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苍凉地景到筑梦家园
——从台湾宜兰后埤村“微空间”行动,试解“参与”的社会义涵

2015-12-19 02:41陈育贞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发展基金会宜兰分会
世界建筑 2015年2期
关键词:宜兰长青村民

陈育贞/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发展基金会宜兰分会

从苍凉地景到筑梦家园
——从台湾宜兰后埤村“微空间”行动,试解“参与”的社会义涵

陈育贞/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发展基金会宜兰分会

引子:长青学堂·筑梦之家

2014年的4月间,李十五先生从台北来到宜兰,和后埤社区发展协会签订契约,将他闲置20年的老屋交给社区组织,无偿使用10年,经营“长青学堂”。

这年10月,社区运用小额经费在老屋前院架起一座大棚子。在这海风吹袭的冬雨季节,有一群老人,每天聚在这里学字、念文、戏球、学木刻。

这座貌不起眼的钢构棚子,是村里唯一遮风避雨的开放空间。以老屋为背,三垓开阔、连水连田;引人走出家门,来这里看天、看田,也看人。村中长辈们自由来去,在这里共度逐渐老去的每一天。

老屋里备有茶水、热食,年轻志工们随时在侧,慕名来此见学的大专师生带来新奇的事物。这大棚里,日复一日的共食、共做,平淡中有欢喜,还有,正在茁长的梦想:“再过两年,它(大棚)就会有‘我们’漂流木的味道”。一如这位年轻志工所言,村民正利用海边取之不尽的漂流木,开始尝试制作勺、铲、小鱼、小鸟等身旁小物。还一边梦想着,哪天要一起动手,装修一座美丽的大棚。这座筑梦的长青学堂,其实是后埤村民自力营造的第二个活动据点。其超越政府的小区自发、自主性,在产业不继、人力匮乏的农村地域殊为罕见,因而格外引人瞩目。而它的起点,是以生活为本的社区精神,过程与方法,则是居民参与的空间规划设计。

宜兰后埤:一个被放弃的贫穷渔村

后埤,隶属于台湾宜兰之最贫穷乡镇——壮围乡,地处宜兰海岸线中段,东邻太平洋。村境以沙丘与海相隔,全区地势低洼,在拓垦之前属于天然埤塘。目前土地受“沿海低地易淹水区”管制,同时是海岸线退缩的一线受灾区。部分土地因海水倒灌及海水养殖而高度盐化,近10年无任何生产力。

后埤的生存困境,凸显家计经济对情感记忆的作用;讨生活的型态,深刻影响村民集体的心灵世界。在40年前,村里仍以近海渔捞、水稻耕作维持着基本生活条件。许多男人则受雇于外地远洋渔业,长年走赴他乡、漂泊海上。然而,频仍船难制造无数失怙家庭;这个集体经验至今仍笼罩全村,而有一种看似无争无求的沉寂与哀伤。

这里,是历史性存在的“老人村”。自从有村以来,离乡、离农即是常态。随着近20年农业衰退、城乡失衡趋势加剧,2014年后埤的老龄人口比率已高达15%1)。散村、加上恒常的人口失衡,衍生严重的育儿、扶老和公共设施匮乏等问题。由于公共投资不能到位,至今尚无社区中心。

从视觉景观的角度:1970年代推行的农地重划,极大改变了全村地形地貌;凸丘、埤塘消失,代之以水田为主的广逑农园。而今走进后埤,只见一条笔直的40m大道;它是连系台北、花莲的区域干道,却也是村内各家户的门前路。路边稀落、排比的低矮民房,有半数闲置至杂丛覆没、不复可见。离开大路放眼望去,尽是连绵的休废耕地、稀落的花生田。此外就是一座拔地而起的纳骨塔、一条灰黑的海岸沙丘,以及顺着高塔和沙丘而漫延的坟地。这苍凉的地景,正是贫穷边乡的写照。

后埤创生行动的起点:共学中共成·参与的核心价值

2011年,后埤社区总干事张永德报名参加“宜兰社区规划师辅导计划2)”。在专题讲座结束之后,随即展开“做中学”实作计划;由辅导老师协助学员回到社区,在社区真实情境中尝试落实“居民参与”。

这年夏天,我见到了后埤村民。一开始,是透过集体发想,拟出一个个有趣的社区活动。顺着社区小旅行、耆老讲古等活动陆续展开,后埤人一次又一次重温往日的荣耀和悲伤,一起发掘环境的变迁和问题、生活的困境和欠缺。而每次活动的趣味、感动,则吸引更多村民参加,逐渐的,分享活动、集会讨论成为众所期待的聚会时间。

