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实施的意义与困难

2015-12-22 01:55本刊编辑黄若涵
猪业科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价格指数保险公司养殖户

本刊编辑/黄若涵

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实施的意义与困难

本刊编辑/黄若涵

意义与困难

编者按: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已经实施2年多了,它催化出的效应、发生的作用被我们所了解和认识,也被大家解读到多方面的意义。它不仅是落实中央支农惠农政策和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相结合的一个具体表现,同时,也在化解生猪价格风险,稳定产业发展,保障养殖户利益上,发挥了市场调控和金融杠杆的作用。而生猪价格指数保险作为养殖户应对风险的一种工具,在全国推广却也显现出新的弊端和发展困境。

1 创新意义

1.1 生猪保险从防范自然风险到市场风险

北京市农委发展规划处处长齐智介绍说,价格保险的实施提高了被保险人的保障程度,以前的保险都是生产性保险,保的是物化成本,而价格保险是保收入,提高了养殖户的保障程度;同时开拓了新的保险领域,从保生产环节到保市场环节,是农业保险领域的拓宽。市场风险远比自然风险更难以把握,农业部门通过协调不同保险公司提供更多的适用产品,目前北京安华农险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太平洋保险都推行了该险种,2016年可能中华联合保险也要加入该险种的推广和实施。我们鼓励作为市场主体的养殖户自主选择,以前是将片区划分给不同的保险公司,现在北京市农委倡导全面放开,地方政府不要过多地干预保险公司和投保人的选择。我们对这些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户对市场的敏感和把握度有信心。

有关人士进一步指出,价格指数保险的核心意义,不仅在于农户得到多少赔偿,更在于探索利用保险机制解决主要农产品价格波动问题,有利于推动农业保险的精细化发展,推动农业保险由保物化成本向保市场风险的实质转变,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户增收和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1.2 稳定猪群数量,平抑生猪价格——市场调控的新手段

湖北日报2014年曾发文说,市场调控手段应该是多样化的。适当增加金融、保险调控手段,减少政策性调控,逐步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价格调控中起决定性作用将是未来的一大方向。

从笔者采访的几家投保养猪户就可得知,生猪保险生效给予的赔付让他们躲过了淘汰能繁母猪甚至关闭猪场的厄运。“价格过低养殖户亏损退出养殖,未来供应量减少价格高涨”似乎是猪价周期难逃的怪圈。生猪价格指数保险能够为养殖户确立一个最低收益水平,使养殖户在价格过低时,依然能维持一定的收入水平,继续留在而不是退出生猪养殖业,保证市场供应相对平稳,避免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

2 困难

2.1 指数的选择与采集

北京市农委发展规划处处长齐智谈到,价格指数保险实施中最重要的是要有来自第3方的比较公允的数据,咱们国家的生猪价格体系并不是很完善,美国、加拿大有成熟的期货市场作参照,而我国养猪业还没有成熟的期货市场,在我国鸡蛋价格和大豆价格可以跟期货市场挂钩,数据来源更客观。猪粮比是比较符合中国养猪国情的一个参照值,目前还没有比这更科学的。

北京市农委会同很多专家和保险公司一起针对保险指数的选择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和分析,最终采用了6∶1的猪粮比作为保险约定盈亏平衡点,以国家发改委每周公布的猪粮比数据与之对比,当猪粮比平均数据低于6∶1时则给予保险赔付。北京市农委主要针对产品设计最后把关和约定条款,确定了北京市财政的补贴比例。保险公司和各区县具体负责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部门去协调,实施和组织。

但是实施过程中,有的养殖户也反映这个数值并不是很契合当前的养殖现状,是采用国家发改委的数据还是各地其他机构部分的数据难以统一,同时数据的偏差与真实也要画一个问号。

顺义区学义养殖场的曹学义也说过,北京的人工、物料等成本更高,曾经提出的全国平均猪粮比6∶1是盈亏平衡点已经站不住脚,差不多在6.2∶1~6.3∶1更合理。

养殖户和保险公司关于猪粮比采集问题的争议还在持续。

“目前我国并没有统一的育肥猪交易平台,没有统一的销售地点、场所,也就无法确定每个参保养殖户育肥猪出售的价格。官方发布的统计数据成为解题关键。但现在,有些省发改委、省畜牧局等,都在发布数据。并不知道哪个数据更有公信力。”某保险公司人士补充到。

目前在我国大连、上海、郑州的三大期货交易所中,只有大连商品交易所有玉米期货产品,但因交易量小,其价格很难作为保险产品的参照系。生猪价格指数保险上市之前,保险公司虽已协同期货、高校等多方调研生猪产品上市的可能性,但鉴于目前国内期货市场整体交易产品品种偏少、交易量不大的现实困境,近期难有改观,致使生猪期货产品上市依然遥遥无期。

