方式容易使学生惰于自身语言能力的提高,缺少学生个体参与和主动性以及对学生知识及专业语言运用程度的考核,难以体现双语教学和普通教学在培养目标上的区别。

2 Kemp教学模式及其在双语教学中的作用

“Kemp模式”是J.E.Kemp在1977年提出的,是以学科教学及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特点是体现教学设计的连续性和系统论的理念,在教学设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Kemp教学模式强调“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整个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也即由该四个要素构成[10-11]。Kemp总结了10个教学设计环节,根据逻辑结构按顺时针排列,并用双层椭圆型结构系统进行整体模式描述。在外层椭圆结构中是“评价”和“修改”,内层由10个教学环节构成,外围的两个环境与内层的嵌教学因素的不断联系,双层椭圆系统结构的中心是“学习需要”、“教学目的”、“优先顺序”和“约束条件”等因素,以强调教学设计中需要随机参考这几个因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根据自己的具体需要,选择其中任意一个环节作为起点,并将其余的环节按照设计的程序进行组织排列,也可根据教学情况需要不考虑其中的某一环节,避免生搬硬套。工作的起点,按编排10个因素的顺序而在整个过程中,评价与修改应该不断进行,因此贯穿始终,处于双环内,如图1所示。

图1 Kemp模式教学环节Fig.1 Teaching links in Kemp mode

10个教学环节概括起来属于:①中心环节:确定学习需要和学习目的,为此应先了解教学条件(包括优先条件与限制条件),这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回归位置;②选择课题与任务;③分析学习者特征;④分析学科内容;⑤阐明教学目标;⑥实施教学活动;⑦利用教学资源;⑧提供辅助性服务;⑨进行教学评价;⑩预测学生的准备情况。这里①~⑩通过无向弧来连接,体现教学设计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从任一环节开始,独立设定方向,按顺序进行。

作为一种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模式,又兼具上述优势,肯普模式对于难度较大的双语教学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首先,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应始终“目标明确”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物流行业开放形势下对人才的更高要求”;双语教学的过程的“优先顺序”是“先专业知识,后语言训练; “约束条件”为“英语水平差异性”、“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生的兴趣及积极性”。

其次,由于双语课程对学生的外语有要求,因此经常会出现在课程刚开始就有学生有畏难情绪,必然会导致教学效果的低下。而Kemp教学模式的灵活性,便有利与为教学设计的变换,以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最后,双语教学效果的提升离不开“评价与修改”,这两个内容应贯穿整个设计,联系每一个教学环节。

3 基于Kemp模式的《物流工程》双语教学模式设计

3.1 中心思想

王昕在讨论借助Kemp模式进行双语教学考核体系的讨论中,以“教学目标“作为起点确定考核体系[10],这为本文的设计也提供了思路。在“Kemp模式”的基础上,笔者结合《物流工程》双语课程的要求和传统教学模式中所程中反映的问题,确定以“学习需要”为起点的教学模式,以“提高能力”为目标确定考核体系,重视教学活动、课程和任务等过程培养(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kemp模式《物流工程》双语教学模式设计Fig.2 Design of bilingual teaching method of Logistics Engineering course based on“Kemp mode”

3.2 结构设计及分析

3.2.1 基本框架

根据物流行业性特点,物流工程专业是一门汇集了经济、管理、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等多科学交叉,具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所以,物流工程的双语课程除了要用到基础外语中的一些内容外,还涉及了信息技术、控制工程、单证函电以及专业英语等各方面词汇和专业表述。这就使得物流工程专业英语的内容范围相当广泛。同时随着学科的发展,相关理论与实践操作不断改进、更新速度较快,新的物流专业术语也会随之出现,那么要在有限一学期48~52个课时的时间里,统一的课堂教学环境和考核体系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双语教学效果,实现提高能力目标,就需要探索更为有效物流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内容匹配相应的教学方法[12]。因此,笔者在“Kemp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物流工程》双语教学模式设计如下。

(1)依据培养方案,以“学习需要和学习目的”为起点,从物流工程专业出发,根据学科要求和现有学生的英文水平、学习兴趣等特征,确定《物流工程》双语课程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目标;

(2)根据教学目标,选择物流工程双语教学的课题和任务;

(3)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在预测学生对课题任务的准备情况后,实施教学活动。

(4)根据教学情况,提供必要的教学辅导,及调整考核体系

(5)根据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考核成绩,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3.2.2 教学模式设计分解

教学模式设计的具体分解内容如下:

(1)从学习需要和学习目的出发,依据物流工程的学科性质和内容以及授课学生特征,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教学目标。物流工程是一门综合学科,专业内容复杂,涉及了控制工程、信息科学、供应链管理、运输、储存、库存控制、物流信息系统、装卸搬运、配送、包装、流通加工、物流单证和函电等各方面的英语专业词汇和专业表述。这就使得物流工程专业英语的内容范围相当广泛。那么要在有限的学时里,根据学习需要,从广泛内容中选择和组织合理的教学任务,做为提高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则是确定考核体系的关键。

(2)分析课题任务后,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及学生备课情况实施教学活动。现代教学模式的重点强调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的培养。因此双语教学不能忽视学生对实务的学习和练习。物流工程双语教学应注重同学们的专业英语的表达、交流及外贸物流实务的学习和操练,考核形式扩大非书面形式的比例。将课程内容根据学习内容分解成块,然后根据课时分解成节,组合学生通过工作坊的形式交流并完成操练。

(3)注重教学互动和辅导,进行多样化考核。教学过程中,重视课堂讨论,针对物流过程中的不健全,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进行交流,促进同学们思考,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外贸实务,设定操练环节。将案列分析,课堂报告和小组讨论作为基本教学内容。双语课程对语言的掌握和对内容的理解要求较高,考核方式也需要突破传统模式,避免学生考前突击和保持紧张的学习状态,应设定随堂考,开展口语面考,其分数比例不低于书面考试。

(4)教学效果立足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双考”成绩。课堂表现是随堂考核的一个内容,双考是指期末口语考核及书面考核。学生表现的考核,可以提高学生的互动能力,提高其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培养和加强团队的配合互助意识。期末的口语考核,一方面考察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内容的掌握,同时考核了学生的表达、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双语教学效果的一个很有利的体现指标。书面考核针对学生的理论扎实、实务精通程度进行考核,通过“双考”考核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由于物流工程这一课程具有知识面广、信息技术的动态性以及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若满足其专业教学与双语兼顾的要求,考核比重应能全面反映出学生对语言与专业的综合理解和掌握,以及将理论与实务的有机结合能力。

(5)根据教学活动的评价结果不断地总结、修改以形成完善的教改体系。同时通过教学评价结果,反馈学习需要是否满足。同时根据学习需要不断地总结,修改,以形成更为健全合理的教学评价模式。

现有的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双语教学及考核模式见表1。基于上述原因,根据以上步骤思路,借鉴Kemp模式尝试在现行制度范围内对对现行物流工程双语教学及考核体系进行重新设计,见表2。与以往的考核方法相比,新的考核体系形式多了口语面试考核。

表1 现有物流工程双语教学及考核体系Tab.1 Existing bilingual teaching mode of logistics engineering and its examination system

表2 基于Kemp的物流工程双语教学及考核体系设计Tab.2 Design of bilingual teaching mode and examination system of Logistics engineering based on Kemp

4 结束语

本文以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物流工程(双语)》课程为研究对象,结合高等院校本科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要求和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在Kemp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物流工程》双语教学模式及考核体系,确定以“学习需要”为起点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确定考核体系,重视教学活动、课程和任务等过程培养;在原有的教学活动上增加了口语交流的比例和工作坊教学,考核方式增加了口语考试部分。通过新的考核体系的设计以促进学生课堂知识的学习,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本文作为《物流工程》双语课程Kemp教学模式研究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将于Kemp教学模式实施完成后,对教学模式应用的效果进行评价、总结。通过这两部分综合研究结果形成《物流工程》双语教学新模式,以期为物流工程专业教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宁天舒.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原则和条件[J].高教论坛,2003(3):95-97.

[2]刘兆龙,罗 莹,胡海云.高校双语教学实证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2(5):58-60.

[3]张长森.国内外物流教育模式模式对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的启示[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33(4):179-190.

[4]Blair RW.外语教学新方法[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7.

[5]张 谦.双语教学论[C].香港: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2004:9.

[6]赵 宏,王 春,朱春红.东西方大学考试方式的对比及对中国的借鉴[J].未来与发展,2007(3):59-62.

[7]楚岩枫.物流工程专业双语教学模式探讨[J].物流科技,2007(3):136-138.

[8]林兆华,燕 珍,蔡晓丽.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物流技术,2013,32(2):285-288.

[9]吴金卓,高 珊,许恒勤.以工科为特色的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森林工程.2014,30(3):190-193.

[10]王 昕.基于“肯普模式”的双语教学改革新思路[J].教学研究,2014,37(4):53-56.

[11]罗冬梅,黄贤立.基于“肯普模式”的混合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23):65-67.

[12]唐立新.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及教学模式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2(9):156-158.

猜你喜欢
双语教学效果物流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