这次为时两个月的策划、交流、分享,可说是后埤人走出自家门,抛开阴霾、成见,参与社区事务的起点。这期间,居民决定一起整顿福德庙(土地公庙)的入口小径。

倾听隐晦不明的心声:故事的力量·场所精神的诞生

到了秋天,轻松的集会逐渐转为较为严肃的工作坊。目标朝向入口小径空间改善的设计方案。每一次工作坊都在基地上进行;通过看似混乱的七嘴八舌、比手画脚,最后总会有人率而启笔描绘,而完成一张张丰采的纪录纸。那是居民使用习惯和想象的拼贴、社区意向的百衲被,也是空间机能的整合。

就在一个秋老虎的午后,随着“最喜爱的休闲去处”话题,一位七旬阿婆脱钩讲起年轻守寡、独立持家的伤心事。她反复诅咒早逝的丈夫,声泪俱下不能停止。一时间,全场肃然、鸦雀无声。又突然一个转折,70多位居民开始争相抢言;从他们口中,逐渐浮现一幅承载失亲之恸、渔村之苦的背景舞台。那是一年一度、入冬时节全村牵罟的美丽海景。当天,村民给它取名“后埤人生”。

这幅蕴藏笑与泪的美丽图画,最后由画家依照村民的集体构图、现场指导,而展现为一堵彩绘墙;成为后埤的精神地标。

从无到有:滚动的社区行动·参与的“叫魂”作用

彩绘墙的愿望,让沉寂40年的后埤重新开启村庄集体生活。一开始是集体规划设计,接着是“流水席式3)”的集体施工。从此,大家似乎染上了“共食共作”的嗜好,一起劳动也从习惯变成自然;于是乎,一个以妇女和老人为主要成员的志工队,就组起来了。随后,社区组织开始实际运作4),并借用福德庙埕来办理老人供餐、社区讲座等,全年无休。

完成彩绘墙(包含福德庙入口小径整顿)的次年,永德总干事引导3位中年妇女5)参加2012年社规师培训。这次由两届学员协力共作,再次操作民众参与流程。以小旅行式的村踏勘活动为前导,这次村民已能针对各种社区发展议题侃侃而谈。最后,决定在40m路旁一座闲置老屋后方建造一座候车亭,要“‘还给’老人、儿童一个安适等候的空间”。此外,期望能进一步经营社区“长青食堂”。

短短的两年,后埤从无到有。重点不在看得见的实体空间,而是重建中的社区自主性、村民自发性,以及持续滋长的集体愿景力与行动力。这是社区精神之所在,也是社区灵魂的表征。

1 李十五厝的前庭 (2014年11月大棚施工期间,居民正在习木雕工)

2 牵罟海景的构图过程:老辈一边描述“龟山朝日”的光影、色泽,一边细心调整龟山岛和太阳的位置关系

3 2011年冬天,画家罗贯庭连续三天不眠不休作画。村民随侍在侧,及时提醒每一个重要的细节

4 拼贴马赛克:连续四个周末,老老少少在庙埕一起预制彩绘墙的宽幅衬景

5 马赛克上墙:合力举起沉重的马赛克图样,镶贴成层层起伏的波浪

6 由于经费不足,而到海边捡拾漂流木。这个节约经费的做法,突显了在地材料的特色

7 流水席式的施工过程1:整地与铺砖

8 流水席式的施工过程2:种花与植草

从社区生活出发:老人的社会价值·在地安老的典范实践

彩绘墙和候车亭的成功引来络绎不绝的参访者。开头是为来体验空间和地景,随后,则是更多的社会福利单位主管、工作者和大专师生。他们特别感受这里与众不同的老人照顾方式:老人在空间营造过程扮演的角色、活络的供餐和生活场景,以及,以老人为中心而凝聚的社区活力、社区意识等。在社福专家的解读之下,后埤经验成了关照心灵、健康、安全,凸显老人社会价值、在地安老的范例。而这类非正式的交流,对社区起了鼓励的作用;于是,干部们开始积极酝酿、立意落实“长青食堂”。2012年这一年,宜兰县政府社会处、民间机构弘道基金会分别和社区协议合作,包含长青食堂的整修费用,以及,老人照顾的咨询辅导和义务性协助。