2.2 猪周期与保险期的矛盾

价格变动呈周期性,如生猪周期3~4年一个周期,而此前很多指数保险周期是1年,如果保险周期远远小于价格周期的话,这样农民就有主动选择权,在价格有走高的苗头时就不买保险了,这样就单方面导致保险公司的赔付比例很高,保险公司承担的系统性风险就比较大,保险公司单方面的亏损也是不利于整个价格指数保险的推广,不利于整个产业健康、平稳的发展。如前2年,生猪价格持续低迷,深度亏损,保险公司生猪价格指数保险业务基本也都是亏损的。而现在猪价走高,他们的保险推广的难度又增大了。所以设计产品的保险周期应该再长一点,更契合猪价格波动的周期长短。

养猪户认为,育肥猪的生产周期是4个月,而最初一年一赔付,使得全年12个月的猪粮比平均下来差异并不很大,赔付也不多。如果在某一个育肥猪周期赔钱很厉害可能会导致猪场资金链断裂,影响后一批出栏猪的再生产。如果保险的赔偿期能缩短到4个月一赔付,能更好地发挥保险的作用。可喜的是现在4个月、甚至1个月一赔付的产品已经推出来了。

2.3 保费是对地方财政实力的考验

作为风险较大的农险产品,保费普遍不低。而生猪价格指数保险不同于能繁母猪险、育肥猪养殖险等有国家、省、市(县)三级财政补贴支持,这类产品只有地方财政的支持,并没有国家层面的财政支持,保险公司只能一个地方政府一个地方政府的去做说服工作。各地政府部门对这个保险的认识也有差异,除此地方财政的实力也各不相同。2013年彭州专门从生猪调出大县的补贴资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补贴了70%的保费。但是今年这笔资金被取消,没有政府补贴,高额的保费养殖户无力承担。彭州每年生猪出栏量超过50万头,若其中25%投保生猪价格保险,就有10多万头的承保规模,按试点时的缴纳水平,政府需要补贴588万元。这对政府的财力是一个考验。

据了解,北京保费是市县两级政府共补贴80%,大连是政府补贴50%,山东滨州邹平县的保费由政府100%补贴,而临沂、济宁政府没有补贴,辽宁其他市也是养猪企业100%承担保费。北京市的生猪价格保险走在比较前沿的位置,与政府的积极引导和财政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即便是有政府补贴,一些养殖户还是觉得保费太高。专家分析,猪肉价格直接影响政府对CPI的调控,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包括美国在内的国家,都对这类保险进行了财政补贴。

2.4 养殖户的保险意识较弱,导致逆选择情况多

生猪价格指数保险是一个新生事物,由于历史经验数据的缺失,导致这类产品定价困难,同时猪农对他的认可度并不到位。据悉在成都龙泉驿开展试点时,一家养殖业主保费都交了,但思前想后仍觉得不划算,坚持要求解除合同。有的养殖户预计价格看跌就投保,获取了赔款。而到另一承保期,猪价看涨,就不愿意投保。这就是保险公司不愿看到的逆选择。

2.5 技术性困难——如何确认保险标的

由于试点规模小,人保公司采用现场派人“数猪”的方法,但一旦大规模推广就困难了。而在北京顺义,现在的做法是有生猪养殖防疫合格证的才可以投保,根据在动监局备案显示的能繁母猪数来确定投保肥猪数。虽然不用数肥猪,但是这种模式只能适用于自繁自养的猪场,而将一些专做育肥猪生产的场就拒之门外了。

2.6 猪周期的延长让保险公司亏损严重

近2年猪周期延长,原预计2014年的上涨没有出现,却迎来了进一步亏损。各地试点的保险陆续到期清算,各保险公司在这块业务陷入全面亏损。据调查,截止到2014年年底,人保公司赔付比例已超过130%,相当于收了100万元保费,却要赔付130万元;而安华农险截止到2015年7月的综合报表也显示,2013年以来保费收入共计6 681万元,满期的已经赔出去6 597万元,加上部分保单没到期未完成全部赔付,综合算下来赔付率达到120%以上,这还不算其他成本。如果规模继续扩大,别说盈利,实际是保得越多,亏得越多。跟国外具有完善的期货市场不同,我国保险企业无法通过买卖生猪期货市场来对冲由此产生的风险。

齐智处长还谈到,美国生猪价格保险费率是随着期货市场上下浮动的,如果预期未来价格会走高,那么保险费率就较低;如果预计价格走低,那么保险费率就会相应调高。而咱们的保险费率变化相对较固定,不太完善。

虽然北京市政府也为保险公司购买再保险,当保险公司的赔付比例达到150%时,触发再保险。但是据了解部分再保险公司如瑞士再保险并不积极。他们认为价格类保险产品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猜你喜欢
价格指数保险公司养殖户
旗开得胜!5亩养出过万斤金刚虾,虾中60元抓虾!养殖户:有信心养
春市营销环比回升 价格指数环比小涨
1月巴西生产者价格指数上涨3.92%
牛年开盘鱼价创新高,养殖户如何避免“有鱼价没鱼卖”的尴尬?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平凡人物·平凡故事:年底了,养殖户喜迎丰收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中报持股统计
香港保险公司过往5年部分产品分红实现率
保险公司预算控制分析