2013年农历春节期间,候车亭的老屋屋主返乡拜年,因而来到已然改造的自家后院。感动之余,便与社区组织签下一纸15年无偿使用的契约,让“长青食堂”的空间有了着落。于是,宜兰分会同仁即以义务协助的方式,再次展开参与式规划设计。一方面整修“长青食堂”,同时,针对屋前闲置渔池与盐化地进行讨论。

这年4月,杂丛覆盖的鱼池终于重见天日,村民称它“漂浮舞台”。那看似漂浮水上、轻枝细叶衬托的小舞台,正是婆婆妈妈们发想出来的露天电影院。当时是说“在食堂用完晚餐就来屋前乘凉,隔水看电影,距离刚刚好”。回忆施工期间,村民是一铲一锄地移除乱草、留住成树。“那些树,都是小鸟衔籽飞过来种的”,就是阿婆这话扣住众人的心,才让树群获得全数保留。

至于那片大约10hm2的盐化地,则是“社区净水”的实验地点。这是在100~101年“社区规划师”的生态议题探讨之下,由干部整合地主意愿而达成的结论。目前正进一步讨论——兼具“生态净水”和“农鱼共生”;期望透过这个实验,能找到盐化地重生、社区新产业的可能性。

形于物成于心:微空间之超能量·空间行动的参与观

时间推进至2014年。后埤村民的活动范畴,已从候车亭、长青食堂、漂浮舞台,而延伸到50m外的李十五厝。那么,又是什么情况,而让李十五突然决定让出他的屋子?

根据李十五先生的说法,是有两个缘由。一个是他长年的心愿:他说“那时刚买下这间厝,有一天走到大路旁,只见砂石车接连呼啸,而中央安全岛却坐了成排的老人。他们迎着阵阵扬尘、双手挥舞兴高采烈。为何要做这危险的事?他们说,这样比较凉快。这让我感到心酸,就想有一天,要弄一个学堂,有大树给老人家乘凉、下棋,赡养天年,或许我自己也能受惠。”另一个理由,他说“这次旧历年回来打扫,就遇到隔壁的玉霞。她一直拖着我去看漂浮舞台。那我就在想:奇怪!这个认识20年的玉霞,向来见面都说声‘嗨’就躲回家,怎么这回变这么多?一路上她不停的说起当时发生的事,大家是如何想、如何做。让我很惊讶,是什么力量让一个人有这么大的转变?我很感动!”

李十五的说法引人深思。是什么力量让后埤从无到有以至今天?是什么力量让村民走出悲情、迎接希望?是故事的力量?集体的劳动?或者,那一幅“后埤人生”彩绘图,背后的故事、绘图的过程,是否就是村民集体疗愈的起点?而不论如何,今天的后埤,虽然未能超脱不合理社会发展的结构性困境,却已在村庄日常生活领域开辟一方孕育梦想、实现梦想的园地。

后埤的经验,是体现社区生命力量的美丽篇章。它不待规划、无从彩排。那兀自滚动的参与议程、集体展演,正在递渐转化“苍凉地景”,成为共享的“筑梦家园”。

注释:

1) 根据政府统计,后埤所在的壮围乡,老龄人口(65岁以上人口)比率为14.56% ,不但高于宜兰地区13.54%,更比台湾、全球高出2个百分点。

2) 宜兰社区规划师辅导计划3,由宜兰县政府委托台大城乡基金会宜兰分会于2011-2014年连续执行4年。辅导计划分为前段“专题讲座”、后段“实作计划——做中学”两部分。后段大约进行6个月时间;每年通过实作计划完成大约15处微型社区空间改善,执行经费约每处25万台币。

3) 流水席式的集体施工,是以集体参与的前提与目标,策划有助于促进居民随时加入施工行列的施作方法。工程管理完全以人为主,居民参与的状态,如同流水席一般随机、自由。

4) 台湾的社区组织,多数在政府鼓励下成立,却不见得在实际运作。

5) 2013年社规师参与学员:蔡素卿、林黎美、赖玉霞。

9 老辈们即兴来一出子弟戏(候车亭附设公园,2013年夏天)

10 候车亭和小公园的关系

11 长青食堂——中厅原貌

12 长青食堂:木板墙经过改造而随时可拆卸。搭配上折合式桌板,而具有多功重功能

13 漂浮舞台

猜你喜欢
宜兰长青村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长青开启中马圆梦之旅
长青 迈步环保公益
来去匆匆宜兰行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长青荣耀三十载
Analysis for Transm ission of Com posite Structure w ith Graphene Using Equivalent Circuit M 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